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舞”是西周时期周武王为庆祝灭纣而作,按照伐纣过程共分六节。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大武舞开始持盾站立而舞,经过一系列的表演后,最后仍 回到原位,这种表现程序与后来的武术套路有相似之处,但其中的文化差异显

而易见。

《礼记•乐记》载:“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 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 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 以崇天子。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这种“大武舞”有现在团体操的 意味

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推测这种“武舞”大概分为六个部分,其中的“总 干而山立” “发扬蹈厉” “六成复缀”使我们隐约觉得该“武舞”由站立开始, 中间经过“扬手顿足,勃然动怒”的表演,而后又回到演练原地。这似乎与后 来的武术套路有共通之处,也许正因为此,有学者得出了“如果没有武舞的产生, 武术套路的产生几乎是不可能的” 观点。无独有偶,亦有学者根据《礼记•乐 记》的相关记载认为古时候的武舞共五节,“第一节,全体手执盾牌肃立;第 二节,擂起战鼓,列成方阵;第三节,鼓声再起,全体前进;第四节,敲起金 属声音,全体后退;第五节,变换队形成为圆阵坐下”,从而得出“这显然就 是一整套队列教练”的结论。

练兵之外,武舞还在临战前用来鼓舞士气。《尚书》研究专家刘起针认为 《牧誓》是周武王伐纣时,在即将出动进击前,举行的一次宣誓式的战争舞蹈

大会上誓众的讲话。他将书中记载的“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 齐焉。夫子最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最哉夫子! 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最哉夫子”, 翻译为“今天举行临战前的战争舞蹈,在徒手舞蹈上,不过六步、七步,停止 下来,看齐!战士们努力啊!在击刺舞蹈上,不过四伐、五伐、六伐、七伐, 停止下来,看齐!战士们努力啊!大家要威风凛凛地像虎豹熊罴一样,在商都 的郊外,举行舍车、徒步的演习,以动员我西方的勇士们投人战斗,战士们努 力啊” 这里的武舞,不但鼓舞了士气,而且还为后来传统武术套路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夹振之而四伐”,王肃指出“一击一刺为一伐”“四伐者,伐四方” , 依据王肃的这种解释,我们可以隐约看出后世武术套路与之的承继关系。有学 者据此提出了“一击一刺为一伐”可视为武术器械技术理论的萌芽 “那种 八动均等对称为段落和打四门的套路布局形式可以说肇源于此” 的观点。

本研究认为原始武舞具有武术的基本特征,它的出现拉开了武术套路形

成的序幕。军事武术这种“能击善舞”的形式实际上已经孕育了后世传统武术“打 练合一”思想的萌芽。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其他学者的认同。如有的研究者认为, “武舞中的列阵布局限制了士兵击刺进退的步伐,避免了兵器的左右碰撞和人 员腹背受击。这就为攻防动作的段落化创造了条件”,武舞中“阵势的变化, 如‘回军转阵’ ‘首尾回互’ ‘左右折旋’等等,促使段落重复,孕育了武术 套路的雏形” ,。

四、重视谋略的军事武术用武思想

至春秋末期,中国的军事思想,已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在“神权政治” 的夏商,迷信天命,一切军事行动都是在天命思想支配下进行;“贵族政治” 的西周,强调“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争义不争利” ,战争中要求“不 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开始重视人在 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到了春秋,战争由大国争霸向兼并战争发展,战争胜败,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于是战争的功利主义成分增加,只要能战胜敌人,一 切诡诈手段都可以使用,孙武则将这一思想升华为理论,并提出了 “兵者,诡 道也”和“兵以诈立”的命题,可以说“力求谋略制胜,是《孙子兵法》军事 思想的中心” 。此后,中国的战争,开始由单纯的力量制胜发展为谋略制胜。 战国时期,专门的兵家出现,不但“公学”培养了众多的军事武术人才,刚刚 兴起的私学也为战国各国培养了众多的军事人才,更是促进了这一转化的完成。

出于“古司马之职”的“兵家” ,《前汉书》中分为四家,即“兵权谋 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 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兵形势十一家,九十二篇,图十八卷。形势者,雷动 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阴阳十六家, 二百四十九篇,图十卷。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觋,因五胜,假鬼 神而为助者也” “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 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与兵家的分化相同,战国时的武将也分为三个 层次。最高层的武将研究用兵谋略,专门从事军队的领导工作,如吴起。中层 多研究各种作战阵法,指挥战斗。下层则研究相当于百人以下规模的营阵训练 及操作各种兵器的技艺,去完成战斗任务。这种“兵”分家,将分层的局面, 使军事武术从训练到用武谋略得以尽可能的专门化发展和完善,军事武术用武 讲究谋略得以全面实现。

在阶级社会,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保卫国家、维护人民利益不可缺 少的手段,然而战争的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鉴于此,春秋时期出现了“弭 兵”的社会思潮。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戎迎合这一思潮,在得到大国(如 晋、楚、齐、秦等)的支持下,他发起了“弭兵之会”。然而宋国重臣子罕认 为弭兵“不利于小国”“不合天意”“不符合圣人之道”而对向戎进行了批判。

“向戎弭兵”反映了春秋时期崇尚战争与废除战争的冲突。“天生五材,民并 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 ,春秋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兵不可弭、武

不可废成为社会的主旋律^ ®如孔子尚“足兵”,孙子尚“全胜”,即使认为“兵 者,不详之器”的老子也不得不提出“哀兵必胜”的主张。

在仁学思想的影响下,“练为战”的军事武术强调“军备”“足兵”, 注重训练的实效性以强化自卫和进攻能力,但并不好战,而是强调“慎战”、 慎用军事武术,万不得已发动战争,也讲究在正义的立场上运用谋略、运用军 事武术,追求不战而胜的效果,以期把伤害降低到最低范围,且注意人道主义 的运用。

(一)慎用思想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战争对生产力有极大 的破坏力,会杀死、杀伤太多的人,人民不能安居乐业。因此,中国历来有“慎 战”的思想,军事武术是“慎用”的。

老子的“不以兵强天下”,其军事“守柔”主义是很好的例证。孔子从“仁” 的观点出发,认为“足兵”是立国的三本之一,但并不好战,而具“慎战” 的态度。@墨子在“兼相爱,交相利”伦理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非攻”的论点。

秦商狭信守“农战”兴国的理念,强调“经济实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务农, 而国防实力的强大主要靠务战”。这是一种积极进攻型的战争观,与孙膑“战 胜而强立”的战争观一脉相承。但这种战争观是有条件的,“从伦理意义上说, 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去战(以战去战),慎战(大律在谨),善战(不骄不怨), 守战(三军尽死)。而核心是‘以战去战’ ,亦强调了“慎战”“慎用” 军事武术的问题。

(二)严明的纪律

“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 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 ®军事武术的运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集体 配合、相互照顾的情况下来运用的,它要求军队“如左右手”“齐勇若一”“携 手若使一人,像“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一样“击其首则尾应至, 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

“你们要是服从我的命令,我就报告祖先赏赐你们;要是不服从我的命令, 我就在土地神的牌位之前处死你们,并且处死你们的儿子,为达到“一齐 拥进”的目的,军事将领往往从赏、罚两个方面对军人——军事武术的运用者 进行了引导和督促,以达到“军和”的目的。

浏览50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