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徒弟的要求
明代峨眉枪传人程真如提出了“不仁者不与传,谈玄授道,贵乎择人的拳学主张。
清初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提出了“五不可传”者,即心险者、好斗者、 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其中前“四不可传”者与道德有关。
清代苌乃周在《初学条目》中亦提出了“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学拳宜 以涵养为本” “学拳宜作正大事情,不可恃艺为非” 的道德要求。梅花拳杨 炳在“习武规矩十二条”的首条就提出了 “凡立教之始,务要他知孝•涕忠信礼 义廉耻之道”的要求,以便他“异日可以人则事其父兄,出则事其长上,不愧 有勇知方之士。
陈式太极拳的“戒章十二禁”——邪、刁、猾、诈、奸、狂、恶等,显 然全部属于道德的范畴。另外,在田兆麟所传《太极拳谱》的“不授匪人论” 中亦有类似的要求,“斯艺有五授八不教:一不教无信义之人,二不教根底粗 燥之人,三不教心术不正之人,四不教鲁莽威烈之人,五不教心高气傲之人, 六不教目中无人之人,七不教反复无常之人,八不教贪淫好色之人。如遇好人 可以授之,一传授信义之士,二传授和平之士,三传授守道之士,四传授恭敬 之士,五传授有恒之士。有此五者,可耳提面命之也,亦可与前后代代相承继 续斯道,抑亦知武事中乌有匪人耳。”
对为师者的要求
“习拳既人门,首要尊师亲” ,在尊敬师傅的氛围中,传统武术界对“为 师者”也提出了相应的“师道”要求,认为“教习之道,须先重师礼。古云:‘师 道立,而善人多’。教师之类于位甚卑,然在兵卒之间,即师傅之尊也。…… 师道不立,则言不信,教之不遵,学之不习,习而不悦,师道废而教无成矣” 。
“学拳不可轻泄于人,更不可妄传于人,“如确是朴厚忠义之士,始 可以技术相传,惟自己平生之得力专门手法,非相习久而知其深者,不可轻与 相授。至吾宗与主旨,更宜择人而语,切勿忽视,为师者要当好“把门人”, 授徒要慎重选择。“凡传教之师,断不可重利轻艺,苟授匪人,败名丧德,明 有王法,暗有鬼神,可轻泄哉!孔子曰:‘我待价者也。’价非千两银万两金, 是待有尊德之君、重道之主,卑礼厚聘,方可出而仕也。如千两万金,视若涕 唾,岂足以动至圣之心,教者当如是耳。” 师傅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应当处 理好“利”和“艺”的关系,武术界对唯利是图之徒是持批判态度的。
“武术的最高功夫是‘内修养’,即武术由外化的实践转化为内化的质 的升华,为此传统武术有“武以德立”的拳谤,高度重视德行对武术修为 的作用,认为人品的高低决定了武术修为的高下,这一点在武侠小说和武打影 视中都有体现。如在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尽管天分不好,
但淳朴憨厚,结果武功日增;《鸳鸯刀》中,江湖上有一对“鸳鸯宝刀",分 别在袁、杨两氏手中,里面藏着可以无敌于天下的秘密。小说结尾双刀会
来上面所刻的、无敌于天下的秘密竟是——仁者无敌;在关德兴主演的电影 《黄飞鸿》中有一个场景:黄飞鸿一面打斗,一面写下“仁者无敌”四字,正 是对武术重德的一种艺术反映。另外,武打影视中的武德还起到了消解暴力血 腥和残酷的作用。
(二)练功生活化
“所谓习武练功生活化,就是传统武术的有些训练内容(主要是功法练习) 应该而且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内容也能够用来进行 武术的功法训练。这种武术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武术化的双向渗透,使传统 武术训练与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融为一体,从而使习武真正成为习武者的一个 生存方式”,这种思想折射出先辈“担水砍柴,皆成妙道”的重行思想,“表 露了传统社会中那些‘非专业’的习武者致力练就超人武功的群体特点和心理 企求”。
“武可以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习练传统武术“上可为国家御贼寇, 下可为筋骨强精神,传统武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长期的传统武术修习 过程中,武术练功生活化的思想日益突出,得到众多武术流派的重视。“曲不 离口,拳不离手”成为武术习练者的口头禅。这一点从李文贞的人生格言“活
合, 原
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不算巧;躺到棺材里,还有三分未学好中可得 到印证。
“其要则在乎练,练既成熟,不必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 逢肯肇。传统武术的习练者大多是一种业余偏好,为寻求较高的武术境界, 传统武术的习练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只 有“拳打万遍”才能“其理自现”。
“静处为阴动则符,工夫只是有沉谋,若还静里无消息,动似风云也算 浮“运动健将都是提前死亡之领导者。与竞技武术“专项训练、专项见效” 式的“高强度、大运动量”不同,传统武术的“训练”(或曰“修炼”),讲 究小量积累式的练功生活化,强调“行走坐卧,都可练功”。
“熟久智生,划焉心开而独创,传统武术认为“熟能生巧”,也只有 在“巧”“其理自现”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独创”而“成一家之言”。
(三)习武三部曲
武术来源于生活,亦还原为生活。传统武术的习练,讲究练功生活化, 认为全年和全天每时每刻都在练功中,一些农活、平日的行走等都可练功,武 术影片《少林寺》对传统武术的这种修炼思想有较好的反映。
武术习练,讲究循序渐进。“初时戳革,务使重实阔大,三四年后,渐 渐收为轻.虚紧小,则体用皆备。明代吴殳的《手臂录》已经涉及传统武术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此处王宗岳明确地提出了 “着熟”“懂 劲”“神明”的习武三部曲。
苌乃周不但提出了“炼形合气,炼气归神,炼神还虚的习武三阶段理论, 而且进一步细化,如在“炼形”阶段,苌乃周提出了“初学莫言炼气,先将身 法步眼比清;又不可使力,须因势之自然,徐徐轮舞,务将外形安放一家,再 令轻活圆熟,转关停顿,纵开一一如式,势势展施,将节节骨骸,处处松开, 方得为妙的拳学主张。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合炼之法,为炼形第五层功夫 的主张;在“交手”中,苌乃周亦认为有三层不同的功夫,他说,“手之门有 三:手腕一也,此大门也;肘心二也,此进一层,外二门也;膀根三也,此更 进一层,三门也。进此三门,已近内院,可以升堂入室矣。故交手只在手腕者, 则屈伸往来,任意变化,无穷无尽,手捷者先得,手慢者吃亏,终不能催人, 一点即倒;着意肘心者,虽进一层,亦有变化,不能操必胜之权唯一眼注定 他之膊根,不论他先着手,我先出手,只在此处留心,邀住他手,粘连不离, 随我变化,任意挥使,无不如意,他自不能逃我范围” 。
武术修炼三段论对传统武术的影响极为深远,为大多数拳派所接受、采
纳,且形成了 “一专二博三化”的拳谚,即练武的第一阶段要专心致志地跟 老师学习;第二阶段要遍采百家,开阔眼界;第三阶段要把所学化成自己的拳 法,形成自己的风格。
拳派 |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
太极拳 | 着熟 | 懂劲 | 神明 |
苌氏武技 | 炼形合气 | 炼气归神 | 炼神还虚 |
形意拳 | 练精化气 | 练气化神 | 练神还虚 |
洪拳 | 明劲 | 暗劲 | 化劲 |
白鹤拳 | 刚劲 | 柔劲 | 化劲 |
福建少林拳 | 刚劲 | 暗劲 | 化劲 |
吴殳枪法 | 重实阔大 | 轻虚紧小 | 平淡脱化 |
浏览78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