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同为蜀将的廖立则干脆认为关羽“怙恃 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

另外,据《三国志》裴松之注还揭示出关羽不常被人提及的一件事:198年, 刘备、关羽跟随曹操攻打吕布据守的下邳城,关羽不止一次地向曹操请求在破 城后将吕布下属秦宜禄的妻子杜氏赏赐给他为妻。城破后,曹操见杜氏是一个 绝佳美人,“乃自纳之”。面临同样的情形,赵云却采取了与之相反的做法: 赵范的寡嫂“樊氏有国色”,赵云代赵范为桂阳太守时,赵范欲把樊氏转嫁给 赵云,赵云以“相与同姓,卿兄尤我兄”而婉言i射绝了。对此,史家卢弼曾感 慨说:“樊氏国色,且为寡居,而子龙不娶,贤于关羽之乞娶秦宜禄妻者远甚。”

这样看来,历史上的关羽勇武出众、忠义出众,但骄矜自傲、谋略欠佳 且好色,是一个优缺点并存的历史人物,并不是一个完人

(二)从民间祭祀到帝王册封——日趋完美的文化关羽

219年,关羽被俘身死时仅仅是最低一级的亭侯,然而死后却步步高升, 其封号经历了壮缪侯、佛教的护法神、武圣人陪祀、崇宁真君、义勇武安王、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等身份后,最终成为 与文圣孔子平起平坐的武圣人。

根据学者们的考证,民间祭祀关羽最初起源于关羽故里——山西运城。 关羽在荆州惨死敌手后,移居山西运城东古村的关姓族亲改关羽故居为宗祠, 开始祭祀关羽。而关羽信仰和崇拜则起源于关羽晚年镇守的荆州。此时人 们所供奉的关羽形象充满了阴森的厉鬼气息。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

佛教天台宗的开山祖师智者大师来到荆州北部埋葬关羽尸身的玉泉山。为传教 的需要,智者大师对关羽形象进行了改造,从而使关羽成为佛教的护法神一 伽蓝神,并“玉泉显圣”用七天七夜的时间建筑了玉泉寺。就这样,经过天台 宗的改造,关羽一改往日的厉鬼形象,成为一个正神进人到佛教的殿堂。

唐代,经过儒家学者改造后的关羽与张飞、周瑜、范蠡、孙膑、廉颇等 64位古代名将一同成为祭祀武圣人——姜太公的陪祀,第一次进人到国家级 祭祀的行列。

唐亡宋兴后,赵匡胤歧视刘备而对曹操推崇备至,作为刘备部将的关羽自 然受到牵连,关羽和张飞被逐出了姜太公的武圣庙。北宋中后期,面对辽、金 及内部农民起义军的侵扰,关羽的忠勇精神被宣扬。以至于宋徽宗时期(1101— 1125年),关羽被先后加封为“崇宁真君” “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 其中“崇宁真君”的封号又使关羽身上有了道家的神仙色彩。南宋时期,关羽 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被封为“忠义义勇王”、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年)被封为“英济王”。

元朝建立后,许多无法进人仕途的文人墨客开始涉足民间艺术,就这样 元朝戏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于救世英雄的期盼,关羽成为元戏剧的主要角 色,其英雄气概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依据元代张宪“张侯生冀北,关帝出河东” 的诗句来看,元代关帝的称呼虽不见官方文献记载,也许在民间已经得到了认可。

“在封建社会的国家祀典中,关羽取代姜子牙,成为武庙正神是从明朝 开始的。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厘正祀典”,“凡后世溢美之称皆革去”

朱元璋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对于君臣之礼的严格界定”,“因此,甚至历代被 奉为文圣的孔子也因其臣民身份受到冲击,更不用说武成王姜子牙了”。但正 因为这样,“却为关羽在国家祀典中独立立庙以至后来在民间宗教信仰推动之 下,位置日益攀升,成为‘武圣’创造了条件”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关羽被封为“崇宁义勇武安王”,随后,关羽的封号不断提升。万历十年(1582 年),关羽被封为“协天大帝”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又被加封为“三 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该封号道教色彩更为浓厚)。至此, 关羽已经晋升帝位,成为一个完美的化身。明末,关羽正式取代姜太公,成为 新的武圣人。

清统治者对关羽的崇拜早在关外时就已经开始,人主中原后,更是注重 运用关羽进行统治。清顺治九年(1652年),关羽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随后,其封号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神勇” “灵佑”“仁勇”“威显” “护国”“保 民” “精诚”“绥靖”“翊赞”等之词a清光绪五年(1879年),关羽又被 加封“宣德”封号,至此关羽的封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 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长达26个字,溢美之词极致,可谓登峰造极。此时, 人们对关公的崇拜甚至超过孔子。据统计,清朝中叶,仅京城之内,摆祀关公 的庙宇多达116座,如再加上京畿郊县,关庙总数超过200座以上,远远超过 京城孔庙的数量

忠义、勇武:关帝替代姜公成为武圣的主要原因

“作为价值体系的榜样,姜尚代表的更多是‘兵家’的谋略及勇于反抗 暴政的精神”,“而对于中唐这样亟需树立为巩固中央政权奋勇立功之将帅的 现实,却多少有点文不对题” 唐代,姜太公被封为“武圣”后,姜子牙及

其配享者的地位并无牢固,始终受到儒学等级制度、道德标准的审判。唐肃宗 乾元元年(758年)太常少卿于休烈就对张良配享武成庙提出了疑问:“秋享 汉祖庙,见傍无侍臣。.享太公庙,有张良在侧,……考其年代,不接太公^自 古配食庙庭,陪葬陵寝,皆取当时佐命,同受哀荣。,太公人臣,不合以张良配 享,请移于汉祖庙” 。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刑部尚书关播又对“十哲” 配享问题提出异议,他上奏曰:“上元,诏择古今名将十人,于武成王庙配飨, 如文宣庙之仪s,伏以太公,古称大贤,今其下置亚圣,贤之有圣,于义不安。 且孔门十哲,皆是当时弟子,今所择名将,年代不同,于义既乖,于事又失, 臣请删去名将配享之仪及十哲之称@唐德宗贞元四年( 788年)兵部侍郎 李纾则对姜子牙的人品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事纣、伐纣,不合礼法,仅著述《六 韬》也不能与孔子相提并论。尽管有如此众多的人抨击姜子牙及其配享,唐 朝统治者出于激励士兵的需要并没有削去武成王的称号。但其身份地位却受到 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朝廷对姜太公的祭礼原由太尉主持,后来改为大将军主持, 祭祀规格已大打折扣宋以后,姜太公的“武圣”地位逐渐被“忠义”“勇武” 的关羽所取代,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关羽是忠义和勇武的象征,“关羽崇拜的实质是道德崇拜关羽的‘忠 义’是形成‘关公信仰’的内在因素。关羽是忠义的化身,这一点在关羽“降 曹” “放曹”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刘备徐州兵败后,三兄弟失散。关羽在“降 汉不降曹”“保证二位嫂子的生活供给”和“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 便当辞去”的条件下被迫降曹。曹操得关羽后,“待之甚厚:三日小宴,五日 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既赠战袍,又赠赤兔马,并封为汉寿亭侯。 关羽在曹操处得到的厚遇在刘备处根本无法得到,他深知“丞相之恩,深人沧 海”。但这一切都难于动其心,一旦听说刘备在河北袁绍处,即刻护嫂寻兄, 义无反顾。这是关羽之“忠”,关羽之“义”则体现在“关云长义释曹操”的 感人场面中。赤壁之战中,曹操兵败至华容道被关羽截住了去路。此时的关羽 想起曹操五关斩将放他之恩而不顾与诸葛亮立下的军令状将曹操及其部下全部 放走。关羽的这一降一放,表现出了他独特鲜明的性格,而得到了华夏民族的 喜爱。毛宗岗曾将诸葛亮的“智绝”、曹操的“奸绝”和关羽的“义绝”并称 为《三国演义》的“三绝”。

忠义之外,勇武亦是关羽得到世人崇拜的重要原因。刮骨疗毒、温酒斩 华雄、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均显示出关羽高超的武功造诣。高强的武 艺使关羽还具备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神情气势。赤壁之战时周瑜请刘备到江东 赴会,暗藏刀斧手,准备为东吴除去这个“心头大患”。但当得知刘备之后“按 剑而立”的是关羽时,“瑜大惊,汗流满背”而不敢采取行动。

“概括说来,武将领兵作战,和文官集团的施政原则在根本上是不能相

浏览98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