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射”和“御”是训练车战甲士的两个主要科目, 显然属于军事武术训练的范畴。“乐”中的“武舞”也有军事训练的成分。
“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计之,五十步四百(十) 人,广五百步之队,丈夫千人,丁女子二千人,老小千人,凡(四)千人而足 以应之,此守术之数也。使老小不事者,守于城上不当术者。”墨子从支持 正义战争的立场出发,认为当外敌人侵时,应全民皆兵,就连老人和小孩也要 用在不正面应敌的城上。
商鞅亦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与“负海之国贵攻战”不同,“四战之国(四 面受敌之国)贵守战”,对于这种战争,商鞅认为一方面应当实行全民皆兵的 策略,另一方面要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他认为守战时应进行全民总动员,分 编所谓的“三军”,即“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 进行全民抗战。
将、士是军事武术习练的主体,其价值体现在“保国”和“安民”两个方面,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是军人的主要价值追求,为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就 存在一个将、士选拔的问题。
(一)选士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残酷,各国全民皆兵或鼓励人人当兵。《荀子》 对其有一段简略的记载:
“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赐赎锱金。……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
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弯,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 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秦人其生民也狭隘,其使 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阨,忸之以庆赏,鳅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 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阨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
从中可以粗略地看出,秦国似乎要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而魏、齐两国 则指定了一定的选材标准,以重利为诱惑,鼓励人去奋斗。
“有踰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 ’。” 知道士卒“轻 足善走”,显然是经过了训练或选拔。战国时期,实行“征兵制”,•有些诸侯 国在征兵时就采取了一定的选拔手段,如魏国武卒的选拔就是一例,其“武卒” 的选材标准为:“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 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贏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 利其田宅” ,可以看出,魏国选拔“武卒”的标准以披甲射箭和带装备行走 的能力为主。
在快速奔跑的马上射箭、作战要求有更高的武艺,为此对骑兵战士的选 拔也较为苛刻。在《六韬》中作者以武王和姜太公对答的形式,给出了明确的 标准。“武王问太公曰:‘选骑士奈何?’太公曰:‘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 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 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 可以看出,骑兵的选拔不但要求年龄、身高,身强体壮,还要求能射箭技艺高 超,能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以少胜多的能力。
关于车兵的选拔标准,《六韬》中亦有说明。“武王问太公曰:‘选车士, 奈何? ’太公曰:‘选车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走能逐奔 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束缚旌旗,力能彀八石弩射,前后 左右,皆便习者,名曰武车之士’。”在这里,作者明确地给出了车兵的三个 要求:一、年龄和身高要求;二、奔跑能力和车跑起来后跳上车的能力;三、 力量和射箭要求。
“军中有大勇力、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名曰冒刃之士;有锐气壮 勇强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阵之士;有披距伸钩强梁多力,溃破金鼓,绝灭 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踰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 曰寇兵之士;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将之人、 子弟欲为其将报仇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愤之士;有贫穷忿怒、欲怏其志者, 聚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赘婿人虏、欲搶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 之士;有胥靡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幸用之士;有材技兼人、 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战国时期,被选拔出来的兵士, 根据其特长编人不同类型的部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这是“军之练士不可不察”的事情编练这些士兵,要用很长的时间,付出巨 大的人、材、物力,统治者不会让这些士兵很快退役,加之他们有较高的待遇, 因此带有雇佣性质。
(二)选将思想与对将领素质的探讨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这一文武认识,是中国古 代基本的政治常识。将帅在武事、武备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也是军事武术主要 掌握者和推动者。探讨古代的选将思想以及对将领素质的探讨,对我们把握军 事武术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之在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 故置将不可不察也。” 1将领在武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将孰有能”是关系 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中国的早期阶段,统治集团中并没有严格的文武区分,一般情况 下君主常常亲自出征,此时贵族兼具文武双重身份,因此从军不但是一种义务, 更是一种特权、荣誉^春秋时,多数情况下还是君主亲征,但开始以卿为将。 战国时,开始使用专门的将帅,“官分文武” 的政治体制开始,武将的选拔 和素质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在春秋中期以前的武德史上,的确很少见到对武德之‘智’的肯定” 3, 对“将帅”素质的要求主要是“勇”“仁””等方面。公元前638年,宋 襄公率军与楚军战于泓水(今河南柘城东北)时,他不听部下劝告,采用“不 鼓不成列”的“仁义”战法,先礼后兵,结果错失良机,惨败,且自己身受重 伤,不久去世。对这种战法,《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左传》和《榖梁传》持批判的态度,而《公羊传》 则持赞扬的态度。可以看出,春秋中期对将领素质冲突的现实和变革的趋势。
“到了春秋后期的孔子、孙子时代,‘智’便成为军事家、思想家普遍认同的 重要武德准则,并取代了礼的地位。《司马法》将“智”列人了“礼、仁、 信、义、勇、智”的武德体系中,孔子的“智、仁、勇”和孙子的将帅“五德” 则干脆把“智”放在了首位加以重视。
“赏罚不信则民无取,管仲与管子学派重视赏罚的作用,将之作为将
帅的重要素质,并提出了善于赏罚的两个要求:素赏(战前允诺,战后行赏) 和“罚不避亲贵。
孙子极为重视将帅的作用,他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安危之主 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将军之事, 静以幽,正以治” ,孙子明确地提出了领兵作战的将帅应当具有“静”一 沉着冷静、“幽”——深谋远虑、“正”——公正无私、“治”——条理井然 的素质。在此基础上他明确地提出了选将的基本标准——“五德”,即“智、 信、仁、勇、严” 。不但如此,他还从反方面提出了“五危”的告戒,即“必 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
“得之(良将)国强,去之国亡”,吴起特别重视“良将”的作用,他 对将即勇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指出“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他说“夫总 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 ,认为将应当是“兼刚柔”“总 文武”的人才,为此,他提出了 “五慎”(理、备、果、戒、约)、“四机” (气机、地机、事机、力机)和“教戒”作为将帅的基本品质。此处,“教戒”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军事技术(主要是军事武术)方面的训练;二、 精神素质的训练和养成。
浏览5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