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万物一体”的和合。
无论是“形美”“神美”“德美” “道美”之分,还是“然境” “术境”“艺 境” “哲境”之别,实际上与上述武术修炼的三个阶段是密切相关的。“形美”“术 境”与“着熟”相关,“神美” “德美”“艺境”与“懂劲”相联,“道美”“哲 境”则与“神明”类似。
不同的武术境界,决定不同的武术人生。武术的这种不同修炼境界在武 侠小说、武打影视中都有所反映。金庸笔下的孤独求败,年轻的时候,使用的 是一把非常锐利的宝剑,后来分别改用轻剑、无锋重剑、无刃木剑;无独有偶, 李连杰在其饰演的电影《霍元甲》中,主要讲述了霍元甲作为武术大师、爱国者、 和平使者三段人生经历和三重身份。进而描述了霍元甲的“武学三境界”:手 中有剑,心中有剑阶段;手中有剑,心中无剑阶段;手中无剑,心中无剑阶段。无论是孤独求败的“无刃木剑”还是“霍元甲”的“心中无剑”,实际上都是 武学最高境界的一种反映。处在这个境界的习武者已经“不役于物”,物物皆 可为我所用,这是习武者对自己身体高度自信的一种表现。处在这个阶段的习 武者,“他可以没有兵刃”“也可以说,什么东西都是他的兵刃” 。
(四)练武有所戒
武术具有保家卫国的功能,这一点除在军事武术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外, 在传统武术上也往往有所体现。如清中叶,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三合会,列洪 拳为首学之艺。而学拳的目的是为了“普天之下归洪姓,相扶明主定乾坤” 。
传统武术虽是一种修身之学,但对技击之道的追求一直是武术修炼的核
心内容。受律宗思想的影响,传统武术门派大多形成了成文或不成文的一些戒 约性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约束习武者。这方面当以少林功夫为代表。
佛教僧人的生活受戒律的约束,戒律是佛教徒的基本生活准则。在少林 寺这个特殊的佛教文化环境里则形成了少林习武十戒约。
少林习武十戒约首先出现在金末元初,其主要内容为a':
- 习此技术者,以强健体魄为要旨;宜朝夕行事,不可随意作缀。
- 宜深体佛门悲怜之怀,纵于技术精娴,只可以自卫,切戒呈气血之私, 如好勇斗狠之辈,犯者以违反朝规同罪。
- 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凡事勿得有违抗及傲慢之行为。
- 对待后辈,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不得恃强凌弱,任与妄为。
- 于挈锡游行之时,如与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为主旨,不可轻持技术。
- 凡属少林师法,不可逞愤而较,但偶尔遭遇,未知来路,须先以左手作掌, 上与眉齐,如系同派,须以右掌照式答之。则彼此相知,当互为援助,以示同 道之谊。
- 饮酒食肉为佛门大戒,宜挈榜遵守不可违犯,犯者以酒能夺志,肉可 昏其神也。
- 女色男风犯者必遭天谴,亦为佛门之所难容,凡君禅宗弟子,宜垂为 炯戒勿忽。
- 凡俗家弟子,不可轻以技术相授以免危害于世,违佛氏之本旨。如深 知其人性情纯良,而又无强桿暴狠之行,习者始可一传衣钵。但饮酒淫欲之戒, 须使其人,誓为谨守,勿得一时之余兴,而遂信其毕生。此禅宗之第一要义, 幸勿轻视也。
- 戒持强争胜之心及贪得自夸之习,世之以此自丧其身,而兼流毒于人 者,不知凡是,盖以技击术之于人,其关系至为紧要。或炫于一世,或务得富
- 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第99-101页,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 室,因之生意外之波澜,为禅门之败类,贻羞当世,取祸俄顷。是违先师创立 此术意乎?凡在后学,宜切记之。
明末清初,为适应形式的发展,又对少林习武十戒约进行了调整,增加 了反清复明的意体现了浓重的忠君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1984年5月,少林寺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再一次对习武 十戒约进行了修订,重新制订了少林习武新戒约,号召“凡吾习武弟子,…… 为发扬少林武术和振兴中华做出贡献”,并提出了“使少林武术打出中国,走 向世界,为国争光,为少林增辉”的口号。
以佛教基本戒约为基础而制订的少林习武戒约,既是少林僧人的生活法 则,也是武僧习武的基本准则,这些对少林功夫风格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从而使少林功夫表现出了谦和、讲究内劲、后发制人、短小精悍的风格特点。
(五)身型与技术要求
传统武术门派形成后,对身型和技术都做出了自身特点的规定,为更好 地体悟拳学思想、修炼身心提供帮助。如八卦掌对身体的要求可以通过下面的 两则歌诀清晰地看出。
其一:
心如领兵元帅,手脚四路总兵。
身体扎下大寨,眼是开路先锋。
妙似千军万马,先锋对敌领众。
三军一人调度,遇敌招出老营。
掌如闪电步如龙,两敌相逢似火烘。
手比药箭身似弓,消息全在后脚蹬。
起无形影落无踪,手脚好似追地风。
五行一发气力整,拳打脚踢不留情。
洪洞通背拳则通过“棋拳相比”的方式对身体各个部位的重要性及作用 进行了比喻、说明。其具体类比为“头为将”“肩为士” “肘为相”“拳为炮”“手 为卒” “膝为马”“脚为军”。要求“用军则伏炮,用炮则伏军。远者用卒, 近者用相击。但看士马动,大将心用力” 。
无独有偶,王宗岳《阴符枪谱》亦认为,“凡与人扎枪,与用兵相同,体者, 兵也。心者,大将也。目者,先锋也”。
实际上,无论是上述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洪洞通背拳,还是其 他武术流派,为了发挥整体的作用,大都要求“六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 合、肩与跨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在“六合”的基础上尽量提 升好人体七大部位——“七星”的攻击能力,其歌诀为:
头打去意撞面门,手起打落任意行。
肘打去意占胸肋,肩打一阴反一阳。
胯打三节并相连,膝打如虎用力强。
脚打踩踢不落空,七星相助显神通。
“七星”是人体的七个主要进攻部位,当然传统武术并不仅仅停留在发 挥好这七个部位上,它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是在合理运用“七星”基础上的“挨 着何处何处击”式的全身进攻和防守状态
“习武贵得法”,就技术的习练而言,传统武术强调“拳法为武技之源, 套路乃入门之法” “练拳不知体中用,枉费功夫终无成”和“练拳不练功,到 老一场空” ,极为重视武术功法的调养,在站桩、徒手演练、推手对练、喂 招的基础上进行散打的训练,由徒手而器械的推演
“振三纲须赖真武,整五常全凭大文” ,武术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 分,它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与其他中国文化的子系统之间亦可相互借鉴,为 此,传统武术的练习还极为重视文化修养的提高,它要求“文武要并进,书剑 须齐飞”,要做到“上马如无敌天神,下马如有道贤人”气只有在“先生武 艺比人强,文章超群不寻常” “武艺文章两绝伦” 的情况下,才能悟得武术 三昧。如陈式太极拳就要求“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 梅花拳更是分为武场、文场,按照不同的分工对梅花拳进行研究和传习。
二、“德艺双馨”的武术偶像崇拜传统武术盛行祖师崇拜,其崇拜的偶像大都德艺双馨,如关羽、孙膑、岳飞、 赵匡胤、戚继光、越女、张三丰、陈王廷、僧稠等人。这些人引导着一代又 一代的武术人奋勇向前。这一点,在岳家拳的精神偶像岳飞、太祖长拳的精神
偶像赵匡胤、戚家拳的精神偶像戚继光等人的身上可见一斑。
(一)尽忠保国,多才多艺的岳飞
岳飞去世后,其“尽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文武兼修的精湛武艺得到习 武者的广泛认同和宣扬,而被心意拳、形意拳、岳家拳、岳氏连拳、岳家教、 岳门拳、硬门拳、少林岳记门、岳王拳等多个传统武术拳种奉为精神偶像。通 过现有史料来看,岳飞并不是上述拳种套路的直接创编者,但他对团结同门、 形成特色技术体系®、引导拳派人员的武学进阶等方面均具有独到的作用。
南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坚决抗金收复失 地的主战派将领岳飞被主和派的赵构、秦桧、张俊、万俟卨等人陷害后®,岳 家军被张俊的女婿田师中掌管,大多数岳家军将领被彳明轧、罢官,走的走、散 的散。这些被罢官及走、散的岳家军将领将自己所掌握的军事武术技艺带进民 间,并进而发展出范氏岳家拳、忻州挠羊赛等拳种练习式样和民俗武风,从而 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和完善。
浏览7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