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尽忠报国的理想人格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富有爱国思想的岳飞十分 崇拜司马光,赞誉其为“先正他说,“先正司马光有言,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据此,岳飞认为,“论人者,能审于才、德之分,则无失 人矣,主张评价人物的标准要看才和德两个方面。另外,岳飞十分崇拜诸 葛亮、关羽和张飞,他以诸葛亮为学习榜样,“辅明天子,以享万世无疆之休。 他曾对部下说,“要使后世书册中知有岳某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 也许正因为此,后世常将岳飞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认为岳飞的文章与诸葛亮的 《出师表》“后先辉映,并垂千古。
需要注意的是,关羽和岳飞都有“忠”的一面,但两者间存有极大的不同, 其中关羽是“降汉不降曹”式的忠,有忠于刘备的“义”在里面,而岳飞“尽
忠报国”之“忠”是在“还我河山”、忠于国家基础上的“孝。
岳飞冤死后,其“节俭廉洁”“谦虚敬贤”“教子从严”“奉母至孝”“身 先士卒”“执法严明”的高尚情操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宋高宗赵构之后的宋孝 宗是一个有志于对金用兵、收复失地的帝王。对岳飞之死,他非常痛心。其登 基以后,不断追封岳飞不同的爵位^ 1178年,宋孝宗确立岳飞的谥号为武穆,
1225年,宋理宗转谥忠武气
1903年,首次称岳飞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第一民族英雄的文章——《中 国民族主义第一人——岳飞传》在《湖北学术界》四月号上发表。至此,岳飞 的民族英雄形象逐渐得到世人的认同。民国时期,内忧外患,岳飞作为民族 英雄的形象,更是完善、定型下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高度评价岳飞的精神, 誉之为“民族魂”。1928年,国民党政府为加强国家主义意识形态,发动了 一场“反迷信”的社会活动,对当时的庙宇神祠进行整顿,最后确定可以立祠 纪念的先哲有伏羲氏、神农、黄帝、嫘祖、仓额、后稷、大禹、孔子、孟子、 公输班、岳飞、关羽十二人。在这里,岳飞是作为抗击侵略的英雄被肯定,而 关羽是作为忠义的化身被肯定。这一倡导,顺应民心,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英雄岳飞的形象完全定型,岳飞已经“从历史走向 现实,已成为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象征”,“中国历史上没有一 位历史人物,能像岳飞那样,自爱凝聚中华民族儿女的向心力,激发炎黄子孙 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中,能发挥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文天祥、戚继光、郑
成功、阿骨打、努尔哈赤等,谁都不能替代,他们谁都没有像岳飞那样的感召 力。至此,岳飞已经成为“千百年来由中国人所设计又被中国人所企慕和 迨及的一种理想人格的载体”,成为“中国人在生命繁衍和文明创造过程中赖 以汲取的力量源泉以及加以奉行的规范准则”,成为“一面具有巨大精神号召 力和情感凝聚力的伟大旗帜”。
2.文武双修的一代儒将
“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 @在中国人的眼里,岳 飞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富有文学修养,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沉鸾儒将,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圣外王”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1103年2月15日,岳飞出生在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的一户 农家。此时,宋徽宗统治下的北宋王朝腐朽不堪、民不聊生,社会剧烈动荡。 生逢乱世的岳飞,“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 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岳飞的外祖父姚大翁一心培养岳飞,读书之外,
- 直”的岳飞武术功夫进步很快, 很快就成为“一县无敌”的枪手,射箭技艺也很快超过了老师周同。
正是由于在家乡打下的深厚基础,从军后的岳飞如虎添翼,在其“以德 为先” “以智取胜” “治军以严”“临阵以勇”“用人以信”等军事思想锻 造出的“岳家军”成为一支敌军闻风丧胆的威武之师,以至于金军发出了“撼 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
临阵以勇、武艺精湛以外,岳飞的文学修养亦很高。其撰写的诗词虽不 多,但却以激越高亢的英勇之气、感人肺腑的爱国情怀、豪放与深沉的创作风 格,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岳飞所撰写的《满江红》和《小重山》 更是被众多学者、研究者所论及。
岳飞的书法亦师法颜真卿、苏轼、黄庭坚、张旭等名家而独成一格,与 朱熹书法有“一文一武”之称。文天祥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岳飞的 书法“若云雀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常,当吾世谁能
及之,即后世亦谁能及之” 。
(二)“上马为将,下马为帝”的赵匡胤和“武臣好文”的戚继光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经“杯酒释兵权” 后,“扬文抑武”成为宋代的基本国策。由此,中国文化开始大步地由雄阔向 精致转化。这种转化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延至明代,赵 匡胤的玉拳(太祖长拳)、铁棒(腾蛇棒)已闻名遐迩,得到众多军事武术家 和民间武术爱好者的青睐。
“孤独的将领” 戚继光是晚明时期著名的抗倭将领,受该时期“武臣好 文”“文士论兵”风气的影响,戚继光兵儒结合、文武交融,其文有诗集《止 止堂记》气武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兵书,并参与刊刻了宋代文 学总集《文苑英华》在练兵上,戚继光崇尚岳家军,由他锻造的戚家军令倭 寇胆战心惊。托名戚继光创设的戚家拳、戚家刀,目前在北京、山东等地均有 传承。风靡全球的太极拳(尤其是陈式太极拳)明显受到戚继光《纪效新书》 的影响。
三、“八打八不打”的武德要求
“武以德立。”受中国文化“内圣外王”的影响,传统武术重视德的培养, 认为外在的拳脚功夫与内在的武德修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明代以前的军旅武艺时代的武术理念中,绝对没有关于武术技术的‘武
德’的概念和提法,而只有关于军事和战争伦理的概念和提法。” 这是由战 争的残酷性决定的,戚继光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凡武艺,不是答应 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尔武艺髙,决 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也决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 命的呆子” 。
军事武术如斯,但在民间发展起来,且主要存活于民间的传统武术与之 不同。传统武术的“私斗”性质、健身功能不会像战场上那样充满血腥,也许 这正是传统武术讲求武德、有限度使用技术的社会文化背景。
清代,讲究“艺体用”三合一的传统武术界出现了“八打八不打”的说法, 其中以《罗汉行功短打》和《棍棒鞭全谱》最为著名。
(一)《罗汉行功短打》中的“八打八不打”
《罗汉行功短打》为手抄本,该书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升霄道 人所著。咸丰五年(1855年),弗遑道人“重订增补”为《少林衣钵真传》(又 名《短打秘钥》)。该手抄本共分四卷,其中卷一为总论性质的《少林衣钵真 传》,卷二为讲拳法的《绘像罗汉短打变式》,卷三为讲各式武术器械的《绘 像罗汉兵刃全式》,卷四为讲内功导引“十八罗汉势”的《绘像罗汉行功全谱》。 该书与螳螂拳的关系非同一般,有人甚至认为这是最原始的螳螂拳谱。
东晋时期,往往把得道的僧人称作“道人”,而信奉道教的称作“道士”, 这里的升霄道人也许就是一个得道的高僧。螳螂拳家于海认为升霄道人本名李
青云,是七星螳螂拳的主要奠基者,但其身世一直是个谜,这个谜主要的集 中在《罗汉行功短打》的作者升霄道人与梅花幢螂拳所说李秉霄的关系上。
一种观点认为李秉霄就是升霄道人。20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结 束后不久,曾经主持过趙螂拳挖掘整理工作的前烟台市武术协会秘书长王启增 就有过李秉霄就是升霄道人的推论,只是没有公开撰文阐明这一观点。2007 年,莱阳裔人撰文明确指出升霄道人就是“文武兼备的武术家李秉霄” 。此 说甫出,即刻有人反对。2008年张则浩依据《莱阳县志》《海阳县志》以及 崔寿山《螳螂拳谱》的序言撰文认为,“李秉霄不可能是《罗汉行功短打》乾 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作者升霄道人” 。
上述观点孰是孰非暂放一边,重要的在该书的《短打秘钥》中对当时的 拳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十八拳家之说:
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臂为母。
郑恩的缠封尤妙,温元的短拳更奇。
马籍的短打最甚,孙恒的猴拳且盛
黄祐的靠身难近,绵盛的面拳飞疾。
金相的殖手通拳,怀德的摔将硬崩。
刘兴的勾搂采手,潭方的滚漏贯耳。
燕青的占拿跌法,林冲的鸳鸯脚强。
孟甦的七势连拳,崔连的窝里部锤。
杨滚的棍将直入,王郎的螳螂总敌
e更为重要的是在该书卷一《少林衣钵真传》中对武术允许击打和不允许
浏览6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