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的”,其中文官“一贯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作为施政的前提,如果事情弄到 动用武力,利也们来说就是失败的象征。他们具有一种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上 至国家,下至个人,不能把力量作为权威”,但就武将来说“他们所受到的训 练和战争的经历却养成了和文官截然不同的气质。他们需要具备准确的选择能 力和决心,着眼点在于取得实效而不避极端”。在一般情况下,武将“把自己 和部下的生命视为赌博场中的筹码',必要的时候可以孤注一掷”,“而大多数 文官则以中庸之道为处世的原则,标榜文件和平” 宋以后,“扬文抑武”
成为基本国策,在文官驾驭武官、改造武官的过程中,“忠”且“勇”的武将 关羽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并最终取代了“事纣”而“避纣”“伐纣”的 姜太公,成为新的“武圣”。
曾国藩认为文职官员要“有操守”“没有官气”“多条理”“少大言” 武职官员要“才堪治民” “不怕死”“不汲汲名利” “耐受辛苦”。但不管是 文职官员还是武职官员,曾国藩进一步提出“要求四条都具备,似乎有点求全 责备,但是后面的这一条不具备,我认为是不可以当领导的,这就是忠义血性。 一般来说,有忠义血性的人,则这四条往往随之而有,无忠义血性,那就是表 面上看好像具备这四条,但最终也不可靠”。文职官员和武职官员只有在具备 了各自的四条素养后,再具备“忠义血性”的素养才是为官“最好的人才”“上 上之选。实际上,曾国藩所认为的“忠义血性”与关羽替代姜子牙成为“武 圣”的根本原因——“忠义勇武”意义类似而表述不同。
另外,中国古代社会推崇关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原因,那就是关羽 身上所具有的“义”“勇”思想内涵,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宋以后传统儒家思想 的不足。孔子与关羽,一阴一阳、一文一武,两相结合,完整地呈现出中国传 统文化两道靓丽的风景。
军事武术教育训练的一般情形及选材思想的完善
宋元明清时期出于统治的需要,更为重视军事武术的教育和训练。宋代 从制度上确立了强干弱枝、将从中御和以文制武三大军政体制原则,建立了古 代历史上最早的成熟的职业军队的管理体制。延至清代,由于军事战争的变化、 火器的运用以及民间武术个人技艺的成熟,军事武术家自觉地认识、有意识地 汲取“两两相当”的传统武术营养以教育将领、训练士兵。该时期,武举选材 思想在唐代武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与发展。为该时期贡献出了一批较为优秀 的军事武术人才,并进一步催生了传统武术的成熟与完善。
一、宋代军事武术的教育和训练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着重从制度上确立了强干弱枝、将从中御 和以文制武三大军政体制原则,削弱地方方镇和控御中央禁军两方面双管齐下, 从而建立了古代历史上最早的成熟的职业军队的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以防 范武将和兵变重演为主旨,历史上也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是以牺牲军 队的战斗力为代价的。为了有效地进行军事武术的教育和训练活动,宋军中开 始设立专门负责人员——教头、都教头、指使、巡教使臣和训练官@等,一定 程度上减缓了军事实力下滑的趋势。其训练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基 础训练、行军宿营训练、武技训练、阵法训练、城塞攻守训练、水军训练、礼
仪忠信和军纪教育等。宋军在与辽、金等长期的作战实践中,出现了《武 经总要.》《虎钤经》《何博士备论》《百战奇法》《历代兵制》等兵书,锻 炼培养了一批善于练兵和用兵的优秀将领,如岳飞、范仲淹、韩世忠、狄青等, 其中“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 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的岳飞尤为突出。
二、元代军事武术的教育和训练
元代的兵役制度规定只有贵族和平民才有资格当兵,实行民即军的征兵 制,后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世兵制,实行军官世袭制。为保障军队训练和频繁 战争的需要,设立军器监(后改为武备寺),专门负责兵器的制造。其在“汉 化教育的基础上”,元代军事武术的教育和训练形成了宿卫(怯薛)制度、侍 卫制度、“寓兵法于猎”制度等制度,保障了军事武术教育和训练的进行。“元 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古或未之有” ®,元代的军事武术 教育和训练极为重视骑射,出现了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军事武术教育和训练人才。
三、明代军事武术的教育和训练
明代是军事武术思想大发展的朝代,出现了朱元璋、朱棣、戚继光、孙
承宗等代表性军事武术教育和训练人才以及《纪效新书》《练兵实纪》《阵纪》 (何良臣)、《筹海图编》(郑若曾)、《武备志》(茅元仪)等代表性军事 武术著作。其时.军事武术训练有所建树的有“洪武练兵”“永乐练兵”“戚 继光练兵”和“孙承宗练兵”,其中每一种练兵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洪武练 兵”设立了 “京操”“大阅”“大射” “各地教场”,并议定了《教练军士律》 《武士训戒录》《大诰武臣录》等制度,统一全国各地的军事武术训练;永乐 时期,增立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普设教场”,同时还规定 了京营操练法规;孙承宗原是文臣出身,但关注军事,是明末期的军事教育家, 其练兵重在队行和战法训练。“四大练兵”中以“戚继光练兵”更具代表性, 形成了从“选兵练兵”“选将练将”到“实战”的一系列军事武术训练体系,® 创建了“戚家军”,从而使他得以在对倭战争和驻守蓟门时取得赫赫战功。
四、清代军事武术的教育和训练
清以武功立国,其部队由八旗兵、绿营兵(京师巡捕营、驻防绿营、槽 标和河标)组成,鉴于明“自坏其势”的教训,清开国之初即重视文武并重教 育,在其所办宗学、觉罗学、旗学内不但进行文化方面的教育,也进行军事武 术的教育。另外,还有专门的左右翼世职官学、十五善射处、圆明园护军营官 学、汉军清文义学、健锐营(云梯营)官学等武学教育。但清咸丰以后八旗和 绿营衰弱,其军事武术教育和训练已名存实亡。自咸丰至光绪甲午战争前,勇 营即湘军(曾国藩)淮军(李鸿章)等兴起,清代的军事武术教育和训练进人 湘军制度时代。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军制学习西方,编练新军成为时代的强音, 此后,中国便进人到新军时代,军事武术已不能适应军事领域的需要,军事武 术的教育和训练由此衰弱下来。
由于军事战争的变化、火器的运用以及民间武术个人技艺的成熟。明清
时期军事领域开始自觉地认识、有意识地汲取“两两相当”的传统武术营养, “去其花套,取其精微为我所用。郑若曾认为,“中国武艺,不可胜纪。 古始以来,各有专门秘法,散之四方”“为将者”一方面应当招募这些人才, 另一方面应当“择兵士资之所近、心之所好,而教之”,“以一教十,以十教 百”,使他们“或专习一艺、或兼习群艺,艺超于百人者,推为百人之师;超 于千人者,推为千人之师;超于万人者,推为万人之师。有不战,战必胜矣。 “宋太祖之三十六势长拳、六步拳、猴拳、囵拳,名虽殊而取胜则一焉。温家 之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又善之精者。 吕红之八下、绵帐之短打、李半天曹聋子之腿、王鹰爪唐养吾之拿、张伯敬之肘、 千跌张之跌,他如童炎甫、刘邦协、李良卿、林谈之流,各有神授,世称无敌”, 何良臣对中国武术不但有宏观的把握,而且了解其风格特点,他认为“马家枪、 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只可惜有的已“失其传,而不能竟所奥矣” 戚继光不但对“古今拳家”有宏观的认识,而且认为“吕红八下虽然刚未及绵 张短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虽各有所(长),(各)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 偏于一隅”,从而提出了“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 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此谓上下周旋,无有不胜” 、的观点。
浏览5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