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姜太公成为“武圣”
在金文、《尚书》《诗经》《左传》《国语》中“圣”只是一个普遍的 称美之词,“仅仅是比众人先通达事物道理的聪明人而已。春秋战国时期, “圣”开始被理想化,“圣人”逐渐成为超凡人物的代名词。
汉代儒学被定为一尊后,圣人几乎成为“孔子”的专用词。延至唐代, 姜太公被追封为“武成王”,成为与文宣王孔子齐名的武之圣者。宋以后,姜 太公的地位逐渐被一个神话起来的“文化关羽”所取代。这是一个有趣的历史 现象,也是民俗史、武术史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一个问题。梳理这一转变历程、 分析其中的原因对了解和研究中国信仰民俗、武术的精神追求等都有着极其重 要的学术意义。
历史上的姜太公助周灭商,具有卓越的历史功绩,周文王时就被称为“圣 人”。春秋战国以后,姜子牙因其智慧和谋略,不断得到统治阶级的宣扬,终 于在唐代成为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
(一)扑朔迷离的身世,卓越的历史功绩
姜太公,民间多称姜子牙,姓姜名望,周武王尊他为师尚父。因其先祖 曾封于吕,因而又被称为吕尚、吕望。关于姜太公的身世、籍贯、出身等自战 国以来就扑朔迷离。《史记》中对之有比较系统的描述: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 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 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 以鱼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 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
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 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 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 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 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言吕尚 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
司马迁是一个严谨的历史学家,从文中的“或”“或曰”来看,在太史 公生活的年代,姜太公的身世已难辨真伪。
身世难辨,但姜太公事纣、避纣、讨纣、兴齐的人生经历大体清晰。姜 太公是炎帝之裔、伯夷之后,年轻时对商绅王抱有幻想,试图事纣以施展自己 的才华。但商绅王荒淫无度,众叛亲离。在这种情况下,姜太公离开商纣,隐 居离商都较远、统治比较薄弱的“渤海之滨”。在此隐居大约30年后,姜太 公开始到中原闯荡新的生活。周族崛起后,素有治国抱负的姜太公决定投奔周 文王,并最终如愿以偿。归周后,姜太公被周文王尊为师,他帮助周文王修德 勤政、暗中积蓄力量为灭商做了充分的准备,并最终经过牧野之战打败了商纣。 周灭商后,大搞分封,姜子牙因在创建周王朝过程中的卓越功勋而被首封于齐。 封齐后,姜子牙面临莱夷的武力侵犯、管叔和蔡叔勾结武庚作乱,以及南方的 淮夷承继叛周、策应武庚等三大严峻的军事形势,®而运用其军事谋略,逐一 完善解决,不仅稳定了周王朝的统治,而且进一步提高了齐国的地位。
(二)兵家始祖,谋略化身—人对姜子牙的高度评价
姜太公是周朝的开国功勋,又是齐国霸业的奠基者,他不仅在当时的军事、 政治舞台上生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最早称姜太公为“圣”的当是周文王^ 一日,周文王打猎归来遇到在渭
水之阳垂钓的姜子牙,他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 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
庄子对田氏代齐深恶痛绝,他认为“圣人”是“天下之利器”,可能被 善者利用,也可能被不善者利用,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所以“圣 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由此,庄子提出了“圣人生而大盗起”“圣 人已死,则大盗不起”的观点,并进而得出“绝圣弃知”的主张。这里,庄 子所说的“圣人”及“圣知之法”显然就是指姜太公和姜太公之法。
孟子、荀子对姜子牙是圣是贤亦有过论述。孟子认为“太公望、散宜生” 是“见而知之”者,而孔子是“闻而知之”者。按照儒家“见而知之,贤也; 闻而知之,圣也”的标准,姜子牙是一位“贤者”。荀子认为姜太公“上则能 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形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 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
齐国对其始封君更是推崇备至,在他们看来,姜太公是圣王之师,他不 仅是“圣”,更应是“神”。但由于儒家视“圣人”为人格道德品质最高的人, 而姜子牙靠谋略立足,世传《六韬》为其所作。其形象被定格为大政治家、大 军事家®。为此汉代至隋代对其评价一直不高。汉代儒学被定为一尊后,圣人 几乎成为“孔子”的专用词。
(三)姜太公:与文圣并列的武圣
唐朝的统治者以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为李姓同宗,所以对道家、道教特别推 崇。此时,姜子牙高寿多谋的传说被道家加以宣扬,地位迅速提升。唐玄宗开 元十九年(731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
牲乐之制如文宣(王)”®;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追谥太公望为武成王, 选历代名将为亚圣、十哲。至此,姜子牙兵家始祖、谋略化身的形象得到 官方的认可,成为与“文圣”孔子并列的“武圣”。与此同时,白起、韩信、 诸葛亮、李靖、李绩、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等“十哲”也与颜渊、 子思、曾参一样受到世人的供奉和尊敬=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套从上到下的集权统治系统,将军、政大权集 于一身,自然军事武术的教育和训练也属于皇帝管辖,下面具体负责的官吏要 向皇帝负责,这种体制一直延续到清末军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强柱 石,统治者自然会强化对相应军事武术的教育和训练活动。唐武则天长安二年 (702年),武举开科,这是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的出现, 一方面刺激了军事武术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对社会尚武风气的保持、对民间武 术的发展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军事武术的教育和训练制度、场所
秦汉至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军事武术训练和教育形成了制 度,且有了一些固定的场所。
(一)讲武校阅制度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除平时的教射和战阵训练以外,统治阶级还 进行必要的讲武校阅以及狩猎,且一般形成了制度
如西汉时期在京师军和地方军中都设有讲武校阅制度。京师讲武校阅由 皇帝主持进行,“三时不讲,唯十月车驾幸长安水南门,会五营士,为八阵进退, 名曰乘之,后来又发展为“立秋之日,自郊礼毕,始扬威武,斩牲于郊东门, 以荐陵庙。其仪乘舆御戎路,白马朱鬣,躬执弩射牲,牲以鹿麝。太宰令谒者 各一人,载获车驰,驷送陵庙,还宫,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武官。武官肄兵,习 战阵之仪,斩牲之礼,名曰駆刘。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名曰乘之”, 可见此时的校阅已包括名为“躯刘”的祭祀礼仪和“乘之”的实兵演练两部分 内容。东汉初期,尚能坚持,但后来就荒废了。地方军的讲武校阅由郡太守和 郡都尉主持进行,也是在秋季农闲时进行,主要的目的是“课殿最”(课即考 核,殿为下等,最为上等),以定赏罚。东汉时期,由于郡国兵的撤销,这项 制度也就取消了。
校猎习武演练相当于今天的军事演习,亦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其 目的是“平不肆险,安不忘危,乃时以有年出兵,整舆竦戎” 西汉时期, 校猎习武演练多在“取禽兽无数实其中,离宫观十七所,皆容千乘万骑” @的 上林苑进行,皇帝亲自主持,以检验军队的作战能力和将领的指挥水平。
浏览5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