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 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 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 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有力,我意仍在先。要刻 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 消息。从此做去,日积月累,便能施之于身。此全是 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 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 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 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运气也。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 像,彼之力方觉侵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 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 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同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 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在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 身,从人不从己,后使身能从心。由己仍从人。由己 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量彼劲之 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 退,处处恰合。工弥久而技弥精。

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 源,劲起脚跟主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又要提 起全付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 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 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

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 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 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 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 腰间,运用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 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 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 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 便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工用一 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也。

撒放密诀

擎开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引到身前劲始蓄 (中有敛字),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劲字),放时腰脚 认端的(中有整字)擎引松放四字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便能四两拨千斤,不能 引进落空,便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 能领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
人,庶日进有功矣。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

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

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 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 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 神。欲要提起精神,先要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 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 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 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 系,下于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 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 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 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 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

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 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 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求之。所谓知 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附: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和要求

孙剑云

(一)先父禄堂公以毕生精力钻研形意、八卦、太极等 拳术,融会贯通,冶三家于一炉,独创了卓然自成一 家的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撤,每左 右转身均以开合相接。势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练习太极拳讲究外修其身,内养其心,动中求 静。它一是理气机,增强肺脏功能;二是通百脉,增 — 强肝脏功能。先父禄堂公常讲:“人身养命之宝,是257 气和血。理气之机为肺,理血之机为肝,气为先天, 血为后天。故气在前,血在后,血无气不行。”俗言

“百病生于气”,就是这个道理。

练太极拳时有三个阶段,三层意思。第一阶段, 初层意思:练拳时好像整个身子沉入河水之中,两足 犹如陷入淤泥里,两手及躯体的动作都像遇到水的阻 力一般。第二阶段,二层意思:总的感觉仍如第一阶 段,只是两足似已不在淤泥里,能够浮起,如善泅 者,能浮游自如了。第三阶段,三层意思:好像整个
躯体已钻出水面,身体感到格外轻灵,两足好像在水 面行走,只要心中稍一散乱,即恐下沉的意思。到此

种程度,说明已练至一定功夫了。

孙式太极拳无跳跃动作,在习练中要求中正平 稳,舒展柔和。从起式到收式的各种姿势,各种动 作,均相互连贯,一气呵成。使得全身内外平均发 展,故有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之说。所谓中正, 既为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躯干、手足、上下 呼应,内外一体。先父训:“练拳时要从其规矩,顺 其自然,外不乘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 顺,内中神气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内中意气之 中。故见其外,知其内;诚于中,形于外。即内外合 而为一。

不偏不倚、不俯不仰,顶头竖项。足能载一身之重, 静如山岳,有盘石之稳。动如舟楫、车轮,无倾覆之 患。左虚右实,左实右虚。不实则不稳,全实则移动 不利,易倾倒。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浮不稳。故虚 实相间,方得灵活自然。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维 持人体重心的是腰,带动四肢活动的也是腰,所以要 刻刻留意在腰际。
头为诸阳之会,精髓之海,督、任两脉交会之 点,统领一身之气。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故须

先父教授拳术,要求非常严格。他要求研练者必 须严守“九要”规矩。一要塌(塌腰、塌腕);二是提 (提肛,决非用意识去提);三要扣(扣肩、扣膝);四
要顶(舌顶上甑、顶头);五要裹(裹膝、裹胯、裹 肘);六要松(松肩、松胯);七要垂(垂肩、垂肘); 八要缩(缩肩、缩胯);九要起钻落翻分明(头顶而 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脚起而钻、脚 落而翻)。

二)

练习太极拳要心静调息,即保持思想集中,呼吸 正常。呼吸要细而深长,直贯丹田。调息的方法是: 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 自然。要舌顶上额,用鼻呼吸嘴虚合不张开。

(三)练拳时:要正面立起,身子直立;两手下垂;头 要顶,项要竖;两肩松开,腰要塌劲,胯要缩,把重 心移到两足后跟;两足尖不扣,两足跟不扭;身子如 平地立竿;两目平视,将神定住,内无所视,外无所 观,胸中空空洞洞,腹内至虚至无。首先做到静,然 后转太极式。再后塌腰屈腿(腿不要有死弯子),各式 均在此基础上按拳的“四正、四隅”做前进后退、左 顾右盼、中定等动作。俾与内脏器官配合,起着平均 发展,使其有外长一寸,内长一寸,一动互动等作 用,以求达到心机通畅,心息相依。亦即动中求静, 久之则精气充沛,祛病延年。

学练太级拳有一定的套路功夫后,对练也就有了

 

较好的基础。

套路练习为单练是知己功夫,对练即推手,是知 彼功夫。对练必须有套路功夫,才能施之于用。推手

不可执着成法,要集中思想,掌握自己的重心,窥定先父禄堂公一生传授武术极重武德。故其所授莫 不从修养两字出发,在讲武之暇训诲学生:“练拳宜 自己下工夫,不要在人前卖弄精神。品论他人技艺长 短,务以德行为先,要恭敬谦逊,以涵养为本。”我 亦以此作座右铭。对方的身手,或粘或走,或刚或柔。伸缩往来,上下 相随。灵活运用,切忌呆滞,更不要努气、用拙力。 要不丢不顶,不即不离,沾连粘随。日久即可运用自 如。知己知彼,即有分寸矣。

拳意述真序

“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故先孙禄堂先生以形意、八卦、太极拳术教授后学, 恐久而失其真也,作摹拳意述真,述先辈传授之精意 而加以发挥。竣稿后,命余序之。三家之术其意本 一。大抵务胜人。尚气力者,源失之浊。不求胜于 人,神行机圆而人亦莫能胜之者,其源则清,清则技 与道合。先生是书皆合乎道之言也。先生学形意,拜 李奎垣先生之门。李之师为郭先生云深,而先生实学 于郭,从之最久。幼弃其业,随之往来各省,郭先生 骑而驰,先生手揽马尾,步追其后,奔逸绝尘,日尝 行百余里。至京师,闻程先生廷华精八卦拳术,董海 川先生之徒也,访焉,又绝受其术。程先生赞先生敏 捷过于人,人亦乐授之。蚤从郭,暮依程,如是精练 者数年,游行郡邑,闻有艺进,必造访,或不服与 较,而先生未尝负之。故郭、程二先生赞曰:“此子 真能不辱其师。”先生年五十余,有郝先生为桢者, 自广平来,郝善太极拳术,又从问其意,郝先生曰:

生融会三家而能得其精微,笔之于书,表章先辈,开示后学,明内家道艺无二之旨。动静交修之法,其理 深矣,其说俱备于书,阅者自知之。余因略述先生得 道之由,以见先生是书,乃苦功经历所得者,非空言 也。

 

拳意述真自序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

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 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 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 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 道,若偏阴偏阳皆谓之病。”夫人之一生饮食之不 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和之故也。

故古人创内家拳术,使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身体 力行,以合其道,则能复其本来之性体。然吾国拳 术,门派颇多,形式不一,运用亦异,毕生不能穷其 数,历世不能尽其法。余自幼年好习拳术,性与形 意、八卦、太极三派之拳术相近,研究五十余年,得 其概要,曾著形意、八卦、太极拳学,已刊行世。今 又以昔年所闻先辈之言,述之于书,俾学者得知其真 意焉。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 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按一派拳术之 中,诸位先生之言论形式,亦有不同者,盖其运用, 或有异耳。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为三派,

 

末复合一理。其一理者,三派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 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之抱元守一 也。古人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 灵,得其一而万事毕也。”三派之理,皆是以虚无而

民国十二年1923年)岁次癸亥直隶完县孙福全 序始,以虚无而终。所以三派诸位先生所练拳术之道, 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 一者也。余深恐诸位先生之苦心精诣,久而淹没,故 述之以公同好。惟有愧学术谢陋无文,或未能发挥诸 位先生之妙旨,望诸同志随时增补之,以发明其道可 也。

禄堂先生即著形意、八卦、太极三书行世,嘉惠 后学,厥功匪浅,然独惧不知者以拳术为御侮之具, 仅凭血气之勇也,于是有拳意述真之作,凡拳中之奥 义阐发无遗,平日所闻之诸先生辈者——笔之于书, 使好拳术者由此而进于道焉。俾武术之真义不致淹 没,此先生之苦心也。其以述真名者,盖本述而不作 之意,于此益见先生之谦德己。

民国十二年(1923年)岁次癸亥冬月吴心谷拜读 真并识。

 

 

第一节李洛能先生第一章形意拳家小传

李先生讳飞羽,字能然,世称老能先生,或曰洛 能、洛农、老农、皆一音之转也。直隶深县人。经商 山西太谷,喜拳术。闻县境有戴龙邦先生者,善形意 拳,往访焉。觌面一见,言谈举止,均甚文雅,不似 长武术者,心异之,辞去。他日倩人介绍,拜为门 下。时先生三十七岁也。自受教后,昼夜练习。二年 之久,所学者仅五行拳之一行,即劈拳,并半趟连环 拳耳。虽所学无多,而心中并不请益,诚心习练,日 不间断。是年龙邦先生之母八十寿诞,先生前往拜 祝。所至之宾客,非亲友即龙邦先生之门生。拜寿之 后,会武术者,皆在寿堂练习,各尽其所学焉,先生 只练拳趟半。龙邦先生之母,性喜拳术,凡形意拳之 道理并形式,无所不晓,遂问先生为何连环拳只练半 趟,先生答曰“仅学此耳。”当命龙邦先生曰:“此 人学有二年之久,所教者甚少,看来倒是忠诚朴实, 可以将此道理,用心教授之。”龙邦先生本是孝子, 又受老母面谕,乃尽其所得乎心者,而授之先生。先 生精心练习,至四十七岁,学乃大成。于形意拳之道
理,无微不至矣。每与人相较,无不随心所欲,手到 功成,当时名望甚著,北数省人皆知之。教授门生郭 云深、刘奇兰、白西园、李太和、车毅斋、宗世荣诸 先生等。于是先生名声愈著,道理愈深。本境有某 八十余岁,端坐椅上,一笑而逝。甲,武进士也,体力逾常人,兼善拳术,与先生素相 善,而于先生之武术,则窃有不服,每蓄意相较,辄 以相善之故,难于启齿。一日会谈一室,言笑一如平 常,初,不料某甲之蓄意相试,毫无防备之意,而某 甲于先生行动时,乘其不意,窃于身后即捉住先生, 用力举起,及一伸手而身体已腾空斜上,头颅触入顶 棚之内,复行落下,两足仍直立于地,未尝倾跌。以 邪术疑先生,先生告之曰:“是非邪术也,盖拳术上 乘神化之功,有不见不闻之知觉,故神妙若此,非汝 之所知也。”时人遂称先生曰:“神拳李能然。”年

第二节郭云深先生

郭先生讳峪生、字云深,直隶深县马庄人。幼年好 习拳术,习之数年,无所得。后遇李能然先生,谈及形意 拳术.,形式极简单,而道理则深奥,先生甚爱慕之。能然 先生:视先生有真诚之心,遂收为门下,口传手授。先生 得传之后,心思会悟,身体力行,朝夕习练数十年。能然 先生传授手法,二人对手之时,倏忽之间,身已跌出二 丈余,并不觉有所痛苦,只觉轻轻一划,遂飘然而去。先 生既受能然先生。所教拳术三层之道理,以至于体用规

第四节宋世荣先生刘先生,字奇兰,直隶深县人。喜拳术,拜李能 然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术。先生隐居田庐,教授门 徒,联络各派,无门户之见,有初见先生,数言即拜 服为弟子者。先生至七十余岁而终。弟子中以李存 义、耿诚信、周明泰三先生艺术为最。其子殿臣,著 形意拳抉微,发明先生之道。矩法术之奥妙,并剑术刀枪之精巧,无所不至其极。常 游各省,与南北二派同道之人交接甚广,阅历颇多,亦 尝戏试其技,令有力壮者五人,各持木棍之一端,顶于 先生腹,五人将足立稳,将力使足,先生一鼓腹,而五壮 年人一齐腾身而起,跌坐于丈余之外。又练虎形拳,身 体一跃至三丈外。先生所练之道理,腹极实而心极虚, 形式神气沉重如泰山,而身体动作轻灵如飞鸟,所以先 生遇有不测之事,只要耳闻目见无论何物,来的如何勇 猛速快,随时身体皆能避之。先生熟读兵书,复善奇门, 著有解说形意拳经,详细明畅。赐予收藏,后竟被人窃 去,不知今藏何所,未能付梓流传,致先生启逮后学之 心,淹没不彰,惜哉!先生怀抱绝技奇才,未遇其时,仅 于北数省教授多人,后隐于乡闾,至七十余岁而终。

宋世荣先生,宛平人。喜昆曲、围棋,性又好拳术。 在山西太谷开设钟表铺,闻李能然先生拳术高超,名冠

 有余,而先生则毫无动转,只见两手于练技者之身一划 耳。余二十余岁时,住于北京小席儿胡同白西园先生 处,伶人某与白先生对门居。闻其向白先生言如此。民 国十二年一月间,同门人某往太谷拜见先生,先生时年 八十余岁矣,精神健壮,身体灵动一如当年。归后告于 予曰:“先生谈及拳术时,仍复眉飞色舞,口言其理,身 比其形,殊忘其身为耄耋翁。且叹后进健者之不如焉当时,托人引见拜为门下。自受教后,昼夜勤苦习练,迄 不间断,所学五行拳及十二形,无不各尽其妙。练习十 二形中蛇形之时,能尽蛇之性能,回身向左转时,右手 能摄住右足跟,及向右转时,左手能摄住左足跟,回身 停式,身形宛如蛇盘一团,开步走趟,身形委曲弯转又 如蛇之拨草蜿蜒而行也。练燕形之时,身子挨着地,能 在板凳下边一掠而过,出去一丈余远,此式之名,即叫 燕子抄水。又练狸猫上树(此系拳中一着之名目),身子 往上一跃,手足平贴于墙,能粘一二分钟时。当时同门 同道及门外之人,见者固极多,现时曾亲睹先生所练各 式之技能者,亦复甚伙。盖先生格物之功甚深,能各尽 其性,故其传神也。若此昔伶人某,与先生相识,云在归 化城时,亲见先生与一练技者比较,二人相离丈余,练 技者挺身一纵,甫一出手,其身已如箭之速,跌出两丈

第五节车毅斋先生

车先生,永宏,字毅斋,山西太谷县人。家中小 康,师李能然先生学习拳术。先生自得道后,视富贵 如浮云,隐居田间,教授门徒甚多,能发明其道者, 山西祁县乔锦堂先生为最。先生乐道,始终如一,至 八十余岁而终。

第六节张树德先生

张先生,字树德,直隶祁州人。幼年好习武术, 拜李能然为师,练拳并剑刀枪各术,合为一气,以拳 拳 为剑,以剑为拳,所用之枪法极善。有来访先生比较 枪法者,皆为先生所败,先生隐居田间,教门徒颇 意 多,门徒承先生之技术者,亦不乏人,先生至八十余 岁而终。

第七节刘晓兰先生



刘先生,字晓兰,直隶河间县人。为贾于易州西  陵,性喜拳术,幼年练八极拳,功夫极纯,后又拜李 ? 能然先生为师,研究形意拳术。教授门徒直隶省最 多,老来精神益壮,八十余岁而终。

第八节李镜斋先生

李先生,字镜斋,直隶新安县人。以孝廉历任教 授,性好拳术。年六十三拜李能然先生为师。与郭云 深先生相处最久。研究拳术,练至七十余岁,颇得拳 术奥理,动作轻灵,仍如当年先生云,至此方知拳术 与儒学之道理,并行不悖,合而为一者也。李先生寿 至八十而终。

第九节李存义先生

李先生,名存义,字忠元,直隶深县人。轻财好 义,性喜拳术。幼年练习长短拳,后拜刘奇兰先生之

第十节田静杰先生门,学形意拳术习练数十年。为人保镖,往来各省, 途中遇盗贼,手持单刀对敌,贼不敢进,或闻先生之 名,义气过人,避道者。故人以“单刀李”称之。民 国元年1912年)在天津创办武士会,教授门徒,诲 人不倦,七十余岁而终。

田先生,字静保,直隶饶阳县人。性好拳术,拜 刘奇兰先生为师。先生保镖护院多年,生平所遇奇事 甚多,惜余不能记忆,故未能述之。先生七十余岁, 在田间朝夕运动,以乐晚年。

第十一节李奎垣先生

李先生,讳殿英,字奎垣,直隶深水县山后店上 村人。幼年读书,善小楷,性喜拳术,从易州许某学 弹腿、八极等拳,功夫极纯熟,力量亦颇大。先生在 壮年之时,保镖护院,颇有名望,每好与人较技,时 常胜人。后遇郭云深先生,与之比较,先生善用腿, 先生之脚方抬起,见云深先生用手一划,先生身后有 一板凳,先生之身体从板凳越过去两丈余远,倒于地 下矣。先生起而谢罪,遂拜为门下,侍奉云深先生如 父子然。后蒙云深先生教授数年,昼夜习练,将所受 之道理,表里精微,无所不至其极矣,余从先生受教 时,先生之技术未甚精妙,先生自得道后,常为书 记,不轻言拳术矣。余遂侍从郭云深先生受教,先生 虽不与人轻言拳术,而仍练拳不懈,他人所不知也。 先生至七十余岁而终。

第十二节耿诚信先生

耿先生,名继善,字诚信,直隶深县人。喜拳 意 术,拜刘奇兰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隐居田间,以 道为乐,传授门徒多人,七十余岁,身体轻灵健壮仍 述 如当年。

第十三节周明泰先生

周先生,字明泰,直隶饶阳县人。幼年在刘奇兰 ~ 先生家为书童,喜拳术,遂拜奇兰先生为师,练习数 载,保镖多年,直隶^州一带门徒颇多,六十余岁而 终。

第十四节许占鳌先生

许先生,名占鳌,字鹏程,直隶定县人家中小 康,幼年读书,善八法,性喜拳术,专聘教习,练习 长拳、刀枪剑术,身体轻灵似飞鸟,知者皆以赛毛称 之。后又拜郭云深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传授门徒 颇多,六十余岁而终。

第二章八卦拳家小传

第_节董海川先生

孙      董海川先生,顺天(今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人。

喜习武术。尝涉江皖间,遇异人传授。居三年,拳 术、剑术及各器械无不造其极,归后入睿王府当差。 堂 人多知其有奇技异能,投为门下受教者络绎不绝。所 武 教拳术称为八卦,其式形皆是河图、洛书之数,其道 学 体俱是先天后天之理,其用法乃八八六十四卦之变化 录 而无穷。一部易理,先生方寸之间,体之无遗。是以先生行止坐卧,动作之际,其变化之神妙,非常人所  能测也。居尝珈趺静坐,值夏日大雨,墙忽倾倒,时

先生跌坐于坑,贴近此墙。先生并未开目,弟子在侧 者见墙倒之时,急注视先生,忽不见而先生已跌坐于 他处之椅上,身上未着点尘。先生又尝昼寝,时值深 秋,弟子以被覆之,轻轻覆于先生身,不意被覆于 床,存者仅床与被,而先生不见矣,惊而返顾,则先 生端坐于临窗之一椅,谓其人曰:“何不言耶,使我 一惊。”盖先生之灵机至是,已臻不见不闻,即可知 觉之境,故临不测之险,其变化之神妙有如此者。

《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即此义也, 年八十余岁端坐而逝。弟子尹福、程廷华等,葬于东
直门外榛椒树东北红桥大道旁。诸门弟子建碑,以志 其行焉。

第二节程廷华先生

回家重用功夫,再来可也。”不问彼之姓名,徜徉而 去。当时有数人亲眼见之。在京教授门徒颇多。其子 海亭,亦足以发明先生技术之精奥者矣。程廷华先生,直隶深县人。居北京花市大街四 条,以眼镜为业。性喜武术,未得门径。后经人介绍 拜董海川先生为师,所学之拳,名为游身八卦连环 掌。自受传后,习练数年,得其精微,名声大振,人 称之为眼镜程,无人不知之也,同道之人,来比较者 甚多,无不败于先生之手者,因此招人之忌。一日 晚,先生由前门返铺中,行至芦草园。正走时,忽闻 后有脚步声甚急。先生方一回头,见尾随之人手使砍 刀一把,光闪耀目,正望着先生之头劈下。先生随即 将身往下一缩,倏忽越出七八尺,其刀落空。旋即回 身,夺其刀以足踢倒于地,以刀掷之,曰:“朋友,

第三章太极拳家小传

第一节杨露禅先生

杨先生,字露禅,直隶广平府人。喜拳术,得河 南怀庆府陈家沟子之指授,遂以太极名于京师。来京

教授弟子,故京师之太极拳术,皆先生所传也。

第二节武禹襄先生

武先生,字禹襄,直隶广平府人。往河南怀庆府 赵堡镇陈清平先生处学习太极拳术,研究数十年,遇 不 敌制胜,事迹最多,郝为桢先生言之不详,故未能述 孙之。

第三节郝为桢先生

呈 郝先生,讳和,字为桢,直隶广平永年县人。受 武 太极拳术于亦畲先生。昔年访友来北京,经友人介 学 绍,与先生相识。见先生身体魁伟,容貌温和,言皆 录 中理,身体动止和顺自然,余与先生遂相投契。未 几,先生患痢疾甚剧,因初次来京不久,朋友甚少, 所识者惟同乡杨健侯先生耳。余遂为先生请医服药,

朝夕服侍,月余而愈。先生呼余曰:“吾二人本无至 交,萍水相逢,如此相待实无可报。"余曰:“此事 先生不必在心。俗云:四海之内皆朋友,况同道 乎。”先生云:“我实心感,欲将我平生所学之拳术 传与君,愿否”余曰:“恐求之不得耳。”故请先 生至家中,余朝夕受先生教授,数月得其大概。后先 生返里,在本县教授门徒颇多。先生寿七十有余而 终。其子月如能传先生之术。门徒中精先生之武术者 亦不少矣。

第四章形意券

第一节述郭云深先生言
第一则

郭云深先生云:“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 功夫,有三种练法。

三层道理:

(一)练精化气;(二)练气化,神;(三)练神还虚 (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一) 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 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三步功夫:

(二)  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

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三)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 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 (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也"

三种练法:

(一) 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 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 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  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圆通

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 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 矩仍如前两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 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 亍可是一式。亦此意也。

孙 禄 堂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炼精化气易 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 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 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 闭,先后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 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
 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 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 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 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 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 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 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 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 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 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 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 天地道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故 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 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 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 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合而不流,用九 要之规模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 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 拳 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武 学 录

二、暗劲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 述 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练明 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真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 « 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 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 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 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 棉。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 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 手往里裹劲,如同练置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 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 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依推动 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跟先着地, 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
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 意。拳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 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迹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 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 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 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向上功夫,用练 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 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 意。是谓之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功毕矣。化劲者,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 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浏览8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