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种综合实用技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渗透入中国传统武术,明确以中国 哲学概念命名的武术拳种出现,如太极拳、八卦掌等;重德的传统武术选材思 想、三段论的修炼思想、讲求巧斗的思想日益丰富与完善
所有这些都昭示着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轴心期”,尤其是传统 武术的发展成熟为后来的传统武术继续发展,以及在中西文化融合基础上“新 武术”——武术运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从军事武术和传统武术发 展到传统武术和武术运动发展的转折点。
宋元至明清时期,由于部队逐渐配备火器,武术开始大面积向民间转移。 在这个转移的过程中,加之中国文化的转向、宗法社会的影响,以及历代统治 阶级的“禁武”“抑武”,武术门派开始出现,并在宋明理学的营养滋润下,
武术思想得以完善。
_、火器逐渐配备部队
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北宋年间开始用于军事领域。起初,只是 运用在城寨的攻守上,元明以后火器大量运用于军事,特别是管形火器的发明 和改进,对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蒙古人已经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火器,“至少在十三世纪时,我国已 开始制造金属管形火器”,这是“兵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从此,冷兵 器逐渐被火器所替代而逐步进入火器时代”
朱棣在位期间,明朝不但大量制造火器,而且出现了由专职将军率领的 火器部队——神机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制的独立枪炮部队,也是世
界历史上最早从步兵中分离出来的新兵种。至明末,“军队中使用火器的 人数逐渐增多到约占一半,到清中叶时,已超过百分之六十”®。
火器的增多、火力的加大,原来驰骋战场的骑兵弊端开始暴露出来。一 是自身目标过大,容易遭受重大伤亡;二是爆炸声和炮声容易造成骑兵队形的 混乱。因此,骑兵日益失去原来疾风骤雨式的冲击威力,装备火器的步兵逐渐 取代骑兵成为时代的趋势。
火器的出现,使冷兵器主要杀伤个体目标为主发展为可杀伤集团目标。虽 然此时的决战还要靠冷兵器的近战搏斗,但军事武术的威力已大打折扣^ 1901 年以取消武举制为标志,军事武术基本上退出了军事领域,而明清时期的传统 武术却迅速发展、成熟起来。
尽管武术逐渐转移到民间这个大舞台上,但军事领域火器的巨大威力引 起了民间武术家的重视,于是“炮捶”拳派和炮捶套路开始出现。如陈式太极 拳的二路炮捶、醉鬼张三的黑门炮捶以及三皇炮捶等。
二、宋明理学的出现与发展
宋代,中国文化由汉唐时代雄阔高亢向精致内敛、婉约阴柔转化一 个尚武、好战、坚固和组织严明的社会,已经为另一个活泼、享乐和腐化的社
会所取代了。这种内敛、阴柔风气的出现与宋明理学有极大的关系。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学派的角度看,狭义的“理学”仅指“程 朱理学”,广义的“理学”则包括“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气学”(张载、 王夫之为代表)、“象数学”(邵雍为代表)、“吕学”(吕祖谦为代表)、
“湖湘学”(张栻为代表)、“新学”(王安石为代表)、蜀学(苏轼为代表) 等;在性质上,狭义的“理学”专指“性理之学”“义理之学”的精髓), 有时也称作“心性之学”,广义的“理学”则指“义理之学”(涵盖“性理之
理学的发生,学者一般追溯到中唐的儒学更新运动®,目的就是恢复儒家 的“独尊”地位。但当时韩愈等人的影响并不大,理学真正形成强大的社会思 潮是在北宋以范仲淹、欧阳修领导的“庆历新政”时发端,熙丰(宋神宗熙宁、 元丰)时达到高潮,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思想解放、创新开拓、“内圣”与 “外王”并重。
王安石变法失败、女真人主中原、北宋灭亡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使北宋理 学“外王” 一面的“体用”之学受到极大挫折,从此理学的重心逐渐向“内圣” 转移。南宋时期,偏重内求的“洛学”成为学界大宗,在思想界和学术界占据 统治地位。
“洛学”又称“伊洛之学”,是指程颢、程颐开创的理学学派,属于北 宋理学中“理本论”的一个哲学学派,南宋时朱熹承之并发扬光大。该学派以 “理”为最高哲学范畴,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 达出来,其思想核心是“高扬孔孟儒学的精神,强调道德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 意义,注重人的内心生活和精神修养” 。
对于理学家们高扬的“内圣之学”,南宋叶適、陈亮等曾力加抨击,但“永 康(陈亮)永嘉(叶適)学派在元明两代并未得到发展。理学朱陆两派大盛于 天下。以4内圣’控‘外王’的经世路线深刻影响于当时,更深入浸润中国文
化性格。这种“内求”的“经世路线后世的武术修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直接地导致了传统武术“内外兼修、以内为主”风格的形成。
三、统治阶级的“抑武”“禁武”与民间武术活动的兴盛
宋代中国,尚武风尚严重受挫。在军事领域,统治阶级实行“扬文抑武” 的政策,军事武术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民间则严禁民众习武。如开宝三年 (970年)五月诏令“京都士庶之家,不得私蓄兵器,宋真宗(998年一 1022年)时“禁河北诸州民弃农业,学禁咒、枪剑、桃棒之技者”,宋仁宗(1023 年一1063年)时“诏如闻淄齐等州民间置教头,习兵仗,聚为社,自今为首处斩, 余决配远恶军州牢城。仍令人告,捕之获一人者,赏钱三十千”。
“奸民不事本业,游手逐末,甚至习学相扑,或弄枪棒。有精于其事者, 各出钱帛拜以为师,各处社长等人恬不知禁,有司亦不究问。此风不已,风俗 恣悍,狂妄之端或自此生。” 元代统治者认为习武是“不事本业,游手逐末” 的行为,是导致“风俗恣悍”,滋生“狂妄之端”的社会原因,因此,元代禁 止人们习武、执兵的文告不断,且惩罚相当严厉。如元世祖时朝廷颁布禁令不 准私造兵器,规定“私造者处死,民间所有不输官者,与私造同” ®;元朝的 官方刑法明文规定“诸弃本逐末,习用角抵之戏,学攻刺之术者,师弟子并杖 七十七”。
宋、元对民间习武的禁止条令一个方面也反映出民间武术活动的普遍, 多有“精于其事者”,有的还“聚为社”。元末社会矛盾激化,人们纷纷习武
自保。明初统治者实行将“民间武勇之人编成队伍,以时操练,有事用以征战, 无事复还为民的政策,给民间习武风气的兴盛提供了政策保障。明中期以后, 卫所制度遭到破坏,出现了战斗力减弱且兵源不足的问题,加之内忧外患的威 胁,政府不得不广开兵源,除募兵外,乡兵,以及少林、伏牛、五台山的僧兵, 广西的狼兵等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人清以后,面对新一轮的禁武运动,民间武 术开始以秘密结社的形式传承,这些组织“阳以教习拳棒为名,阴行其谋为不 轨之实”。武术的这种生存状况极大地推动了武术活动的普及,加强了各地武 术文化的交融,孕育了新的拳种,促进了武术活动中的内外结合,由此开始 了传统武术的快速发展之路
宋代中国(尤其是宋仁宗时)已陷入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许多满怀忧 患意识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追溯其原因,最后认定与俗儒的“无用”和佛老 的“无实”密切相关,于是在与上述两者的辩论中出现了北宋实学思想。
展至明末,中国的实学思想进人鼎盛时期,元气实体哲学与丰富多彩的达用 之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实学思想最完备、最成熟的理论形态。就是 在此时,出现了注重武术修为的颜李学派,其“文武兼修”的实学教育思想在 中国思想史、中国实学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学术地位。
四、宗法社会对传统武术传承的影响
“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 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中国文化有注重家族、血缘关系的特点, 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主要区别。
浏览5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