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督脉经络穴位的分布
督脉,起于尾骨下,行脊背后正中线上,经头顶到达上唇,共计 有28穴。
- 龈交:在唇内齿上銀缝中,从门牙缝之上,齿龈之略凹处。
- 兑端:在唇上端,唇中央尖端,于唇沟皮肤与唇上粘膜之 间处。
- 水沟:在鼻柱下,于人中沟上段约三分之一处。
- 素髎:在鼻柱上端,当鼻尖处。
- 神庭:在发际,直鼻,从前额直上发际处。
- 上星:在颅上,直鼻中央,从前发际人发一寸处。
- 囟会:在上星后一寸骨间陷者中,从百会直前三寸处。
- 前顶:在囟会后一寸五分骨间陷者中,从百会直前一寸五 分处。
- 百会:在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从两耳尖直上,当头顶 之正中际。
- 后顶: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从强间穴直上一寸五 分处。
- 强间:在后顶后一寸五分,从脑户穴直上一寸五分处。
- 脑户: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从风府穴直上一寸五 分,当枕外粗隆上缘处。
- 风府:在顶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穴,项后发际上两筋之 间,当头骨之下缘处。
- 哑门:在后发际宛宛中,于项后发际,当风府下一横指处。
- 大椎:在第一椎陷中,正坐俯首,于第一胸椎上、第七颈 椎下陷处(颈后椎骨高起而随头摇动者为第七颈椎棘突)。
- 陶道:在第一椎节下间,于第一胸椎下陷处。
- 身柱:在第三椎节下间,于第三胸椎下陷处。
- 神道:在第五椎节下间,于第五胸椎下陷处。
- 灵台:在第六椎节下间,于第六胸椎下陷处。
- 至阳:在第七椎节下间,于第七胸椎下陷处。
- 筋缩:在第九椎节下间,于第九胸椎下陷处。
- 中枢:在第十椎节下间,于第十胸椎下陷处。
- 脊中:在第十一椎节下间,于第十一胸椎下陷处。
- 悬枢: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于第一腰椎下陷处。
- 命门:在第十四椎节下间,于第二、三腰椎之间下陷处。
- 阳关:在第十六椎节下间,于第四腰椎下陷处。
- 腰俞: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于下髎之中间,当骶骨裂 孔处。
- 长强:在脊骶端,于尾骨下端前方之陷凹处。
- 捏拿督脉经络穴位部位
- 捏拿督脉经络穴位部位有龈交、兑端、水沟、素髎诸穴位 及唇口鼻部位。施术操作为一压一挤、一挤一压、一松一紧、一紧一 松。操作1〇〇次左右,大约1~2分钟左右,以得气为度,自觉颜面 轻松为佳。
这些穴位部位主治中风口噤、不省人事、口眼喵斜、口面肌颤 抖、癲狂、唇吻强、目截、多泪、鼻生息肉、鼻窒喘息不利、牙措肿 痛、齿龈痛、魈血、消渴、黄疸、小儿面疮癣久而不除等症。
- 捏拿督脉经络穴位有神庭、上星、囟会、前顶,部位有头 面、额部、前顶。施术操作用五指上捋捏拿法,逆经络行走手法,因 成年人阴不足阳有余,阳平阴密、阴阳和顺,故使用逆行之法。操作 用力一压一挤、一挤一压、一松一紧、一紧一松,操作120次,大约 2分钟左右。以得气为度,自觉头脑轻松痛快为佳。
这些穴位部位主治心悸不安、头眩疼痛、呕吐、目泪自出、目 翳、鼻渊鈕血、鼻塞多涕、不闻香臭、不眠或多睡、癫痫、角弓反 张、小儿暴痫等症。
- 捏拿督脉经络穴位有百会、后顶、强间、脑户,部位有头 顶脑后。施术操作为一压一挤、一挤一压、一松一紧、一紧一松。操 作100次左右,大约1~2分钟左右。以得气为度,自觉头脑轻松通 快为佳。
本穴位部位主治惊择、健忘、癫疾、尸厥、头痛目眩、鼻塞、耳 鸣、脱肛、阴挺、疼疾、角弓反张、偏正头痛、失眠、项强、头昏眩 晕、脑旋狂走、头重脚轻、心烦呕吐、舌本出血、睛痛目不明、黄疽等症。
- 捏拿督脉经络穴位部位有哑门、风府、大椎、陶道诸穴, 及脑后颈部位、颈椎大筋处。施术操作用气、力、劲要到达治疗部 位,精、气、神意念到患处。操作用力为一压一挤、一松一紧反复往 来用力,每穴位部位操作120次,大约3分钟,以得气为度,自觉头 脑颈背腰腿轻松为佳。
本穴位部位主治半身不遂、头重项强、脊强反折、舌缓不语、卒 喑、咽喉肿痛、头晕、癫痫、舌强、重舌、失音、后脑痛、目瘍、鼻 衄、寒热往来、骨蒸、自汗等症。
- 捏拿督脉经络穴位部位有身柱、神道、灵台诸穴,在脊背 部位后正中线上,分别当第三、五、六胸椎棘突下凹陷处。施术使用 五指或十指操作,要横向捏拿及竖向捏拿,每穴位及部位同时操作用 力,一压一挤、一挤一压、一松一紧、一紧一松,每穴位及部位上操 作100次左右,大约3 ~4分钟,以得气为度,自觉腰背头脑轻松愉 快为佳。
本穴位部位主治癲痫、腰脊强痛、虚劳咳喘、健忘、惊悸、背 痛、项强、脊膂强痛、身热妄言、瘈疯、小儿风痫、喘哮久咳、发热 头痛、恶寒、感冒、中风戴上不能视、痈疽疔疮等症。
- 捏拿督脉经络穴位有至阳、筋缩、中枢、脊中诸穴,部位 在后背,后正中线上,分别第七、九、十、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处〇 施术操作使用五指或十指,用力为一压一挤、一挤一压、一松一紧、 一紧一松,每穴位及部位上操作1〇〇次左右,大约3 ~4分钟左右, 以得气为度,自觉腰背心脑轻松愉快为佳。
本穴位部位主治咳嗽、胃寒、肠鸣、四肢倦怠、胸背痛、眩晕、 语言不清、脏躁、癲痫、脊强、腰腿痛、食呕舌直、胃脘痛、下利、 鼓胀、黄疸、身黄腹满、视力减退、痒疾、小儿脱肛等症。
- 捏拿督脉经络穴位有悬枢、命门、阳关诸穴,部位在后背 中线上,第一、二、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施术操作使用五指或十 指,操作用力为一压一挤、一挤一压、一松=紧、一紧一松,每穴位 及部位上操作100次左右,大约2 ~3分钟左右,以得气为度,自觉 后背腰腿下腹部轻松为佳。
本穴位部位主治头痛、耳鸣、恶寒发热、腰痛、肠疝痛、惊痫、 角弓反张、脊强、赤白带下、遗精、白浊、肠风、久泻不愈、久痔、 下利、脱肛、腰脊强痛等症。
- 捏拿督脉经络穴位有腰俞、长强诸穴。施术操作使三指, 即拇指、食指、中指。操作用力为一压一挤、一挤一压、一松一紧、 一紧一松。每穴位上操作120次左右,大约3 ~4分钟。以得气为度, 自觉腰下股部轻松舒畅为佳。
本穴位部位主治月经不调、痒疾淋浊、遗尿、腰脊强痛、下肢痿 痹、发热无汗、洞泄下血、大小便困难、遗精、狂病、惊痫、呕血、 脱肛等症。
督脉的主要功能有:统摄全身阳气:维系人身元气。张洁古以督 脉“为阳脉都纲”,十二经脉的手三阳与足三阳经脉均会于督脉,故 有调整和振奋全身阳气的重要作用。同时,督脉对人身元气有密切影 响,因督脉是由下向上运行,贯脊属肾;它的别络则从上而下,循膂 络肾。肾为人身先天之本,左属水而右属火,为性命始生之门。所谓 “贯脊属肾”就是指两肾联系命门,其由廷孔向上循行,是下起于 阳。而贯脊属于右肾是“以阴属阳”,其与太阳同起于目内眦向下循 行,是上起于阳。而下膂属于左肾是“以阳络阴”,故督脉上下络属 于左右两肾以继系人身元气。如督脉不和,“实则脊强,虚则头重”, 脊强是经气的阻塞,头重由清阳的不升。由于督脉统一身的阳气,又 络一身的阴气,故其病变,不仅能发生腰脊强痛,其剧者必致阴阳经 气乖错,而举发“大人癫病、小儿风痫”。临床上对于癲痫、角弓反 张,取百会穴,就是依据督脉的特性而来。
同时,因督脉络脑的关系,如风气侵入,易成脑风;又因督脉的 别络由少腹上行,故而亦能产生少腹气上冲心的冲疝症及癃闭、遗 尿、女子不孕等疾患。
督有总管、统率的意思。督脉运行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 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而又称为“阳脉之海”。 其次,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 和肾都有密切联系。
浏览5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