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寓言的形式对西周的驭车理论与训练方法进行了较好的归纳和总结。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 造父执礼愈谨9乃告之曰:‘古诗言,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之子必先为裘。 汝先观吾趣,趣如吾,然后六辔可持,六马可御。’造父曰:‘唯命所从。’ 泰豆乃立木为涂,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走往还,无跌失也。造 父学之,三日尽其巧。泰豆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 此也。曩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之际,而急缓 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 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a得 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则不以目视, 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险,原隰 之夷,视之一也。吾术穷矣,汝其识之。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师道的尊严、师徒的相互欣赏、教学方法的合理运 用等等可见一斑。需要说明的是该处提到的“立木为涂,仅可容足,计步而置, 履之而行,趣走往还,无跌失也”的训练方法与后来武术的桩上训练以及梅花 桩的特点等有相似之处,其间也许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春秋以后,骑兵兴起,车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于是“驭车”教育和训 练也逐渐不被人们所重视,驭车便向赛车、杂技等娱乐方向发展了。

五、以巧取胜思想的萌芽

先秦时期尚力,“勇武刚健” “不惜性命”的侠武之士得到了人们的普 遍认同。与此同时,由于道家“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影响,“以巧取胜”的思 想也有所萌芽,并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齐以技击强、魏以武卒奋、秦以锐士胜。”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隆 技击” ,国君齐桓公多次责令地方官吏发现和荐举武术人才,“于子之乡, 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才,其罪 五” ,以至于出现了“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的情形。

此时人们大多有极为健壮的身体,像猛士孟贲一样“水行不避蚊龙,陆 行不避兕虎”。如“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殷纣王 帝辛;周宣王自称自己的力量“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 儒家创始人 孔子孔武有力,“能拓国门之关”,只是“不肯以力闻” 罢了;孔子学生子 路是位“暴虎冯河”的力士。不但如此,此时的人们往往不惜性命,敢于冒险 且相互敬慕。如刺杀秦王的荆轲,赵文王“日夜相击于前”的“斗剑士”们, 因杀庆忌而觉得“无义”后“投江未绝”而又“自断手足,伏剑而死”的要离, 以及爱慕人才,不让杀死要离,并让其还吴的庆忌等等。

“以勇力搏虎闻”的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勇武有力,得到齐景

公的欣赏,“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人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 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 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 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 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勅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 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气就这样,晏婴通过“二桃” 之策杀掉了“以勇力搏虎闻” “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的“三士”,这从 一个方面反映出先秦时期“勇武刚健” “不惜性命”的侠武之士的性格。

也许是老子思想“柔弱胜刚强”的影响以及残酷的争斗使然,春秋战国 时出现了“以巧斗力者,他们“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庄 子》这段关于徒手搏斗的描述明确地提出了“以巧斗力者”,且借用了“阴阳” 的概念。马国兴先生认为春秋战国“正是处在尚力流派统治地位松动,而尚巧 流派欲要取而代之的时期。考虑到荆轲刺秦王失败后鲁勾践的话,“嗟乎, 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马先生的论述还是可信的。

无独有偶,《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记载的“要离杀庆忌”的事件就是“借

力使力”的典范。事件如下:

公子光杀死吴王僚,自立为吴王,是为阖闾。阖闾害怕僚的儿子庆忌在 邻国联合诸侯来讨伐,于是他“食不甘味,卧不安席”,这时伍子胥向他推荐 了要离。吴王见到要离时,见他“细小无力,迎风则僵,负风则伏”,不免“心 非”。当要离说他能杀庆忌时,吴王说:“庆忌之勇,世所闻也。筋骨果劲, 万人莫当,走追奔兽,手接飞鸟,骨騰肉飞,拊膝数百里。吾尝追之于江,驷 马驰不及。射之谙,接矢不可中。今子之力不如也。”况且庆忌还是“明智之 人”。于是要离说:“臣诈以负罪出奔,愿王戮臣妻子,断臣右手,庆忌必信 臣矣。”吴王答应了他的要求,杀其妻子,并焚弃于市。于是要离乃投奔庆忌, 庆忌相信了,并于三月后讨伐吴王。当他们乘船渡江至中流时,要离“乃微坐 与上风,因风势以矛钩其冠,顺风而刺庆忌”。

于志钧先生认为,“这是最早记载‘借力使力’的史料文献,只不过 这里借的是风之力,但这种思路为后来武术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秦汉至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是武术思想发展的一个过渡期, 此时尚武风气仍在延续,道教、玄学、佛教的出现为以后武术思想的发展提供 了思想资源。

在军事武术领域,公元702年武举制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从此, 武术选材思想被纳入到国家的大政方针中。此时,骑兵是军队的主要兵种, 无论是汉匈百年大战中的大骑兵集团,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的重装甲骑兵,还是 唐代的轻骑兵,都是当时军队的主要打击力量。因此,秦汉至隋唐的骑射训练 和教育是军事武术的重点,也是武举选拔的主要指标。

在传统武术领域,由于不受战争残酷性的限制,比武代用品开始出现,《庄 子.说剑篇》中的实际剑技比较发展为“越女论剑”中的“竹子”对试和“曹 邓比武”中的“芋蔗为杖”。此时传统武术思想则突出地表现在“越女故事”中 该故事中对“手战之道”“剑之道”的总结深深影响了后世武术思想的发展。

秦汉至隋唐时期,尚武风气依然存在,但有所减弱。此时玄学、道教的出现, 尤其是佛教的进人和中国化为中国武术思想的发展和完善补充了新的营养。

一、尚武风气的延续与沦丧

秦汉以降,尚武之风日微。“战国策派”历史学家雷海宗认为,“‘好 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的成语不知起于何时,但这种鄙视军人的心理一定是 由汉时开始发生的。他说:“秦以上为自主、自动的历史,人民能当兵, 肯当兵,对国家负责任。秦以下人民不能当兵,不肯当兵,对国家不负责任, 因而一切都不能自主,完全受自然环境与人事环境的支配”,这是一种“无兵 的文化”、尚武精神缺失的文化,于是汉以后的历史“演来演去总是同一出戏, 大致可说是汉史的循环发展。”

梁启超亦有类似的认识,他认为“我民族武德之斫丧,则自统一专制政 体之行始矣”,因为专制统一的政体是使天下弱而一人独强,使万夫为柔,而 一人为刚,其作俑者为秦始皇。他“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销锋铸據,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 ,但由于其统治时期较短,尚武 风气并没有泯灭。第二个摧杀尚武风气的人是汉高祖,他接受叔孙通的建议, 重定朝仪,尊扬主威,从而使功臣武士,汗下不敢仰,但豪侠雄风“声气尚动 天下”,至景武之间,尚武之风大挫,“此后亦无复以武侠闻于世者矣” 。

发展到两晋南北朝时,社会上出现了 “重文轻武”的思想t[向。《隋书》'

浏览83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