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武术的训练讲究实效性和注重相关体能、素质的培养。

夏代的军队较少,主要是保卫王室之用,“商代的军队虽已具备国家常 备军的性质,但并未形成制度,军队仍然是预先定好编制、隶属关系、战时临 时召集的民军制” 。西周时期,这种形式已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因而,西 周建立了常备军,并设置了专门的训练机构——地官和夏官,其中地官负责全 国的教育,夏官(相当于后来的兵部,长官为大司马)则偏重军事武术的训练, 形成了军事武术“上下一盘棋”的专门化训练阶段。

“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 ,“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 发于卒伍” ,战国时期,文武分离,出现了军事武术人才专业化的倾向。

“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战国时期,各国 都非常重视常备军的建设,提高其待遇,加强他们的教育和训练,其中最重要 的手段便是严格的纪律训练和以军功授爵为核心的赏罚制度。“鲁仲连曰:‘彼 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谁周曰:‘秦用卫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 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天下谓之 上首功之国’。”®战国时各国普遍实行军功爵位制,其中秦国最为彻底,这种“凡 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的制度,造成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

所芬华”  “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的局面。秦国养 成了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的风气,为秦进行统一战争奠定好了条件。

专业化的管理者和常备军的建立使军事武术走向了独立的发展道路。


  1. 徒手对抗性技术的练习


“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在兵器不锐利的社会,徒手技艺是军事武术 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这一点可以在《汉书•艺文志•兵技 巧十三家》中有手搏六篇得以明证,至于“无预于大战之技”的评论那是明代 的事。

  • 手搏


先秦时期,原始社会搏兽的遗风仍然存在。“暴虎冯河”的子路、“手 搏犲狼,足追四马” ®的夏桀殷纣、“手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的帝纣等记 载就表明了这种遗风的存在。

手搏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且技术相对成熟。该时有 “(鲁)公子友谓莒挈曰:‘吾二人不相说,士卒何罪? ’屏左右而相搏” ® “晋

侯梦与楚子搏” 的记载,两则史料基本上反映了手搏的普及情况。

  • 摔跤


摔跤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称谓,如角抵、角力等。“蚩尤氏,耳鬓如剑戟, 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在原始社会兵器还不锋利的情 况下,以角抵人、用头进攻应是很有效的进攻手段。后来,角抵发展为角力, 成为军事武术训练的一个重要手段。《礼记》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 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的记载。春秋时代,出现了“春秋角试,以练精材”  的说法,由“习”向“试”的转化说明了训练要求的提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进步,摔跤的军事作用逐渐降低,它开始向 竞赛、娱乐的方向发展。秦代,摔跤更名为角抵,其目的是“以为戏乐,用相 夸示”,具有极强的娱乐性。秦二世在看“角抵优俳之观”时,竟然沉迷其中, 不理朝政,不见李斯。@至于汉代,角抵转化“角抵戏”,在经历了 “角抵奇戏”  向“角抵妙戏” 的转换后,其娱乐性就更强了。

  • 蹴鞠


刘向《别录》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蹴_,兵 势也,所以讲武,知有材也从汉代班固撰写的《前汉书•艺文志》中有“蹴 鞠二十五篇”来看,蹴鞠已经达到较高的技术和理论水平。考古表明,新石器 时代发现有石球,“不但数量多,而且磨制得光滑又规则”。另外中国民俗中

有踢石球的风俗,“是月,小儿及贱闲人,以两石球置前,先一人踢令远,一 队随踢其一,再踢而及之,而中之,为胜” 。

  1. 重视奔跑、跳跃等辅助技能的训练,把田猎看作是军事武术训练的重 要手段


古代社会,跑步是生活、生产的重要技能,也是作战的重要技能之一。“夸 父与日逐走”就是当时人们善于奔跑的例证。

“旅贲氏,掌执戈盾,夹王车而趋。左八人、右八人,车止则持轮”,“虎 贲氏,掌先后王而趋以卒伍” 。车战时期,步兵与车兵配合作战,为此要求 步兵要有非凡的奔跑能力。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军队武术 的运用讲究速度。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长跑只是“旅贲氏”“虎贲氏”等步 卒的练习项目。战国时期,情形大变,步兵的地位上升、车兵的地位下降,因 此,跑成为军事武术重要的训练科目。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愷, 春蒐秋称,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战争能带来诸多弊端, 所以不能好战,但也不能走向忘战的极端,田猎就是较好的一种方式。

田猎就是集体狩猎,随着社会的发展,狩猎不再是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 但却作为军事演习的方式保留下来。这种田猎以集体狩猎的形式、以禽兽为假 想敌,来进行军事演习,练习兵器的击刺、弓箭的发射、奔跑以及手搏等军事 武术技能以锻炼部队^

“春振旅以搜,夏茇舍以苗,秋治兵以称,冬大阅以狩,皆于农隙,以

讲事焉” ,田猎一般在农闲暇时进行。春教辨鼓铎、夏教辨名号、秋教辨旗物, 在三季“各教其一”的基础上,冬季进行汇集合练式的军事大演习。

由于战争的残酷性,军事武术的训练一切围绕着“练为战”来进行,形 成了“专项训练,专项见效”的训练思想。但训练的枯燥、乏味也促使先民们 创造出了方式和方法,以游戏、娱乐的方法来促进、调节训练。

三、军事武术“能击善舞”风格的形成

舞蹈是古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且呈现出“武舞同源”的特点。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认为,“要是发生战争,大半都由 志愿兵来进行。在原则上,每一个部落只要没有同其他部落订立明确的和平条 约,它同这些部落便都算是处在战争状态。反对这种敌人的军事行动,多半由 一些优秀的战士来组织;这些战士发起一个战争舞蹈,凡参加舞蹈的人,就等 于宣告加人了出征队,队伍便立刻组织起来,即时出动”。战前举行舞蹈演习 阵法、激发士气,在古代中国也是一种风尚。

“原始社会时击舞不分,技术不十分精确分明,后来为了适应观赏娱乐 的需要,击舞由合而分,技术多有提炼加工。但击中有舞,舞中有击的现象仍 随处可见” ,因此有学者认为“能击善舞是中国古代武术的蔚然风尚” 。“万 舞”者,“习戎备也” ,军事武术训练常采用集武术和舞蹈为一体的“武舞” 的形式进行。手执器械而舞则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为此,军中人士在“无以 为乐”的情况下,常能“拔剑起舞” 。

据《韩非子》记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有苗乃服” ,干是盾,戚是斧,显然这种“舞”既是军事武术的演练,又带 有军事炫耀、威逼的性质,与今天的军事演习有共通之处。《礼记》中亦有“干 戚舞”的记载,此时的“干戚舞”“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 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显然,这里的“干戚舞” 已带有训练的功能,与《韩非子》中带有炫耀性质的“干戚舞”不同。

除“干戚舞”外,类似的还有“象舞” “大武舞”等形式。

“象舞”是一种模仿击刺之法的舞蹈形式。《诗经》记载:“维清,奏 象舞也”。《钦定诗经传说彙纂•诗序下》认为,“一击一刺曰一伐,是用 兵之时有刺有伐,此乐象于用兵时刺伐之事而为之舞,故谓之象舞也” ®。马 明达先生认为,“戈为琢兵勾兵,可以击,不可以刺,所以一击一刺极可能是 说矛与戈的配合行动”,由此可以看出,“象舞”是一种具有实战性质、讲究 配合的军事武术训练活动。

浏览49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