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太极学

太极形式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左旋之而 为阳,右转之而为阴,旋转乃一气之流行。太极即一 气,一气即太极也。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 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 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立,开阖自 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也。这一点子即是拳中左旋 右转、开阖动静、阴阳相交之中枢也。中枢者,为人
性命之本、造化之源,丹田之气,八卦拳之根蒂也。 此气是天地之根,阴阳之母,即太极是也。故两仪由 此而生焉。

太极学图解

起点先将腰塌住,再将右足直着向前迈去,落下 两足形式如斜长方形,如图是也。两足前后相离远近 随乎人之高矮,总要后足往前迈步不费力为至善处。 两腿里屈均要圆满,不可有死弯子,两足后根均向外 扭劲。两腿如骑马式一齐扣劲之意,不可显露往一处 扣的形式。初练时身子不可过矮,须微高点,过矮甚 为费力,迨至日久功纯,则高矮随便不拘矣。两腿之 形式,未转走时,左胯与左足后根相齐,既转走时, 右胯尖扭至与前手食指并圆圈中间相对为标准,前右 腿形式膝与足后根上下如一条线相齐。再将右手顺着右足后根如锐角形式,手直着如划一半圆形抬起,抬劲,裹至肘尖朝下垂,两手俱张开不可并拢,两手腕 均往外极力拧劲,拧至食指直立,大指、食指虎口撑 开如半月形,无名指与小指均有往回勾劲的意思。两 手心不可往外挺劲,两手如同抓着圆球相似,手腕极 力往上挺劲,手虎口亦极力往前推劲,上下挺推要均 停方为正劲。两眼看前手食指梢为准则,或有看虎口 者,气不中也。后胳膊靠着身子,极力往上如划半圆 形,手虎口至前胳膊肘子停住,两肩均往回抽住劲至手虎口与眼相齐停住。两肩要松开,两肘均往里裹
(此是顺中求逆如卦位顺行 卦序逆行之意也)。两肘极 力往下垂劲,两手极力一气 往前推劲,两手心随着两肩 极力往回缩劲。腰随着两手 腕往外拧劲时,如拧绳子极 力拧去,拧至前手食指, 两眼对着圆圈中点为止, 图是也(图2)

1
此式名为横走竖撞。 胯里根极力均往回抽劲,

胯根抽至如圆圈里边圆线, 如是也。所谓在圆图乾坤中虚处求玄妙是此意也。 头要往上顶劲,口似张非张,似吻非吻,舌要顶上 腭,呼吸要从鼻孔出气,久之消息之理自然通矣。谷

道要往上提,项要竖着劲,心不要用努力,扣胸不可 往里显着扣,只要两肩齐往回缩力,自然而然就内开 外合,是谓之扣胸也。功久胸前亦自然而有圆含之形 式也。

转走时身子不要快,意气力并手、足、肩、胯、 腰、肘内外务要合成一气。身中不可有一处散乱,如 有散乱处,即是身中之劲不合,即于腰、胯、肩、肘 并四梢求之。四梢者,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手指、 足趾为筋梢,浑身毛孔为血梢是也。求之务将心气沉 住,归于丹田,身子高矮要一律,转走时身子不可有 左斜右歪之形,使内中之气不稳也。行走时,总似鸟 之束翅频频飞去之形,又似平水漂流一物,不见水流 只见物行,有安稳自然之象。两譬语是此拳形式之意 义也。

两仪者,是一气伸缩之理。左旋之则为阳仪,右 转之则为阴仪也。故前太极之式,一气走去,如图流 卦 行不息者,则为太极阳仪,是为气之伸也。

至练时,圆圈之大小,转数之多寡,皆以地之形 拳 式为准则,可大则大,可小则小。若论通便练法,尤 不拘地式之长短宽窄,亩数之地不为大,圆三径一不 学 为小,诚以功夫深纯。即周围数里,亦能循环数匝不  停式子,而片席容足,亦可以来往转身而有余也。先 ~ 哲云:道之伸缩流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 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亦即此拳之意义也。若是 回转身式(艮单换掌)勿论大小圈循环多寡,酌量自己 之气力而行。半圈可以换身,数十圈亦可换身。倘转 数甚多,天地万物亦随着身子一气翻转,此时换身更 当要紧。若任一式转去,恐功夫不到,而有头眩眼 昏、足底无根之弊,所谓阳极必生阴,阴极必生阳 也。

譬如圆图八卦,阳左升为日,阴右降为月。日来 则月往,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四时生焉。换身右转流行不已,如图则为太 极阴仪,是气之缩也。圣人 云:鬼神之为德,日月之升 降,皆属天地自然之变化。 而拳中两仪右转,左右有 序,何莫非一气之往来屈伸 乎。故两仪再生,而四象出 焉

第一节

起点时,譬如一气左旋 流行不已,拟欲换身右转, 是一气生两仪也,其法右足 先走至前边落下(图3)o

第二节

抽劲,又兼向外开劲,此式是内开外合之意。

随后左足再往前迈时, 足尖极力往里扣,落下与右 足尖相齐,远近相离二三寸 许,如图形是也。两足后根 均向外扭劲,两膝相离似挨 未挨之意,两胯里根均向回 住劲,其时上身两手仍合住劲不动,两肩似乎有往回 缩劲之意,亦谓之含胸也,稍微稳住(图4)

即将右掌伸直,极力往 外拧劲,拧至大拇指朝下、 小拇指朝上停住。右足与右 手拧时,一齐随着往外迈 出,足落下与右手上下相 齐。两足相离远近随乎人之 高矮,总之再迈左足不费力 为至善。其时身子微微有往 下遁缩之意,左手紧靠着身 子在胳膊根窝下边,手心仍 朝外往前推住劲(图5)

2

3

第四节

再将左足迈至前边,仍与右足尖相齐,两足尖相 离远近仍二三寸许。两足后根仍往外扭劲,两胯里 根亦均往回抽劲,两手极力均往回裹劲,裹至两手心 朝上。裹时两肩极力往回抽劲,又兼往下垂劲,式似 停未停之时,即将腰向右边极力拧去,如拧绳子之 意。左手心朝上,肘往下垂着极力挺住劲勿动,左手 心朝上随腰拧时,徐徐往右胳膊根外边,与左胳膊成 为丁字形,又往前、往高斜着穿出。左肩如同穿在右 胳膊根窝下之意,头项竖住劲,随着腰向外扭劲,两 眼看所穿之左手,左手穿至极处为止。此劲之理,如

同上满表条,不留余隙,外 劲形式似合,而内中心气似 开、似虚之意,若其不然, 胸中恐有内挤气努胸膈心痛

身子再往右转走时,先随着左手向右边如拧绳子相似拧去,两眼亦看前食指 梢。两手腕拧时,两胳膊中屈仍朝上,两肘仍朝下, 两手腕拧劲时,亦不可拧之容易,似觉拧不过来的意 思,两手腕往上托手虎口,有往前推之意,二者均停 不可显露。两肩亦极力一齐往回抽劲。两手亦许三五 步拧过来,亦许转走周圈拧过来勿拘。要之若走步或 换式,总要上下相连,内外六合一气。六合者,心与 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内三合也;肩与胯 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此外三合也。内外如一,着身子,一气推至左胳膊肘处,食指朝上稳住。腰亦右手与左手一齐均往外拧劲。两足随走,两手腕随着 极力往外拧劲,拧至左手食指朝上直立,亦与圆圈中 虚处相对为准则,手指高仍与眉齐。右手亦仍极力靠两足相离远近,仍随乎人之 高矮,要之再迈右足不费力为至善。左手随着左足迈时,连穿带伸带往外拧劲,将左足往前直着迈去,落下成为六合也。其中意思,练 者若是不晓,即求明人指点 可也。学者勉力而深思之, 功久自能知焉。两仪再往回 换式走,与此法之理相同。 以后凡换式,自两仪以至于 神化之功,虽分左右换式, 手法足法,诸处之劲左右无 不相同(图7)

4

第九章四象学

四象者,两仪各生一阴阳也。太极生两仪者,八 学 卦拳之奇偶也,复于两仪之中,各加一奇一偶,以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而名为四象。四象即本拳之 奇偶,各加一阴一阳,而分为金木水火也。在腹内则 为心肝肺肾,在拳中则为前后左右,俗称名为双换掌 也。言四象不及土者,太极即土也。拳中起钻落翻, 动而未发谓之横,横者亦土也,因其生生不息谓之 土,因其一气运用谓之太极。太极也,土也,一而 已,故不及土,仅言四象者,而土已在其中矣。夫四 象既有阴阳,则八卦相交,彼此相荡,一卦可荡于 卦之上,八卦相荡更可重为六十四卦。按易一卦六 画,下三画象天地人三才也,上三画相荡,因而重 之,象天地人三才各有阴阳也。以明拳中各法左旋右

第一节转,皆有阴阳之式也。故左旋象下三画,头手足象天 地人三才也,右转象上三画,因天地人三才各有阴阳 也。八卦即四象之阴阳,六十四卦即阴阳配合之生 气,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则阴阳相交,自可生生无 已,岂第六十四卦哉。虽至千卦万卦,总不出乎六十 四卦,六十四卦总是八卦,八卦总是四象,四象总是 两仪,两仪总是一气之流行也。紫阳读《参同契》 云:一自虚无兆质,两仪因一开根。四象不离二体, 八卦互为子孙,六十四卦于此而生,万象变动于此而 出。诚哉斯言,可为此拳之鉴矣。

录 起点两仪式。无论左旋右转,皆可变换四象双换

第二节掌也。先以右旋之,左手在 前,右手在后,从正北往西 顺着圆圈转去谓之右旋(图 8)o

换掌时左足在前,右足 随后迈在前边,足尖极力往 里勾,落下与左足尖相齐, 远近相离二三寸许;两足后 根极力均往外扭劲,腰塌住 劲,两胯里根均往回抽劲,

式似停未停(图9)

5

6

第三节

即将左手伸直往外拧 劲,拧至大拇指朝下,小拇 指朝上,手心朝外,左足抬 起,足尖随着左手拧时,一齐往外摆劲落下;左足后根 与右足尖成为错综八字式, 如图形是也。两足相离远 近,亦随人之高矮。足落下 时形虽往外摆,两胯里根亦 均往回抽劲,内里似乎开圆 圈之意。腰随着左手往外 拧,两肩根里亦均往回缩 力,亦是含胸之意。右手仍 靠着身子,手心朝外,在左 胳膊根窝下边推住劲,肘往 下垂着不动。式子身虽停而 意未停(图10)o

第四节

第五节即将两手均向里裹劲,裹至手心朝上,即将右手 从左胳膊根窝下边穿出,右足与右手一齐迈至前边,
与左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亦二三寸许。右肩亦 极力望着左胳膊根窝下边穿去,两足后根亦均往外扭 劲,两胯里根亦均往里抽劲,腰仍塌住劲,式不可久 停(见图6)。譬如书句太长,字当中点点为读句,即 一气似断而未断之意也。

再将右胳膊靠着右耳, 手极力往里裹着劲往上穿 去,穿至极处手心朝里,身 子随着右手往上伸长;左手 心朝里与右手往上穿时,一 齐往下挨着右胳膊里根落下 至肋,手指朝下,手背靠着 身子望着右胯穿下,两手分 开要上下一齐皆到极处。左 足与两手分开时即速抬起。 足尖极力往上仰着,靠住右

足里胫骨,同时身子往下缩劲,腰亦塌住,右手可极 力仍往上穿住劲,左手仍极力往下穿住劲,两眼往上 看着右手,身子要稳住(图11)

第六节

再将右手极力望着左肩尖前边扣去,落于左胳膊 上边;身子随着右手扣时,一齐往下缩矮,两手再往
前后分开,如同摆物一般, 两手腕均往外撑住劲,前后 两手虎口相对,两胳膊皆如 半月形式。左足与左手一齐 往.前迈去,足落下要半斜 着;如图形是也。腰塌住劲 身子往前扑去,小腹要放在 大腿上,两眼随着右手看下 来,望前边左手看去,两肩 前后极力缩住劲,两胯前后 里根亦极力缩住劲。此时腹内要似觉圆圈虚空一般,若是方能得着拳中之灵妙
第七节(图 12)

7

8

9

10
第八节气拥挤之患也。再将两手极力均向里裹劲至两手心朝上,即将右 手靠着身子,望着左胳膊根窝下穿出,手穿至极处, 与左胳膊亦成一丁字形式;右足与右手同时迈至与左 足尖相齐,落下远近相离二三寸许,两足后根亦均往 外扭劲,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腰要塌住劲,随着 手穿时往左边拧劲,亦同拧绳子相似。而时身子之劲 亦如同表条上满之意,但内中总要虚空之意(见图 6)o内中何以能虚空之意,即着两肩两胯里根,皆往 回缩劲。则胸中自然有虚空之意,而腹内亦不能有努

身子再往左转走时,先将右足往前直着迈去落 下,两足相离远近亦仍随乎人之高矮。总之,无论何 项步法,前走后退要自然为至妙处。右手随着右足迈 时,连穿带伸带往外拧劲,左手与右手一并均往外拧 劲。两足随走,两手腕随着极力往外拧劲,拧至右手 食指朝上直立,亦与圆圈中虚处相对为准则,手指高 矮仍与眉齐。左手亦仍极力靠着身子,一气推至右胳 膊肘处,食指朝上稳住,腰亦随着右手,向左边如同 拧绳子相似拧去。两眼亦看前手食指梢。两手腕拧 时,两胳膊中屈亦仍朝上,两肘仍朝下,两手腕拧劲 时亦不拧之甚易,亦似觉拧不过来之意思。两手腕往 上托。两手虎口有往前推之 意思,二者均停不可显露。 两肩亦极力一齐往回抽劲, 两手亦许三五步拧过来,亦 许转走周圈拧过来亦勿拘。 要法亦与两仪走步换式,上 下相连内外一气之理相同 也。此四象练法随分四侯则 为起承转合之意,实即一气 串成之道也。习者要知之 (图 13)

第十章乾卦狮形学

乾卦者,天之象也。狮子掌者,拳之式也。乾者

健也,阳之性也。三画卦之名也。乾以形体言谓之 天,以性情言谓之乾。其于物也,则为狮形。其物最 严烈,其性最勇猛,能食虎豹之兽,有抖毛之威。以

拳式之用言,则有金龙合口之式,有狮子张嘴之形, 有白猿拖刀之法,在腹内则为气,能资始万物。在拳卦

中则为狮子掌,能万法开端。此式以两手极力伸出, 内外上下一气,有乾三连之象,又有起首三点之式, 故取象为乾卦。其拳顺,则周身血脉舒畅,气力倍增;其拳谬,则乾遇震,而拳中不能无妄,乾临坤,
第一节而心窍亦不能开通矣。学者 于此,尤加谨焉。

起点以两仪左式,先将 右足走在前边(图14)

11

第二节

随后即将左足再迈至前 边,将足尖往里扣劲,落下 与右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

第三节
远近亦二三寸许。两足后根均往外扭劲,两胯里根均 往里抽劲,腰塌住劲(见图4)

第四节再将右手伸直往外拧劲,拧至手心往外;右足亦 随右手往外拧时,一齐往外摆去,足尖要直着,与右 手上下相齐;两肩微有往回缩劲之意(见图5)

再迈左足时,两手腕均往里裹劲,裹至两手心朝 上,左手仍靠着右肋。左足落至与右足尖相齐,两足 扭劲。塌腰两胯里根抽劲,两肩里根缩劲均如前。两 足远近相离亦如前(见图6)

12

13

第五节

再走仍先走左足。左手与左足走时同时往右胳膊

下边往平直穿去,与右胳膊成一丁字形;右手仍往里 裹着劲,在面前二三寸许,手直往上穿去。两足如同 走路相似走去,左手心朝上,随着往外如划平圆圈之 意,划至食指直对圆圈空虚中处为度。右手与左手, 亦一齐手腕往外极力拧劲,拧至手心朝上,右胳膊靠 着右耳处,如单手往上举物之意。两手虎口上下相

对,两手如托一长杆之形。两肩往下垂劲,又往外开 劲,两足随走,左手速往外划,右手带往上托,腰随 着左手往外扭劲。两眼仍看前手食指梢(图15)

第六节

再换右式,步法、诸处 之劲法无不与左式相同。学 者当自悟之。自此以下诸掌 之式每逢起点时,均以两仪 单换掌左式起点,但左右式 皆能起点,惟因初学习之人 不明其理,故不能不有一定 之规模,俟习熟之后,无论 何式,皆能互相联络,贯通 而练之者也。习者要知之 (同图15方向相反)。

亦不能灵通矣。学者加意研究,灵巧妙用由此而出 焉第一节坤卦者,地之象也。返身掌者,拳之式也。坤者 顺也,阴之性也,六画卦之名也。坤以形体言,谓之 地;以性情言,谓之坤。其于物也,则为麟形。其物 为仁兽也,则有飞身变化不测之功。以拳式之用言, 则有麒麟吐书之式,大鹏展翅之法,有白鹤独立之 能,有顺势返身旋转之灵。以拳之形式言,谓之返身 掌。此拳之两手含住,返身转去,内外上下合顺,有 坤六断之形,故取象为坤卦。其拳顺,则身体轻便快 利,转去如旋风;其拳谬,则腹内不能空虚,而身体

起点以两仪单换掌式。 先将右足迈至前边落下,即 将两胯里根往回抽劲,腰塌 住劲,头往上顶住劲。身子 似有往下缩劲之意(见图 3)o

14

15

第二节

再将右足往右边摆回, 右手与右足摆时,亦同时往 里裹劲,裹至手心朝上;左 手仍靠着身子在右胳膊下 边,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 (图 16)

第三节

左足亦即速往回迈,迈 至与右足尖相齐,远近相离 亦二三寸许,两胯抽劲。两 肩缩劲,仍如前式,微停(图 17)

第四节

即将右足往外摆,右胳 膊仍挺劲,随着身子一气 转。左足亦即速迈至右足处, 不可落地,靠住右足里胫骨, 两腿亦极力并住腰亦塌住 劲,右手与左足迈时,同时平 着往外横去(图18)

第五节

左足再即速落下,与右 足尖相齐,相离远近仍如 前。右手与左足落时同时屈 回,手心朝下,胳膊如半月 形式,随即将左手望着右肘 后边穿去,身微停(图 19)

16 17 18

第六节

与换右式手法、步
第十二章坎卦蛇形学即将右肘往里裹劲。裹 至手心朝上,再走时仍与图 青龙转身式相同。再换左式, 法、劲式亦均皆相同。

坎卦者,水之象也。顺式掌者,拳之式也。坎者

陷也,坎得乾之中阳,阳陷阴中,阳入而生潮,有坎 中满之象,故居正北水旺之方。其于物也,则为蛇 形,其物最毒,其性最玲珑,最活泼者也,有拨草之 能。以拳式之用言,则有白蛇吐信之法,有双头蛇缠 身之巧。以拳之形式言,谓之顺势掌。此拳外柔顺而 内刚健,有丹田气足之形,内外如水,曲曲顺流,无 隙而不入,故取象为坎卦。其拳顺,则丹田之气足, 丹田气足,则道心生,道心生,则心中阴火消灭,而 无头眩目晕之患矣。其拳谬,则肾水虚弱,心火不能陷也,坎得乾之中阳,阳陷阴中,阳入而生潮,有坎 中满之象,故居正北水旺之方。其于物也,则为蛇 形,其物最毒,其性最玲珑,最活泼者也,有拨草之 能。以拳式之用言,则有白蛇吐信之法,有双头蛇缠 身之巧。以拳之形式言,谓之顺势掌。此拳外柔顺而 内刚健,有丹田气足之形,内外如水,曲曲顺流,无 隙而不入,故取象为坎卦。其拳顺,则丹田之气足, 丹田气足,则道心生,道心生,则心中阴火消灭,而 无头眩目晕之患矣。其拳谬,则肾水虚弱,心火不能法之意,如同禽鸟两翅窝之穴坑,两指一摄,顷刻而然。凡诸穴能致人死者皆当慎用,如心口、小腹、脐 门、耳后、脑海、嗓喉、后脊背、两肾腰、谷道、两 手脉窝数穴,以及双指点、单指点、肘点、膝点、足 点、掌印点、斫点,勿论如何点法,轻者可以伤身, 重者可以致命。凡知此术者,万不可轻用。余闻吾师 程先生曰:“点术之法,不可专用,专用必损阴
亡。此法可知而不可专用。百行以德行为先。德行 者,知毒法而不用°有不忍祸人之心,不独此穴为

鹫。”谚语云:“己不用毒于人,人亦不用毒于 我。”所谓中找中,和找和,天理循环之数,是此意 也。且此拳点法,非口传授受,功夫纯熟者,不能 用。余说此穴,不过略言大概情形。若论麻穴、死穴

其中之数目,有三十六者,有七十二者,共百有八之 说。少林拳术秘诀论之详矣,余不必再赘。余作此 书,为开心窍,明心性,强筋骨,壮脑力,得其中和 之性质为宗旨。毒手用之于他人者,百分之中有一, 尤必出于不得已也。

第一节

起点两仪单换掌左式先将右足往前落下(见图 3)o

第二节

再将左足尖往外摆, 与右足成为错综八字形 式,如图是也(图20)

第三节

随后即将右足极力扣 着迈去,与左足尖相齐, 两足尖相离远近亦二三 寸。右手与右足迈时同时屈回,肘向外,胳膊如半月形,手自头上,望左肩落 下停住;左胯里根极力往回 抽劲,腰如拧绳子相似,与 左胯抽劲时,一齐拧去。左 手仍靠身子,在右胳膊里根 下边,而时右胳膊在上,左 胳膊在下挨住微停。外形似 合,复内略有虚空之意。不 可有一物潜在心中(图21)。

第四节

即速两手前后分开,与 双换掌两手撑开之劲相同, 左足与两手分时,同时迈至 前边,足落下足尖微往里扣 着之意,腰塌住劲,小腹放 在左边大腿根上,两肩抽 劲,两胯里根缩劲均如前 (图 22)

19

20

第五节

两手一齐再往里裹劲, 裹至手心朝上,靠着身子,再往左胳膊根窝下边穿去,右足与右手同时迈至前边,与左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两肩两胯抽劲 亦均如前(见图6)

第六节

再往前走,仍是青龙转身之式(见图3)

第十三章离卦鹤形学

离卦者,火之象也。握掌者,拳之式也,离者丽也。离得坤之中阴,阴丽阳中,阴借阳而生明,故居 卦正南火旺之方。其于物也,则为鹘形,其物有入林之 拳 速,有翻身之巧。以拳式之用言,则有按点斫之法。

此拳亦为大蟒翻身之式,亦有入洞之能。以拳之形式 * 学 言,谓之卧掌。此拳则外刚健,而内柔顺,心中有空  虚之象,故取象为离卦。其拳顺,则心中虚灵,而人 — 心化,人心化则玄妙生矣。其拳谬,则心中愚昧不155 明,而拳中之神化不能得矣。故学者勉力格致诚意做 去,以开心中愚滞,自得神化之妙道矣。

第…节

起点以两仪单换掌左式,右足在前(见图3)

第二节

即将左足迈至前边,与右足尖相齐,两足尖远近

相离亦二三寸许(见图4)

第三节

第四节
再将右足往外摆,右手 与右足亦同时往外拧劲,拧 至手心朝外(图23)

左足再往前迈,落下仍 与右足尖相齐;左手与左足 迈时,亦同时顺着右肘下边 手心朝上穿去,穿至极处, 右手腕往外拧着劲,亦与左 手同时自头上过去,胳膊虽

然屈着,内中含劲如直着之意,腿极力往上抬,脚面 挺着劲;右胳膊再伸直,手心朝里裹劲,手腕如抖劲 之意,裹至手心朝上,左手腕与右手亦同时极力往外 拧劲,拧至手心朝外,两手要一气着。左手穿时,身 子要有往下缩劲之意,右边身式亦如弯弓之形身式,虽然有屈形,而腹内总是中正空虚之意,身式高矮量己之功夫大小习练可也,身式似停而未停之时(图24)

21

22

第五节

即将右足往外摆着落下,右手与右足摆时,亦同 时往外拧劲,拧至手心朝外,左手与右手拧时,亦同 时往里援回在左胁,援至手心朝上(见图5)

第六节

再穿左手迈左足 (见图6)

第七节

再往前走步,与单 换掌右式相同(见图3)

第八节

再换右式,与练左 式身式、步法诸处之劲 均皆相同。

第十四章

震卦者,雷之象也。平托掌者,拳之式也。震者 动也。震得乾之初阳,初阳主生长,居正东木旺之 方。其于物也,则为龙形,其物为鳞虫之长,有搜骨 之法,有变化不测之功,有飞腾之象。以拳式之用 言,则有乌龙盘柱之法,有青龙戏珠之能。以拳之形 式言,谓之平托掌。此拳外静而内动,丹书云:“静 中求动之象。”又一阳初动之意,故取象为震卦。其 拳顺,则肝气舒和;其拳谬,则肝旺气努,而身体不 能入于卦爻九二之中和矣(九二者,拳体内之中气

第一节震卦学
也)。学者于此勉力求和,而无肝气冲目之患矣。起点以两仪单换掌左式,右足在前(见图3)

第二节

即将左足往前迈去,极力往里扣劲,落下与右足 尖相齐,相离远近与前扣足相同(见图4)o

第二节

再将右手往外拧劲,拧至手心朝外;右足尖与右 手同时往外摆,手足上下相齐(见图5)

第四节

左足再往前迈去与右足尖相齐,相离远近仍如前, 两肩缩力,两胯里根均抽劲,腰塌住劲,即将左右两手 均往里裹劲,裹至手心朝上,左手靠着身子往平着穿 去,与右胳膊成为丁字形式(见图6)

第五节

随后再迈左足走去,两手与两足走时,两手心朝上 平着伸直,往左右分开,如划半圆形式;左手往左边分, 右手往右边分,分至两手左右如同一条直线,手心仍朝 上,亦如托着两碗水相似;左手食指仍与圆圈当中相 对,两眼仍看着左手食指梢;两肩往下垂劲,又往外开 劲;两胯里根抽劲,头往上顶住劲,腰随着左手拧劲。走
时周身要一气,诸处之劲要 均匀,不可有过不及之病。身 子高矮,随人之功夫为定,不 可勉强而行,如此腹内可能 心气和平,肝气舒畅,身子行 之如流水,一律荡平矣(图 25)

第六节

再换式,仍与左式相 同。艮卦者,山之象也。背身掌者,拳之式也。艮者 止也。艮得乾之末阳,末阳主静,故居东北阳弱之 方。其于物也,则为熊形,其性最钝,其物最威严, 有竖项之力。以拳式之用言,则有靠身之勇,有拔树 之能,有抖搜之法。以拳之形式言,谓之背身掌。此 拳上刚健,而中下柔顺,有静止之形,故取象为艮 卦。其拳顺,则有气根心生色,眸然现于面,盎于 背,施于四体之意也;其拳谬,则丹田之阳,不能升 于脊背,而胸内不能含合,心火亦不能下降矣。学者 要知之。第十五章艮卦熊形学 室

第一节

起点以两仪单换掌左式,右足在前(见图3)

第二节

第三节先将左足迈至与右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二 三寸许(见图4)

随后将右手往外拧,拧至手心朝外,右足与右手 同时往外摆(见图5)

第四节

再左手心朝上,望着右胳膊里屈上边穿去,左足 与左手同时迈至与右足尖相齐;左手穿至极处,再极 力往外拧劲,拧至手心朝外,右手与左手拧时,亦往 里裹劲,裹至手心朝里,再与左手一齐均往外拧劲, 右手心再靠着口极力往外穿去,中指与食指,如同自 口中出去之意(图26)

23 24

第五节

右腿等右手到口时,一齐抬起,足尖极力往上仰 劲;右肘与右膝相挨,两肩抽着劲,两胯亦极力缩住 劲;左手往外拧,拧至手心朝上,头顶住劲,胸内开 着,气沉丹田。此式似停而未停(图27)

第六节

即将右手腕往外拧,拧至手心朝外,右足与右手往外拧时,亦同时往外摆落下将左手亦同时援回,援 至手心朝上(见图5)

第七节

再穿左手,迈步裹手劲法,仍是两仪黑虎出洞左 式。

第八节

再走仍是青龙转身右式。

第十六章巽卦凤形学

巽卦者,风之象也。风轮掌者,拳之式也。巽者 入也。巽得坤之初阴,初阴主潜进,故居东南阳盛之
方。其于物也,则为凤形,其物为羽虫之长,有展翅 之功。以拳式之用言,则有点头之式,有挟人之法, 此拳亦为狮子滚球之形。以拳之形式言,谓之风轮掌。此拳上刚健,而下柔顺,有风轮之形,故取象为

第一节巽卦。其拳顺,则内中真气散于四肢百骸,无微不 至,而身式行之如风轮,循环无间之形矣;其拳谬, 则元气不能散布于周身,譬之方轴圆轮,气机不灵, 身式不顺,而先后天之气不能化一矣。故学者于此拳 中,务加意勤习焉。起点以两仪单换掌左式(见图3)

再右足在前,即将左足 迈至前边落下与右足尖相齐 (见图4)。第二节

第三节

再穿左手时,与右狮子 掌式相同,各处之劲亦相 同,惟两手心要相对,如抱 着大圆球相似。左手、右手 食指均与圆圈中虚处相对, 如图是也(图28)

第五节换左式时,先扣右足,与 左足尖相齐,再往外摆左足; 两手如抱着圆球成为一气,左 手随着左足摆时,往下落如划 圆形(图29)

再左手自下往上起,亦如 划圆形;右足再往前迈,仍与 左足尖相齐;右手随着右足迈 时与左手一气往下落,与左足 相齐,左手再与右手一气随着 往上抬,高与头顶平(图 30)

第六节

随后左足再往外迈去,左 手心朝里着往下落,亦如划圆 形,随着左足迈时同时划去; 右手自下往上来,亦如划圆 形,两手形式如双换掌六式略

相同。彼式是两手心朝外,此

式两手心相对,所以两式略相同耳(图31)

25 26

再走步时,两手亦如穿狮子掌之形式,但右手自

~ 下往上,如画圆形,与左手仍如一气抱着大圆球之 意。两足随走,两手随画,亦如穿手之意,穿至两手 食指,亦与圆圈中虚处相对为准则,如图是也。或曰 因何画手与穿手之意相同,譬如两手抱着大圆球,再 练四象双换掌、穿手、换手、搂手,似乎与此式大相 悬殊。其实风轮掌就是双换之式,手法、足法、劲法 无不相同,只因一是两手靠着身子,换手、穿手,一 是穿法、换法,两手伸开如抱大圆球与风轮相似,因 此二卦形式不同,所以分为二式也。再换式,手法、 步法、身法,与换左式相同(图32)

第十七章兑卦猴形学

兑卦者,泽之象也。抱掌者,拳之式也。兑者说

也。兑得坤之末阴,末阴主消化,故居正西金旺之 方。其于物也,则为猴形,其物最灵巧者也,有缩力 之法,有纵山之灵。以拳式之用言,则有白猿献果之 形,有猴儿啃桃之法,有龙蹲虎踞之式。以拳之形式 言,谓之抱掌。此拳上柔顺,而中下刚健,有缩短之 形,故取象为兑卦。其拳顺,则肺气清润;其拳谬, 则肺气不和,至于气喘咳嗽诸症,而不能免矣。学者 深思悟会,而求肺气清顺焉。

第一节

起点以两仪单换掌左式,右足在前(见图3)

即将左足迈至前边,落下与右足相齐(见图4)。第二节

第三节

再将右足尖往外摆,右手与左足亦同时往外拧 劲,拧至手心朝外(见图5)

第四节

再将左足迈至前边,仍与右足尖相齐,两肩缩
劲,两胯里根抽劲,腰塌住劲;两手皆极力往里裹 劲,裹至手心朝上,左手靠着身子,自右胳膊下边穿 至极处(见图6)

第五节

再迈左足,两手亦极力往外开劲,两肘亦极力往一 处抱劲,抱至两肘相并,两肘又靠着身子,两手在前,高 矮与胸齐;两手又如托着物一般,两肩极力往回缩劲; 两手又一气抱着往前推劲;两足随走,两手随抱,腰极 力往左边拧劲,两眼望着左手食指看去(图33)

第六节

再换左式,与换右式相同(图34)

27

28

浏览1,78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