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馆初期,将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列人武当门下,其他拳种皆人少林门, 由此“内家拳系统”成为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等“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 道则一也” 的强调“以柔克刚”拳种的统称,并逐渐为人所知

关于形意拳的起源,目前较为认可的是姬际可创编说。姬际可是明末清 初精拳善枪的武术大师,心意拳便是他由枪理化拳理而创编的,形意拳则是在 心意拳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新拳种,李老农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起了决 定作用。李老农,字能然,名飞羽,又称洛能或捷能,河北深县人。1837年 拜山西祁县小韩村戴文雄(二闾)为师正式学习戴家心意拳,后传山西太谷车 二(毅斋),师徒二人经过长期演习、系统研究认为,“心意”本同一理,而 “形意”兼具内外,从而得出“形意拳”比“心意拳”更为合理的结论,并一 直延续下来。

太极拳的产生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倾向于它产生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创 始人为陈王庭。近来河南温县体委主任原富全又有新的发现,值得重视。2005 年,陈家沟村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太极圣地”称号。2006年,陈式太极拳 被列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名录。2007年7月31日,中国武术协会经研究决 定命名河南温县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第四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 交流大赛暨首届全国新农村太极拳健身大赛期间,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 建中、国际武术联合会副主席吴庭贵等共同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揭牌, 这些都表明河南温县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有学者认为 太极是中国古代体育科学的理论假说,太极图是中国古代体育科学的理论图式, 而太极拳则是“这种理论图式在体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使其有了实际操作的

可行性” 。需要注意的是与“以柔克刚”太极拳的产生几乎同时,我国象棋 的发展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晚明,我国的“现制象棋”在经过了北宋至明末“斗 炮”时代后(明代崇祯五年,江左书林刊本东海朱晋桢辑著的《橘中秘》谱可 看作代表),在清代出现了 “炮马争雄”的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是,明末诞生 的《梅花泉》显示了马的威力,是斗炮时代向炮马争雄时代过渡时期的代表作。 清康熙年间王再越的《梅花谱》的产生则表明象棋柔派布局的成熟,完成了斗 炮时代向炮马争雄时代的过渡。另外,中国式摔较、蹴鞠亦存在类似的情况。 中国式摔跤在唐代主要以力取胜,宋代则开始向快捷的巧劲转化。®蹴鞠在唐 代的对抗性也是比较激烈的,但宋以后则向“花法”“非直接对抗性”转化了 “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侵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 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 他,只是一起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 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 @军事武术讲究简洁、实用、 直来直去,容不得回环转跳,受其影响,传统武术套路在演练时也都直来直去, 但八卦掌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武术的这一特点。

八卦掌是传统武术门派中富有特色的一个拳种,其起源目前影响较大的 观点是董海川创拳说@。如康戈武在其硕士论文《八卦掌源流之研究》中就认 为,董海川在1866年至1894年间创编了八卦掌。当然,亦有学者认为,八卦 掌是在八卦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董海川创八卦掌说,实乃小说家言,其结

构滥觞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遇仙模式” 。八卦掌一改其他拳种走直线或曲线、 以拳为主、步法多进退跨越等形式,而以“转圈” “用掌”“走趟泥步”等为 主要特点,这种演练形式显然已经跳出了以“直来直去”为特点的军事武术的 影响,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传统武术的成熟和完善。八卦掌第三代传人高义盛(师 承董海川的弟子程廷华)结合所学又创编了后天八卦六十四掌,并强调“先天 掌为后天掌之本,后天掌为先天掌之用,无先天掌则八卦掌无根本,无后天掌 则八卦掌不齐全,进一步对八卦掌进行了完善。

另外,民国时期北京和天津还盛行无极拳,时人廖子玉著《无极拳通论》、 与吕一素合编《无极拳谱图说》( 1935年出版),其中抱道氏序其书曰:“此 艺系北平李先生所传,为张三丰最后之组织,与太极(拳)八卦(掌)合为一 部大道者也。”唐豪先生认为,“太极(拳)八卦(掌)两家拳法,前清季年, 盛行于旧都,此公眼红耳热,名其混合两家之手法曰无极,盖欲使人信其胜于 太极(拳)八卦(掌),诱人从游,藉此以饱私囊也” ®。民国时期天津市有 习无极拳者。据《天津通志》记载:清代道光年间,蔡金堂从山东来天津, 传拳于天津王玉珍,王传徐永庆,徐传高凯庭(? 一1954)、白云鹏(1881— 1969),其中高凯庭在1940年天津特别市国术研究会成立时,任干事并在天 津第六十四国术社任教,还曾任天津无极国术社社长。

“枪、拳要以神气为先,机势次之,专讲力量,斯为下矣。” ®内家拳及“内

家拳系统”的出现,表明“以巧取胜”武学思想的完善,也标志着传统武术的 完善与成熟,从此中国武术由注重培养先天之能的阶段进入到“炮马争雄”“刚 柔并济”的时代,以至于“其他的各个拳种都有向这个技术转化的倾向。

由此可以看出,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系统”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它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发展而来的。

内、外家之分,内功、外功之别在武侠小说中亦有反映,但较晚出现。 近代武侠小说家平江不肖生向恺然是首次将武功分为内功和外功的作家,有 的学者甚至认为“武功是从平江不肖生开始细化的,开始细致地探讨”。向 恺然在分析霍元甲死因时认为,“霍元甲的内功练得不好”,他的“功夫都是 很凶猛的外功”,而“内部相差太远”。“霍元甲这一拳打出去的力量有一千 多斤,一千多斤的力量,固然敌人是承受不起的,但是自己的内部也受了伤”, “这个道理是以前我们没有听说过的。显然,向恺然对于内功、外功的分 析受到了武术内外家之分的影响,是一种在现实基础上的艺术现象。

三、女性对武术思想的贡献

延绵久远的中国文化大体上根植于农耕和游牧两种经济生活的土壤之中。 以年降水400毫米线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温润的东南和干旱的西北两大区域。 前者发展为以定居农业为基石,礼法齐备、文物昌盛的农耕文化;后者发展为 以游牧为生,全民善骑战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主旋律,这种主旋律造就了中国武术“悲壮”的进步。 历史上,中国女性曾有过辉煌的过去(母系社会),但是随着“女性世

界历史性的败北”(奴隶社会和父权制的建立),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开始形 成,“圣杯被剑所取代”。宋明以后,由于理学、缠足等的影响,女性身上更 是背上了沉重的伽锁,成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无才便是德”的牺牲品。 尽管如此,中国历史上还是出现了一大批富有阳刚之气的奇异女子,为社会的 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黄帝的夫人螺祖(发明养蚕)、商代著名军事家妇 好、晋代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唐代敢于称王的武则天、宋代抗金女英雄 杨妙真(杨家枪传人,擅长梨花枪),以及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等。具体 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优秀遗产的武术而言,女性同样做出了她们的贡献。

(一)运用武术,抵御侵略

女性不但亲身从事武术的习练、创编武术,而且还参与到抵御侵略的军 事斗争中。抗倭英雄瓦氏夫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瓦氏夫人( 1498—1556),壮族人,是广西归顺州(今靖西县)士官岑璋 的女儿,后嫁于田州(今田阳一代)“指挥同知” 士官岑猛为妻,生子邦彦。 为避免同姓结婚之嫌,改称“瓦氏”。她不但是一位武术家,精习壮拳、擅双刀, 而且富有正义立场、善于相夫教子,“她见夫行事违于正义,必委曲陈谏,谏 不听,至于流涕”。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她刚三十岁时,丈夫与儿子“相 继丧亡”,她“刻苦励节”,抚养孙儿岑芝成人,并“袭知州”,瓦氏时时教 导孙儿“以朝廷恩德,宜抚循遗民,勤修厥职”。嘉靖二十九年,孙儿岑芝征 战“南海,殁于王事”。瓦氏重振精神,一面“抚曾孙太寿,太寿夭,复抚太 禄”,一面“凡州之利害,躬为规划,内外凛然”。丨554年(嘉靖三十三年“倭冠南畿并浙江,朝议征广西狼兵,督府以檄至”要求瓦氏出兵,当时曾孙 太禄太小,还“不能任兵事”,于是瓦氏请求亲自带兵参战,“督府壮之”, 题授“女官参将总兵”。瓦氏日夜兼程,终于在第二年的四月赶至苏州前线,

浏览1,17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