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尤其是明末清初)之际“文士论兵” “武臣好文”现象特别引人瞩目, 而“颜李学派”的出现更是将文武交融的文化取向推向高峰,这对武术思想的 发展与完善影响甚巨。
_、左时能教置杯水,右手引弓轻发矢——明清之际的文士论兵现象及其武学
成就
“中国在16世纪末叶,颇像一种玉制的装饰品:从美术的角度看来有它 本身之完满,可是在结构的方面看来实为脆弱。因为受着法律和制度的限制, 内部的增进已至极限。用不着说,这样一个国家不容易动员,对外界的压力亦
缺乏抵御的实力。” @明朝中国是一个内向和非竞争的国家,发展至晚明则 走入了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显得毫无生气。此时,明代中国前有倭 寇侵扰、蒙古犯边,后有西北的农民暴动、东北的满洲骑兵,而明朝的财政资 源大致在南方,无从有效动员利用,去支持这两面的战争,其结果可想而知, 明朝自1644年被清朝所代替。
“文士独好武,常怀投笔志”(归庄),“愿提一剑荡中原,再造皇明 如后汉”(归庄)。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文人与“武”渐行渐远,而明清之 际,文士论兵、入幕却成为时尚,为人瞩目。唐顺之、钱谦益、翁万达、曾 铣、郑若曾、茅坤、陈元赞等文士和儒生不但开始热心于经世之学,而且 有的人还投笔从戎以报效危难之际的国家。这其中编撰《武编》,习练武学的 明末著名文学家、心学学者唐顺之尤其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号荆川,出生于江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 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其祖父唐贵为进士,曾任户科给事中。其父唐宝为举人, 曾任信阳知州和永州知府。自幼,唐顺之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明嘉靖八 年( 1529年),唐顺之参加科举考试而一举成名,位列会试第一、廷试二甲 第一名
唐顺之为人忠心报国、直言敢谏,与罗洪先、赵时春有“三翰林” “翰林三直” 的美誉。就文学而言,唐顺之不仅是明代历史上的文章大家,而且还是一位重 要的文学理论建设者。他所提出的“文道合一”的古文理论、高扬主体精神的 “本色”说使其声名鹊起,不仅位列“嘉靖八才子” ®之一,而且“还与茅坤、 归有光一起被看作是明代文学史上反对复古、提倡革新的先声——‘唐宋派’ 的核心成员” ,与王鏊、钱福、归有光并称时文(八股文)“四大家"。就 心学而言,唐顺之在王畿的指引和好友罗洪先的破砺下,真正进入到研究心学 的行列,并形成了自己“以天机为宗,以无欲为功夫”的心学思想,成为明代 心学史上的一位著名学者。
“公虽去宫官,心未尝一日忘天下国家。……与其时,学射学算,学天 文律历,学山川地志,学兵法战阵,下至兵家小技,一一学习。从明代中 后期开始,学术思想界出现了将儒家的道德哲学与经世思想相结合,“体用并 重” “内圣外王兼治”的思想倾向,并形成了涌动一时的思潮,®由此中国实 学思想的发展进入到鼎盛时期。在此思潮的影响下,面对频繁的战争,唐顺
《左编》《右编》®两部卷帙浩繁的巨著,而且还编纂了《武编》一书。
《武编》是一部汇辑了历代兵书及其他典籍中有关军事理论资料的军事 类书,分前后两集、十二卷。其前集卷五辑有古代武术拳、枪、剑、刀、锏、扒、 镗等文论多篇,“实为一部明代武术拳械谱录”气具有极高的武术文献价值。
“道器不二”“技艺与德岂可分两事”,唐顺之的此种实学思想奠定了 他在思想史中的特殊地位。正因为有此认识,所以唐顺之不但学习兵法战阵, 还亲自下场研习拳、枪、射箭、棍等武术技艺。其中尤其擅长射箭和枪法。唐 顺之的文友皇甫汸在《观唐太史吴门射歌》中描绘了唐顺之的精湛射技,其诗 曰:“左肘能教置杯水,右手引弓轻发矢。风前报道百叶穿,云际惊看两鸿死。 是时观者愕相向,我亦心雄气增壮 ”无独有偶,唐顺之的学生万士和亦多次 作诗赞叹其师的射术高超,其中《戏咏荆师射诗》写道:“山西侠客射雕手, 犹叹吾师用术工。持处虎蹲还据石,发时鹰击又乘风。印空绝影虚闻响,落地 无尘已没锋。,岂是屠龙无所售,幻来余技亦神龙。
有高超的射艺做基础,唐顺之在河南枪法大师杨松的指导下,经过一段 时间的勤学苦练,其枪法技艺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其 《纪校新书》中有一段和唐顺之关于枪法的对话:“巡抚荆川唐公于西兴江楼 自持枪教余,继光请曰:‘每见他人用枪,圈串大可五尺,兵主独圈一尺者, 何也? ’荆翁曰:‘人身侧形只有七八寸,枪圈但拿开他枪一尺,即不及我身 膊可矣。圈拿既大,彼枪开远,亦与我无益,而我之力尽难复。’其说极得其
精。余又问曰:‘如此一圈,其工何如? ’荆翁曰:‘工夫十年矣。’时有龙 溪王公、龙川徐公,皆叹服。从戚继光等人对唐顺之“枪圈拿小”论述的 叹服我们可以看出唐顺之对枪法技艺的高超把握程度。
嘉靖三十七年( 1558年),倭寇猖獗,时年52岁的唐顺之不顾“轻出攀 附严嵩”的非议,接受赵文华的举荐®复出北上查勘蓟镇军务、南下协助胡 宗宪抵御倭寇并最终殉职任上。需要注意的是,唐顺之还以其优美的文字留有 《峨眉道人拳歌》一首,是如今我们研究明代武术,尤其是峨眉武术的重要文 献资料。
二、松兮人兮奈尔何,摇笔且放奇松歌——明清之际的武臣好文现象及其武学 成就
“从明朝至清中叶的近500年间,中国文化各层面趋于高度成熟明 清两代,中国传统学术进人总结集成阶段。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明 清时期出现了 “武臣好文”的现象,一大批以习学武艺、征战沙场为己任的战 将纷纷拿起笔撰写诗词与著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一点,我们 可以从陈王廷和戚继光身上得到明证。
相对于西方而言,中华民族是一个“贵生”的民族,其所创造的文化有 一种泛生命化的倾向。牟宗三在进行中西哲学对比时认为,“中国文化之开端, 哲学观念之呈现,着眼点在生命,故中国文化所关心的是‘生命’,而西方文 化的重点,其所关心的是‘自然’或‘外在的对象’,中国哲学不同于希 腊哲学,希腊哲学的对象是自然,是以自然界为主要课题(习于外看),而中 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其主要课题是生命(惯于内求无独有偶,山东大 学高旭东在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时试图以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作为比较的起点来 系统地表述其对中西文化的一些基本差异的看法,他认为,“大体说来,中国 哲学就是生命哲学,中国的道教就是生命宗教,中国文化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文 化”,选择生命之树“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从而使中国人对生命的爱护胜于对 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在“生命之树”的树荫下,明末战将陈王廷( 1600—1680)创编了太极 拳。当时,共包括一至五路十三势、六路炮捶和七路长拳七个徒手套路。发展 至今,根据田野调查,目前中国至少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 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忽雷太极拳傅
式太极拳、卢式太极拳、纪式太极拳、周易太极拳、五行太极拳、八卦太 极拳、形意太极拳、周天太极拳、开合太极拳、龙形太极拳、太乙十三
金陵太极功、宋氏(式)太极功(拳)、银鹏太极拳、乔式太极拳、禅 门太极拳、常式太极拳、玄门太极拳、王式太极拳、三星太极拳、顾式太极拳、金陵太极拳、静功缠丝太极拳、青城道家太极拳、如意太极拳、 通背太极拳、武当太极拳、夏式太极拳、东岳太极拳等三十多种不同名目
浏览7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