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相传”,且“各溱妙际。从“使拳格兵器之家”的名称来看,徒手的武 术套路已经成熟,拳派已经形成,且在武学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2.拳、棍的兴盛
棍®,是较早使用的兵器之一,但随着铜兵、铁兵的出现,棍在军队中并 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明以前的民间历史文献中关于各家棍的记载也较少。入 明,这种现象得以改观,民间棍法进人到一个新阶段。
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中就指出了 31家棍法,各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体系, 如显名于明的少林棍法有小夜叉(六路)、大夜叉(六路)、阴手(六路)、 排棍(两人相排,活法无路)、穿梭(一路)等套名,且各套还包含数路棍法。 程冲斗为便于棍法的流传,还取精华棍法五十五势编为套路,并为之绘图,撰 写歌诀和路线示意图。
随着棍术和徒手套路、流派的完善,拳与棍在传统武术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 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 $程冲斗称赞“棍为艺中魁首”,他说:“凡武 备众器,非无妙用,但身手足法,多不能外乎棍。”
何良臣明确地提出了 “学艺先习拳、次习棒,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 易易耳,所以拳棍者为诸艺之本源也”的拳学主张。何良臣在《阵纪》中列举 了一些拳法流派,如“宋太祖之三十六势长拳” “六步拳”“猴拳” “园拳”“温 家之七十;1行拳” “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 “八闪番”“十二短”等。“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
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戚继光认识到“拳法”“活动手足,惯勤肢体” 的作用,所以他进一步提出了拳法“为武艺之源” “初学人艺之门”的观点, 他列举的“古今拳家”有: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函拳、温家 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吕红八下、绵张 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他还“择 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编成了 “势势 相承” 的“武术套路”。
清代“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练器械必须要有徒手拳套为基础” 的认识更加清楚。当黄百家与老师王来咸(征南)先生谈到“枪刀剑钺之法” 时,王征南曰:“拳成外,此不难矣。某某处即枪法也,某某处即剑钺法也。” 精通梅花拳的武探花杨炳在其名著《习武序》中的“习武规矩十二条”中明确 地提出“凡习武务要使他知拳脚为枪棍之母,不活拳脚,则枪棍不获臻其妙”, 他进一步指出了“徒尚拳脚,则遇敌不克,取其胜,二者兼之,方得其趣” 的拳学主张。无独有偶,康熙三十年(1691年),当五十七岁的颜元到商水(今 河南开封附近)拜访侠士李子青(木天)时,李子青亦认为,“拳法,诸技本, 君欲习此,先习拳” 此后,以“拳” “掌”等命名的传统武术门派大量出现, 如太极拳、八卦掌、咏春拳等等。其中“以枪为拳”的形意拳的出现较能说明
这种演化的轨迹。
“兵器不过是手臂之延长,你手不成,器械也不能胜。” 1918年,当王 芗斋与湖南谢铁夫较拳技失败后,要求再比试器械时,解铁夫说的这句话可以 看作这种思想的延续。这句话对王芗斋影响极深,据泽井健一在其1976年出 版的《中国实战拳法太气拳》中就提到王芗斋曾与他说,“剑、棒都是手的延 长P 1933年,河北“定兴三李” “李氏三杰” 之一的李星阶站在军事武 术的角度在其《拳术初阶序文》中亦有类似的认
近世欧西火器盛行战场,拳勇刺击几废。然两军相争必掠其地,近身肉搏, 拳勇刺击则显其能,此乃我国固有之技,因是自首都南迁,国府即倡导国术, 教国人自强、自卫之术。上月首都国术馆二次国考,余滥充评判员,参赛者数 百人,技艺各有精专。然国术正脉惟拳术、短兵、长兵、摔跤、弓弩诸般。火 器兴,弓弩废,摔跤角抵非用于战阵,故惟拳术、短兵、长兵三者尝存用焉。 拳术以气为贵,短兵以剑为贵,长兵以枪为贵。世人言近日善者,拳术以孙禄 堂先生为绝,剑术以李景林将军为绝,枪术以李书文先生为绝。余与孙、李、 李三位先生皆相识,时相过从。余虽不才,研究国术亦数十年矣,深知拳术为 各门法术之基。孙、李、李三位先生之武艺于近代各占一绝,然究其根底,尤 以孙禄堂先生为最。昔日余尝见孙先生徒手破彼之剑,破彼之枪,神勇绝伦, 全赖拳术根基深厚耳Q故今人习练国术当以拳术为先,再行刺击之术,或有望 得焉。余不敏,藉往昔经验者略言之,一管之窥耳。
“古代武艺重兵械,而现代武艺重拳法,这是古今武艺最大的不同之 处” ®,器械逐渐地列人以徒手套路为主的流派之中且按照流派特点产生了一 些新编器械套路。于志钧先生根据“各家太极刀法套路大相径庭,根本看不出 有什么传承关系”的特点认为,“太极刀术是在太极拳论的理论基础上,继承 传统刀法改编而成的刀术套路。
武术的这种演化,直接导致了武侠小说、武打影视中人类对自身身体的 自信,以及对常规“兵器”的重视。如“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越是武艺高强 的人,他越不肯使用兵刃”,而喜欢赤手空拳,这充分地说明“他们对自己的 身体,拥有无穷的自信。李小龙饰演的武打影视作品对此也有较好的体现。 不但如此,武侠小说、武打影视中还特别重视常规“兵器”的运用。“在金庸 笔下,那些使着奇奇怪怪兵刃的人,多数不是一流高手,而常规兵器刀剑 则是中国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
二、责柔、重“内功”的“内家拳”出现
中国武术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发展脉络,一开始它是以器械来分门别类 的(如武当剑、少林棍、杨家枪等),而后出现了以拳、掌等命名的拳种(如 少林拳、八卦掌、螳螂拳等)。初始阶段,这些徒手拳派大多应是刚性的练法, 而“复从而反之”的内家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以及咏春拳等具有柔性 特征的拳种则要相对晚一些。
中国“柔性”文化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出现了 “劳心”和“劳 力”的社会分工,出现了“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社会文化观念。汉武帝刘 彻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统治者基本上按照刘秀“吾理 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的治国策略,从此孔子倡导的儒学成为“柔道之术”, “重文抑武”正是这一文化观念的反映。因此有学者认为“我们民族性由强悍 而被弱化,实是从东汉时期开始的。在这样一种社会思潮、社会风气所形成的 文化氛围中,两汉时期那股强劲的任侠、崇侠之风在东汉已大为减弱,至少在 上层社会是如此”气
佛教进人中国以后,禅风日盛。宋代及以后,由于宋明理学的影响,中 国文化的“柔性”日益增强,表现在体育领域则是刚健、勇猛活动的减少,如 马球、足球这些本是激烈对抗的项目,在宋代以后都逐渐改变了运动方法,向 高难度的表演技巧方面发展,失去了勇猛刚健之气。在侠文化领域,唐代是 中国古代侠和近代侠的分水岭。唐代及以前,任侠风气的主体是上层权贵和文 人,以少年游侠为核心和形象代表,贵族化、享乐化的色彩较浓。唐代以后各 代任侠风气的主体是民间群体,民间世俗性和结社性色彩较重。®在这样的文 化、思想环境里,借鉴前期“以柔克刚”的文化探索,讲究“四两拨千斤”“以 柔克刚”、注重“内功”的拳术开始出现,走向了武术与导引相结合的道路, 各家拳法开始重视练“气” 。这种倾向在其他领域也有反映,如中国养生学
唐代的外丹养生,在宋时向内丹养生转化。中国文学史的路线在南宋起便转向 了,其前期是以惜时、相思、出处、怀古、悲秋、春恨、游仙、思乡、黍离、 生死十大主题为主体构成的“主题文学”为核心,后期则以小说戏曲为主体构 成的“虚构文学”为主。体现中国用柔思想的毛笔,在唐以前制笔主要用兔 毫和黄鼠狼毫,属于硬毫笔。元代开始出现软毫笔——羊毫笔。相应地,唐时 制造毛笔的中心在安徽宣城,以善制硬毫笔闻名,后来,羊毫笔崛起于浙江湖州, 以善制软毫笔而享誉。有学者分析认为硬毫笔向软毫笔的过渡是因为,唐代以 前人们席地而坐,写字在矮的几案上,所以要求笔毫要硬,而宋代出现了高桌, 可以坐在椅子上写字,不必用硬毫也能控制笔线的轻重缓急,所以软毫笔开始 出现。实际上,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还应与中国文化由“雄阔”向“内敛” 的转向有关
内家拳(六路、十段锦)据记载,起始于宋朝张三峰,他在精于“主于搏人, 人亦得以乘之”的少林武术,后他“复从而翻之”而为内家拳,“三峰之术, 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 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 ,可惜的是黄百家以后,内家拳 成“广零散” 。
1927年,张之江发起成立国术研究馆,1928年获准,并易名为中央国术馆。
浏览60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