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来看,颜元不但精于“遍地花草”的“花法武艺”一“剑舞”,更精于 技击,说颜元是一位“打练合一”的武术家当不会太过。王源在《颜习斋先生 传》中详细地记述了这次会见,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说颜元“学击剑之 术于塞北,于勇士角而胜焉”就是指这件事e,
在颜元的言传身教下,颜门弟子大都重视武术运动。如颜元大弟子李墦 武有家学,对射学尤有兴趣,著有《学射录》,是今天我们研究古代射箭的珍 贵资料。颜元晚年弟子王源,性刚好学,尤好兵法,有《兵论》传世。颜元主 持樟南书院时带在身边的弟子钟陵舞刀时“观者如堵,莫不嗟叹”。
1682年,李晦夫(李燦父)设“谷日筵”,颜元的朋友、弟子皆来欢聚, 席间大家舞刀(单、双)、技击、步射,作文赋诗,这种带有豪气的“学术沙 龙”活动可看作一次颜门“文武”大展示。
1696年,颜元因被三请“不得已”前往肥乡主持樟南书院,当时的樟南 书院只建有一斋学舍,于是颜元与当时的学师郝文灿商量,本着“宁粗而实, 勿妄而虚”的原则对校舍进行了规划3设“文事斋” “武备斋”“经史斋”“艺 能斋”四斋和北向“暂设”的“理学斋”“帖括斋”两斋。为“武备”训练的 需要还在书院门西建有“步马射圃”,武备斋主要设兵法、战法,射、御、技 击等科目,讲学之外,颜元就带领学生“习礼、习射、习书数,举石超距,技 击歌舞”,书院生机勃勃,颜李学派对武术的重视可见一斑。
四、传统武术对古典哲学思想的吸纳
哲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作为中国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武术,不可 能不受到这个“核心”的影响,其中当以“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对武术 的影响尤深。
(一)天人合一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有一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 a认为天 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s物我本属一体, 内外原无判隔”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亦有类似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文化
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9
.对于“天人合一”的理解,我们不能采取多义中取一义的做法,这是由 中国汉字的多义性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模糊性决定的。如中国哲学的“天”,就 包括宗教的天、科学的天和哲学的天三大类,“人”也是多义的,“合”的意 义也有多种。@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哲学中所谓天人合一,有二意谓:一、 天人本来合一,二、天人应归合一。天人关系论中之所谓天人合一,乃谓天人 本来合一。关于天人本来合一,有二说:一、天人相通,二、天人相类。所谓 天人相通,如解析之,其意义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意义,是认为天与人不是相 对待之二物,而乃一息息相通之整体,其间实无判隔;第二层意义,是认为天 是人伦道德之本原,人伦道德原出于天。……天人相类之意义,亦可析为两方 面。一、天人形体相类,此实附会之谈。二、天人性质相类,此义与天人相通 论之天道人性为一之说相似,实际上亦是将人伦道德说成天道。”
武术深受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传统武术 修炼中的“泛和谐价值观”。和谐是中国哲学、美学追求的境界,也是传统武 术习练的圭臬,如少林武术讲究的“拳禅合一”、孙式太极拳讲究的“拳与道
合”等即是体现。
传统武术“求整劲”“形神兼备”“内外双修”“德技互补”和“象形 拳的发达”等几个方面正是传统武术追求“个体身心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和“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其中传统武术中“象形”观念的发达尤其引人注目, 不但传统武术招势中白鹤亮翅、二龙戏珠、燕子抄水等大量存在,而且形成了 螳螂拳、黑虎拳、虎鹤双形等众多的武术套路。且发展到“鸡步” “龙身”“熊 背” “虎抱头”集于一身,以及出现了“八卦”“太极”等抽象概念象形而成 的太极拳和八卦掌等拳派。
(二)阴阳变化,五行生克是传统武术拳理的理论基础
阴阳意大,五行道深。阴阳、五行观念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忘记阴阳、 不涉及五行,就无法真正描绘中国特质。谢松龄先生认为,“不通阴阳五行学 说,……而欲谈中国文化,恐怕终究是隔雾看花、隔靴搔痒,很难做出切实的成绩来。
先秦时期,“阴阳说” “五行说”已经出现,但词义有所变化,开始只是“对 客观世界的探索性认识” ,后来才逐渐地被赋予了哲学意蕴。“中国哲学中 所谓阴阳本指‘阴阳之气’,即两种寒暖不同的气;引申而指一切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即相互对待的‘两端’。古代文献中最早谈到“五行”的是《尚书》
的《甘誓》和《洪范》两篇。在《甘誓》中的“五行”只是指天上五星的运行, 而到了《洪范》,开始明确地指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 土了。董仲舒以后,思想家多认为五行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元素,但不是最 基本的元素,五行是从属于天地阴阳的,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已被用于武术领域来阐释拳理,后世多沿 袭先秦开拓的这一思路。如明代唐顺之在论述枪法时就指出,“凡枪以动静两 分,动则为攻,静则为守。攻内有行,守内有固,此为攻行守固以无为是也。 凡攻,至交妮得气处,止棍头接着为得气。攻而有两,行则以守,攻而后行, 内有守,攻而不行,方激而后行以守激不行而再激行,得以前攻,行激守,皆 为正。攻内有化,为斜。以金、木、水、火、土为正五行,五行有变,上下跳 跃走步谓之不正,为斜,斜偏也。偏以勾、隔、劈、绞为外五行,因偏,故不 及。子午正攻无制攻行之说,乃进枪之要诀也。外有虚空,无之要,乃攻行之 内,发用之道也。
体系完备,贯穿于整个宇宙万事万物及人类社会、历史并为之主宰的阴
阳五行学说确立于汉代,此后成为“中国人的思想率” ,深深地影响了中国 文化的发展,但传统武术对其借用则较晚。“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生生无穷夫一者,太极也。贯者,生生不 穷之仪也,杨炳《习武序》有意也将易学理论融人拳理中,虽未有机融 合在一起,但趋向已明。王宗岳、苌乃周则完整地将阴阳、五行理论融人“理 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 的太极拳和苌氏武技中。《太极拳论》《苌氏武技书》 就是极好的诠释。两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哲学文化与武术文化的最终契 合”,“对后来传统武术的理论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正是由于传统武术对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吸纳,使之成为由拳悟道的工 具,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验证体系。与之相应,“以武人哲” “拳道 合一”成为武术修炼者不懈的精神追求。也许正因为此,1968年在举国上下“破 四旧”的社会环境下,国学大师梁漱溟冒着极大的风险上书政协要求保护好孙 禄堂的武学著作。
“蓬莱畔,奇尔松,苍鳞黛鬣身虬龙。风雨时时吟不歇,炎天凄切寒无冬。 问之何代谁植此,精神命脉羌如彼?初不避山林,原不竞朝市。久随冷淡缘, 静任盈虚理。寿已千龄外,恍然一瞬里。松有闻,尘嚣两耳具纷纭。松有见, 转眼荣瘁亦堪叹。松若有心情,能忘利与名。人非松,松非人,古来那具千年 身。龙争与虎斗,转盼即成陈。松兮人兮奈尔何,摇笔且放奇松歌。” 在戚 继光留下的最后这首《东海奇松歌》中,作者以松树自勉、自况,表达了戚继
浏览5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