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气的意义
《素问•离合正邪论篇》说;“真气者,经气也”。由此可知, “经气”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禀受于天的原气,其二是后天 水谷之气所化的营卫之气。因此,经气的意义也有两点:
其一,指经络本身的原气而言,也就是经络天赋的功能动力。 其二,指营卫之气在经脉内流动不息的一种功能现象。
十二经脉之气血各有多少,其理由即十二经脉连属的脏腑各不相 同,因此,其所禀受先天的原气(功能力量)也就有所差异,气血 多少的现象也由此产生。
经脉气血不足是病化转归之根本,修养经络血脉是防病医病之
大法。
任脉经络穴位的分布
- 下颏唇部位任脉经络穴位承架,在额唇沟的正中位凹陷处。
- 颈部位任脉经络穴位廉泉,在颈上前正中线上,喉结上缘 与舌骨下方之间的凹陷处。
- 颈部位任脉经络穴位天突,在颈结喉下,头稍低,胸骨切 迹上缘正中陷凹处。
- 胸骨部位任脉经络穴位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诸 穴在胸骨正中线上,分别平第五、四、三、二、一肋间隙中部位处。
- 胸骨正中下方部位任脉经络穴位鸠尾,在前正中线上,当 胸剑结部下1寸处。
- 上腹部任脉经络穴位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 阙诸穴位,上腹部位前正中线上,分别当脐上1、2、3、4、5、6 寸处。
- 神阙,在脐中央处,脐的别名。下腹部任脉经络穴位由神 阙往下进行,有中级、关元、石门、气海、阴交诸穴位,位于正中线 上,分别当脐下4、3、2、1寸处。
- 下腹部任脉经络穴位曲骨,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5 寸,当耻骨联合上缘上方之凹陷处。会阴在会阴部位正中,男性当阴 囊根部与肛门连线中点处。女性当大阴唇后部与肛门连线中点处。
2•捏拿任脉经络部位穴位
下额额部位、颈部上下部位、胸部上中下部位、腹部上中下部 位、会阴部位,施术操作使用指法有二指捏拿、三指捏拿、五指捏拿 法。二指捏拿用拇指合食指或中指,三指捏拿用拇指、食指及中指, 五指捏拿用拇指合于四指。捏拿方向有上下、左右、横竖捏拿法。捏 拿用力一松一紧、一压一挤,且气、力、劲要达到施术部位和穴位 上,精、气、神要意念在患者病症中。
- 捏拿任脉经络穴位承浆,唇沟陷中,当颏唇沟中央的凹陷 处。施术操作经常用二手指或三手指捏拿,用力一压一挤、一松一 紧,捏拿100次左右,大约一分钟左右,以得气舒适为佳。
本穴位部位主治口眼喁斜、牙痛齿肿、面部浮肿、消渴。
- 捏拿任脉经络穴位廉泉,在额下喉结上舌本下陷中,头稍 仰,当喉头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捏拿廉泉时,同时要捏廉泉穴 左侧和右侧部位,再捏拿人迎穴。此穴泣多用五手指,左右手换着捏 拿,施术操作120次左右,大约一分半钟。以得气为度,自觉咽喉轻 松为佳。
本穴位部位主治舌下肿胀难言语、舌根结缩、舌纵、涎自流出、 咽食困难、上气咳逆、胸满、喘息、痰吐不出。
- 捏拿任脉经络穴位天突,在颈结喉下,头稍低,胸骨切迹 上缘正中陷凹处。捏拿天突穴经常取用三指捏拿或二指捏拿,捏拿天 突穴部位要上下左右方向捏拿。同时要捏拿足阳明经穴位气舍,在锁 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处。水突,在胸 锁乳突肌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处。人迎,在喉结旁,当胸 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之处。最后用中指腹点压钩住天突,再 用大拇指腹顶压天突穴,施术操作1〇〇次左右,大约一分钟左右,用
力一压一挤、一挤一压、一松一紧、一紧一松,以气畅痰出为度。要 求气、力、劲到位,精、气、神意念守住病患之处。
本穴位部位主治暴喘咳逆、咯脓血、暴喑、咽肿、喉中水鸡声、 瘿瘤初起、颈项强、呃逆、瘰疠、消化不良等症。
- 捏拿任脉经络、胸骨部位穴位。有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 分陷者中。仰卧,于胸骨上,平第五肋间隙处。膻中,在玉堂下一寸 六分(直两乳间)陷处。玉堂,在紫宫下一寸六分。仰卧,当膻中 上寸六分,平第三肋间隙处。紫宫,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者下,仰 卧,于胸骨上,平第二肋间隙处。华盖,在璇玑下一寸陷者中,仰 卧,于胸骨上,平第一肋间隙下方处。胸骨部位穴位上由华盖穴起下 至中庭穴处。左右两旁有足少阴肾经及足阳明胃经,直竖捏拿法只能 捏任脉经络穴位,横向捏拿法能连着肾胃两经穴位部位。施术操作用 力一压一挤、一挤一压、一松一紧、一紧一松,操作1〇〇次左右,大 约一分钟左右,以得气为度。自觉轻松畅快。
本穴位部位主治咽痛、胸胁胀满、饮食不下、呕吐、小儿吐乳 汁、咳逆喘满、心烦意乱、胸膺疼痛、女人乳汁少、尸厥、哮喘气 短、咳嗽吐血、肺痈、癭气、喉痹、脓痰吐不出等症。
- 捏拿胸骨正中下部位任脉经络穴位鸠尾,在胸肋蔽心骨下 五分(巨阙上一寸),无蔽骨者则在歧骨下一寸处。临床上经常使用 三指捏拿术或五指捏拿术。施术操作用力一挤一压、一压一挤、一松 一紧、一紧一松,操作100次左右,大约一分半钟左右,以得气为 度,自觉心胸畅快为佳。
本穴位部位主治胸满、咳逆、吐血、哮喘、心痛、翻胃、癫癎、 狂躁不安等症。
- 捏拿上腹部任脉经络穴位水分,在脐上一寸,下脘下一寸 (自脐中心作八寸五分,上腹部诸穴位即依此分寸推算)。下胺,在 脐上二寸,建里下一寸处。仰卧,当脐与中脘之间处。建里,在脐上 三寸,中脘下一寸。中脘,在脐上四寸,上脘下一寸。居蔽心骨与脐 之中。上脘,在脐上五寸、巨阙下一寸。仰卧,当中脘上行一寸处。 巨阙,在鸠尾下一寸,仰卧,当上脘上一寸处。上腹部穴位,在腹正 中线上分别当脐正中位上1、2、3、4、5、6寸处。
每个穴位施术操作1〇〇次左右,大约5 ~6分钟,以得气为度, 自觉胸腹部位轻松畅快为宜。
本部位穴位主治反胃肠鸣、绕脐疼痛、水肿鼓胀、洞泄、六腑寒 气、谷物不化、呕吐、呕逆、不嗜食、真心痛、翻胃、胸胁满痛、膈 中不利、积聚吞酸、健忘、奔豚、惊癫、风痫、霍乱等症。
- 捏拿下腹部任脉经络部位穴位。神阙,在脐中央处。中极, 在挤下四寸处。关元,在脐下三寸处。石门,在脐下二寸处。气海, 在脐下一寸五分处。阴交,在脐下一寸处。
施术操作以上诸穴位部位时,使用指法有二指捏拿、三指捏拿、 五指捏拿、双手十指捏拿、由上往下捏拿、由下往上捏拿、横向捏 拿、竖向捏拿。用力一压一挤、一挤一压、一松一紧、一紧一松,每 个穴位及部位捏拿100次左右,大约施术5 ~6分钟,以得气为度, 自觉腹部舒畅为佳。
本穴位部位主治中风、中暑、尸厥、不省人事、肠鸣腹痛、泄利 不止、脱肛、五淋、小儿乳利、水肿鼓胀、卒中脱症、诸虚百损、不 妊、失精无子、淋浊、溺血遗尿、尿数或不得尿、肾厥头痛、崩漏带 下、月经不调、阴痒、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疝痛、奔豚、转 胸、大小便不通、惊择不得眠等症。
- 捏拿下腹部任脉经络部位穴位。曲骨,在下腹部前正中线 上,当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仰卧,于腹中线耻骨联合之上毛际,当脐 下五寸之处。会阴,在会阴部正中。侧卧,屈股,男子当阴囊与肛门
之间,女子当大阴唇后部与肛门之间处。
施术操作临床上多使用二指捏拿或三指捏拿,配合用手心劳宫穴 握按法,每穴操作100次左右,大约2 ~3分钟左右,以得气为度, 自觉穴位有热感流动串行为佳。
本穴位部位主治阴干、龟头疼痛、经水不调、阴挺、阴门肿痛、 久痔、大小便不得、遗精、失精、五脏虚弱、赤白带下、阴痿、癃 闭、小便淋沥疝痛等症。
任脉经络穴位左右两旁相连是足少阴肾经血脉穴位、足阳明胃经 血脉穴位,故能治疗肾胃两经病症。
任脉为阴脉之海,三阴经脉阴维脉与冲脉均起于任脉,故有总调 人身阴气的功能。张洁古以为“任者妊也,为阴脉的妊养”。人身以 女为阴,任脉既总调阴脉之气,故滑伯仁以任脉为“妇人生养之 本”。王冰以为,“任脉系胞”都是从《素问》“任脉通……月事以 时下”的经义推衍出来的。人体的部位,背脊属阳,胸腹属阴,少 腹居下,为阴中之阴,又是任脉所起之处,故任脉的疾病多重于下焦 少腹部位,“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任脉虚则阴气衰竭, 致“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足三阴之脉皆循行少腹而统于任 脉,故脉经以任脉为病,“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若腹 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俛仰拘急”等症状。它在内科及妇产科 等疾病中均占很重要部分。
临床上对于月经病、疝气、带下、癱痫,在施术捏拿时往往取用 任脉少腹部及关元穴。内科常用龟鹿二仙胶,以治淋沥下出、男子阳 痿早泄等症,亦能治属于任脉不固的遗精、白带过多、胎漏小产等症。
浏览6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