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 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曰:‘臣闻昔者明主训民治国率履法度,动由礼典, 非法不服,非道不行。道路不同,男女有别,防其邪僻,纳诸轨度。窃见京邑, 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后,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 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嬡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 共观,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广幕凌云,袪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酿肆陈,丝 竹繁会,竭赀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 秽行因此而生、盗贼由斯而起,浸以成俗,实有由来,因循敝风,曾无先觉, 非益于化、实损于民,请颁行天下,并即禁断这是柳或请求禁绝“角抵戏” 时的一段言论,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1)两晋南北朝角抵戏之盛,且有固定的时间。
(2 )角抵戏时的一些场面。
(3)更为重要的是该史料透露出“重文轻武”的思想倾向。
联系到《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卷•拳搏部》中引王隐《晋书》,当时人认为“相 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请使两郡更论经国大理人物得失的记载,大 体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文武观”。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军功爵制度的影响,社会上还存在着强烈的崇 尚军功意识。尤其是南朝时,大批寒门出任将帅,控制朝政,甚至取得帝位, 武风更盛。阎步可先生研究认为,原本武事性的将军称号授予的对象“并不限 于军官而已,也包括文职官员。这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武功在社会上的影响。 正是由于军功的吸引,尽管汉以后武侠逐渐削弱以及社会上“重文轻武”思想 倾向的出现,中国的尚武精神并没有因此而消奂,唐代文化的开拓和咏侠诗的 大量出现就是明证。9世纪以前的中国总体上说是尚武、外向的中国,不仅出
现了大秦辉煌,更有汉唐雄风。
二、玄学、道教的出现和佛教的中国化
该阶段的中国学术经历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和隋唐佛学三个阶段,儒 家正统地位的确立,玄学的出现,佛学的中国化,以及在佛教刺激下道教的出 现等为武术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资源。
(一)道教的出现与发展
道教酝酿于汉代,诞生于汉末,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对佛教传人的反应, 其产生与汉代有神论泛滥、统治阶级对神仙方术的特殊关心、东汉末年的社会 危机加深,人们到儒学以外寻求精神支柱、佛教传人的刺激作用等相关。
道教教义的核心是“道”和“德”,“立德明道”是道教信仰的基本内容, 该教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是一种生命意识很强的宗教。在道教思想体系中, 一切教理教义都是围绕生命而展开的”,道教是一种乐生的哲学,其基本宗旨 可概括为“延年益寿”“羽化登仙”八个字。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鲁迅),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性格特征,也影响了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 分的武术。道教围绕生命意识而展开的心通玄机的哲学探究、重道贵生的伦理 思想、我命在我的养生精神、多彩多姿的炼养方技等都对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尤其是影响了武当武术。
(二)玄学的出现与发展
“玄学这个名词,有现代的用法和历史上的用法” ®,在20世纪20年代“科 玄论战”中的玄学是现代的用法,本研究中的玄学显然不是指此,而是历史 上的用法,即指魏晋时代的玄学。
黄巾起义后,东汉王朝实际上已经瓦解,经学已无法束缚人心,思想文 化领域出现了自由的氛围,不少人开始从事对“百家诸子”的研究以寻求应付 社会实践的良策。探询的结果是“祖述老庄”,综合道、儒的“玄远之学”取 代经学成为魏晋时期的思想主流。
作为士族文化典型形态、思想代表的玄学由客观的学术面上来看,其主 要的课题是“会通孔老。按照对有无、一般和特殊了解、认识的不同,可 分为三派,即以王弼、何晏为首的“贵无派”,以裴顾为代表的“崇有派”, 以郭象为首的“无无派”。曹魏正始时期,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玄学的第 一个高潮——正始之音出现,但并没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到西晋 元康时期,玄学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来临,玄学家成为强势群体。此时的玄学分 “贵无”和“崇有”两大流派。此时“贵无”派的代表是王衍,他认为宇宙万 物产生与变化的根据是“无”,为此我们应该向“无”学习,要“无为”,这 种风气的流行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危害,导致了社会上“立言藉其虚无,谓之 玄妙;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故砥砺之风弥以
陵迟放者因斯,或悖吉凶之礼,而忽容止之表,渎弃长幼之序,混漫贵贱之级, 其甚者至于裸裎。
裴颜“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何晏、阮籍素有髙名,于世口谈浮虚, 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声誉太盛,位髙势重,不以物 务自婴,遂相放效,风教陵迟,乃著《崇“有”论》来纠正时弊,而创立“崇 有”派,该派主张人们要积极有为地治理国家,而不能崇尚清谈,对“贵无派” 进行了批判,但因不合追求个性自由的时代风尚,而没有什么市场,此时的“贵 无论”是占主导地位的。“贵无论”和“崇有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至郭象 则对于两派都有所扬弃,而处于否定之否定的地位。
玄学有它的功过,冯友兰先生认为“玄学‘辨名析理’的方法提高了中 国哲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它所讲的‘后得的混沌’提高了人的精神境界,它所 阐发的超越感、解放感,构成了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所谓晋人风流,这种 提高了的“理论思维能力”,尤其是追求超越、解放的“晋人风流”对以后的 武术发展,尤其是武术门派的形成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由于它脱离实际 的缺点,而最终消亡了。
(三)佛教东传与中国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独立发展的民族,但独立不等于孤立,事实上,中国这 种独立发展的文化长期以来就是在中国国内各区域以及和国外进化进行文化交
流的结果。@就中外文化的交流而言,规模较大的有两次。第一次就是公元1 世纪到公元8世纪的中国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流。这次交流表现出平等、 均势的特点,“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华固有文化自东汉已渐趋式微,不复有先秦 之朝气,亦不复有西汉前期之盛势,文坛沉寂,思想僵直,学术衰枯,亟待更 张;另一方面,南亚次大陆传来的佛教文化,是自成系统、内容丰盈、思辨精 深、文才灿然的一支文化,它与中华固有文化相较,长短各具,难言伯仲。 在七八百年的交流过程中,中国通过翻译、邀请印度学者、派出学习等方式, 终于把这一异质文化移植过来,且激活了中国固有文化的活性因素,使中国文 化进人到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崭新繁荣期。
玄学的中心问题是一般和特殊的问题,其方法是“辨名析理”,而佛学 的中心问题是形神问题,它认为一个人的身体死亡了,但个人精神不死,其方 法是与“辨名析理”完全不同的“止观。中国佛学和佛教的发展经历了格义、 教门和宗门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的“宗”就是禅宗。
禅是从印度“禅那”音译而来,是“禅那”的简称,意译是“思维修”或“静 虑”。冯友兰先生认为“禅宗并不仅只是佛教和佛学中的一个宗派,而且是中 国佛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禅宗自称为“宗门”,是一种完全中国化了的宗教,它认为释迦牟尼在 创立佛教时,还有一个秘密传授的“密意”“心法”,它是一种“以心传心, 不立文字”的“教外别传”,与“教门”靠文字言说传授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它 认为一个人的心就是佛,从一个人的心中直接发出的声音,比任何经典都有权 威”,为此禅宗和尚不信奉一切佛经、不学习佛教经典,这实际上是对佛学 烦琐哲学的否定。有学者认为它“已经不是宗教,无法作为信仰对象来存在, 只是知识分子进行心理体验和心理调适的特定方式,以及单凭悟慧达致自我精 神解脱的工具”气禅宗的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武术影响极大,它不但对传 统武术界重视“口耳相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直接促使了少林武术以 及“禅拳合一”武学思想的形成。
总之,玄学、道教、佛教中国化一方面为后来的传统武术思想发展提供 了丰厚的理论资源,为传统武术的玄化、太极拳类“内家拳”“拳道合一”思 想的形成,以及少林武术“拳禅合一”思想的形成等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 面,它们还直接刺激了儒学的转化,促使了宋明理学的出现,而宋明理学对传 统武术“打练合一”思想的形成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道教、佛教的神 仙世界、崇仙意识还应对后世传统武术的神化祖师、附会祖师等有一定的影响。
浏览6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