六、弧形螺旋
八卦掌的弧形动作是在意指导下的内劲做旋绕转动时的 外形缠绕绞转,在大螺旋式和无数小螺旋式的发展路线上的进 退屈伸,形成圆形动作是八卦掌练法特点的精华所在。内劲运 转的主要特点是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串地劲贯四梢。上 行为旋转腕膀,形于手指;下行为旋踝转腿,达于趾端。螺旋形 地缠绕绞转,形成一系列无限延长的复杂的空间螺旋运动。手 外旋(掌心由内向外翻)称作顺旋,意劲贯注指尖,先拇指依次到 小指。手内旋(掌心由外向内翻)称作逆旋,意劲贯注指尖,先小 指依次到拇指。顺旋逆旋始终托劲不丢。“八卦掌是托劲,动作 走圈手走旋”,概括突出了八卦掌技术上的特点,无论顺旋还是 逆旋,凡攻击的动作为动分,为离心力,丹田劲运至四梢,肩催 肘,肘催手,胯催膝,膝催足,呼气发劲;凡防御化解的动作为静 合,为向心力,四梢劲复归丹田,肩带肘,肘带手,胯带膝,膝带 足,吸气蓄势。有些老先生曾经形容这种练法为“缠裹劲”,也称 为“抽丝劲”,还有称作“拧劲”、“麻花劲”,我们可以称它为“螺旋 劲”。这种练法能使全身内外“一动全身在动,无一不动”,于同 一时间内综合性地完成神经、呼吸、循环、经络、骨骼、肌肉、消化 等系统的锻炼。可以说是在人们最宝贵的时间内最为经济而又 有效果的体育运动方法。八卦的圆形运动不是直线的,是以走圈弧形动作组成的,又是螺旋式的曲线弧形动作组成的。它是 “曲中求直”,处处是曲线,处处随时能转化为直线,为曲直两者 的统一。在走圈划圆时内劲的运转、旋转,像螺旋式的缠绕进 退,好比地球在公转时不断地自转。因此它是分阴分阳而又阴 阳互根的。如果圆形运动没有螺旋式贯串其中,这种圆形运动 仍然是走直线(这说的是手在旋转)。直线的弧形动作在技击的 实践中容易犯“顶劲”之病,也容易造成“引进落实”,并且只能做 到化而后打,不可能像螺旋劲那样起到边化边打,边打边化的作 用。螺旋劲的作用能使对方直来的劲力,成为我方动作弧形线 上的切线。如果对方继续加力,其劲力会离开着力点而前进,影 响其自身的平衡和稳定,而不影响我的平衡和稳定。亦即在我 为引进(弧形走化),在对方为落空(直线前进)。同时,我的螺旋 形动作已避实就虚地越过防线而进逼。也即在我为“曲中求直, 蓄而后发”,我处处在螺旋,在变动,才能“不丢不顶,引进落 空”。八卦掌每一动作的虚实,或开或合,起落旋转,都是由一个 圆圈构成。所谓“妙手一着无一空,阴阳分明在手中”,指的是一 有动作,就打一个圆圈。这个圈当中应该含有阴和阳两种力量, 有刚有柔,有虚有实,称作“刚柔相济,虚实渗透”,这才是八卦掌 的妙手。凡是偏柔或偏刚的都不能称作八卦掌的妙手,因为它 们都偏于一面,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没有起到阴阳相反 相成,互用并存的作用。这个圆圈运动,有圆圈、半圆、顺圈、逆 圈、直圈、横圈,在整个套路上错综地交织着。动作的前进后退, 上起下落,左旋右转,都要带有走弧形、划圆走圈的形象。所走 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八卦(B卩八个方位)。初练八卦掌时转 圈要大一些,约在十六步左右为好,幅度也要大些,练习日久后 转圈要逐渐收小,小到八步对圆即可,这是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的锻炼步骤。大动作是达到和谐与连贯的必要前提,练到纯熟后逐渐达到“得心应手,心身相应”的程度,就能够一动无有不动 (内外、上下、左右),一圈无有不圈(外形有:走圈、腿圈、胯圈、膝 圈、足圈、上肢胳膊圈、腰圈、胸圈、腹圈、肩圈、肘圈、手圈,处处 是圈。体内有:内脏作轻微的旋转按摩,畅通经络,循环系统)。 因此,八卦掌家认为练掌时“全身都是圈,全身处处显阴阳,精炼 已极,极小亦圈”,这是由大圈练至小圈,由小圈练至无圈,由开 展而渐至紧凑,由有形而归于无迹的最高级的技术成就。转圈 不论大小都应以内劲作主导,内劲发源于丹田,丹田劲如以十分 计算,用意识将六分劲上行分达两肩,缠绕运转至膊、肘、腕、掌, 透达于两手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拇指;将四分劲往下运行,经胯 分达两腿缠绕运转至膝、足,透达于两足尖,先小趾依次至大 趾。这里随着动作的开展、引伸,缠绕到四梢,是由内而外的前 进螺旋劲。等到内劲贯到九分,神气贯到十分,姿势似停非停 时,动作的开展者转化为合聚,引伸者转化为回缩,呼气将尽转 化为缓缓吸气。这时内劲之上下行到达四梢者复由原路线缠绕 退行至腹部,是由外而内的后退螺旋劲。目前流行的柔身原来 仍然包含有这种运动,运动方法当年称作“刚柔正身法”0八卦 掌所以练时必须摆扣直,要先姿势正确,缓慢走转,不能快速,就 在于追求“运劲须无微不到”的境界。开头就用快速练法,必然 处处滑过,做不到处处恰到好处。只有功夫到一定程度后才开 始由慢而快,不然会出现偏差,而且要如此反复锻炼,才能极灵 又极沉、极重,快慢随心所欲。这种内劲的质量是无限的,内劲 越充沛沉重,越能显出轻灵的作用。至于内劲运转时的轻重、刚 柔、快慢、虚实,应该是忽隐忽现的,这要靠练者的细心体会,灵 活运用。每势起承转合锻炼方法,不但要默志揣摩,并且要多作 观察,多请教有经验的人作指导和示范,才能进步较快,而不致 在锻炼过程中发生流弊。
七、对称协调
八卦掌的连贯圆活是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全身肌肉群在 意识指挥下作精确的、严密的、有规律的统一性运动,不使各关 节拉力所产生的分力破坏平衡,而是在节节贯串中求得每一动 作的合力点,这在八卦掌中称作“对称协调”,或称作“气势团 聚”。力学上说:“一旦求得合力,就可以代替无数分力”。处处求 得合力点,即能避免“气势散漫”而达到对称协调的要求。八卦 掌的连贯圆活,必须具有对称协调的内在质量,才不至于空洞无 物,徒具形式。八卦掌对称协调的内在规律可总结为五个方面。
意欲向上,必先寓下
例如双掌向后收回,重心后移,吸气将尽时为合,为虚,为蓄 势;转变为向前按出或向前绷出时,左右胸肌带动两肋骨先弧形 松沉,同时呼气(部分气呼出,部分气往下沉),跨骨微内收而必 沉,沉肩垂肘,两掌随着微微弧形下沉,随着腰腿前去,随即两腹 侧内劲弧形向前上折射,与两掌的浅弧形向前上按出或绷出的 劲动向相一致,力点交叉集中于一点,裆劲下沉过半路略为升高 些(但在外形上不能显出忽高忽低的现象),为开、实、呼、发劲。 身体保持端正,不凸凹,不断续,不歪斜,动作柔顺圆活而不显僵 滞。
意欲向左,必先右去
例如欲迈左腿,右腰肾先下旋落实,右胯根右旋内收落实, 重心移于右腿,然后左足提膝开胯,迈出左足,足跟先虚着地,同 时吸气。反之亦如此。向左或向右转动时,身法须端正,顶劲领 起,腰劲塌下,动作要柔顺协调,两肩不可有一高一低的现象。
前去之中,必有后撑
例如身手腿前去时,裆劲下沉,足底着力,而内劲由裆中往上翻,经背脊透达于掌指而直射,腰脊命门穴须往后撑,手掌前 按,意远劲长,而手背有内吸后撑之意。这是有前必有后的对称 协调之练法,也是前后的对拉拔长,目的是为了求得全身不失中 正安舒的基本状态,加强反射力量,使前进的惯性运动受到制 约,不致破坏自己的平衡。
上下左右,相吸相系
例如左腿灵便地向左前斜角迈出,右手臂则轻柔地向右后 斜角展开,右手尖与右足尖成斜向垂直线,左手臂也紧随着往右 去,停于右肩前,两足尖之间,两手尖之间,两手尖与两足尖须上 下左右互相呼应,有相吸相系之意,使劲作舒展而不散漫,精神 仍然团聚,开展中不失蓄势,也就是“开中有合”。迈出的左腿主 要靠右实腿的支撑力得以灵活前迈,但左虚腿也须与右胸侧有 相吸相系之势,使虚腿不致偏浮。
对拉拔长,曲中求直
例如脊柱松沉直竖,骶骨有力,重心下降,沉气于小腹,裆劲 下沉,足底劲似植地生根,而头顶百会穴须始终虚领上顶,这是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练法,有上下对拉拔长的作用。这时上 身须含胸拔背,大椎鼓起,下身则小腹前突,而背后腰脊命门穴 微往上撑,脊柱节节松沉,又要节节虚虚对准笼住,使节节灵活, 而又增强负担能力。这是躯干在正直状态下保持脊柱三弯形的 自然状态,也是上下对拉的曲中求直。膝关节屈而不直,足底平 实踏地,其劲似植地生根,而又劲起脚跟,意往上翻,加强地面的 反作用力。手掌向前伸展,意远劲长,而又要求肩往下松,肘往 下垂,肘节曲而不直,以加强手臂沉着之劲。足劲往下蹬,手劲 往前发。这是两手与两脚的对拉拔长,曲中求直。两手向左右或 上下分开,方向相反而又互相呼应,两腿的跨根撑开,膝关节分 向相反方向前挺,都是在缠绕运转中对拉拔长,曲中求直的。可以说八卦掌是始终贯穿着“对拉拔长,曲中求直”这一特殊规律的。
浏览4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