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之党为宗族” ,在宗法(族)观念和宗法精神的影响下,中华民 族重视同祖血缘关系。为了区分同族中不同的辈分,同族男子族人姓名常采用 同一个字、同一偏旁(有的还按照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的顺序)来命名。朱熹家 族的情况可作一例:
朱松一朱熹一朱塾一朱鉴一朱潜
家族在中国社会中居于特殊的地位,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政治是“家族本 位的政治” ,申而言之,中国古代的传统武术是家族本位的武术,即传统武 术主要在家族和类似于家族的组织中流传。
中国人为更好地维护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还常常把没有血缘关系的 人以类似血缘关系的形式联系起来。如“爱民如子”“父母官”“异姓兄弟”“情 同手足”等就是极好的反映。武术的传承不仅靠父子,更靠师徒。这种师徒关 系是在一个师傅的聚合下而走到一起来的,没有了血缘关系怎么办?“师徒如 父子”,一下子把武术界的师徒传承拉入到中国宗法社会中来s
元代曹洞宗福裕和尚主持少林寺期间,为把少林寺建成“宗法门头制度 的家族式寺院”,定立了七十辈分,如下: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静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郎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禅,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核路。
无独有偶,八卦掌亦有传代二十字®:
海福寿山永,强毅定国基g 昌明光大陆,道德建无极。
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陈正雷在确定传承谱系时也制订了六十个辈分:
德诚公宣仁,义浩勇忠信。
端敬礼恭顺,谨守淳直真。
慎智庄慈宽,和悦克盈廉。
治平勤孝俭,周济宜恒坚。
随睦安笃静,实思惠节省。
谦敏卓清明,敦厚方永颂。
武术传承人来自世界各地,“七十辈分”“传代二十字”及陈正雷的六十 个传承辈分的确立使习学者相互组合成一个宗法大家庭。这种文化背景使传统 武术的传承增加了“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保证了传承的顺利 和纯正。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在父权家长 制的封建社会里,宗族中为了敬祖、执法、维护治安、举办教育、互助互济和
经营宗族财产等需要一个首领——族长/宗长/宗正。受其影响,武术界亦 实行“掌门人”制度,“掌门人”是师傅在全面衡量弟子德行、技艺、组织能 力等基础上厘定的。如1995年]月8日,孙剑云先生按照孙禄堂宗师的“拳 非私有,惟德者居之”的原则,确立了没有血缘关系但“宽容忍让,德艺双 修” “心胸开阔,为人诚实” 的孙永田为第三代掌门人。
“命功靠师传,性功靠自修”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散之四方” 的传统武术“各有专门秘法” ,“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 ,尤其是“绝招” 更不会轻易传人,为此,传统武术界“师傅”不但起到一个“领进门”和“传 授命功”的作用,还充当武术技术“把门人”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书法界亦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古代,书法中的笔法就像武 术中的“绝招”一样被蒙上神秘的色彩,一般不轻易传人。传说蔡邕在嵩山学 书时,于石室中得到神人传授的写在絹素上的李斯、史籀的用笔方法,朝夕揣 摩,才书艺大进而成为大书法家的。唐代张彦远在《书法要录》中,对书法的 师承问题还列出了如下一个名单:“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 姬传之钟,钟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 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僧智 7欠传之虞世南,虞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侄彦远,彦远传张 旭,张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这里的师
承关系是否正确,无须细究,重视“笔法”、传承的思想已见一斑。武术与书 法(还有绘画)等有许多相似之处,研究、修习应互相借鉴,定会大开思路。 也许中国之所以称为“武术”“艺术” “美术”等与这种崇拜有关,与中国文 化的“实用理性”有关。
由于宗法社会的影响,盟主意识在中国出现较早。如在文学中,钟嵘在《诗 品》中确立五言诗的系统时,就已经萌芽了盟主意识。唐代,流派盟主意识 的发展当以韩愈为标志,他《师说》中“传道、受业、解惑”的“师”实际上 就是“盟主”。唐末,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进一步提出了“主”“客”的 问题。到了宋朝,源流正不正成为人们考虑的第一要素。南宋时期的诗论中普 遍谈到“识源流之正”的问题,认为“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 ,这些 都可能与宗法社会的嫡庶之分有关。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传统武术中也出现了“盟主”崇拜,但产生较晚, 大约成熟于明清时期传统武术流派成型期,但一出现就得到了传统武术界的高 度重视。因为传统武术的修炼需要修习者要进行“衣带渐宽终不悔”式的终生 奋斗,它的最高境界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脱化神明之境是难以企及 的,这就需要宗师、盟主的存在,为此常常出现附会、神化祖师®的现象,以 便为后来者树立终生追求的航标。
“武当丹士张三丰,古时假托而附会为鼻祖者,始则内家拳,其言出黄 梨洲《王征南墓志铭》,继则太极拳,其言出有清末叶《太极拳谱注》。至民
国,八卦(掌)形意(拳)无极(拳),始竞附焉,且多标榜为内家(拳)”, 与“内家拳”的张三丰崇拜一样,“外家拳”圭臬的少林武术则形成了达摩崇 拜®,太祖拳形成了赵匡胤崇拜,另外形意拳的岳飞崇拜、梅花拳的“收元老祖” (法王老祖)崇拜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除了美化祖师和祖师附会以外,传统武术还存在远推拳派源头的做法。 如与义和团有密切关系的梅花拳的起源就有“西周说”“春秋战国说”和“明 末清初说”三种。
祖师崇拜的作用在于“对内促进团结,唤起同业的一体感和职业'自豪感, 激发求学进取的信念;对外则可以提高本行的地位和声望” ®,毫无疑问,师 徒的辈分传承以及“掌门人”制度保证了传统武术门派风格的纯正性,但也带 来了极大的缺陷。“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武术流派的创设是创派人找到了适 合自己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后来者由于师承、社会环境、自身学养等方面的因 素,不可能与创派人为一,因此也就不可能完全按照创派人的设定而有所突破, 任何人不可能成为陈王庭、杨禄禅。武术需要的是“夔一足”,陈王庭只能有 一个,杨禄禅也不会出现第二个。“像我者死,似我者生;似我者死,学我者 生”,武术的传承应当“和而不同”,得师傅之神髓,而不是单纯的外形的模仿。
五、关羽取代姜公成为新的武圣
唐代,姜子牙成为“武圣”后,就受到了众多非议。此后,历史上优缺 点并存的关羽地位不断提升,并最后取代姜太公成为新的“武圣”。
(一)优缺点共存的历史关羽
关羽是三国时期一名战将,以“勇武”著称。据《三国志》记载“关羽、 张飞皆万人之敌也” “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但张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 在关羽与袁绍的大将颜良对阵时,“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 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 。
“勇武”之外,关羽对刘备极为“忠义”,他和张飞死心塌地地跟随刘备, 乃至“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当关羽被曹操俘虏后,仍念念不忘刘备,他对张辽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 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 去。”张辽将关羽的上述话转告曹操后,“曹公义之” 。
尽管关羽极为“勇武”和“忠义”,但关羽骄矜自傲、谋略似乎不足,为 此他经常打败仗。如官渡之战前夕,曹军攻破关羽镇守的下邳城,关羽做了曹 操的俘虏。215年,吴蜀争夺荆州,东吴大将甘宁向鲁肃请兵去对抗关羽 时说:“吾往对之,保羽闻吾咳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擒)”,结果“羽 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 。后关羽败走麦城,更是被潘璋所杀,致使蜀汉丢 失荆州。魏谋臣程昱等人在评价关羽和张飞时认为,“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土
浏览6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