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预备。起点三体式。先将左手如劈拳落下,搂回 顺着小腹钻上去与眉齐;左足同时回在右足处,足后 根对着右足踝骨足尖点地,足后根欠起,腰往下塌 劲。眼往上看手心。手往上钻,项往上直竖,两肩往 下极力垂劲,此谓之熊有竖项之力。右手顺着身子往 上起,至左手处再往前、往下,如鹰捉物捉去,胳膊 似屈似伸。左手与右手同时往后拉,如劈拳拉法相 同,拉至左胁停住。左足与右手同时出去,右手出去
在两腿中间,右手与左足相齐。右足尖点地,足后根 欠起。两眼看拇指根中指梢,裆合着劲,身子似松似 捆,似开似合。稳住再换式(图96、图97、图98)。
第三节
回式。将右足尖极力往里勾;左手落翻与左足同 时并起;身子向左转。左手右足出去,与左右式练法 手足均皆相同。
第四节
收式时,还于原起点处,仍与回式身法手足式样 均皆相同。稳住片时休息。此式谓之鹰熊斗志之形。
第十三章十二形全体合一学
(杂式捶)
杂式捶者,又名统一拳,是合五纲十二目统一全 体也,在腹内能使全体无亏。大学云:克明峻德也 (注:此譬言似属离奇,然实地练习则知)。在拳中则 四体百骸内外之劲如一,纯粹不杂。其拳顺,则内中 之气独能伸缩往来,循环不穷,充周无间也。中庸 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注:喻变化无方)其劲 不见不闻,洁内华外,洋洋流动,上下四方,无所不 有。至此拳中之内劲,诚中形外而不可掩矣。学者于 此用心习练,可以至无声无臭之极端矣。先贤云:拳 中若练到此时,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 意,此之谓也。
第一节预备起点三体式。次前进步,是鹦子束身形式, 停住(图101、图102)。
第二节
前进步是鸥子入林之式,左拳在前,右拳在头正 额处稳住(图103) o
第三节
右手从正额处捋下, 至脐旁边停住,肘靠胁, 左手同时抽回至左胁处; 左足亦同时撤回至右腿后 边,两腿、足形式如劈拳 形相同。此形亦谓之退步 劈拳式(图104)o
第四节
- 先将左手钻至头左额 角处,手张开再往下捋, 捋至左胁处,在脐左边停住;右足亦同时撤回,至左 足后边,仍与左式退步劈拳形式相同,左右共练四 式。停住(图105)。
图104退步劈拳(左式) 图105退步劈拳(右式)
第五节
将右手从胁往下往后如同画一圆形,从头正额处 顺着身子往下落,至肚脐处靠住;左手同时从左胁处 于右手外边手心向里往上钻,至正额处齐平着,相离 正额二三寸许;再将右胳膊抬上去,手心向外,手背 靠在正额处;左手顺着身子落下,手心向上靠住脐 处,身子面向正停住。此式谓之乌龙倒取水(图 106)。
第六节
将左足极力往后撤,至右足后边落下,右足随 着往后撤,撤至左足处,右足后跟紧对左足踝骨; 右手与右足同时极力往下落至小腹处,肘与拳紧靠 着胁腹,左拳仍在左胁不动,腰极力塌劲,右边小 腹放在大腿上,身子亦不可太弯。往下看时,只要 鼻子与足尖相齐为度。身子阴阳相合着,肩胯抽劲 如前法。两眼跟着右手看, 之凤凰单展翅(图107) o
第八节第七节
再前进,先进右足。极力往前进步;左手与右足同时出去,左足亦随后跟 步,如崩拳跟法相同。身 式高低亦如崩拳式相同。停住再进,此式谓之量龙 出现(图108)o
步法、身法、出手与 连环黑虎出洞式相同。稳 住再进。
第九节
第十节身法、手法、步法与连环白鹤亮翅式相同,稳住 再进。出手、身法与步法均与炮拳式相同。稳住再进。
第十一节
两手一齐落回在小腹处,右手卷拳,手心向上, 落在左手心中,两手紧靠胁,身子如同捆住一般;右 足同时往回垫步,足尖仍向外斜着,两眼往前看。此 式谓之凤凰双展翅。停住再进(图109) 第十二节
出手、身法、步法仍与 鹦子入林之式相同。稳住再 退。
第十三节
仍是倒劈拳回退,手 法、数目如前,退到头,亦 仍是乌龙倒取水之式。不可 久停即进。
第十四节
录 接乌龙取水之式,右手过来落下时,紧接就是燕子抄水之式。停住(动作见图82、图83、图84)。
第十五节
再进步为崩拳,手法、步法与连环第一式头一手 相同。
第十六节
再退步出手,身法、步法与连环青龙出水式相 同。
第十七节
再进步,仍是黑虎出洞之式,稳住换式。
第十八节
再变式,仍是白鹤亮翅之式,稳住再进。
第十九节
再进,仍是炮拳之式,稳住再换。
第二十节
再换,仍是凤凰双展翅之式。稳住。
第二十一节
再进,仍是鹳子入林之式,稳住再退。
第二十二节
再回退,仍是退步劈拳,退到头,仍是乌龙倒取 水之式停住。
第二十三节
换式。将右手从正额处五指张开,往前极力伸 去,再换,与眼相平着;两足不动,两肩平着松开抽 劲。微停住式,出左手。此式谓之青龙探爪(图 110)o
第二十四节
换式。将左手从心口处望着右手上边出去,右手 抽回右胁,两足仍是原式不动。两手伸去抽回,与鹰捉相同,此式亦谓之鹰捉(图111)。
第二十五节
再换式。将左手如连环包裹裹回;右手仍在右胁 不动,微停。此式亦谓之裹手。
第二十六节
换式。左手腕向外拧劲,斜着往外、往上伸去。 左足亦同时与左手出去,身式要往下缩力,又要矮, 两腿与骑马裆相同。左肩里根极力松开抽劲。两眼看 左手大、二指中间,右手仍在右胁下不动,此式谓之 推窗望月,停住(图112)。
第二十七节
换式。将左手屈回落下与大腿根相平,相离二三 寸许,手腕极力往外扭劲,胳膊如半圆形,右手亦同 时与左手落下,手腕向外扭劲,两手相同;两腿仍是 骑马裆式不动。两眼往左、往前看,两肩松开往外开,勺 劲,又往回抽劲,腰往下塌劲。此式谓之三盘落地 形 (图 113)。
第二十八节
再进,先将左手向前极力撑着劲出去,与心口 平,手卷上拳,手腕朝里拧劲,手心向上,又将手如 包裹劲,裹回手至心口处,胳膊紧靠胁;右手在左手 裹回来时,极力于左手腕上边出去,亦是手心向上; 右足亦与右手同时出去,两腿与龙形步法相同。两眼 顺着右手往前看,两肩极力往下垂劲,又往外开劲。 微停。此式谓之懒龙卧道(图H4)o
第二十九节
再进步。先将左腿往前进步落下,与鹦子入林步 法相同;左手于右手下边出去,右手拉回,可于左腿 出去同时拉回,两手与横拳相同,两眼看前手,停 住。此式谓之乌龙翻江(图115)。
第三十节
再进。先进右手,与崩拳相同,两足不动,停住(图 116)。
第三十一节
右足极力提起,往前蹬去,如划半圆形式,与心 口相平为度;左手与右足同时出去,与右足相齐。此 式谓之龙虎相交,停住(图117)。
第三十二节
再进。将右足落在前边,右手出去,左手拉回, 仍与黑虎出洞之式相同。停住。
第三十三节
再换。仍是白鹤亮翅之式。停住。
第三十四节
再换式。仍是炮拳之式。微停。
第三十五节
再换式。仍是凤凰双展翅之式。停住。
第三十六节
再进。仍是鹳子入林之式。停住。亦谓之顺步炮 拳。
第三十七节
再回退。仍是倒劈拳,到原起点处,仍是乌龙倒 取水之式。停住。
第三十八节
再退。仍是凤凰单展翅之式。停住。
第三十九节
再进步。仍是蛰龙出现之式。
第四十节
再进。仍是黑虎出洞之式。停住。
第四十一节
再将两手如一气从前边往下落,顺着左边如画一 圆形,从后边回来,再从目前往前双手推去,两手掌 皆立着,与肩相齐,右手极力伸直,左手在右肩处;
右足随着两手往回迈步,两 腿形与青龙出水剪子股式相 同。惟是两手向后推之,两 眼亦顺着两手向后看,两肩 仍如前抽劲,微停。此式谓 之风摆荷叶(图118)。
第四十二节
再进。将左拳从右肩处 往前、往左伸去,如崩拳手 相同,右手亦随着屈回在右 胁处;左足与左手同时出
第四十三节去,如崩拳步法,惟后足不跟步。
再进步。仍是黑虎出洞之式。不可停即回。
第四十四节
第十四章 十二形全体大用学
(安身炮拳)
安身炮者。譬如天地之化,育万物各得其所也。在腹内气之体言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外之用
言之,可以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夫人诚 有是气至圣之德,至诚之道,亦可以知,亦可以为 矣。在拳中即为大德、小德。大德者,内外合一之 劲,其出无穷。小德者,如拳中之变化,生生不已 也。譬如溥博源泉而时出之。如此形意拳之道,拳无 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矣。学者知此,则形 意拳中之内劲即天地之理也。又人之性也,亦道家之 金丹也。劲也,理也,性也,金丹也,形名虽异,其 理则一。其劲能与诸家道理合一,亦可以同登圣域, 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 鬼神合其吉凶。学者不勉力而行之哉。
第一节
甲乙二人对舞(甲上手,乙下手)。
甲起点三体式。乙起点三体式。
甲先将左手向外拍出乙之左手。即速出右手进步 打崩拳。
乙即速先向后撤右足,左足提起,腿紧靠右腿, 再将左手将甲之右手向外推去,即速进步还打崩拳 (图 119、图 120)。
第二节
甲随即将右手向后拉乙之右手,左手与右手同时 向乙之面劈去。两足不动。
乙将右手抽回抬起,左手与右手同时向甲之心口打去,如鹦子入林之式。
甲再先将左足垫横,右足进至乙之左足外边。左 手曲回即搂乙之左手向后拉。右手亦同时向乙之面劈学 去如劈拳(图121、图122) o
第三节
乙随即将左足垫横,急进右足,速将左手抽回, 抬起右手同时向着甲之左面劈去。
甲即将右手向里裹劲,手心向上。左手腕向外扭 劲,离面一两寸手心向下。两手一齐向着乙之右胳膊 截去。右足同时向前迈步(图123、图124)。
第四节
乙将左手向着甲之面劈去,右手拉回在心口右 边。
甲随即换右双截手,与左边相同,随后用右手从 自己左手下边出去,向着乙之心口打去。两足仍不动 (图 125、图 126) o
第五节
乙将左足向后撤,右足提起;先将右手托着甲之
右手,向后引进落空,随后再将左手从甲之手腕底下 伸去向后拉,又向后拨,即速将右手向着甲之心口打 去。右足亦随着落下,连拉带拨带打,一、二、三合 成一气,不可间断。
甲立即向下坐腰,右手在乙之右手上边,如同掬 物往回倒。左手向自己右手前边头亦如右手倒法相 同,随后即将右手向着乙之面抓去,连掬带抓,一、 二、三亦成一气,不可 间断(图127、图128、 图 129)。
第六节
乙即速屈回右手, 随即向着甲之右手钻 去,左手拉至心口处, 身式要矮。甲速用左胳膊将乙之右胳膊挑起,右手抽回,再向着乙之心口打 去。左足与右手同时进步,手足与炮拳式相同(图 130、图 131)。
第七节
乙随即换退步劈拳,用左手将甲之右手扣住,右 手抽回在心口处,手心向下。甲即用左手将乙之左手 搂开,右手向着乙之左面用手背打去,右足与右手同 时进步(图132、图133)。
乙随即退右足,左足随着退,谓之后带后。左手 学 抽回,再急速钻出,手足要同时动作。 当
甲速进右足、跟左足。将左手拍出乙之左手。右 手从乙之胳膊下边,向着乙之左面劈去,谓之偷打 (图 134、图 135)。
第九节
乙进右足,向着甲之两腿当中落下,右手先将甲 之右手向外拍出,左手再向自己之手前头伸,又向外 拨甲之右胳膊;右手与右足同时打甲之面反嘴巴。
甲将右手屈回,向着乙之右胳膊外边钻出,右足 速往后撤,右手再向回拉乙之右胳膊,左手与足同时 再向着乙之右面劈去(图136、图137)。
第十节
乙先往后撤左足,用右手将甲之左手挂回,右足 与右手同时提起,用左手将甲之胳膊往下把,右手再 往甲之头上抓去。
甲即将左胳膊屈回,向着乙之右手里边钻去,随 后将右胳膊如蛇形,向着乙之裆内撩去,右足与右手 同时进步(图138、图139)O
甲即将右手屈回, 往外挂乙之左手,左手 再向着乙之右颊劈去。 两足不动(图140)。第十一节
乙即往后撤右足,再用右手将甲之右手顺着往后 捋下,左手即速向着甲之脖项伸去,与右手同时向后 按着劲拉(乙之动作同图139)。
第十二节
乙将左胳膊抽回在 胁,右手随即速向着甲 之左手里边钻去,两足不动。甲抽回左手在 胁,右手随即向乙之左颊劈去,两足不动(图141、 图 142)。
乙将右手向着甲之右手拍去,左手随后向着甲之右胁打去,身子即换骑马裆式。
甲坐腰,两足仍不动,随即两手用猴子掬绳式, 一、二、三用右手抓去(图143、图144) o
第十四节
乙退左足,右手速用钻掌,向甲右手外边钻去, 左手在左胁
甲用左手向乙之右手里往外拨出,用胳膊挟住, 再速用右手,向着乙左边脖项切去;左腿与手同时进 步,落至乙之右腿外边,挎住他(图145、图146)。
第十五节
乙用双截拳将甲之右手截开,两足不动。
甲将右手抽回,随后用左手向着乙之右颊劈去, 两足仍不动(图147、图148乙之动作同图149)。
第十六节
乙仍用双截手,随后再用右手,偷打甲之右胁。
甲向后坐身,两足不动,左手将乙之右胳膊顺着 往后捋,谓之顺手牵羊式(图149) o
第十七节
甲先不起身,用右足向着乙之右腿踢去,右手向 着乙之右胳膊倒去,如倒绳一、二、三相似,惟右足 不等落地即提起,左足与左手同时起落,如同狸猫上
树之式。
乙先提起右腿,再往后退步落下,右手随即屈回 再向着甲之右手外边钻去。左手在心口处(图150、 图 151)。
甲用左手挑起乙之右胳膊,右手抽回,再向着乙 之左颊劈去,两足仍不动。
乙速抽回右手在右胁处,左手随即向甲之右肩抓 去,谓之鹦子抓肩式(图152) o
第十九节
甲先用右手向着乙之左手腕往外搂,左手紧跟向 着乙之左手腕上边往外推,右手随后向着乙之左颊劈 去,亦是一、二、三之理,两足不动。
乙将左胳膊屈回,再向着甲之右手里边钻去,随后往回挂,右手即向着甲之左颊劈去,两足仍不动 (图 153) o
乙再退右足提左足,用左手将甲之右手向外推, 右手即速用崩拳向着甲之腹打去。此为甲之起点头 手,还打乙之头一手相同再往回打。仍是乙为甲之已 来之式。甲为乙之已来之式循环往来不穷。若欲休 息,仍还于原起点处,停住,自便休息。土甲用双截手截去乙之右手,两足不动。
乙将右手抽回,再用左手向着甲之左颊劈去,两足仍不动(图154) o
第二十一节
甲再用双截手截去 乙之左手,再用右手偷 打,仍如前双截手偷打 相同。此右手偷打出 去,如起点时乙之起手 打崩拳头一手相同(图 155、图 156) o
第二十二节
下卷终
余于乙卯岁获谒孙先生禄堂,得见其所著《形意 拳学》一书,并承先生指示途径,然后知形意拳之难 能可贵也。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意之所至即气之所 至,养气功深得中和之正轨,而形于外者,自然从容 中道,形上形下一以贯之,夫固非专求外壮者所可同 日语也,爰缀数言以话景仰。
八卦拳学序
余读孙禄堂先生形意拳学,见其论理精微,因往 访之,先生欣然延见。纵谈形意拳之善,并授以入手 之法,言形意逆运先天自然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 孟子所谓直养而无害皆此气也。
今内家拳法惟太极、八卦、形意三派,各不相 谋。余三十年之功,乃合而一之。盖内家之技击也 必求其中。太极空中也;八卦变中也;形意直中也。 中则自立不败之地,偏者遇之靡不挫矣。形意攻入之坚而不攻人之瑕,八卦纵横矫变,太极浑然无间,随 其来体不离不拒而应之以中,吾致柔之极,持臂如婴 儿忽然用之,彼虽贲育无所施其勇,虽万钧之力皆化 为无力。虽然习此者,非欲以艺胜人也。志士仁人养 其浩然之气,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于戏 由是言之,则古昔圣王尧舜禹汤,文武相传精一执中 之道,不求胜天下,而天下莫能胜之者,其犹此理 也。与庄子曰:“道也,进乎技矣。”吾闻孙先生之 言,益信圣人中庸之道不可易。
先生为人豪直,与人无旧新,必吐其蓄积不自吝
惜。曰:“吾言虽详且尽,犹虑能解者,百人中无一 二人。吾惧此术之绝其传也。”今先生复撰八卦拳 学,扬州吴君心谷以书来嘱余为序,因以所闻于先生 者,略述于右,未能究宣其意万一也。
蒲阳孙先生禄堂曩著形意拳学一书。余受而读 之,深服先生用力之勤,而于力气一道纯任自然,合 乎中庸之极则殆内家之上乘也。今夏复以八卦拳学见 示,兢兢以实行体育保护身体为宗旨,其造福社会已 属难能可贵,而细绎八卦拳学之意义,则在化后天之 力运先天之气,体柔用刚变化无穷。与易经消息盈虚 之理、变化顺逆之方息息相通。技也,而进于道矣。 形上形下一以贯之,知先生固非徒以技击擅长也。
顾吾慨夫吾国拳学之失传也久矣。自太史公传游 侠而不详,其致力之途,虽李唐崛兴此风丕盛,然亦 不过历史之记载已耳。明清之交如张三丰,如单思 南,如王征南辈,精悍绝伦,凌镣南北,然能笔之著 述传之其人者阅焉无闻。此拳学所以式微也,今先生 以振靡起衰为己任,著书传世,不秘其术,其殷殷诱 掖之心,诚自古以来所罕见也。爰于付梓之初敬书数 语以遗之,先生其许为知言否耶。
易之为用,广大精微,上自内圣外王之学,下迨 名物象数之繁,举莫能外。而于修身治己之术,尤为 详尽。乾文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然健也, 自强也,非虚无杳冥而无可朕兆也。
余自幼年即研究拳术,每欲阐易之义蕴,一一形 之于拳术,如是者有年。嗣来京获见程先生廷华,始 知有八卦拳,因从而受业焉。拳式始于无极,终于八 卦,中分两仪四象,先天后天,缩力顺行正变错互,
无不俱备,然后知易之为用之广大精微也。但程先生
只凭口授,未著专书,余恐久而失其传也,爰不辞固 陋,每式绘之以图,并于各式后附以浅说,非敢自矜 一得,亦聊以广先生之传己耳。
八卦拳不知创于何时何人,闻有董海川先生者, 精技击,好遨游,尝涉迹江皖间,遇一异人传以此 技,后董先生传之程先生廷华、李先生存义、尹先生 福、马先生维祺、魏先生吉、宋先生永祥、宋先生长 荣、刘先生凤春、梁先生振普、张先生占魁、史先生 六、王先生立德。自是而后,尹先生复传之马桂等, 李先生传之尚云祥、李文豹、赵云龙、郝恩光、郭永 镣、黄柏年、李海亭、耀亭兄弟等。张先生传之王俊 臣、韩金镭等。余与张玉魁、韩奇英、冯俊义、阚龄 峰、周祥、李汉章、李文彪、秦成等,则皆亲炙程先 生之门者,缕视述之。以示不忘所自也。
是编为修身而作,取象于数理,立体于卦形,命 名于拳术,谓之游身八卦连环掌。内藏十八趟罗汉 拳,兼有七十二截腿、七十二暗脚,至于点穴、剑术 各样兵器均于拳内含藏。以上诸法,皆以实行体育, 强壮筋骨、保护身体为正宗。
是编标举八卦拳生化之道,提纲挈领,条目井 然。其次序,首自虚无式而起,至太极形式,此二者
为八卦拳之基础。由无极形式说起,以至于神化不测 之功用学终,是为全编条目。内中起点,进退伸缩, 变化诸法,——详载。操练时,凡一动一静,按此定 法,不使错乱,则此拳之全体大用,神化妙用之功, 庶几有得,可为世道用行舍藏之大用矣。
是编粗浅之言,以明拳术极深之理。简约之式, 能通拳法至妙之道。
拳中数形,不过作为万物之纲领。若能熟习,则 纵横联络,全体一致,不惟取数形数式习之则已也。 朱子云: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 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拳术始 教,即凡全体之式,万物之形,莫不由于数式数形而
时习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 贯通焉,则万物之中,目有所见,心有所感,皆能效 法彼之性能,而为我用矣。
八卦拳术,不外易数方圆二图之理。昔武侯作八 阵图,其中氤氯变化,奥妙莫测,其实不过以巨石为 声 之,八成行六十四堆而已。拳术中之精微奥妙,其 八 变无穷,有神化不测之机,亦不过以数式数形,纵横 联络变化而已。溯其源,皆出于河洛理数之原也。
是编为体操而作,只叙八卦拳之实益议论。但取 粗俗易明,原非等于辞赋文章,固不得以文理拘也。
是编除各式之指点外,其他一切引证,均与道理 相合。迥非怪力乱神之谈。学者不得以异端目之。
是编发明此拳之性旨,纯以养正气为宗旨。固非 异端邪术诸书所可比伦。今将八卦拳始末诸法,贯为全编,使学者一阅了然
体操门类繁多,惟八卦拳练习极易,用法最良, 系行天地自然之理,运用一派纯正之气。无论男女妇 孺,及年近半百,皆可练习。一无屈腿折腰之苦,二 无皮肉磨挫之劳,且不必短服窄袖,随便常服均可练 习,此诚武技中儒雅之事也。
此拳不仅便于个人独习,若人数众多,或三五人 同一圈习,或数十人同而习之,或数百人亦可分数圈 而习之,再多亦均无不可。
此八卦拳术关系全体精神,而能祛病延年,又不仅于习拳已也。
是编每一式各附一图,使八卦拳之原理及其性 质,切实发明。用以达八卦拳之精神,能力巧妙,因 知各拳、各式,互相联络,总合而为一体,终非散式 也。
附图有电照,有画形,使学者可以入手,按像模 仿,实力作去,久则义理自见,奇效必彰。固非虚语 也。
笫一章八卦拳形体名称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 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以 八卦取象命名,制成拳术。
近取诸身言之,则头为乾,腹为坤,足为震,股 为巽,耳为坎,目为离,手为艮,口为兑。若在拳 中,则头为乾,腹为坤,肾为坎,心为离,尾闾第一 节至第七节大椎为巽,项上大椎为艮,腹左为震,腹 右为兑,此身体八卦之名也。自四肢言之,腹为无 极,脐为太极,两肾为两仪,两胳膊、两腿为四象,两胳膊、两腿各两节为八卦。两手、两足共二十指 也。以手、足四拇指皆是两节,共合八节。其余十六 指,每指皆三节,共合四十八节,加两胳膊、两腿八 节与四大拇指八节,共合六十四节,合六十四卦也。 此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八八生六十四卦之数也。此四肢八卦之名称。 以上近取诸身也。
若远取诸物,则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 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拳中则乾为 狮,坤为麟,震为龙,巽为凤,坎为蛇,离为鹦,艮
为熊,兑为猴等物。以上皆远取诸物也。以身体卦 属内,本也。四肢八卦属外,用也。内者先天,外者 后天,故天地生物,皆有本源,先后天而成也。
《内经》曰:人身皆具先后天之本。肾为先天
本,脾为后天本,本之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无源
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长,灌其根而枝乃 孙 茂,自然之理也。故善为医者,必先治本。知先天之
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因婴儿未 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有一茎透起如莲蕊,一茎 即脐带,莲蕊即两肾也,而命寓焉。
知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 母,盖先生脾官而后水、火、木、金循环相生以成五 脏。五脏成,而后六腑、四肢、百骸随之以生而成全 体。先天后天二者具于人身,皆不离八卦之形体也。
医者既知形体所由生,故断以卦体,治以卦理,无非
即八卦之理,还治八卦之体也。亦犹拳术,即其卦 象,教以卦拳,无非即八卦之拳,使习八卦之象也。
由此观之,按身体言内有八卦,按四肢言外有八 卦。以八卦之数,为八卦之身,以八卦之身,练八卦 之数。此八卦拳术,所以为形体之名称也。
第二章初学入门三害
三害者何?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
用努气者,太刚则折,易生胸满气逆、肺炸诸 症。譬之心君不和,百官自失其位。
用拙力者,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经络不能舒 畅,阴火上升,心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为 病,轻者肉中发跳,重者攻之疼痛,甚之可以结成疮 毒诸害。挺胸提腹者,逆气上行不归丹田,两足无根,轻 八 如浮萍,拳体不得中和,即万法亦不能处时中地步。
故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 卦圣。必精心果力,剔除净尽,始得拳学入门要道。故 书云,树德务兹,除恶务本,练习诸君,慎之慎之。
第三章入门练习九要
九要者何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 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要起钻落翻分 明。
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扣者, 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提者,谷道内提 也。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裹者,两肘往 里裹劲,如两手心朝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松 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垂者, 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极力往下垂劲也。缩者,两肩 与两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起钻落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 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 也。所练之要法,与形意拳无异也。
譬之《易经》方圆二图,方图乾始西北,坤尽东 南,乾坤否泰居外四隅,震巽恒益居内四角。其阳自 歹可 西北而逆气退于中央,生气在中也。阴自中央而顺于 东南,阴气在外也,其生卦而恒益否泰。如形意拳起 手先进左足,以右足为根,身子看斜是正,看正是 斜,因此,形意拳与方图皆属地,在地成形,所以形 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也。
圆图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左阳升,右阴降,阴 来交阳,一阴生于天上,阳来交阴,一阳生于地下, 阳生阴生,皆在图之正中。圆象天,天一气上下,上 而阳,下而阴,象一气运阴阳①阴阳相交,即太极一
气也。八卦左旋右转,两胯里根,如圆圈里边无有棱 角,两眼望着前手食指梢,对着圆圈中间倒这个看 去,旋转不停如太极一气也。因此,八卦拳与圆图皆 属天,在天成象。所以八卦拳在圆图虚中求玄妙也。
又譬之奇门。有飞九宫一至九之数皆圆形属天, 与八卦拳理相合也。易经虽有方圆二形,其理无非逆 中行顺,顺中用逆,以复先天之阳也。奇门有飞九宫 转盘二形,其理无非奇逆仪顺,奇顺仪逆,以还一元 之气也。
形意八卦虽分方圆二派,其理无非动中缩劲,使 气合一归于丹田也。所以大圣贤正心诚意,无不与拳 术之道息息相通;大英雄智勇兼备,亦必先明于数学 之理;大技艺家格物致知,亦必先明于意气力之用。 以上诸理,形名虽殊,其理则一。练拳术者,明乎此 理,以丹田为根,以意气力为用,以九要为准则,遵 而行之,虽不中不远矣。
第四章八卦拳四德八能四情
四德者,顺逆和化。四者,即拳中合宜之理也。 顺者,手足顺其自然往前伸也。逆者,气力往回缩 也。和者,气力中正无乖也。化者,化其后天之气力 归于丹田而返真阳也。
八能者,乃搬拦截扣,推托带领。八者,即拳中 之性也。搬者,搬敌人之手足肩胯是也。拦者,拦敌当 人之手足如研肘是也。截者,控住敌人之手足胳膊腿是也。扣者,扣敌人之两手并胸、小腹是也。推者, 推敌人之两手并身,其中有单手推者,有双手推者 (双手推者即双撞掌也)是也。托者,托敌人之两手, 有平托者,有望高托者是也。带者,敌人抓住吾手, 极力往回带,或挂敌人之手皆是也。领者,领敌人之 身,或敌人之两手,往左右领去或往上领,或往下 领,即使敌人不得中正之劲也。八能者,内含六十四 事,合六十四卦也。八者,正卦也。即上乾下乾之 类;六十四者,变卦也,即上乾下坤否泰互卦之类。 所谓搬、八扣,各有八,合而为六十四者,则谓拳中之性也。顺逆和化,为六十四卦之德也。六十四卦含之于顺逆和化四者之中而为德,行之于身者而为道,用之于外者而为情。
情者,即起钻落翻也。且八能用时,或明而用 之,或暗而用之,或打破彼之身式而用之,或化开彼 之法式而用之,或刚进而用之,或柔进而用之,或进 而用之,或退而用之,或诱而用之,或指上而用之 下,或指下而用之上,或指左而打右,或指前而打 后,或指此而打彼,或彼刚而我柔,或彼柔而我刚, 或彼矮而我高,或彼动而我静,或彼静而我动,或看 地之形式,伸缩往来分别而用之。地形者,远近险 隘,广狭死生之类也。且身式将动而未动时,务要周 身一家,合外内一道,再观彼之身式高矮,量彼之情 形虚实,察彼之气质薄厚,将彼奸诈虚实等等得之于 心,随便酌量用之,而能时措之宜。至于拳内用法名
目虽广,然无论如何动作变化,总以四情为表则也, 四情用的合当,则能与性德合而为一道也。
第五章八卦拳左右旋转与
往左右穿掌之分别
起点转法,无论何式,自北往东走,旋之不已, 谓之左旋。自北往西走,转之不已,谓之右转。凡穿 掌往左右换者,无论在何方,换掌换身,若望着左胳
膊穿者,谓之往左穿手,望着右胳膊穿者,谓之往右 穿手。此谓左右旋转与左右穿掌之分别也。
浏览1,7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