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拳)

连环者,是五行合一之式也。五行分演,而为五 行拳(五纲之谓也)。合演而为七曜连珠(连环之谓 也),分合总是起钻落翻阴阳动静之作为。无论如何 起钻落翻,总是一气之流行也。起落钻翻亦是一气流 行之节也。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 皆中节谓之和。”拳技亦云:“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 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 地位,万物育矣。若知五行归一和顺,则天地之事, 无不可摧矣。

天为大天,人为一小天。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

拳脚阴阳相合能成其一体,皆为阴阳之气也。内五行 要动,外五行要随,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 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正发而未 发之间,谓之动静之机也。先哲云:“知机者其神 乎。”故学者当深研究此三体相连。二五合一之机 也。

22

20

第一节

起点时,两手攥上拳。进步与崩拳同式。如行军 之阵形之理(图29、图30)

第二节

退步与崩拳收式剪子股式同,如行军出左翼,谓 之青龙出水(图31)

第三节

再换式为黑虎出洞。出 右手右足,右足出去要直, 左足随后跟步,足仍斜着, 后足里踝骨相对右足脚后 根。右手从右胁为心口平着 直出,拳仍与崩拳相同。两 眼看右手食指中节,左手腕 朝里扭劲,手心朝上,与右 手同时往后拉,拉至左胁停 住。两手出拉之时,两肩里根均往回扭劲,进步之时,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 此式名黑虎出洞,与行军出右翼同理(图32)

第四节

先将右手屈回,在心口下边与左拳相对,两手心 紧靠腹,再将两手腕向外扭劲至两手背向里,一起徐 徐往上起,至头正额上边,再往前后如同一条线分开
到极处,两拳如同画一上半 圆形,伸至两拳前后相对、 均与肩平时停住。然后左足 极力往后垫步,两拳一齐往 下落,如同下半圆形落至小 腹处,两肘靠胁,左手张 开,右手仍是拳,手背落至 左手掌中。手起时两眼看两 拳,手落时两眼看右手随着 下落。右足同时与两手往回 撤至左足处,右足仍直着, 足后根紧靠左足里踝骨。身 体要三曲折形,惟腰极力塌 下劲。两肩两胯均如前抽 劲,头仍顶住劲。身要稳 住,两眼再往前看。此谓如 行军阵图两翼翕张之式,故 名白鹤亮翅(图33)

1

2

3

第五节

再变为炮拳。将右手往 上钻,钻至头正额,手腕向 外扭劲,手背仍靠正额处, 左手亦同时钻至心口直往前第六节出。右足同时往前进步, 左足亦随后紧跟步,与单 习炮拳均皆相同,惟此式 直往前进步,不斜着走 步,停住。此谓两翼合一 直进,名为锐形,故名曰 炮拳(图34)

再变为劈拳。左手往 下落似半圆形,如劈拳劈 物形式,落至小腹处。左 足极力往后垫步要直着, 左手心朝里,顺着身子往 上直钻至心口,右手再直 往前往下劈去。伸到极 处,左手从嘴往前劈去, 此时右手从左手下边拉 回,两手仍似劈拳撕法撕 开。右手拉至右胁停住, 右足也同时退至左足,后 边相离远近与劈拳式相 同。两眼看左手拇指根食 指梢,两肩两胯均松开抽

住劲。此时身子阴阳相合之式,腹内如同空洞相似为 妙。此式取金方之义,故名劈拳式(图35)

45 6 7

第七节

变为包裹式,亦名为横拳。两手皆先将中指、无名指、小指极力一起卷回,两手拇指、食指均皆伸         形直,两手心均暗含与两肩相合着抽劲,不可显露,再 将左手往下落至小腹处,手腕向里裹,左肘紧靠左 胁,手往上钻至口处。手腕再向外扭劲,斜着往前拧 着劲出手,到极处手心朝下,虽然胳膊斜出,总是与 心口出去之意。朝里裹手时,左足与左手同时回至右 足踝骨前边。足尖着地,足后根欠起,再一齐同左手 出去仍回原处。似落未落之 时,右手手腕从右胁朝里裹 劲。从心口至嘴往前钻出, 到极处手心朝上。食指伸 着,与嘴相对又平着,左手 俟右手出时即往回拉,拉至 左胁仍手心朝下停住,右足 同时随后跟步(图36)。此式 亦错综着,身子三折形式, 小腹放在左腿根上为度。此 名为包裹之式,亦名圆形, 属土。

换为狸猫上树之式。先 将左足往前垫步,再起左 手、右足,一齐极力前进, 右手回时拉回至心口右边, 左足亦同时随后紧跟步,两 腿仍为剪子股式,两手皆张 开,两肩两胯均齐抽劲,不 可有一舛错不齐,使内气不 得中和,丑态百出,拙气尽 生,人虽有勇敢之心,亦不 能有所得也(图37)。学者慎 ,如阵图爪牙之形,又剪子股第八节式,如擒拿是也。

第九节

变崩拳式。先垫右足,再极力进左足出右手,左 手拉回至心口左边,右足随后紧跟步,手足用劲与两 足相离远近仍与崩拳相同,不可相差分毫,停住再回 身。此谓直形,亦追风赶月不放松之谓也(图38)

8

第十节

回身为狸猫倒上树之式,仍与崩拳回身剪子股式 相同,停住(图39)。此式如同行军败中取胜之式,故名为狸猫倒上树。

第十一节

回演仍垫右足,进左 足,出右手,左手拉回, 右足后跟步,形式用劲, 皆与第一节式相同。

第十二节

退步出手。与第二节 式相同。

第十三节

出洞。与第三节式相 同。

第十四节

亮翅。与第四节式相 同。

第十五节

第十七节炮拳。与第五节式相 第十六节

劈拳。与第六节式相同。

包裹。与第七节式相同。

第十八节

上树。与第1节式相同。

第十九节

崩拳。与第九节式相同。

第二十节

倒上树。与第十节式相同。

第二十一节

收式。仍与崩拳收式相同。

第七章五拳生克五行炮学

(五行生克拳)

前七曜连珠者,是五纲合一演习而成连环,是阴 阳五行演成合一之体也。此谓五行生克变化分布之用 也,又谓之五行炮拳。前者五行单习,是谓格物修身。而后五行拳合一演习,是谓连环,为齐家,有克明德之理,此谓齐 家,是五行拳各得其当然理之所用,而又谓明德之至 善也。先哲云:为金形,止于劈;为木形,止于崩; 为水形,止于钻;为火形,止于炮;为土形,止于 横。五行各用其所当,于是乃有明德之至善之谓也。 故名五行拳生克变化之道也。

第一节

预备。甲乙二人(右甲左乙下同。编者注),合演对舞。起点时,二人分上下手,均站三体式;甲上 芸 拳手,乙下手,乙先进步打崩拳,甲上手用左手扣乙的 右拳;甲两足后带后着,与手同时撤步,右手仍在右 学 胁(图40)

9

10

11

12

13
第四节第二节

乙再打左手,仍是崩拳;甲再将左足尖向外斜横 着垫步,左手起钻,仍与劈拳相同,钻至乙的左手外 边,手心向里停住,右手急速从右胁向着自己的左手 出去,再向着乙的头、肩劈下去,右足亦与右手同时 进至乙的左足外后边落下,是劈拳能破崩拳,谓之金 克木也(图41)o

第三节

乙再将左拳往上钻 翻(是手腕向外翻也), 右手向甲的心口打出 去,两足不动,是谓炮 拳。所以崩拳属木,炮 拳似炮属火,木能生 火,崩拳能变炮拳,炮 拳属火,火克金,所以 炮拳能破劈拳也(图42)

甲再将右足提起抽回,足尖向左、向外斜横着垫 步,左拳往下落,向里裹劲,肘靠胁压住乙的右手, 随即速将自己的右手抽回右胁,再将左足向前进步,
至乙的右足里边,右拳手 心向上,顺着自己身子, 肘靠着胁,与左足同时向 着乙的左手里边下领钻 去,两眼看乙的眼,俟其 变动。此为钻拳能破炮 拳。劈拳属金,钻拳属 水,是金生水。劈拳能变 钻拳,水克火,所以钻拳 能破炮拳也(图43)

第五节

乙再将右拳抽回右 胁,左手与右手同时斜着 劲向甲的右肘上胳膊推 去,谓之甲取乙的斜劲, 两足不动,是谓横拳能破 钻拳。炮属火,横属土, 火生土,是炮拳能变横 拳,土克水,所以横拳能 破钻拳也(图44)

甲再将右手抽回,左手对乙的胸口如箭直打去,第六节

第七节两足不动,是谓崩拳。钻属水,崩拳属木。水生木, 是钻拳能变崩拳。木克土,所以崩拳能破横拳也(图 45)

乙即将右手扣甲的左拳,乙再将左手、左足撤回 至右足后边,如劈拳形式(图46)

第八节

甲再打右手崩拳(图47)

第九节

乙再将左手扣甲的右拳,乙的右拳、右足如前式 撤回(图同1—51,惟左右相反)。

15

16

17

46五行生克拳

第十一节

第十三节乙即将左手如单打劈拳式,从小腹处钻出在甲的 左手外边,手心朝上,再出右手进右足,劈法进法各 项的劲,与甲第一式相同。此式亦劈拳破崩拳,谓之 金克木也学 乙为甲的前式,来往循环,直如一气之伸缩往来录 之理,若得此拳之意味,真有妙不可言处。先哲云: 卜太极之真,二五之精,亦是此拳之意义也。

 

形意天地化生十二形学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即敷 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人道生焉。天为大天, 人为小天,拳脚阴阳相合,五行合化,而形意拳出 焉。气无二气,理无二理。然物得气之偏,故其理亦 偏。人得气之全,故其理亦全。物得其偏,然皆能率 夫天之所赋性,而能一生随时起止,止于完成之地。 至于人,则全受天地之气,全得天地之理。今守一 理,而不能格致万物之理,以自全其性命,岂非人之 罪哉。况物能跳舞,效法于人,人为万物之灵,反不 能格致万物之理以全其生,是则人而不如物矣,岂不愧哉。今人若能于十二形拳中,潜心玩索,以思其理,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惟能进于德,且身体之 生发,亦可以日强矣,学者胡不于十二形拳中,勉力 而行之哉。

十二形者,是天地所生之物也。为龙、虎、猴、 马、毫、鸡、鹦、燕、蛇、船、鹰、熊是也。诸物皆 受天地之气而成形,俱有天理存焉。此十二形者,可 以概括万形之理矣,故十二形为形意拳之目,又为万 形之纲也。所以习十二形拳者,可以求全天地万物之 理也。

第一章龙形学

龙形者,有降龙之式,有伏龙登天之形,而又有 搜骨之法,龙者真阴物也(龙木属阳,在拳则属阴), 尸可在腹内而谓心火下降。丹书云:龙向火中出是也。又 为云,云从龙,在拳中则谓龙形。此形式之劲,起于 承浆之穴(即唇下陷坑处,又名任脉起处),与虎形之 气轮回相接,二形一前一后、一升一降是也。其拳 顺,则心火下降,其拳谬,则身必被阴火焚烧矣,身 体必无活泼之理,而心窍亦必不开矣。故学者,深心 格致,久则身体活泼之理自然明矣。

第一节

起点三体式。先将左足尖向外扭,斜横着朝前垫步,足心欠起;右足扭直,足尖着地,足后跟欠起。 两手如劈拳,右手出去,左手抽回。两胯里根松开 劲,身子伏下,小腹全放在左腿上,如龙下潜之意。 两眼仍看前手食指,手仍与心口平。腰仍然塌劲。两 肩松开,抽劲仍如前法式,稳住再换(图49、图 50)

第二节

换式,将右手如劈拳搂回钻出。左手出去,两手 仍如劈拳,惟两腿调换,左腿抽至后边,如右足式。

第三节

右腿进至前边如左足式。两腿抽换之时,与两手同时 学 起,如飞龙升天之意,落下四梢俱要齐,抽换之时身

子不可往上起,头要暗含着顶劲,身子总有上起之 形,乃随着意而起也。稳住再换式(图51)

再换式。两手起落,两腿抽换,两肩两胯松开抽 劲仍然如前,惟换式钻手之时,眼跟着手往上看,下 须往前伸,又往上兜劲,取任脉起于承浆之意也。数 之多寡自便(见图50)

18

19

20

21

第四节

收式仍还于左式,右手、左足在前,稳住。再将

第二章虎形学右手抽回,左手出去。 仍还三体式休息(见图 51)

虎形者,有伏虎离 穴之式,而又有扑食之 勇也。在腹内为肾水, 清气上升,丹书云:虎 向水中升是也。又为 风,风从虎。在拳中而 为虎扑,臀尾(名督脉,又名长强)。起落不见形,猛 虎坐卧出洞中是也。其拳顺,则清气上升,而脑筋足 矣。其拳逆,则浊气不降,而诸脉亦不贯通矣。医书 云:督脉为百脉之原,督脉一通,诸脉皆通,即此意 也。学者务格其虎形之至理,而得之于身心,以通诸 窍。

第一节

起点仍是三体式。先将左手、右手俱往前、往下 斜着伸直。身子仍是阴阳相合着,抽住劲不可有移 动,再将右足极力前进。过去左足一两尺,不等落地 左足即提起,紧靠右足踝骨。两手与左足亦同时搂至 小腹处,手心向上。两肘紧紧靠胁,腰下塌劲。搂提起落总以腰塌劲为主,不然则身体不能轻矣。顶提身 体相合,仍如前法。稳住此式,无论远近束身一跃而 去,并非纵跳也(图52、图53)

第二节

再出左足,斜着往前进步,右足跟步与练炮拳相 同;两手顺着身子钻上至下颊处,往前连钻带翻,两 手腕均向外扭劲,向前扑出,两手与心口平;两肩又 向外开劲,又向后抽劲;左足直着与手同时前进,左 足跟步与练炮拳相同。两眼看两手当中,稳住(图 54)

第三节

再进换右式,先将左足直着往前垫步,与炮拳垫 步相同;两手一齐与左足垫步同时落至小腹处,与劈 拳单手落法相同。此不过两手齐落,与足如一。两眼 再看右边,远近将眼正住,不仰不俯,譬如算学,身 为股,地上为勾,眼看处为弦,是为目的。此看法眼 不能生浮火也。

第四节

再进步法与炮拳相同;两手如左式,扑出均皆相 同,数之多寡随便,无论多少,总以出去右式,停住 再回身(图55)

第五节虎形

回身向左转勾右足,进步与炮拳相同,两手与扣 右足时,一齐落至小腹处,两手仍与左足同时扑出, 与前式相同(见图54)

22

23

24

第六节

再进,仍与前式相同。

第七节

收式。仍出去右式,停住,回转进步,两手扑 出,亦仍与回身之式相同,回过身时稳住片时休息。

第三章猴形学

猴形者,物之最精最巧者也。有缩力之法,又有 纵山之灵。在腹内则为心源,在拳中谓之猴形。其拳 顺,则心神定静,而形色亦能纯正;其拳谬,则心神 摇乱,而形色亦即不和,手足亦必失宜矣。孟子云: 根心生色现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亦此气之谓 也。此形之技能,人固有所不能及,然格致此技之 理,而身体力行之不惟能收其放心,且能轻便身躯 也。学者于此形,切不可忽焉。

第一节猴形挂印式

预备起点三体式。稳住,再将左足抬起,走往右 边垫步,极力向外扭劲;左手落至小腹处,与劈拳相同钻出;身子随着左足向左转,右足极力进步,至左 足前边,足尖向里扣劲落下。此时身子面向或西南, 或东北,总是看从何方起点,若是从北方起点,此式 面向东北矣。再将左足与左手同时撤至右足后边,右手再于左手上边出去,此式与劈拳相同(图56、图 57)
第二节猴形掬绳式

左足极力往后垫步,右足踏着地,拉至左足处, 足尖着地,足跟欠起,足后跟对着左足踝骨,身子三 折形,如图是也;右手拉到小腹处,肘紧靠着胁,左 手出至口前二三寸许,手背朝上,两手如同鹰捉形 式,五指俱张开,肘靠胁,两胯里根与臀尾极力往 后缩力,头可往前又往上顶住劲,稳住(图58)

第三节猴形爬竿式

再右足极力往前垫步,再进右手,左足同时并出, 拉回左手,至心口左边,停住;再出右足,左手亦同时并 出,惟右腿极力上抬,大腿根与小腹相挨,足尖极力上 仰,微停,再出右手落右足,左手又拉回,起手落足,拉 形 回手要齐正。此式与劈拳相同,稳住再换式(图59)

换式。再将右足极力往外扭劲,右手亦如左式落 在小腹处,往上钻出,身体随着右足右转,左足极力 往前进步,又极力往里扣足。此时身子面向西北矣。第四节猴形挂印式

再出左手,劈拳式仍如左式,往后缩力,又往前进
步,出手抬足回拉手,无不与左式相同,数之多寡自

25

26

27

28
回式时,譬如面向西 北,左手左足身向左转。 面向西南,出手起落仍与 左右式练法相同。便。回式,无论左式右式 随便回式,勿拘(图60、 图 61、图 62)

第六节

收式。仍还于原起点处,亦与左右式练法相同, 稳住片时休息。

第四章马形学

马形者,兽之最义者也。有疾蹄之功,又有垂缰 之义。在腹内则为意,出于心源,在拳中而为马形。 其拳顺,则意定理虚,其拳谬,则意妄气努,而手足 亦不灵矣。先哲云:意诚而后心正,心正则理直。理 直则拳中之劲亦必无妄发矣。学者于此马形,尤须加 意。

第一节

预备,起点三体式。特左足往前垫步,足落地如 九十度之形式,将左右手卷上拳,两手腕朝里裹劲, 裹的手心向上,两肩松开抽劲,左胳膊不可回来。仍 挺住劲,再将右手向左手背下出去;此时两手心仍向 上,两手分开之时,右手向前推劲,左手向后拉劲, 至心口前停住,两手腕皆向外扭劲,扭至手背皆向 上,两拳相对,右足与右手同时极力向前进步,左足 随后微跟步,不可离前足太近。两眼看前手食指根 节,两胳膊如阴阳鱼形式,两肘平抬起,如图是也。 两肩均向外松开抽劲,稳住(图63、图64)

第二节

再出式,裹手垫步,出手。两手相对,两肩抽 劲。两眼看处,均与左式相同。数之多寡自便,无论 数之多寡,总出左手再回式(图65)

第三节

回式,身子随着右手向右转,两手、两足均与劈 拳相同再出手,与左右式均相同。

第四节

收式仍与回式、起钻、转身、垫步,两肩抽劲,亦均皆相同。停住片刻.

第五章蜀形学

毫形者,水族中身体最 灵者也。此形有浮水之能, 在腹内则为肾,而能消散心 火,又能化积聚,消饮食。 在拳中则为邕形,其形能活 泼周身之筋络,又能化身体 之拙气拙力。其拳顺,则筋

骨弱者能转而为强,柔者.能转而为刚,筋缩者,易 学 之以长,筋弛者,易之以和,则谓顺天者存也。其拳 [J 谬,则手足肩胯之劲必拘束矣。拘束,则身体亦必不轻灵,不活泼矣。不活泼即欲如毫之能与水相合一气 而浮于水面,难矣。

第一节

预备。起点三体式。将左手裹在下颊处,手心朝 上,肘紧靠胁,左足与左手同时至右足踝骨处(图 66,动作见图36)

第二节

再将左手从口斜着与足并出,与连环包裹相同。

29 30 31
第四节手足似落未落之时即出右 手(图67)

第三节

再将右手从右胁裹着 劲钻出至口,肘靠着胁, 从口前钻出去尺许,手心 仍朝上,亦与连环练包裹 右手相同,右足同时与右 手起至左足踝骨处,似靠 未靠之意不可落地(见图 36) o

再将右手右足向前斜 着连翻带横出去,与左式 相同(图68)

第五节

再出左手左足,仍与 右式相同,两眼看所翻之 左右手之食指,虽然两手 之分合,总如一气连环不 断之意,又两手两足分 合,总是与腰合成一气,回式。横出右手右足之 时,右足不落,即速极力回 扣,身子随着左手向左转, 裹手仍向斜着出去右手,右 足随后跟着亦仍如左右式练 习相同。第六节
第七节

鸡形者,鸡于世最有益者也。能以司晨报晓,又 有单腿独立之能,抖翎之威,争斗之勇。则鸡形拳中 之功夫,可谓甚大。在腹内而为阴气初动,又为巽 卦,在天为风,在人为气,在拳中谓之鸡形,又能起 足根之劲上升,又能收头顶之气下降;又能散其真气 于四体之中。其拳顺,则上无脑筋不足之患,下无腿 足疼痛之忧。其拳谬,则脑筋不足,耳目不灵,手足 亦麻木不仁矣。学者于此鸡形中,最当注意。

第一节金鸡独立式
预备,起点三体式先将右手从左手下出去,腰、胯、肩随着右手去;右腿屈膝,足后根欠起,右手抽

第二节后金鸡独立式回,肘靠着胁;右足再往前进至左足前,足高矮与左 足踝骨相齐,不可落地;再将右手从左手上边抽回 来,左手亦于右手下边出去。两手俱是掌,右足落 时,左足同时提起,靠至右足踝骨处,两足起落,皆 与两手均要齐一。腰亦同时塌劲为谨要,此时两胯两 肩俱阴阳相合着抽住劲,右腿要屈着。左手往前、往 下斜着推住劲,右手拇指根在心口处靠住,两眼看左 手拇指根、食指梢,身子如擦住一般勿动。稳住,再 往前进(图69、图70)

前进,两手仍勿动。右肘靠着胁,左手极力推住 劲,再将左足极力前进落地,右足亦再极力前进步, 未落地之时,左足提起,仍靠右足踝骨,如前式稳 住。此式与虎扑子头步相同。惟两手之式,左手仍推 着劲,右手仍在心口不动。前后两式,俱金鸡独立之 式。

第三节金鸡食米式

左手仍极力挺住劲,再将右手卷上拳,向前出 去,如崩拳形式;左足直着,极力与右手同时向前进 步,惟左手不可回来,于左足出时,同时扣在右手腕 上;右足亦随后紧跟至左足 处,如崩拳跟步相同;两眼 看右手食指中节,两肩向后 抽劲,两胯里根亦然,稳住 (图71)

32

33

第四节金鸡抖翎前式

再将两手抱在胸前,手 心向里,左手在里边,右手 在外边,离胸前二三寸许; 两肘往下垂劲,两肩亦往下 垂劲,又往外暗着开劲,身 图金鸡食米

第六节金鸡上架式子如同捆住劲一般,两胳 膊如十字形式;右足撤 回,两腿如同骑马式,两 足向外扭,不可显扭;两 膝向里扣劲,不可显扣; 两胯根向里抽劲,亦向外 开劲,亦不可显露(图72)

第五节金鸡抖翎后式

两手分开式。右手顺 着面前正中往上钻去,至 正额处再翻,与炮拳翻手 相同;左拳与右拳同时向 下、向后拉劲,至左胁后 边手心向下,与劈拳拉手 相同。两足扭成顺式如图 是也。身子随着右胳膊扭 劲,扭至心口与右膝并右 足尖相对为度。此时两眼 随着右手看食指根节,两 肩向外均齐开劲 (图 73)

再将右手张开,手腕向 里扭劲,至手心朝里,即靠 着身子,向左胳膊下边极力 穿去,手腕紫靠着左胁;左 手心仍向下着,与右手同时 紧靠身子,往右肩极力穿 去,两手如同用绳子将身子 捆住,二人两头相拉之力一 般;两肩下垂劲,又两肩暗 含着往外开劲。身子阴阳相 合着,三折形式,左足与左 手同时进至右足前,未落之 时,右足即抬起,与左足落 地同时提起,紧靠住胫骨. 两手相穿,相抱,两足起 落,均要相齐如一,不可参 差,腰极力塌住劲。两眼顺 着左手往前看,稳住(图 74)

第七节金鸡报晓

同画一圆形往上挑去,高与头顶齐,两眼跟着右手, 看食指梢节;左手与右手同时如劈拳式拉至左胁后 边;右足与右手同时往前进步,两腿两足形式与劈拳 相同,两肩前后顺着开劲,两胯根亦前后顺着开劲, 此时身体如同一四方物,四面用绳子相拉,均一齐用 K 力相争一般;腹内空空洞洞,如天气之圆,身外如地再将右手极力从下边如

形之方,此谓内圆外方之义也(图75)

34

35

36

37

第八节

将右手仍在上挺住劲,左手左足再出去,与练劈 拳相同,惟右手不回来,不过是左手出之高点。

第九节

再出手仍是劈拳,乃此形中实有两劈拳之式,劈 出右手再换式。

第十节

换式。右手再落再钻,左手出去,仍与劈拳无 异,惟右足俟右手钻时,提回至左足处,右足落时, 左足即提起,紧靠右足踝骨。两手两足起落仍然齐 一,此式仍还于起点之时,金鸡独立之式,稳住。

第十一节

再换,仍如金鸡食米之式,数之多寡,循环自 便。

第十二节

收式。仍还原起点处,练劈拳之时,仍劈拳回身收式,稳住片时休息。

鹦形者,有束翅之法,又有入林之能,又有翻身 拳 之巧,在腹内能收心藏气。在拳中即能束身缩体。其 乂 学 拳顺,则能收其先天之气,入于丹田之中,又能束身 £ 而起,藏身而落。先哲云:如鸟之束翅频频而飞,亦 此意也。其拳逆,则心努气乖,而身亦被捆拘矣。学者若于此形勉力为之,则身能如鸟之束翅,行之如流 水一律荡平矣。

第一节鹦子束身式

预备。起点三体式。两手卷上拳,将右手心向 上,往左手下边出去,左手腕向里裹劲,手心朝上, 两腿左足先极力向前垫步,右足亦极力进步,进至右 足前一两尺,未落之时,即将左足提起,紧靠踝骨两 手起钻,与两足起落,均要齐事,此式之进步,与虎

扑进步起落相同,停住,此式谓之鹦子束身式

38 39 40 41

第二节蹲子入林式

再进步,两手换炮 拳,右手往上钻翻,左手 往前出,与炮拳皆相同, 惟腿进左足与左手,同时 并出进步。此式谓之鸥子 入林,又名顺步炮拳,稳 住(图78)

第三节鸥子钻天式

再进,右拳向里,裹肘 裹腕,手心朝上,左拳腕 亦向里裹劲,手心向上,右 手与肩平着向左手腕里边极 力出去,左手如捋袖一般捋 至右手肘后边,左手肘紧靠 着心口,右足与右手同时并 进,手足上下相齐。此式与

钻拳左式略相同。两眼看食指中节,稳住,此名谓之 鸥子钻天式(图79)

学回式。右手从眼前屈回在左肩处,右足与右手同时 勾回足尖;左手在右肘下边,靠着身子极力往下划一 半圆形;右手与左手同时分开,往后拉,拉至右胁后 边,左手划至前边,与右拳前后相对,如同托中平枪 形式;左足俟右足勾回时即提起与右足胫骨相靠,随 后即与左手同时并出。身式、足法与劈拳相同,惟身 式低矮些。两眼看前手食指中节,稳住。此式谓之鹦 子翻身式(图80) o

再进步,仍如前鸥子束 身式,以后仍如前循环不 已。数之多寡自便。第五节

第六节

收式时还于原起点处, 仍用鹘子翻身回身收式,稳 住片时休息。

第八章燕形学

燕形者,燕之最灵巧者也,有取水之精。在腹内 即能采取肾水上升,与心火相交。易云:水火既济。 儒云:复其真元。在拳中既能活动腰气,又有跃身之 灵。其拳顺,则心窍开,精神足,而脑筋亦因之而 强。其拳谬,则腰发滞,身体重,而气亦随之不通 矣。学者于此尤当加谨焉。

第一节

预备。起点三体式。先将右手出去再抽回,两手 两足身法为金鸡抖翎之式。仍将身扭至面朝后,将小腹放在右大腿上停住(图81,动作见图73)

42 4

第二节

第四节再将身扭向前来,扭时身子不可向旁边回来,身 子扭回时,仍要极力塌劲研回,如同书字藏锋折笔折 回意思相同,身子总有旁边扭回之形式,而内中之 气、意与劲,不可有偏回之心思;左手和身子合成一 气,向前直伸手腕向里扭,扭至手心朝上,与足相 齐;右手亦与左手同时向后拉,拉至右胁后边停住。 身子往回折形式身要矮,两眼看着左手食指回来,身 子如同伏在地下一般;身子扭过来之时,将小腹放在 左腿上,似停未停之时,再往前进步。此式谓之燕子

第三节

再将右手往前进,向左 手下边出,手心向上;右足 随右手极力并进,至左足前 不可落地停住;次将左手援 在右手下边,手心向下,两 手腕如同十字形式,亦似停 未停再换式。此式谓之燕子 抄水起之中(图83)

再将右手心扭向

始、中、末三式即二、外,两手一气举起,与 肩相齐;两眼看十字当 中;右足未落地之时, 即将左足提起,紧靠右 足踝骨;两手与右足落 时分开,两手如同划上 半圆形;两手前后相 对,均与肩齐,亦如白 鹤亮翅展开相同。两眼 看前手。此式谓之燕子 抄水起之末(图84)

三、四式。总是要一气习练,学者要知之。

第五节

再将右手往下落,向前出去,与金鸡食米之式手 法相同。足法亦相同。

第六节

再将左手、左足向前出去,右手向后拉,为劈拳 式,停住。

第七节

回式。劈拳回身稳住,再进仍是金鸡抖翎之式, 以下仍如前循环不已。数之多寡自便,停住。

第八节

收式时,还原起点处。仍是劈拳回身收式。稳住 片时休息。

第九章蛇形学…

蛇形者,乃天地所赋之性,身体最玲珑,最活泼 者也。身形有拨草之能,二蛇相斗,能泄露天之灵 机,能曲能伸,能绕能蟠。在腹内即为肾中之阳,在 易即为坎中之一也,在拳中谓之蛇形,能活动腰中之 力,乃大易阴阳相摩之意也。又如易经方圆之中,震巽相接,十字当中求生活之谓也。其拳顺,则内中真 阳透于外,如同九重天,玲珑相透,无有遮蔽,人之 精神,如日月之光明矣。其拳谬,则阴气所拘,拙劲 所捆,身体不能活泼,心窍亦不能通徼矣。学者于蛇 形中勉力而行,久之自能有得,如蛇之精神,灵巧奥 穴妙,言之不尽。

第一节

预备。起点三体式。左足先往前垫步,次将右手 心向上,往左胁下靠着身子极力穿去,右肩如同穿在 左胳膊下窝一般,又次将左手屈回在右肩上,手心向 肩尖,如同扣住一般,身子阴阳相合着伏下去,小腹

第二节

右足再向左足踝骨处进 步,不可落地,再与右手同 时极力斜着并出去,手心向 里,侧着随后跟步,如同虎 扑子跟步法;左手与右手亦 同时拉回至左胁后边停住, 手心向下,两手前后相对; 两肩向外开劲,两胯根亦 然。两眼顺着前手食指稍往 前看(图87)

第三节

再进左式,与右式身法 步法均皆相同。数之多寡自 便(图88)

第四节

回式。出去右式,再回 右手,先屈回在左肩处,手 法、足法、身法起落均与踽 子翻身相同。惟鹦子翻身是 正式,或南北,或东西,此 式是斜角,与左式相同

第一节蟹形者,其性最直,无 他谬巧。此形有竖尾之能, 上起可以超升,下落两掌捣 物如射包头之力。在腹内能

辅佐肝肺之功,又能舒肝固气。在拳中谓之蟹形,能 以活肩,又能活足。其拳顺,则肝舒气固,人心虚 灵,人心虚灵而人心化矣,又能实其腹,实其腹而道 心升。其拳谬,则两肩发拘不活,胸中不开,而气亦 必不通矣。学者于此形勉力而行,可以虚心实心,而 真道乃得矣。

预备。起点三体式。先将左足尖扭向外,身子面 向正,将左手屈回,两手卷上拳,手心向里对在脐中 处。靠着腹(图90、图91)o

43

44

再将两手如白鹤亮翅分开落下,两肘靠胁,左拳  在左胁下、右拳在右胁下靠住,两肩往下垂劲;右足 在两拳分开之时,同时斜着往前进步,左足进至右足 处紧靠踝骨,腰塌劲,式微停(见图53)

第三节

再将两手从两腕紧靠着直往前出去,手心皆朝 上,两拳相离不过二三寸许;左足与两拳亦同时极力 并出去,两肩往下垂劲,又往后抽劲,不可显露抽。 两眼看两拳当中,右足随后跟步,如同虎扑子跟步相 同。稳住,再换式(图92)

换式。先将左足往前垫 步,足尖微向里勾,两拳仍 如前式,相对在脐处,次分 开白鹤亮翅,两拳落下紧靠 两胁下边,两肩仍往下垂 劲;右足进至左足踝骨处紧 靠住。腰下塌劲,微停再进 (图 93)

第六节

回式,仍出去右式。先将右足勾回,身子向左 转,两拳仍与左右式白鹤亮翅相同;左足提起,紧靠右足踝骨微停,再出手进足,亦与左右式出手相同。再进仍如前,循环不已

第七节

收式。仍与回式相同,停住片时休息。

第十一章鹰形学

鹰形者,其性最狠最烈者也。有攫获之精,又目 学 能视微物,其形外阳而内阴, 升于脑,即丹书穿夹脊,透 三关,而生于泥丸之谓也, 在拳中谓之鹰形。其拳顺, 则真精补还于脑,而眼精光 明矣;其拳谬,则真劲不能 贯通于四指,阳火上升,而 头眩晕,眼亦必发赤矣。学 者练此形,便能复纯阳之 气,其益实非浅显。

预备。起点三体式。起钻落翻,身法步法,仍与劈拳相同,惟手似鹰捉孥之 情形,劈拳似斧有劈物之情形,乃两形之性情不同, 此故谓之鹰形(图95)

45

46

47

第十二章熊形学

熊形者,其性最迟钝,其形最威严,有竖项之 力。其物外阴而内阳,在腹内能接阴气下降还于丹 田,在拳中即谓熊形,能直颈项之力,又能复纯阴之 气,能与鹰形之气相接,上升之而为阳,下降之而为 阴也,二形相合演之,谓之鹰熊斗志,亦谓之阴阳相 摩。虽然阴阳升降,其实亦不过一气之伸缩也。学者 须知前式龙虎单习谓之开,此二形并练谓之合。知此 十二形开合之道,可与入德矣。

 

浏览1,63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