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的射礼,另一种是每年春秋两度举行、庶民可以观看的射礼。四种射礼各 有不同的程序,对所使用的箭、弓、靶等也有不同的规定,体现出鲜明的等级观念。
“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 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内志审正,则射能中。故见其外射,则可以观其内德。 不同的射礼在不同的地方奏不同的音乐,要求习射者合乎礼仪规定,这样做的 目的是“明君臣之义” “明长幼之序”,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军事训练必 须注重思想教育,“寓教于训”的思想出现,这也可看作武术“尽礼乐立德行 的武德教育的开端。不但如此,先人们还认识到礼仪、“内志正”对射箭 水平的影响。
(三)弓箭制作标准的出现
“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干也者,以为远也6 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 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造弓六材的选择要“以其时”,且提出了不同 的选材标准,只有“得此六材之全,然后可以为良。弓箭制造经验的积累 和工艺的提高为射箭技艺的提高提供了物质条件。
“弓长六尺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长六尺三寸,谓之中制,中 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这种“上中下人,各有所宜” 的因人制弓的做法,考虑了不同人的特点和要求,大大提高了用弓的效率。不 但如此,春秋战国时期,弓的种类大大丰富,出现了 “弋射”“骑射”“弩射”
等形式。
“弋射”就是在箭尾系丝,箭射后可以把箭收回的一种箭射方式。这种 射法利于猎物的回收,在汉代还较盛行,且宫中专门设置了“次飞”的官职掌 管“弋射。中国古代骑马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 教百姓”应该说是中国骑射出现的一个重要标志。“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 败军、绝粮道、击便冠也,骑兵具有机动性强、攻击力强的优点,一出现 就成为战场上的重要兵种,受到兵家重视;弩何时出现,目前也没有确切的答 案,有学者利用民族学资料,结合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原始木弩上的扳机(古称 悬刀)是用骨角制造的实际情况,发现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的一些遗物中有类 似悬刀的一些地方,从而推测弩可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皆自韩出”的“天 下之强弓劲弩,……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 近者掩心。弩在弓的基础上,比弓有更大的攻击力,主要分臂张、坐张和 蹶张三种,战国时已普遍用于战争。
(四)民间习射的兴盛和射箭理论的探索
- 民间射箭的兴盛和对射箭基本功的重视
夏商时期,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当兵的义务,自然也就没有习武练箭 的机会。孔子“有教无类”,从“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这种“当 射之时,民必观焉”的情况可以看出春秋时射箭的普及和人们喜爱射箭的情况。 战国时,由于社会的转化、战争的需要,射箭不仅普及于平民,统治者还颁布
法令,鼓励民间习射。如魏国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 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 ”从而达 到了 “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 的效果。民众善射的现象可从婚俗中使用鸿雁得以印证。婚礼用雁是周代各级 贵族共同的通礼,胡新生先生认为这种情况是在社会高度重视射猎技能和勇武 品质的背景下产生的礼俗。“纳采用雁”的原始意义是把鸿雁这种猎物作为求 婚者精于射技,具备社会和家庭责任能力的一种象征。由于民众好射、善射, 当时的射箭水平高超。如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养由基和熊渠之子,“楚有养由 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 善射” ®“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 。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 子名飞卫,学射于甘绳,而巧过其师” ® “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
他学射于我”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习射已经出现了师徒传承 的情况。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 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犛 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 皆邱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薛,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絶。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纪昌学射的故事有夸大之处,“射中虱 子之心”是夸张之语,但学射先练眼不眨、后练“视小如大”等专项基本功, 则是射箭训练理论的重大贡献。
- 楚人陈音对射箭理论的贡献
(I )射道分流认识的提出
楚国人陈音亦善射,在与越王的对话中他不但道出了“弩生于弓,弓生 于弹,弹起古之孝子”的历史渊源,而且列出了箭道的传承谱系,即“黄帝之 后,楚有弧父……为儿之时习用弓矢,所射无脱,以其道传于羿,羿传逢蒙, 逢蒙传于楚琴氏,琴氏以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琴氏乃横弓著臂,施机设 枢,加之以力。……琴氏传之楚三侯(所谓句亶、鄂、章,人号麋侯、翼侯、 魏侯也),自楚之三侯传至灵王,自称之楚累世盖以桃弓棘矢而备邻国也”, 但“自灵王之后,射道分流,百家能人用,莫得其正”
s (2)以外物喻弩的结构
当越王问弩的形状效法为何时,陈音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他说:“郭为方城,' 守臣子也。敖(教)为人君,命所起也。牙为执法,守吏卒也。牛为中将,主
内裹也。关为守御,检去止也。锜为侍从,听人主也。臂为道路,通所使也。 弓为将军,主重负也。弦为军师,御战士也。矢为飞客,主教使也。金为穿(实) 敌,往不止也。卫为副使,正道里(理)也。又为受教,知可否也。缥为都尉, 执左右也。敌为百死,不得骇也。鸟不及飞,兽不暇走,弩之所向,无不死也。” 这种以“方城”“人君” “中将” “道路”等做比喻的形式与《庄子•说 剑篇》的“三剑之喻”有神似之处,也开启了后世以形喻体的先河。
(3 )关于“射之道”的探索成果
关于“正射之道”,“前人受之于楚五世”的陈音指出:“臣闻正射之道, 道众而微。古之圣人,射弯未发而前名其所中。”
在此基础上,陈音进而对“射之道”进行了论述,他说:“夫射之道, 身若戴板,头若激卯;左足蹉,右足横;左手若附枝,右手若抱儿;举弯望敌, 翕心咽烟;与气俱发,得其和平;神定思去,去止分离;右手发机,左手不知; 一身异教,岂况雄雌!此正射持弩之道也。”关于此段中的“举弩望敌,翕心 咽烟;与气俱发,得其和平;神定思去,去止分离;右手发机,左手不知;一 身异教,岂况雄雌”,有学者认为这种动势与气的有机配合,就是传统武术强 调的“内三合”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陈音进一步指出“夫射之道:从分望敌,合以参连;弩有斗石,矢有轻重, 石取一两,其数乃平;远近髙下,求之铢分”等瞭望敌人动静,根据自己的目 的、意向来射箭的方法。
另外,陈音还提出了“道出于天,事在于人。人之所习,无有不神”的 重视客观事物、自身努力等颇具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些观点。
四、“御”之道的总结
“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车战是先秦重要的作战 形式。传说夏朝已有战车,但数量不会太多,步兵仍是重要的兵种。使用战车 作战,最早见于史料的是殷汤,他“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于邨, 到周武王时,他“率戎车昼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古者车战,每车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其三人,一居左,主射;一居右, 主击刺;一居中,主执驭”,这是古代战车的基本配置,要完成射和击刺的进 攻动作,驾车技术极为关键,因此,御术成为军事训练和教育的重要内容。
《礼记•王制》记载:“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 这表明社会上已出现了以教驭为职业的教师。
学校中亦进行“御”的教育,与“射”并列为“六艺”教育内容。不但如此, “御”还赋予了 “礼”的色彩,具有德育的功能。“五驭”就是较好的例证。
“鸣和鸾” 要求马动则鸾鸣,鸾鸣要与“和”的铃声相合,这是控制马 本领的体现;“逐曲水”要求马车在崎岖不平的路上行走时亦要保持车的平稳; “过君表”要求能够在奔驰过程中安全通过仅容车身的门洞;“舞交衢” 要求在马车奔跑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左右转向和退还自如;“逐禽左” 要求田猎时要能够绕到猎禽的左侧而便于射杀。
“五驭”主要模拟战争的场景进行练习,从上可知,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随着驭车技术的提高,驭车理论与训练方法开始出现《列子•汤问》
浏览7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