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体系的基本格局自秦汉时期确立 后,至鸦片战争之前,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但这并不是说,在此期间没有量的 发展和部分的质变。” 唐宋之际中国文化开始由“雄阔高亢,一转而成精致
内敛,婉约阴柔之气”而被某些学者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第三次转折,初唐“宁 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时期不在,而代之以“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的风气。这种转型西方一些汉学家亦有注意,如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认为,“在 公元8世纪的唐朝,中国有过最辉煌的岁月,而到了公元12至13世纪,情势 就有了令人瞩目的扭转。在这4个世纪中,发生过急剧的变化。一个尚武、好战、 坚固和组织严明的社会,已经为另一个活泼、享乐和腐化的社会所取代了” 。
宋代是中华文明史另一座髙峰,它的“军事力量虽然不强,因而显得国 势较弱,但宋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却突飞猛进:城市经济的繁荣,文官制度 的完善,社会整体教育的提高,都超过了唐代” 。“只为衣冠无义侠,遂令 草泽见英雄”,由于“重文抑武”的影响,宋代“尚武精神”逐渐下移至民间。 民间习武结社的兴起、“瓦舍”中“说话”艺人大量讲解“侠义”故事等从侧 面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反映。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民间武术出现了冠以姓氏
的枪法,出现了有组织、规则、奖品的比赛。更为重要的是武术“套子”的出 现,标志着传统武术的发展完善和成熟,标志着传统武术“打练合一” “能击 善舞”的拳学思想的正式形成。
“天下习儒者少,而由刀笔吏得官者多”,蒙古人主中原建立元代,中 国又开始了一个民族融合的时代,其“在边疆的开拓与建设方面”的成就有目 共睹。“胡服胡言胡姓,一切禁止,于是百有余年之胡俗,尽复中国之旧” , 继元而起的明代是中国正统文化产生危机并出现自救的时代、是一个更加趋向 保守的时代。明代是“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晚明则是“一个停止但 注重内省的时代” 。“明嘉靖初开始了文明史的第四期,其重要的标志就是 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壮大,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世俗化、 商业化、个性化成为一时之风气。同时王学左派兴起,张扬个性,肯定人欲, 向理学禁欲主义发起冲击,为思想解放开辟了一条道路。以上两股潮流互为因 果,它们的合力为这个时期造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文明景观,整个社会 呈现出个性解放的气息。” 在此“内向” “非竞争”“注重内省”和“个性 解放”的时代,武术流派孕育并发展起来。清代实行“禁武”政策,会党、教 门、拳会等民间秘密结社组织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各地武术文化 的交融和武术活动中的内外结合。
总体来看,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轴心期” ®,呈现出如下几个方 面的特征:一、拳种大量出现,门派林立,而且出现了少林寺、武当山等“武 术圣地”;二、“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武术与气功、养生学结合日益 紧密,“内外兼修”成为武术活动的主要特征;三、武术论著大量问世,以太 极、八卦、阴阳五行为基本理论体系的拳学理论基本形成;四、军事武术与传 统武术联系密切,分野也越来越大;五、武术功法(内功、外功、轻功)成为 传统武术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功法、套路和搏斗运动)。
另外,明清时期,人们对传统武术的价值认识逐渐深化,多元价值认识 更加清晰,在“实用理性”的文化氛围中,传统武术成为一种综合实用技术, “艺、体、用”三合一的价值体系凸显出来。
武术套路形成后,自然会讲究演练的艺术性,而这显然会受到中国传统 美学和武舞的影响。“拳棒,古先舞蹈之遗也。君子习之,可以调血脉,养寿 命。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对于武术所具有的健身、养 生功能,人们早就有所认识。明清时期,由于武术与气功、养生学的融会,内 外兼修思想的形成,武术的健身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当然,随着武术演练艺 术化追求的出现以及讲究健身效果并没有使武术的技击功能弱化。
一、何意百练钢,化为绕指柔——武术套路的产生
尽管明代以前不管是“开大阵,对大敌”的军事武术还是用于“私斗”和“比 场中较艺,擒捕小贼”的民间武术,练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实战”需要,“练 招不练套”是基本的练习方式,但是明代以前已经孕育着武术套路产生的基因
在武舞的影响下,宋代,武术“打套子”开始出现,这标志着民间武术 开始脱离军事武术的束缚而沿着自己的路发展。元代的“禁武”,擂台机制的 消失,以及元杂剧舞台艺术的发展等使武术技击动作进一步程序化从而最 终导致了传统武术在明清时期开始了 “悲壮的进步”历程,迎来了发展的“轴 心期”
北宋,文化内倾,中原人民与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斗争,必须解决体质 相对较弱和相对柔弱的性格问题,唐以前勇力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宋以后文化 的内倾提供了“复从而翻之”的可能。因此有学者提出“中国拳术是宋以后兴 起的” 观点,有材料认为内家拳产生于北宋张三峰就是一例。
“所谓武术套路是将单个攻防动作或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按照一定的 格式和运动规律编组成的成套练习,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程式化锻炼形式和表现 形式”,它是在古代乐舞艺术中的类武术套路成分、古代戏乐艺术中的类武术 套路、套子武艺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它的攻防格斗的虚拟性和表演艺术 性并存。中国武术形成“套路”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文化景观,其出现原因与“武 术发展的‘内在理路’ ”、传统文化“程式性”特征及文化转向的影响、军事
领域火器的运用、元明禁武,以及擂台机制消失、宗法社会的保证作用®等相关, 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众多的器械流派与徒手流派的形成
“各有专门秘法,散之四方”的传统武术发展到明清时期,进人到自己 的“轴心时代”,武术门派渐次形成。
郑若曾在分析“挥刀若神人” “性好杀”的倭寇时认为,“其所长者刀 法而已”,而“中国武艺不可胜纪”,“即刀法一艺,倭不足以当我,况其它 乎”。郑若曾列举了各种风格的器械,计有:一、“使枪之家凡十有七,曰杨 家三十六路花枪、曰马家枪、曰金家枪、曰张飞神枪、曰五显神枪、曰拐突枪、 曰拐刃枪、曰锥枪、曰梭枪、曰槌枪、曰大寧笔枪、曰拒马枪、曰捣马突枪、
曰峨嵋枪、曰沙家十八下倒手杆子、曰紫金镖、曰地舌枪”;二、“使刀之家 凡十有五,曰偃月刀、曰双刀、曰钩刀、曰手刀、曰锯刀、曰掉刀、曰太平刀、 曰定戎刀、曰朝天刀、曰开天刀、曰开阵刀、曰划阵刀、曰偏刀、曰车刀、曰 匕首”;三、“使剑之家凡六,曰马明王、曰刘先主、曰卞庄、曰王聚、曰马超、 曰边掣厚脊短身”;四、“使弓弩之家凡十有四,曰边箭、曰两广药箭、曰火 箭、曰神机箭、曰杨家箭、曰马家箭、曰袖箭、曰袖弹、曰手弩、曰诸葛弩、 曰连环弩、曰双弓床弩、曰三弓床弯、曰打牲弯”;五、“使棍之家凡三十有 一,曰左少林、曰右少林、曰大巡海夜义(叉)、曰小巡海夜义(叉)、曰大 火林、曰小火林、曰通虚孙张家棍、曰观音大闹南海神棍、曰稍子棍、曰连环 棍、曰双头棍、曰阴手短棍、曰雪棒搜山棍、曰大八棒风磨、曰小八棍风磨、 曰二郎棒、曰五郎棒、曰十八下狼牙棒、曰赵太祖腾蛇棒、曰安猴孙家棒、曰 大六棒紧缠身、曰十八面埋伏紫薇山条子、曰左手条子、曰右手条子、曰边栏 条子、曰雪搽柳条子、曰跨虎条子、曰滚手条子、曰贺屠钩杆、曰西山等家硬 单头”;六、“使杂器之家凡十,曰铁鞭、曰夹棒、曰单手燥铁链子、曰蒺藜 算头、曰金刚圈、曰镘掌铁尺、曰吕公拐子、曰刚叉、曰筅、曰镋”;七、“使 钯之家凡五,曰雄牛出阵钯、曰山门七埋伏钯、曰畨王倒角钯、曰直行虎钯、 曰稍栏跟进钯”;八、“使马上器械之家凡十有六,曰鞭、曰炼、曰矿、曰槌、 曰流星、曰鎖虎口、曰马义上帯使流星鞭、曰双舞剑、曰双刀、曰马叉、曰天 平铲、曰天方基、曰枪、曰关刀、曰斩马刀、曰月枪”,当时中国器械的繁杂 可见一斑。
不但如此,郑若曾还列举了十一家“使拳格兵器之家”,即“赵家拳”“南 拳”“北拳” “西家拳”“温家钩挂拳” “孙家披挂拳”“张飞神拳”“霸 王拳”“猴拳”“童子拜观音神拳”“九滚十八跌打挝拿”,另外还有 “绵张短打” “破法九内红八下等”“破法三十六”“拿法三十六” “解法 七十二”“跌法七十二” “解法一百三十”,这些“家”有自己的“路数”(如 南拳有“似风”“似蔽”“似进” “似退”四路,张飞神拳有四路),各有“教
浏览6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