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练法。另外,上述传统太极拳的每一流派中又往往还会有不同的式样。如 陈式太极拳就有陈式老架太极拳、陈式新架太极拳、陈式小架太极拳、陈式混 元太极拳、陈式洪派太极拳等不同的练习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受太极拳影响 而产生的太极柔力球、太极养生仗以及木兰拳等健身项目就更多了。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拳自觉地以“益寿延年” 为主要价值取向,它尽管是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之一,但却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思 维方式和认知习惯的一个拳种。2010年,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专家经研究后 盛赞太极拳几乎没有任何缺点、没有任何副作用,是一项完美无缺的健身运动, 或考虑全国大范围推广。有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5亿人在练习太极拳。 为此,有人认为太极拳有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趋势”,。
创编太极拳外,陈王廷的文学功底亦十分扎实0因年代久远,其著作多 已散失。但从其仅存的《拳经总歌》,尤其是《长短句》中我们不难看出陈王 廷的文学天赋,其《长短句》如下:“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 险!蒙恩赐,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 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 完,要私债即还。骄陷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 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競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 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 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那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 神仙,谁是神仙?
上述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处世的态度, 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是难以写出如此篇章的。陈王廷晚年虽“年老残喘”,但 依然手不释卷地读着《黄庭经》,这一点与陈式太极拳“学拳须知”中所要求
的“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是一以贯之的。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学太极拳先学读书”这句话在一个村落中提出,本 身就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和重要意义P它启示我们习武者要读书,那武术研究 者呢?联想到目前武术学术界经典性笑话、常识性错误频出的现状,我们做何 感想呢?
(二)“荷戈问学,法古论兵”的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 ),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代伟大的军事家、杰 出的民族英雄,出身于将门。其始祖戚详,随朱元璋起兵,在战场上阵亡。朱 元璋追念其开国之功,封其子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使,而后, 斌子珪、珪子宣、宣子宁、宁子景通、景通子继光任登州卫指挥佥使历经六世, 为明朝的海防及地方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自十七岁袭职从戎至五十八岁告 病隐退,“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他先后参加了训练新军、 抗击倭寇,三镇®练兵、保卫北疆等重大历史事件,征战四十二年“先后南北 水陆大小百余战” ,屡建奇功而声誉华夏、威震海外。
戚继光自幼习文练武,这个习惯伴随了戚继光一生,即便是在戎马倥偬 的岁月里,也是以书相伴。正因为此,戚继光不但战功卓绝,留下了《纪效新
书》与《练兵实纪》两部前所未有的兵书,而且还有诸如《止止堂集》和《戚 少保奏议》等诗文集刊世。
戚继光兵书突出“新”“实”两字。他在解释(〈纪效新书书的命名时说:“夫 曰:‘纪效’,所以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拘泥于法, 合时措之宜也” 而刊刻《练兵实纪》的目的则是“合抑镇属大小主客将领 等官一体遵照,务要着实举行” 。而这正是戚继光军事思想的两个闪光点。 也许正因为此,在《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兵家类》正目所收录的二十部兵书 中,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全部人选,占到了总数的10%, 这在拥有浩瀚兵书的中国是难能可贵的。这从一个层面反映了戚继光在中国兵 学中的重要地位。
戚继光的诗文语言朴实练达、深人浅出,丝毫没有受到明代文学“台阁体” 和“复古派”的影响,这可能与其军旅生活有关。他的诗文在艺术形式上是多 样的;从篇幅来看,有的长达一千二百余字,也有的短至十六字;从诗体上来 看,有严格的律诗,也有自由的古体;从句法上看,七言、六言、五言、四言、 三言不但样样俱全,而且还常常在同一首诗中多种句法交互使用;从风格上来 看,前中后期各有特点,截然不同。为此,有学者认为戚继光的诗文“不受任 何陈规的束缚,一切以更好地表达内容为原则。但从这一点说,就与当时‘诗 必盛唐’的‘复古派’划清了界线,与‘不拘格套’的‘公安派’并驾齐驱而 有余了 ”
需要提及的是,《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在武术文献学上还具有重要 的地位,尤其是其中的《拳经捷要篇》更是一篇经典的武术文献。在该篇文献 中,戚继光为我们列举了流行于明代的各种传统武术流派,他说:“古今拳家, 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晒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 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 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 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 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戚继光列举的这些武术流派为了解明代武术提供了重 要的文献资料,而由其创编的三十二势拳法则不但造就了后来中国武术的优秀 拳种戚家拳,而且还给后来陈王廷创编太极拳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文武缺一岂道乎”——明清之际的“颜李学派”及其武学成就
明末清初“慕侠”之风盛行,“豪杰”成为明遗民群体的人格理想。此时, 习文练武、文武并修成为许多人的追求。如唐顺之学道朋友万表就是个文武全 才,他曾参加文武科举都曾及第。倭寇肆虐时曾作《海寇议》。嘉靖三十二、 三十三年,万表又变卖家财招募少林僧兵抗倭,立下了赫赫战功。又如黄百家 曾习练内家拳并撰写了《内家拳法》,程宗猷曾习学“苗刀”、少林棍等技艺 并撰写了《耕余剩技》,傅山亦曾习学武术。“颜李学派”的形成更是将此 时期“文武全修”的风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面对明亡清兴的时代变化,清初的一些知识分子逐渐分化为三部分:其 中一部分选择了与清政府合作的态度(钱谦益最为典型),一部分团结在南明
政权周围继续争斗(如黄道周、陈子龙等,而另一部分则选择了不问世事, 甘做明朝遗民,隐居山林乡里,不对新政权发表任何看法,不事清也不抗清。 例如颜元、李墦生活的北方学术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不仕的群体,包括孙奇峰、 傅山、李颗、王五公、李明性等儒者®。“颜李学派”正是由不仕者颜元(1635— 1704)开创而由其弟子李恭、王源等发扬光大的一个学术派别。该学派积极主 张“文武兼修”且躬身实行,把武术纳人到自己的学术体系之中而独具特色。
“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 与唐顺之心仪心学不同的是,颜元旗帜鲜明地反对心学,提倡“实学”。他主 张“常动则筋骨竦,气脉舒”,此话与今天的“生命在于运动”异曲而同工。 他认为“真儒”应当像孔子一样“文武兼修”,即身体强健又博学多才,在这 种思想指导下,颜李学派极为重视武术的修习。
“盖先生之学,自蒙养时即不同也”(李埭)。生活在多慷慨悲歌之士 的燕赵大地之上的颜元从小即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武术根底既有家学, 又有师承。当他确立自己的实学思想后,他更是主动、自觉地“终夜不綴”坚 持练习射箭、拳法、刀枪剑棍等技艺,且成为一个不凡的武术家。
1691年,为宣传自己的学术主张、结交豪士,颜元以57岁的高龄开始南 游中原。在开封街上,颜元遇见颇不寻常的朱超(字越千),便约来寓所沽酒 只權],谈论经济,论毕,颜元提剑便舞,并作“舞剑歌”以抒发心中之情。过 开封后,颜元辗转来到商水,以“吴名士”之名拜访了一位名叫李子青(木天) 的侠±,并与之论学比武。李子青也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两人“折竹为 刀”比武,“舞相击数合,中子青腕”,于是李子青大惊,他万万没想到“吾 谓君学者尔,技至此乎”! “遂深相结”,并且让他的三个儿子拜颜元为师。
浏览1,0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