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腹推搓法
【施术定位】由胸部乳房上部向下到胁部、上腹部、下腹部,直 至耻骨处。
【施术方法】取仰卧式,双腿放平,全身放松。双掌搓热,将掌 心放于各自一侧的胸部(乳房上方),然后同时向下,沿胁、上腹、 下腹直推搓到耻骨处为止。如此反复进行,一搓一捏,轻重适度,快 慢适宜,次数不限,总以有气畅舒适、温热流动感觉为宜。
如果有人觉得双掌施术不方便的话,亦可改用单掌施术,其部位 相同,推搓方法亦相同,只改用右掌由左胸上部,沿左胁左腹而达耻 骨;左掌由右胸上部,沿右胁右腹而达耻骨。左右次数要均等。
本功每日早晚各行一次,每次约十分钟。行功时用自然呼吸,最 好是呼气时掌向下行,速度不可太快,要缓慢均匀。
【功能作用】能宽胸利膈、健脾理气、通畅三焦之气、疏通经络 血脉,可防治腹胀腹痛、腹中积聚、便秘泻泄、疝气、小便不利 等症。
- 推胯呼吸法
【施术定位】为双侧臀部。该部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走 过,有环跳及居髎等穴。
【施术方法】取仰卧式,双腿自然平放,全身放松,静定片刻。 双掌搓热,然后分别置于髋骨上,并向下推至双胯。以鼻吸气满腹, 闭气片刻,再用口呼出,并发“啊”音,直至呼尽腹气为止。稍停 片刻再重复上述动作,如此一推一吸,一呼一啊,反复进行,次数不 限,以自觉腹中有气动感,全身有热流串动感为宜。
【功能作用】能蓄腹气、聚肾气、阖真气、补中气、强健五脏六 腑、协调气机运化。可以强化各脏腑的功能,尤其可加强腰腹的机 能,利腰挤之气,减少疲湿积滞(即腹部的脂肪堆积)。
- 抱膝推搓法
【施术定位1双腿膝部。
【施术方法】取仰卧式,双腿放平,全身放松。先将左腿屈膝上 抬,双手交叉抱住左膝,并用力向腹部按压,然后用两手掌心推搓膝 178
盖之前后左右数次,随后放平腿部,换右腿屈膝施术如左腿。如此反 复屈按推搓,次数不限,以自感局部有酸麻沉胀、温热串动感为宜。
本功每日早晚各行功一次,每次约十分钟左右。行功时不可用猛 劲,且左右次数要均等,操之过急会适得其反。
【功能作用】能通利关节、舒筋活血,可防治腰骶及膝部病痛。
- 抱腿晃腰法
【施术定位】双手抱住膝关节下部,屈膝,屈胯,身成三迭式。
【施术方法】取仰卧式,双腿平放伸直并拢,双手自然放于体 侧,静定片刻。然后双腿上抬至最高限度,屈膝蜷腿,双手交叉抱住 膝下之小腿部,向胸腹部蜷去,用双腿按压胸腹部,同时头向前低, 下颁要紧贴咽喉下部。此时,行功开始,前后、左右地摇蜷数次。然 后上下肢松开,回复原状,休息片刻,再蜷腿作功,重复上述动作。 如此反复操作,次数不限,而以腰骶部有酸麻沉胀、温热串动全身之 感为宜。
本功宜早晚各作一次,每次约十分钟左右。行功时,特别是左右 晃动时不可太过,以免倒向两侧而干扰正常的行功。
【功能作用】能补肝益肾、强筋壮骨、通畅腠理、滑利关节,可 防治膝胯关节疾病、肾虚腰腿疼、阳痿、早泄、遗精等症,其中包括 现代医学中的坐骨神经痛,股骨头供血不足等症。
- 踢打会阴法
【施术定位】会阴部,即以会阴穴为中心的地区。会阴穴位于前 后二阴之间正中线之中点上,为任督冲三脉交会之处。股骨头部,即 仰卧屈股时,坐骨结之外侧部,其下为髋关节。
【施术方法】取仰卧式,双腿伸直放平,双手置于胯旁,全身放 松。双腿同时抬起至最高限度,然后屈膝蜷腿,同时用双足跟部向下 踢打两髋关节,随后再用左右足跟交替踢打会阴穴,数次之后,双腿 放平,静定片刻,然后再重复前面的动作。如此反复操作,力度可大 可小,速度可快可慢,适身为度。以自觉自身有温热串动感为宜。
本功宜每日早晚各行一次,每次约十分钟左右。行本功前须排尽 大小便。如妇女到经期及前后几天之内不可行此功,妊娠中尤不 可行。
【功能作用】能畅通一身气血,协调两气阴阳,通调任、督、冲 三脉。可使周身的肌肉健壮,加强四肢的功能,抗衰老,延年益寿。
- 屈腿蹬踹法
【施术定位】本功以下肢为主,双手为辅助。
【施术方法】取仰卧式,双腿平放,双手置两胯旁,静定片刻。 然后双手拇指在内按压腹股沟部,其余四指布于臀部并作拿捏。此时 双腿抬起,做功如平常骑自行车样,一屈蜷
,一蹬踹,其轻重、快慢 可自行决定。如觉疲劳,可将双腿放平,稍事休息后,再重复作功。 次数不限,以自觉有酸麻沉胀、温热串动感为宜。
本功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约十分钟左右。睡前作功不可激 烈,须缓缓施行,而卧床后的行功,虽亦应缓,但稍剧烈些亦无大 碍。但总的说,要跟据自己的情况,适身为度。
【功能作用】能舒筋活血、通利关节,畅腰脐之气、助脾肾之 功,可防治腰酸腿沉、疲乏无力、下肢诸关节病、下半身畏寒、足 冷、小腹痛、消除痰湿沉积(妇女腹部脂肪蓄积过度等),增强腹气 的运行,使人老而不衰,行走敏捷。
- 四肢按摩法
【施术定位】上肢:肩、臂、肘、腕、指;下肢:胯、股、膝、 胫、踩、足。
【施术方法】取仰卧姿式,双腿自然平放,双手置于双胯旁边, 静定片刻。然后以左手捏拿右上肢,由肩、臂、肘、小臂、腕、手 背、手心、五指直至指端,如此数次,再换另一侧,方法相同。双上 肢施术完毕后坐起来,用双手同时捏拿同侧的股、膝、胫、踝、足 背、脚掌、足趾,如此顺序捏拿,反复数次。最后用拳头轻轻叩打上 下肢,其顺序与捏拿一样。其次数不限,以自觉全身轻松舒服感 为宜。
本功每日早晚各行一次,每次约十分钟左右。本功尚可作为每次 练功结束时的最后一段功。
【功能作用】能通畅经络血脉,通阳利气,促进人体营卫的运 行,可消除疲劳,防治各种劳损病症。
人非汽车,不能到了规定年限就报废,而要时时刻刻地进行维 护、保养。尤其到了老年,这项工作便成了中心任务。中国有句俗 话,叫作“求人不如求已”。所以,这种自己动手保养自己,自己享 受健康的快乐,应该说是一种很有意义、很有乐趣,而且也是一种经 济、简单、方便的活动。
1.百会按摩法
【本穴定位】本穴位于两耳尖连线与头部前后正中线的交叉点 处,属督脉,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
【施术方法】采用坐姿,要全身放松,中直平正。双手扬过头 顶,两中指末节指背相贴,指端相靠,放于百会穴上,其余四指两两 相并,自然布于百会穴旁。然后两中指同时用力,一按一摩,一重一 轻,一松一紧,如此反复操作,快慢要适中。其行功时间,以自己有 酸麻沉胀、温热动感为宜。
【功能作用】能开天门诸窍,安神定志宁心,平肝熄风,升阳固 本防脱,可防治头晕、头痛、目眩、不寐、健忘、心择等症。
2•风池按摩法
【本穴定位】本穴位于脑后风府穴之两侧,位于项后枕骨下两侧 凹陷处。其属于足少阳胆经,且为该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
【施术方法】取坐姿同上条。双手扬起抱住脑后,以两拇指之指 端指腹放于风池穴上,其余四指自然布于头之两侧。然后以双手之拇 指点按风池穴。一点一按,一轻一重,其力度、节奏,均自家掌握, 但其速要匀,不紧不慢。如此反复操作,以自己有麻胀及温热串动感 觉为宜。
【功能作用】能疏风解热,聪耳明目。可防治头痛项强、视力不 佳、耳鸣、肩背疼痛、中风偏瘫等症。
曲池按摩法
【本穴定位】本穴位于肘横纹外端凹陷处,恰与尺泽穴(手太阴 肺经)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屈肘取之。本穴属手阳明大肠经。
【施术方法】采用坐姿同上条。以左侧曲池穴为例,左腕内旋, 同时屈肘,右手中指指端放于左侧曲池穴上,右手之食指、无名指的 末节放于中指末节(指甲后缘)上,以辅助中指用力,并保护中指 末一个指关节不受损伤。位置放好后,即可行功,中指用力,行点按 捏揉之法,一点一按
,一捏一揉,一轻一重,其力度节奏均自行掌 握。如此反复操作,左右换手,次数不限,直到自己有酸麻胀、温热 串动感觉为止。
【说 明】此功以早晨起床后做为好,晚上临睡前做功也可 以。行功时不可用力过大,同时,受术的一侧要尽可能地放松。行功 的时间五分钟左右即可,或再延长点也行,但总要以适身为度。
【功能作用】能疏风解表、清热利湿、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可 防治外感发热、咽喉肿痛、皮肤风瘆、肤痒,以及半身不遂、上肢无 力、肘臂疼痛等症。
浏览5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