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惟公试之。’ 于是袁公即[拔](杖)箱菸竹。竹枝[似枯槁](上颉桥),末[折]堕地, 女即捷末。[袁公操其本而刺处女。处女应节人之,.3人,女因举杖击袁公。] 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遂别去,见越王”。这段记载,至少向我们透露 了如下三个方面的信息:
- “越女”之剑术高超,全国闻名;
- 神秘化武功的现象开始出现;
- 民间比试已开始使用代用品一竹。
(二)技击理论的出现,“剑之道”的总结
当越王勾践问“夫剑之道则如之何? ”时,“越女”说:“ ‘妾生深林之中, 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于人也, 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 ’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 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
通过该史料,我们可以看出:
- 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了可以“诵之不休”的“技击之道”;
- 曲折地反映了师徒制的盛行;
- “剑之道”的总结。
庄子的剑道理论已经提出“制以五行” “开以阴阳”,并将之列入上类 之剑——天子之剑的范畴。但用“阴阳”范畴论及剑术理论精妙的还是此处的 “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 的“剑之道”总结。
“手战之道”的总结,拳法重要性的自觉认识
“越女”还对“手战之道”进行了精妙的论述,她说:“凡手战之道, 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 若日,偏如[腾](滕)兔;追形逐影,光若佛仿;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 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越 女”的上述议论,引起了越王的极大兴趣,“越王[大悦],即加女号,号曰 ‘越女’。乃命五[校](板)之[队](堕)长、髙[才]习之[以]教军 士。当[此之时](世胜)[皆称]越女之剑。
此处的“手战之道”绝非“剑之道,一些学者认为的“手战之道”即“剑 之道”与材料的时代误用有关,因为技击是相搏、手搏、角力、击剑等的统称, 而“先秦时期的技击技能以击、刺为主”,且“已经形成了有关击刺方面的专 门学问一志刺学”,“从我国武术发展史来看,真正继承先秦技击的是西汉 时的手搏”,即“手战”、徒手搏击,相当于后世的拳术。“越女故事”实际 上是“赵晔通过‘越女’之口”来阐述“秦汉时剑术家继承先秦时期传统的‘传 剑论’的独特方式和内容:‘以善击刺学用剑’‘以手搏论而释之’ ”,也“就 是指传授剑术时以‘手搏论’来解释用剑,与‘以善击刺学’来指导用剑是同 一个意思”。
“赵晔在文中突出‘手战之道’的论述,正是以‘击刺学’ ‘手搏论’来论述、 解释用剑技能,使学者明确‘击刺学’ ‘手搏论’是用剑术的基础。强调‘击 刺学’ ‘手搏论’是学习剑术的基本功,是初学人艺之门,这种思想与后
世的“拳棍者,为诸艺之本源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 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的论述是一致的。
“越女故事” “手战之道”的“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 之似惧虎”的“示弱掩强”与《庄子•说剑篇》“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 以发,先之以至”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武学思想以“道有 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为纲,完全从“阴阳”的角度立论, 启迪了后学,后世学者对其多有重视。如于志钧先生对它进行了剖析
内实精神(指内),外示安仪(指外);
见之似好妇(虚),夺之似惧虎(实);
布形候气,与神俱往(得机得势);
杳之若日(远),偏如滕兔(近);
追形逐影(攻),光若佛彷(守);
呼吸(气息)往来(动作),不及法禁(协调自然);
纵横(为方)逆顺(为圆),直复不闻(直前复后,动于无声,为敌司命 旷文楠先生认为,“这段似乎经过文学加工过的剑术理论带着几分神秘 色彩与夸张笔调,但其基本精神是强调先静后动,静中求动,动静结合;基本 战术思想亦是用阴阳、开合来说明进退攻守,高度灵活敏捷而从容镇静。这与 庄子说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猿公一传统武术神授思维的鼻祖
传统社会、宗法社会的影响,促使传统武术传承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神 授(神传、异人传授)传说。
明代俞大猷《新建十方禅院碑》中记有“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 剑技”。
.明代何良臣《阵纪》卷二记有“秘技有神授,如无真授,未可强为。授之不精, 或技精而不能变,犹为法之所泥”。
明代唐顺之《唐荆川先生文集》中收录的《峨眉道人拳歌》中记有“浮 屠善幻多技能,少林拳法世罕有。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
清代吴殳《手臂录》附卷中《梦录堂枪法》序亦认为“少林棍法出自神授, 名重古今”。
清代张孔昭传、曹焕斗注《拳经拳法备要》序中记有“吾邑张孔昭先生, 曾遇异人传授,其术独臻神妙”。
上述“神授”传说中需要注意的是“白猿授”。明代少林寺内出现的白 猿授拳故事可追溯到《吴越春秋》“越女论剑”。文学主题研究者王立教授认 为“剑术母题,最早且对后世最有原型意义的当推《吴越春秋》中的‘越女与 猿公比剑’故事。
在中国古代,猿、猴常常对比出现,其中猿与人类的形貌状态,乃至表情、 思维相近而深得人们的喜爱。如柳宗元在《憎王孙文》中将猿比作君子,将猴 比作小人。张读《宣室志》称猿为林泉逸士,称猴为市井小人。
猿公作为中国侠文学中一个为数不多的人兽、仙凡同体的特殊意象,极 为符合人们对剑术修炼者的如下三个特定要求
- 超人的素质体力,过人的机智聪颖。
- 有着离世仙隐的习性和追求,尤其同山林高岩这样的修仙场所有着不解
- 具有人类的一般性情感,但比人更加渴慕自由,较人更有得道成仙的条 件。
因此,“猿公”这一形象形成后便在中国文学(尤其是侠文学)中引起人 们的广泛关注,明代更是“猿公母题与剑术传闻全面结合、大放光彩的年代, 直至民国初年武侠名著《江湖二十四侠》中仍出现了“都任白猿为异姓兄弟, 公送他一个外号,叫做侠猿,又公意给他定为姓袁,改称侠猿袁振华”。
文学的渲染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尤其是武术界)对猿公的崇拜,以至于 人们常常把自己的武技跟这个剑侠之祖联系在一起徐昆《柳崖外编》卷十三 就记载这样一个故事:相传莉州有一个叫王孝子的人,砍柴时在一山洞前演习 武术,有一个猿仙自洞出,对他进行了一番指教,王孝子拳法自此技冠一乡。 后有远客技在其上,王孝子又来洞口请教猿仙后胜r远客,名声大著。后又有 闽客技出其上,孝子又求教于猿,猿仙教给了他迷魂步法和两支铁箸,孝子遂 天下无敌。在这则故事里,孝子三度从猿习武,不断提升自己的武术技术水平, 最后竟然达到了 “天下无敌”的水平,猿仙的武学境界可见一斑
9在这样的文 化氛围里,“深山白猿授”的武林故事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从汉代的“越女论剑”、唐代的公孙大娘舞剑来看,至少在唐代, 后世所谓的“传男不传女”的武术传承习俗并未形成。
由于宋明理学的影响、_颜元等思想家对武术的提倡,元、清两个少数民 族统治中原的王朝出现,以及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等原因,宋元明清时期, 武术思想发展的“轴心期”来临。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再次大融合时期,战争形态上表现出步骑对 抗作战和骑兵大兵团作战的局面。此时的武举进一步发展、完善,更为重要的 是还出现了专门培养军事武术人才的场所——武学
s明代,在“西学东渐”、 讲求实效的学术思潮中,军事武术技术成为兵家研究的热点,①且出现了以戚 继光为代表的一批能文能武的战将。
明清时期,火器在部队中的配备、比重逐渐增大,冷兵器、骑兵逐渐地 失去威力,但此时的传统武术则形成了“打练合一”的拳学思想,武术门派林 立,不但有从外而内的少林拳系,更有由内而外的内家拳系。此时,传统武术
浏览8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