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关按摩法
【本穴定位】本穴位于掌侧腕横纹上二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 屈肌腱之间取之。该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 阴维脉。
【施术方法】采用坐姿同上条。以左侧为例:右手拇指放于左侧 内关穴上,食指放于左侧外关穴上,其余三指并拢于食指。左手放 松,开始行功,一点一按,一揉一捏,一紧一松,一松一紧。快慢要 适度,速度要勻稳,次数不限,而以自己有酸麻胀痛、湿热串动感觉 为宜。
【说 明】本功法在每日起床后及临睡前各做一次,每次大约 十分钟左右。两侧行功完毕后,抖动双腕一分钟左右即可。
【功能作用】能宁心安神、理气血、通经络、止疼痛。可防治心 择、心烦不安、胸胁肋痛、胸闷(、痛、胃脘疼痛、恶心、呕吐、呃 逆,喘满,麵等症。
5.中號按摩法
【本穴定位】本穴位于脐上四寸,腹部正中线上,属于任脉。该 穴又称为太仓穴,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中的腑会穴,以及任脉与手太 阳、手少阳、足阳明经的交会穴。
【施术方法】用端坐、仰卧姿式均可,练者可据自身情况而定。 用左手掌心之劳宫穴置于上腹部之中脘穴上,右手掌心之劳宫穴置放 于左手背上之外劳宫穴上。然后一捂一按,左旋右转(即顺时针、 逆时针),一轻一重,一快一慢。如此反复操作,次数不限,而以自 己有温热串动感为宜。
【说 明】(1)此功每日于起床后、临睡前各做一次,每次约 十分钟左右。(2)本功行按法时,不可用大力,尤其是仰卧时,更 不宜用大力。(3)有胃下垂者,练功时以卧姿为佳。
【功能作用】能和胃理气、温中散寒、化湿降逆。可防治胃脘胀 痛、呕恶不食、消化不佳、腹胀腹泻、夜卧不安等症。
- 气海按摩法
【本穴定位】本穴位于脐下一寸半处,小腹正中线上,属任脉, 为强壮要穴。
【施术方法】全身放松,坐卧均可。以左手呈剑指式,点按揉气 海穴,同时向右旋转;以右手剑指施术时则向左施转。一点一按,一 揉一转,一轻一重,一松一紧,如此反复操作,轻重适度,缓急适 中,次数不限,以自己有温热胀痛串动感觉为宜。有时亦会出现凉气 串动感,此亦属正常。本穴施术约十分钟。
【功能作用】能益气强肾、和调气机。可防治正气不足、脘腹虚 胀、肾虚阳痿、遗精、水肿,中风后二便失禁、遗尿,妇人月经不 调、痛经、不寐等症。
【说 明】本穴在道家功夫中被视为要穴。其与肺气、腹气息 息相关,为腹中纳气之根基。若气海不作吸引,则中气不能下达于胳 部。男子腹式呼吸,全凭气海之鼓满,才有吐纳之功用,其养生调 息,动静出入,绵绵若存,全在于此穴。故而养生家以本穴为大气所 归之位,犹百川之汇于海,故名曰“气海”。
气海穴与肾气相通。肾属水,气与水互为子母,水在人身为阴, 独阴不能升化,必须济之阳气。心属火,火在人身为阳,《尚书》 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合之人身,则阴阳不可偏盛。人之饮 食、呼吸、寤寐、动静,只是调和自身的气血水火而已。故而养生家 以心意之阳,下降于肾宫而温存以守之,犹如天日之阳光下照江河湖 海;阴水得阳火照射,则气化升腾,云行雨施,泽被大地。其于人身 则为正气流行通畅,邪气自退而不扰人身。养生家如此地以动静调寒 热,以寒热平水火,善于保持自身的气血、阴阳的平衡,进而达到其 养生的目的。本穴施术宜晨昏各一次。
- 膻中按摩法
【本穴定位】本穴位于胸骨正中线与两乳间联线的交点处,或胸 骨正中线平等四肋间隙处。其属于任脉,为心包之募穴,又为八会穴 中之气会穴。
【施术方法】全身放松,正坐仰卧均可。将双手中指末节指背靠 拢,放于膻中穴上,其余食指、无名指、小指自然屈曲,拇指外展, 然后行功,一点一按,一轻一重,要快慢适宜,轻重适度。如此反复 操作,无次数限制,以自觉有呼吸通畅感觉为宜。此功每日早起后及 晚间临睡前各做一次,每次约十分钟左右。
【功能作用】本功能宽胸利膈、调气降逆,可防治咳嗽哮喘、胸 痛气短、肺痈、噎膈及乳妇乳少等症。
- 三阴交按摩法
【本穴定位】本穴位于足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取之。该穴属足 太阴脾经,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之交会穴。
【施术方法】全身放松,盘腿而坐,单盘双盘均可。用左手栂指 指腹放于左腿三阴交穴上,而左食指放于左腔外侧之悬钟穴上,中指 放于阳辅穴上;右侧布指与左侧相同,可互参对照,然后开始行功, 双手同时作捏按揉点动作
。一安一捏
,一揉一点,一轻一重,反复操 作,快慢适度,没有次数限制,而以自己有酸麻沉胀、温热(或凉 气)串动感觉为宜。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一分钟左右。
【功能作用】能滋补肝肾、健脾化湿、调经养血。可防治由肝肾 不足、脾肾虚弱所引起的女子月经不调、阴挺(即子宫脱垂),男子 阳痿、遗精,以及头晕目眩、不寐多梦、腹满不饥等症。
对于上述各穴位,顺序可自上而下,每日临睡前及起床后各做功 一遍,大约需用30分钟左右,还可以配合干洗面部、搓足心一百次, 还可以根据每个人的病情而有所侧重地选择练功。如有眩晕(高血 压)、胸痛心痛(冠心病)患者,应取百会穴、曲池穴、内关穴、膻 中穴、足三里穴操作施术;如不寐(神经衰弱)、食欲不振、消化不 良等症,则应取风池穴、内关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操作施术;如体 质虚弱,肾气不足、腰酸腿软、手足不温者,则应选取气海穴、足三 里穴、三阴交穴、涌泉穴操作施术。
罗汉拍打功,又称操练金刚体功,成于道家释家,却源于民间自 然形成的生活习惯。
其实,当人来到世上之初,最先接受的常常就是拍打(臀部或足 心),然后肺窍开,清气(又称天气)入,呼吸由此形成,后天生命也 从此开始,可谓“人生第一拍'此外,有经验的母亲会在孩子咳吐时 拍打其后背,轻拍婴幼儿的身体也可以促使其人睡。而成年人感到胸 部满闷时则会拍打胸部,头脑昏沉不适时会轻拍头部,腰酸腿沉时会 拍打腰腿,等等。这些拍打,有的是出于经验,有的却是出自本能。 但不管怎么说,这其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
道家释家认为钱财为身外之物,有碍修行,故生病时难于支付医 药费用,因而取用民间的拍打方法强身防病,自医自疗。随着练功的 深人,发现这种方法可以练成金刚体。于是经道释两家世代相传,不 断研究整理,并不断系统化、规范化、理论化,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功 夫体系,即道家的外金丹功和释家的金刚功,这都是释道两家必修的 功夫。以后,这种功夫又渐渐流传民间。
本功法通过一定程度的拍打,可以使人体内外的气血经脉周流畅 通,进而阴阳调和,脏腑和谐,正气内充,使身体强壮,既可以养生 防病,又可以治病,从而大大提高了机体的健康水平。
也许有人会问,这么简单的动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功效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不管道家也好,释家也好,在创造整理 这套功法的过程中,其指导思想都离不开传统的医学理论,并不是某 190
笫八幸,汉相打功
一个宗派的教义。而传统医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科学性、实用 性。下面就从这一理论出发,介绍一下本功法的功效和机理。
首先从脏腑的角度来看一看。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而脾则“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由此可知:皮毛为 肺所主,肌肉为脾所主,肺脾同属太阴经(手太阴肺、足太阴脾)。换 句话说,人的皮毛、肌肉与其体内的肺脾二脏直接相关。此外,人的 皮肤上除毫毛外,还有汗孔,《内经》称之为玄府、气门’直接参与肺 气的宣散。皮肤、肌腠又正是人体卫气循行的地方,正如《灵枢经》 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本功法的拍打,实际上是一种有规律的人为振动。这种振动使得 被拍打的部位也产生了同步共振,而振的作用主开主散。故此,拍打 皮毛肌膜,就可以开局部之闭塞、郁滞,进而化滞气,散疲血,散诸 邪气,使卫气畅通外达,营血周流不息,此即营气内充,卫气外固。 如此久之,则可使人的腠理皮毛固密,卫气强盛,外邪自难入侵,这 就起到了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此即《内经》所说的“阴平 阳秘”中的“阳秘”,这是其直接作用。其间接作用为:通过拍打皮 毛,使肺气间接得到宣发,肺的宣发功能正常,则其宿降功能也必得 到加强,继而其主气、通调水道、主治调节等功能都会得到正常发 挥,人体五脏六腑间的不协调之处,便会被渐渐纠正,逐步达到五脏 安和的状态。因此,本功的间接作用即内和顺,也就是《内经》中 所说的“阴平”。
再从经络角度来看。
在本功拍打的部位(皮毛、肌肤)中,分布着大量的经脉、络 脉,计十二正经(手足三阴三阳经)、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冲、 任、督、带、阴阳娇、阴阳维)、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此外还有位于体表的数百个穴位。这些分布于体表的经络,与分布于
体内的经络及五脏六腑各个器官,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而又有条 不紊的立体网络。他们形体相连属,功能相承辅,气机运行,各守其 道,开阖聚散,升降出入,各得其所。
当拍打形成的振动波及到体表的经络穴位时,便可直接激发该处 的经气,并调节其运行状态,进而间接调节其内连的脏腑器官,使之 气机和顺,气血畅达,外无闭塞之经络,内无郁阻之气机。这样机体 就达到了较佳的的健康状态,身体素质自然也就加强了,提高了。这 就是释家所谓的金刚体。
总之,同其他功法一样,本功法的最终目的仍是使练功的人达到 身体健康,其操作方式简单,强其外而健其内,由表及里。
浏览90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