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经命其在“总兵俞大猷麾下”抗击倭寇,瓦氏领导有方,多次重创倭寇。当 时有诗《闻征瓦氏兵至》赞曰:“传闻瓦氏勇超群,万里征来净冠氛。多少材 官屯海畔,策勋翻仗女将军 ,有《花瓦谣》曰:“花瓦家,能杀倭, 瓦氏夫人英明可见一斑。

瓦氏是一位杰出的武术家,她的双刀技法美妙绝伦,明末清初吴殳在其 军事著作《手臂录》中的《双刀歌》对其赞曰:

岛夷缘海作三窟, 石柱瓦氏女将军, 纪律可比戚重熙, 女将亲战挥双刀, 麾下健儿二十四, 岛夷杀尽江海清, 天都侠少项元池, 乙亥春杪遇湖上, 谓予长矛疏远利, 绕翠堂中说秘传, 侠士不久归天都, 犹意左右用如一, 眼前两臂相缭绕, 后于渔阳得孤剑, 十万官军皆露骨。 数千战士援吴越。 勇气虚江同奋发。 成团雪片初圆月。 雁翎五十齐翕忽。 南纪至今推战伐。 刀法女将手授之。 霜#伟干殊恢奇。 彼已填密须短器。 朔风六月生双臂。 余手精熟如鼓抱。 每当碓斗多龃龉。 殊觉神思非清虚。 只手独运捷于电。

唯过拍位已入门,颇狠不如双器侧。

乃知昔刀未全可,左右并用故琐琐。

今已剑法用右刀,得过拍位乃用左。

手眼清快身脚轻,出峡流泉风撼火。

始狠我不见古人,亦狠古人不见我。

瓦氏抗倭促进了南北方武术的交流与会通,一方面,瓦氏夫人将北方长 拳功架融人壮拳,从而改变了壮拳无大架的历史;另一方面,瓦氏夫人以壮拳 技艺训练士兵,“以七人为伍,每伍自相为命”及“一伍赴敌,则左右伍大呼 夹击”的方法被北方将领吸取、采纳,如戚继光以“齐勇”为特征的“鸳鸯阵” 实际上就是受了瓦氏夫人的治军启发而创造出来的。

(二)创设武术拳派

现在中国武术“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派有 131个,其中的创编与女性有关的拳派有:


  1. 五梅拳


“传女不传男”的五梅拳,又名梅花粧八法拳。据《五梅拳拳谱》记载, 该拳由一位号“五梅”的尼姑所传。清道光年间,她在福建上杭庐丰乡将该拳 传于义子葷宝善(后改名黄宝林),后黄宝林传福建兰溪乡人龚荣煌,逐渐在 福建、广东传播开来。

  1. 永春白鹤拳


主要流传于福建省境内的永春白鹤拳由清康熙年间的方七娘创编。方七 娘自幼随父亲学习少林拳,因观白鹤闪跳、弹击等动作而受到启发,随将白鹤

闪击等动作融人少林拳中而创白鹤拳。

  1. 咏春拳


主要流传于广东、广西的咏春拳相传由严咏春所创。严咏春,又名咏春 三娘,相传清嘉庆年间,严咏春随父严四(习练少林拳)避难逃至福建连城县 隐居。严咏春自幼随父习少林武术,一日,严咏春洗衣时偶见白鹤和青蛇争斗 而受到启发,于是她将蛇鹤相斗的缠绕吞吐动作和当地流行的永春白鹤拳及少 林拳法等融为一体而创编出咏春拳。关于咏春拳的源流,叶问认为,“先祖严 咏春氏,少而聪颖,行动矫捷,磊磊有丈夫气,许字福建盐商梁博祷,未几母 殁。父严二因事被诬,几陷于狱,因是远涉川滇边区,居于大凉山下,以买豆 腐为活,此清代康熙年间事也。其时河南省嵩山少林派,武风甚盛,招清廷忌, 派兵围捕,攻而不下。适有新科状元陈文维者,邀宠献议,设法沟通寺僧马宁 儿等,四处纵火,里应外合,少林寺被毁,僧众四散,由是五枚法师与至善禅 师、白眉禅师、冯道德、苗显等五人亦分途出走。而五枚止于大凉山(又名柄 霞山)白鹤观。每日是如市,因与严二妇女贸易,渐且稔熟。时先师年已及笄。 有当地土霸某,涎其姿色,恃势逼婚。父女二人日有忧色,为五枚法师洞悉其 由。因怜其遇,许以传技保身,使该土霸俟能除,梁氏婚约后始赋于归。由是 即随五枚返山,日夕勤修苦练。技成乃约土霸比武,卒将土霸击倒。自此五枚 云游四方,频行殷殷诫以严守宗风,待婚后发扬武术,同佐反清复明大业。综 合过去事迹,知咏春拳派拳术,实宗于五枚法师也。先祖师既婚,首传技于夫 婿梁博俦,其后梁博俦传梁兰桂。梁兰桂传黄华宝。

除上述三个女性创编拳种外,明清时期还涌现出许多的女武术家。如太

平天国的女将领、习练莫家拳®的莫清娇等。与此相适应,一些笔记小说也对 女性武功的神奇进行了描绘。如《水浒传》中对孙二娘、扈三娘武功的描绘。 除此之外,清代胡式钰“裙里腿”的故事当是一个典型。故事说苏州有一个“拳 教师”谢元龙,其女“年十五,雪面朱唇,瘦腰纤足,居然儒门秀媛”,她在“栲 栳”中,师兄弟与其较,“离女身尺余,不觉胫上有触,退跌于地数步外矣”, 较技罢,师妹“套其外衣,遂辞诸人进内。见云转飘忽,移步如飞云”。诸师 兄弟“怪其身手凝然、能器中跌人”,乃求教其师,师曰这就是“裙里腿”啊。

四、武术徒手套路出现的思想史意义

“武术演练是中国武术的特有形式,它是让武术进人上乘境界的重要手 段,可以说武术套路的形成、女性拳种的出现是传统武术成熟的标志,它 使传统武术“打练合一”的武学思想得以确立。

(一)传统武术的独立

传统武术形成套路、注重内功后(尤其是八卦掌出现后),使传统武术 在军事领域以外的广大空间内得以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从而按照自身的 发展规律前进。熊晓先生就认为,“我国源远流长的兵械技术能以武术运动形 式流传至今,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冷兵器被淘汰以前,武术运动就已经自 成体系,不再从属于军事训练和完全受制于战术手段演进的影响,而是按照

自身的规律发展。从此,“首贵腾踔捷,必精拳术而后习棍法” 的武术 习练三步骤——基本功、拳术、器械基本形成。

(二)“打练合一”思想的确立

传统武术来源于人与兽斗,以及人与人斗的技术积淀,受到了军事武术 的极大影响,技击是它的本质属性。传统武术虽然形成了套路,但还不能脱离 '“技击”的本质,“打练合一”武学思想的形成也就成了自然而然、情理之中 的事情了。

另外,内功的形成及强化,“内家拳”以及女性拳种的出现,还使武术 界追求的“武人文相”“耄耋御众”成为可能武术套路的出现、注重徒手 技艺的提高,还促使拍打功替代了兵器时代的盾牌,而成为一项重要的武术基 本功。

武德对身体的浸润

中国武术分南北,巴蜀武术分东西,地理因素对武术的技术影响颇大, 但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武术思想则大同小异,“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注重 整劲”几乎是传统武术的共同要求。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武术更多地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它“不

仅具有严密的哲学体系、系统的技击理论、独特的人体模型、完整的锻炼体系, 具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防身御敌、制人取胜、修心养性、悟道怡情等一系 列神奇功效,而且还依托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跟军事、宗教、教育、医疗、 艺术、嬉戏等活动紧密相连和相互渗透,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哲学 智慧、社会心态、风俗民情、审美观念、艺术情趣、思维定势、行为方式,因 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象征” 。

_、“技进乎道”的追求

成熟于明清时期、直观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统武术有祖师崇拜的 习俗,其所崇拜的祖师大致是著名军事将领或道、佛、儒家人物,如戚继光、 岳飞、赵匡胤、张三丰、达摩、孔子等人。就圣人文化而言,传统武术拳种中 有“文圣拳”和孙武子梅花拳与“文圣”“武圣”相呼应。在这些悬置的精 神偶像、武术之圣的感召下,武术形成了一套从选材、修炼到用武的一整套思 想。这套思想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表现出“德艺双馨”的精神追求。

(一)选材

“苟非其人,千金勿示,择人不慎,不但无益于武术的传习,而且会 危害社会,为此传统武术重视对传承人的选择。这种选择包括选师与择徒两个 方面,其中主要的是对道德状况的选择,身体条件则居其次,如台湾学者“以 问卷调查及直接访问等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国术教练与专家对择徒之条件 均以人品为主要条件,其次为缘分,而素质欲反而最不受教练重视。而在择师 方面,则以人品为优先考量,其次才是技术” 。

浏览6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