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武学思想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它突破了“先发制人”“以力制力”的技击原 理,为后来讲究“柔弱胜刚强”的传统武术思想提供了经典源泉。

《庄子•说剑篇》的这种思想并非一蹴而就、突如其来s它体现了“庄子” 对当时“上斩颈领,下决肝肺”的击剑技巧的深刻认识,与《孙子兵法》有一 定的承继关系。《孙子兵法》认为“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 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 之,怒而扰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凡 用兵之法,……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 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另外,在《荀子》中亦提到了后发先至的问题,该书曰:“观敌之变动, 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显然,《庄子•说剑篇》的“示之以虚”四句的意思是“卖个破绽给对方, 让他以为有机可乘,然后出其不意击败对方”。这种“诡道理论”与孙子所说 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以迂为直, 以患为利”思想有相同之处,其目的就是收到“后人发,先人至”的功效。这 种用武思想对后世的武术思想影响深远,这一点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亦有所体 现。

如《三国演义》中有:战不十合,(傅)佥卖个破绽,王真便挺枪来刺; 傅佥闪过.,活捉真于马上,便回本阵。

严颜见了张飞,举手无措,交马战不十合,张飞卖个破绽,严颜一刀砍来, 张飞闪过,撞将入去,扯住严颜勒甲绦,生擒过来,掷于地下。

《水浒传》中有:当时两个斗了十数合,那先生被武行者卖个破绽,让 那先生两口剑砍将人来,被武行者转过身来,看得亲切,只一戒刀,那先生的 头滚落在一边,尸首倒在石上。

可以看出,傅佥、张飞、武松都懂得“示之以虚,开之以利”的“诡道” 理论,先卖个破绽给对方,让对方觉得有利可图,然后出奇制胜,制服对手。


  1. 三乘剑术理论的提出


当文王在他的剑士经过七天的比赛,死伤了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优秀 者五六人,准备与庄子比试的时候。庄子以比喻的手法说出了他的“三乘剑术” 理论 天子剑、诸侯剑和庶人剑。

他认为,“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卫为脊,周宋为镡, 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 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 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谭, 以豪杰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 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 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而“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缪,短后之衣,嗔目而语难。相击于前, 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 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剑崇拜是中国古代兵器崇拜之一,在《列子•汤问》曾有这样的传说, 孔周自称他有含光、承影、宵练三剑。此3剑的共同特征是锋利无比,斩物若 无。庄子说自己“善为剑”值得推敲,但生活在尚剑环境中的庄子懂剑当无疑

问。不然他就不会有精彩的上述议论。为此,本研究认为,《庄子•说剑篇》 尽管是一篇寓言,但庄子的言论还是一篇极好的武学思想材料,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其武术思想意义主要有:

  • 明确地指出了比剑用武的理论,指出了剑虚实、先后的关系,并明 确地提出了“后发先至”的武学主张。“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 之以至”四句被后来剑家奉为经典,其基本思想就是诱敌来攻,然后根据形势, 后发制人。这里已经典型地反映出后来中国武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防 守反击战略”。

  • 把剑术分为三类,说下类剑法无异于“斗鸡”,上类剑法则是“直 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这些说法 经常被后来的剑家引用。

  • 庄子在论述天子之剑时提出了“制以五行”“开以阴阳”的问题, 明确地以“五行” “阴阳”立论,开后世运用“阴阳” “五行”等哲学概念i全 释武术理论之先河

  • 开始用实战挑选的方式选拔人才,挑选的方式估计是随机配对,死 伤者淘汰,与今天赛制的单败淘汰制有点类似。


三、“射之道”的探讨

弓箭.是古代一项重要的发明,是人类懂得利用机械能的最早实例之一。弦 木为弧,剡木为矢,原始的弓是用木材或竹片制成,箭则是削尖的木棍或 竹竿。由于这些无法保存下来,所以,史前考古只能根据箭上装的兽骨、石镞 等来推测箭的发展水平。®根据目前的考古材料,最晚在距今3万年时,生活

在今山西境内的原始人群已经懂得用石材打制箭镞。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于是“尧 乃使羿”“上射十,而下杀禊输” “万民皆喜羿射十日”的传说,反 映了当时射箭水平的高超。

“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 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人汉关”,在冷兵器时代, 弓箭作为长距离攻击性武器,其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为此历来的军事武术家都注重对“射艺”的演习。“凡我国能射御之士, 我将赏贵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罪贱之,对射箭人才的重视,自然推动 了射箭技艺的提高,出现了“百发一失,不足谓善射” 的局面。

夏以后,箭镞已由骨镞发展为铜镞,弓箭的杀伤力大幅度提升,成为军 队中最主要的武器,统治阶级普遍重视对射箭的训练和教育。《礼记》记载“孟 冬之春,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制定了练射的规格礼制s 由于弓箭在冷兵器时代的特殊作用,在民间习俗的集体无意识中,人们 对于弓箭普遍有一种亲和感和潜在的崇拜感。于是弓箭成为男子性别力量的一

种标示。民俗中男孩出生时要“悬弧于门左”就是一个较好的例证。

(一)学习射箭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先秦时期,学校教射成为“六艺”之一,主要练习技术有五种,即“五射”。 其中“白矢”,要求开弓有力,射透箭耙,见其镞白;“参连”,俗称连珠箭, 要求三箭连续射出而不断,这是对发射速度的要求,重在发射快;“剡注”, 即水平箭,要求箭镞直前,注于箭靶,不可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襄尺”, 襄指手,尺指前臂,要求射箭时肘平、臂直如矢,可放一杯水;“井仪”,要 求四箭命中箭靶并排成井字状,这是对射箭准确性的要求。$由此可见,学校 的射箭要求还是较高的,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射箭水平。

(二)礼射的制定

“夏后氏以射造士”“商人以乐造士,到西周时发展为“以礼造士”。 随着礼制的推行,射箭逐渐加强了道德教育,射箭必须尊礼。为了督促各级官 吏习射又不失礼仪,西周统治者制定了 “礼射”制度,包括“大射” “宾射”“燕 射” “乡射”四种练射的规格礼制。

大射由天子主持,是天子举行郊庙祭祀时以射箭来选拔可参加祭祀的人, 行大射礼于射宫,分虎侯、熊侯和豹侯三种。

宾射是天子因诸侯来朝而行的射礼,射于王庙;燕射是天子与群臣燕息 时进行的射礼,射于路寝庭。

乡射是乡大夫举行的射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三年一度为乡学毕业举

浏览8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