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子〉产提出了“将必从己先”的观点,明确地提出将帅应当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司马法》亦持此说,认为将帅应当具备“五德” 一仁、义、智、 勇、信。只不过与《孙子兵法》不同的是《司马法》强调“义”而未提及“严”。
先秦另一部重要兵书《六韬》亦对将帅的选拔、任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该书认为将帅应备“五材”而防“十过”。“五材”,即“勇、智、仁、信、 忠”。《六韬》的作者认为“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 忠则无二心”,所以五者是将领的必备素质。“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 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 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 可以看出,《六韬》的“五材十过”与孙子的“五德” “五危”有承继之处, 又有所发展。不但如此,《六韬》的作者还强调将帅的选择应当禁防以表象取 人,为此,他列出了“外貌不与中情相应”的十五种表现(十种表面给人留下 美好印象的和五种表面给人不好印象者)。那么如何选拔“良将”呢?《六韬》 的作者提出了考察将帅的八种方法——知之有八征,即“一曰,问之以言,以 观其详;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 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 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将选出后,要在宗庙里举行隆重的仪式,并授予象征军权的斧钺,然后“军 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给将以决定权,让他“无天于上,无地于下,
无敌于前,无君于后”,以达到“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的目的。
二、军事武术教育与训练的双轨制
训练与教育也不同,“可以说,训练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养成的教育。 多指对部队进行的教育。在习惯上常把院校的理论教学、意识的培养称为教育, 而把部队的操练和技能的培养称为训练”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体现在军事武 术领域就是高度重视训练,增强自身素质,以达到“先为不可胜” 的目的。“不 教民战,是谓弃之” ,为达到自卫、取胜的目的,各国统治者非常重视军事 武术的实效性训练。如御术的要求是“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即要求前 进和后退要在一条直线上,战车要能做到以最小的曲半径转弯,这是非进行长 期、艰苦的训练不可预及的。公元前573年,晋悼公即位后,正式设立军事训 练部门,专门负责军队的建设与训练。他任命荀家等为公族大夫,专门负责禁 卫军的训练;任命弁纠为“御戎”(驾驶国君的战车),并负责全军御车甲士 的训练;任命荀宾为“右”(王车的车右),并负责全军车右甲士的训练;任 命籍偃为司马,负责全军车兵和步卒的训练。这样,晋国就形成了比较全面、 分工细致完备的军事训练系统。
(一) “合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策略
恩威并济、文武结合的治军原则在周以前已被认识到,如保存在《尚书》 中的多篇战争动员令一一誓,其内容大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揭发被征伐对 象的非正义性,以“正义”的力量激发战争的动力;另一部分则是申明军纪, 奖罚分明。西周以后,“德治”与“法治”成为治军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 “德法并济”的治军策略日趋成熟。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 可用也。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孙子明确地提出了 “文武并济” 的治军思想,可看作“德治”与“法治”结合走向成熟的标志。“令素行以教 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孙子还明确地提出了“文武并济”的治军策略还应注意平时的“养成”。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 教则下听上”,法家学派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商鞅力主统一的刑法、赏赐 与教育的结合
长者以言传身教的形式进行,猎场和牧场就是学校,全体部落成员都有受教育 与训练的权利,主要内容是对实际格斗技术的练习和训练。体现出“教育对象 的全民化” “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场所的社会化”“教育过程的终身化” 和“教育价值的实用化”等基本特征。
学校教育的萌生需要“阶级的分化”“专门的需求” “空间的固定”“时 间的缩短”和“文实的并重”等几项前提条件。夏王朝建立以后的“三代”(夏、 商、西周)一方面,学校教育出现,“从奴隶社会开始,教育才变为一种专门 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便成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另一方面,中 国从夏代始建军队,其军队主要由“王族军——国家军队”和“氏族军——地 方军”组成。夏代“国家还不能供给很多的脱离生产劳动的职业军人。所以, 夏代还没有国家的常备部队。最初的国家军队就是平时警卫王室的卫队,这便 是以后国家常备部队的雏形”,有战争时,国王则临时征调王室成员组成贵族 军参战。夏朝直接管理的地方很小,“全国大部分的基层行政机构仍然是以血 缘关系为基础组成的氏族公社,这些氏族公社和夏王族统治者之间,仅仅是一 个松散的联邦,尚未形成严格的君臣关系,仅尊夏王为盟主而已。……各氏族 部落却仍各自保留军队” 。国家军队的出现使专门性的军事武术训练成为可 能,由此,学校教育与军事训练的双轨结构形成。
总称,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表演艺术。射是射箭的技巧,御是驾御战车的 技术,两项为军事武术内容。书是识字与著文,在文字产生之初,还往往传授 自然博物知识。数是数术的简称,包括数学知识的传授(当今的数学,在古代 称作“算”,故古代的数学教材多称“算经”)和一些“技术性”知识技能的 教学(如关于记日、记月和记年的“数日”),甚至八卦也属于数教的内容。 由此可见,先秦的“六艺”教育有极为丰富的内容,表现出“文武兼修”“诸 育并重”的特点。
战国时期,经过“六艺”教育的长期实践,以儒家为主体的“诸子百家” 进一步提出并阐释了 “六艺”教育思想,形成了 “六艺”教育起源说(起于养 生的需要、起于生产的需要、起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六艺”礼乐及政治伦 理说、“六艺”射御及文武兼备说、“六艺”书数及致用说、“六艺”教育的 养心说等学术观点。
(四)循序渐进的军事武术训练思想
战争讲究战士之间的协同,万人之众,合于一心的前进,必须经过严格 的训练才能达到。《六韬》对军队训练的基本步骤有所描绘,其具体步骤为“凡 领三军,必有金鼓之节,所以整齐士众者也。将必先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 以教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变法。故教吏士,使一人学战,教成合之十人,十 人学战,教成合之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合之千人,千人学战,教成合之万人, 万人学战,教成合之三军之众,大战之法教成,合之百万之众,故能成大兵, 立威于天下” 。
“将异其旗,卒异其章。左军章左肩,右军章右肩,中军章胸前。书其章曰: ‘某甲某士’。前后章各五行,尊章置首上,其次差降之。伍长敎其四人,以 板为鼓,以瓦为金,以竿为旗。击鼓而进,低旗则趋,击金而退,麾而左之, 麾而右之,金鼓俱击而坐。伍长敎成,合之什长,什长敎成,合之卒长,卒长 敎成,合之伯长,伯长敎成,合之兵尉,兵尉敎成,合之裨将,裨将敎成,合 之大将,大将敎成,陈于中野。置大表三百步而一6既陈,去表百步而决,百 步而趋,百步而骛,习战以成其节,为之赏罚@这里明确地说明了军事武 术训练中各有标志、合成训练模式,以及第一个标竿演习决斗、第二个标竿演 习快步行进、第三个标竿演习跑步疾进的“三竿训练模式”。
循序渐进的训练思想,后代又有所发挥,如戚继光《纪效新书》中就提 出了“先自舞,后比试”“既得艺,必试敌”的训练步骤,戚继光还告诫大家“凡 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 的勾当。……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 为此比试时他要求士兵“且 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
浏览5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