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内容为几个常见病症的施治方案,目的在于印证上述几章的 理论,并使习者明白本功法是如何用于临床治疗的。对于同道来讲, 本章只是抛砖而已。
一感冒
1.普通感冒
【辨证分型f 风寒外束、风热袭表、夹湿、夹食滞、内热外
寒等。
【治疗原则】通畅气机,扶助正气,达邪外出。
【施治部位】
- 四门(天门、风门、气门、血门)。
- 大椎、陶道、印堂、太阳、列缺、太渊、迎香、通天、鱼 际、少商、商阳、风府、风池、曲池、外关、合谷、尺泽、复留。
【施治手法】拍、打、点、捏、掐、按、捂。
【手法补泻】以轻力、柔力为补,以重力、刚力为泻。热者施 以清凉之气,寒者施以温热之气。
【施术过程】
- 开四门:
- 开天门:用四指并扰,拍打百会穴三十六次,接着再拍打玄窍
穴三十六次。
- 开风门:用手指及掌心拍打脑后的风池(双)、风府以及后腰 部之命门穴,各行三十六次。
- 开气门:用点法。以四指尖由天突穴起,向下沿前胸正中线上 的任脉,点至小腹的气海穴,上下反复三十六次,可以用叩点。
- 开血门:用点按法。沿前胸两侧正中线,自华盖穴始,分别向
下用指点按至下肢血海穴为止。如此反复操作,共计三十六次。
- 用掌指拍打大椎、陶道各八次。
- 用食指尖点按太阳、印堂、迎香、通天各八次。
- 用拇指食指捏掐列缺、大渊、鱼际、少商、商阳、曲池、 外关、合谷、尺泽、复留各八次。
【加减变化】
- 外感无汗者:补合谷,泻复留。
- 外感汗多者:泻合谷,补复留。
- 热盛者:重泻大椎、陷谷。
- 头痛较剧者:泻太阳、印堂、通天。
- 咳嗽甚者:泻列缺、太渊,重泻陶道、风门、魄户。
- 鼻塞不通者:泻迎香、通天。
- 咽痛声哑者:泻鱼际、少商。
【选穴释义】
- 风池、风府:能疏散风邪而解表,是治疗头项强痛的重要 穴位。
- 外关:能散一切居表之邪,尤其是居阳经之邪,其发散作 用较大。
- 风门:能法风、宣肺、化痰。
- 曲池配合谷:有清热解表之功。
- 尺泽:可清泻肺气,除肺中之热。
- 合谷、复留:前者补而后者泻,则可发汗解表;前者泻而 后者补,则可止汗生津。
- 大椎:该穴为手足三阳经脉与督脉的交会穴(即六阳之大 会),故能治疗邪客于表而致三阳经气郁闭的发热。
- 陷谷:能降解疏散阳明经的实热,如表邪不解,由肺入胃,
则可选用此穴。
- 太阳穴:能除头额疼痛。
- 印堂穴:可祛前头痛。
- 列缺、太渊:前者为肺经络穴,后者为肺经原穴。二穴对 宣肺的作用最大,故可治疗肺气不宣而致的咳嗽。
- 迎香、通天:前者属手阳明经,后者属足太阳经,两经脉 均循行于鼻部,故可疗鼻塞不通。
- 鱼际穴:本穴为“阳之所治”,因阳火郁盛所至的咽痛音 哑,用之最宜。
- 少商穴:为肺经井穴,可泻肺经的邪热,故为治疗咽痛的
要穴。
【病例简介】
- 夏某,男,30岁,北京五金机电厂铸造工。1971年1月26 日初诊。患者因髙热头痛九日不退而来诊。经询,其于本月16日自 外地返京,长途跋涉,身感疲倦,归家行房,次日起床便感腰痛腿 酸,神疲乏力,头部疼痛,恶寒发热。先后经本厂医务室、某西医医 院、中医医院诊治,历时九日而未见效。
【当下诊见】 体温39. 2^,脉博98次/分,血压120/80 -
imndg。脉浮弦,舌红苔黄,面红耳赤。自诉头痛难忍,如拶似裂, 口苦咽干,内心烦躁,夜不能眠,食欲不振。此属寒邪外束,内热不 得外散。应与解表清热,通畅气机,使内外之邪两解。随即按上述方 案,以指针点穴、拍打等法施治,约三十分钟后,患者全身见汗,症 状也随之减轻大半。以后又复诊三次,诸症悉除,康复如初。
- 徐某,男,34岁,北京酒仙桥某厂工人。1962年10月5 日,因发热五日不退而前来就诊。患者于9月29日工作后身热汗出 而冷水浴身,次日晚酒后就寝,夜间即感周身不适,身痛酸困,晨起
后即感恶寒、发热、无汗、口苦咽干,曾呕吐四次,面红目赤。经他 医调理四日无效,遂来就诊。査见其体温39. 5尤,脉浮紧,舌淡苔 薄黄,余症仍如上述。
此症为劳后受冷,内存湿热,不能外达。治疗取调理气机,以 开、散、降、出法为主,使其表解,即表开、热出、寒散、湿降。随 即使用开四门,拍打大椎、陶道,点按太阳、印堂,捏掐列缺、曲 池、外关、合谷、复留等穴。施术之后,即见身有微汗,全身舒适, 如释重物,头痛大减。以后又复诊三次,诸症除而食睡如常,遂 告愈。
按以上二例,均以身体疲倦劳累,复感外寒为前提,所不同的是 一兼酒而一兼色。这一点正是其按常法施治而不愈的原因之一。由于 其正当壮年,正气未虚,故施以本功法,调其气机,使其升降、出 入、开阖、聚散这四种状态重新达到平衡,则正气内布,营气和调, 外邪内邪皆无藏身之处,何患疾病不愈?所以,协调气机虽只四字, 而八法尽在其中。
流行性感冒【辨证分型I
外感时疫邪毒,均为热症。
【治疗原则】通畅气机,清热解毒,达邪外出,偏于开、散、 降、出。
【施治部位】同“普通感冒”中
所述。【施术手法】同“普通感冒”中所述。
【手法补泻】同“普通感冒”中所述。
【施治过程】同“普通感冒”中所述。
【加减变化】
- 头痛较重,全身骨节痛者,加重对风池、风府、大椎、陶 道、通天等穴的施术i度,但仍以患者自觉适身为度,切不可令人难 以接受。
- 恶寒重、口不渴、舌苔白腻者,取商阳、少商、厉兑、外 关、陷谷等穴,重点、重捏、重掐。
- 高热不退、咽喉肿痛者:取鱼际、少商、天柱等穴,重点、 重按;取陷谷穴,重捏、重掐;取督脉腧穴(如大椎等),重拍、重 打;取扶突穴,以指点之。
- 饮食欠佳者,温补胆腧、脾腧、胃腧等穴。
- 咳喘有痰者,加用温散肺腧、魄户、风门等穴,重捏掐列 缺、太渊等穴。
- 体虚,阖补命门、关元之气,聚住气海、肾腧等穴。感冒 居内科病之首,其时时可发,人人可得,处处可见,是常见病中最常 见者,也是多发病中最多发者。
病虽常见,却不可习以为常,因为确有其可畏之处。所谓可畏就 在于不同体质状态的人患了感冒,会引发不同的后果,甚至是极为严 重的后果,直至危及生命。所以,及时地、积极地治疗感冒,就可以 杜绝各种后果的发生。可以这样说,感冒的治疗,是治中有防。但其 方法非一,本节所提供的仅是其中非药物疗法中的一种,且方法简 单、方便、安全、可靠。
本书所介绍的各种功法,自然可以用来治病,包括治疗感冒在 内,但其更重要的是增强人的体质,减少和防止疾病的发生,这是比 某个病的治疗方案更重要的东西。中国有句俗语:刀伤药再好,也不 如不拉口子”,真是语俗而理不俗!
【辨证分型】
- 中风先兆:头晕、目眩、头痛、指麻、肢麻、身体疲乏、 嗜卧或异常兴奋,偶见舌春语涩、口角流涎、耳鸣健忘等证。
- 中经络:神识清楚而见口眼歪斜语謇涩、半身不遂等证。
- 中脏腑:猝然昏倒,神识不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
- 闭证:中脏腑证,又见口噤不开,面红目赤,双手握固,二便 闭阻不通,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脉玄实劲滑者,属实证。
- 脱证:中脏腑证,又见口张目合,手撒,鼾睡,痰鸣,面色苍 白,二便自遗,甚至大汗,肢体厥逆,脉微细欲绝者,为虚证、 危证。
- 后遗证:中风急性期过后,见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半身 不遂等证,常迁延不愈。
- 病因特点:
- 外风:发病前无先兆,发病后每兼有六经形证,如发热、恶寒 (或不恶寒)、有汗(或无汗)、脉浮等。
- 火热:头痛、目赤、面红、口干、口渴、烦躁不安、尿赤、便 闭,甚则见昏蒙、谵妄,或见瘛瘀舌绛苔黄燥、脉疾数洪盛。
- 痰盛:平素体肥面白,眩晕多痰,发病后喉中痰涌,声如曳 锯,胸脘痞闷,苔腻厚、脉洪滑。
- 气虚:由于中气衰微,平日精疲乏力,四肢酸软,胃纳不佳, 头晕气短,多尿,猝然仆倒,语淫音低,神色暗淡,脉微弱。
- 风阳:因风阳上逆者,必兼见耳鸣目眩,瞀闷昏蒙,筋脉朋 动,面赤时升,自觉烦热,脉弦细数。
阳虚:由于脾肾阳虚,必见四肢逆冷,眩晕朋动,大便不实, 汗冷,气微,舌淡苔白清润,脉沉微虚细。
浏览5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