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丘穴
【定位j在髌骨的上外缘再向上二寸凹陷处。
【功用】通经活络,理气和胃。
【主治】胃脘挛痛,膝部肿痛,下肢不遂,乳痈。
【手法】点、拿、滚、揉、按、抖、捏、掐法。
犊鼻穴
【定位】屈膝成直角,当髌骨下髌韧带外侧陷中取之。
【功用丨通经活络,疏风散寒,消肿止痛。
【主治】寒湿膝痛、下肢麻木、屈伸不利、膝部扭伤等症。
【手法】点、按、捏、掐法。
足三里穴
【定位】在犊鼻下三寸,距腔骨前嵴一横指处。
【功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健脾养胃。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呕吐、肠鸣、泄泻、痢疾、便 秘、头晕、中风瘫痪、脚气、水肿、乳痈、膝腔酸痛等症。
【手法】点、按、揉、捏、推、摩、掐、抖法。
【说法】本穴为强壮要穴,应用范围很广。
阑尾穴(经外穴名)
【定位】位于足三里穴直下二寸处。
【功用】通经活络,理气止痛,清热化瘀。
【主治】阑尾炎、肠炎。 【手法】点、按、揉、搓法。
丰隆穴
【定位】位于犊鼻穴与解溪穴的连线中点,即足三里穴直下五 寸,胫骨前嵴外侧两横指处。
【功用】健脾和胃,通络化痰,清神畅气,下阳上达。
【主治】胸痛、哮喘、痰多、咽喉肿痛、下肢痿痹、肿痛、头痛 眩晕、大便不畅、癫痫等症。
【手法】点、按、推、揉、抖法。
解溪穴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当趾长伸肌腱与拇长伸 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功用】理气通络,活血止痛,引上焦郁热下行。
【主治】头面浮肿、头痛、眩晕、腹胀、便秘、目赤、眉棱骨 痛、下肢痿痹、踩部疼痛、癫痫等症。
【手法】捏、掐、揪、提、摇、晃、抖法。
太冲穴
【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跑骨结合部之间的凹陷处。
【功用】疏肝理气,通经活络。
【主治】肝火上冲引起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干苦、胁 痛、崩漏、疝气、遗溺、小便不通、小儿惊风、失眠。
【手法】点、捏、掐、揉法。
侠溪穴
【定位】在第四、五趾缝间,足趾撲缘的上方。
【功用】疏肝利胆。
【主治】胁肋痛(胆囊炎)、头痛、目眩、耳鸣、耳聋、外眦痛。 【手法】点、捏、掐、揉、提、揪法。
环跳穴
【定位】侧卧,股骨大转子的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腰腧)连线的 外1/3交点处。
【功用】通经活络,祛风散寒,强健腰腿。
【主治】腰胯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遍身风疼、膝不得伸。 【手法】点、按、拍、打、滚、压、捏、法。
【说明】本穴属足少阳胆经,为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
秩边穴
【定位】俯卧,在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功用】疏筋活络,清利下焦湿热。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阴痛、痔疾,大便 不畅。
【手法】点、按、滚、压、拍、打、推、搓法。
阳陵泉穴
【定位】在腓骨小头的前下方凹陷中。
【功用】疏肝利胆,清泻湿热,强健腰腿,疏筋活络。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部肿痛、胁肋痛、口 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等。
【手法】点、按、推、压、拍、打、捏、掐法。
【说明】本穴属足少阴肾经,为八会穴之一即筋会阳陵。
胆囊穴(经外穴名)
【定位】在阳陵泉穴下一至二寸之间,探寻出明显的压痛点即为 是穴,若其压痛点不明显,则可于阳陵泉穴直下一寸半处取穴。
【功用】清热解毒,缓急止痛。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胆结石、胆绞痛、胁肋 痛、下肢痿痹。
【手法】点、按、推、压、拍、打、捏、掐法。
委中穴
【定位】当胭窝横纹中央,在骨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屈 膝或俯卧取之。 ^
【功用】疏筋活络,强健腰膝,枝暑气,止吐,止泻。
【主治】腰背疼痛、胭筋挛急、下肢痿痹、半身不遂、中暑、腹 痛、急性吐泻、小腿抽痛等症。
【手法】点、按、拿、压、拍、打法。
承山穴
【定位】于腓长肌肌腹下,伸小腿时,当肌腹下出现交角处 取之。
【功用】疏筋活络,调理脏腑气机。
【主治】腰痛、腿痛转筋、下肢瘫痪、痔疮、肛裂、脱肛、便 秘、脚气等症。
【手法】点、按、揉、滚、抖、推、压法。
涌泉穴
【定位】在足底(去趾)前三分之一处,蜷足时呈凹陷处取之。
【功用】通关开窍,镇静安神,滋阴降火,养肝熄风。
【主治】头顶痛、头眩、目昏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 利、大便难、小儿惊风、癲疾、霍乱转筋、下肢瘫痪、中风、中暑、 休克等急症。
【手法】点、按、拍、打、捏、掐、推、搓法。
三阴交穴
【定位】在内踩尖上约四横指(三寸),胫骨后缘取之。
【功用】补脾肾,助运化,通经活络,调和气血。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肠鸣腹泻、腹胀腹痛、月经不 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难产、不孕、阴挺、阳瘦、遗精、遗 尿、茎痛、疝气、水肿、小便不利、足痿痹痛、脚气、失眠等症。
【手法】点、按、拍、打、揉、搓、捏、掐法。
太溪穴
【定位】在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平对内踝尖取之。
【功用】调补肾气,通利三焦,强壮腰膝。
【主治】咽喉疼痛、齿痛、耳聋、耳鸣、咳血、气喘、消渴、失 眠、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腰脊痛、月经不调。
【手法】点、按、捏、掐法。
捏拿手法主要通过力的变换作用于经络。手法所施的力有静止 力、运动力、运动和静止相结合力。所谓静止力,指的是施力时固定 在一定部位和穴位上,如按法所用的压力;运动力,是在一定范围内 往返运动的力,如推法、摩法使用的磨擦力,拿法、捏法、抓法使用 的弹性力,振法使用的振透力等;运动与静止相结合的力,是指某一 部位施静止力,而另一部位施运动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使用点三要 素,在捏拿疗法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三个环节。
捏拿用力大小,在患者身体上所产生的治疗效果是不同的。因 此,使用气力劲要讲究技巧。如轻力法使用适当能促进局部及全身血 液循环旺盛,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又有止痛、安 神、催眠、保健、美容作用。重力法可以达到肌肉深层组织及内脏, 患部有明显变形,有强烈的酸、麻、重、胀、痛乃至发热的感觉,有 热流在串动,起到兴奋神经的作用。
捏拿手法所施的运动力也受运动方向的影响,方向不外乎直行、 横行、斜行、环行等。捏拿施术方向一般以顺经络方向为补法,逆经 络方向为泻法。力劲适当能改变各系统的内能,通过手法使血液系统 内能增大,加速气血循环,从而起到行气活血的作用,解除因气滞血 瘀引起的各种疾病。
总之,捏拿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它是以力学作用为主,结合能 量、信息的调整,在力、热、生物电及生物场的综合作用下,起到改 110
善皮肤肌肉血液循环,加强组织器官新陈代谢,促进胃肠消化功能, 兴奋或抑制神经,纠正解剖位置失常,并恢复其功能,从而产生消肿 止痛、镇静安神、活血化瘀、调整人体生理功能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的作用。
锻炼捏拿手法手指功夫
指法练习是使学习者获得规范的施术手法、操作技能而进行的一 种专业基本功训练。掌握熟练的技巧和具有持续的气力劲,必须经过 严格的基本功夫技能训练,按照规范的动作建立“条件反射”,形成 正确的运动姿式。特别是对一些结构复杂,操作技巧难度较大的手法 功夫,如捏拿时配合挤、压、振、颤、拍、打、捋、按、点、揉等手 法,更需长期反复练习,才能运用自如,取得良好的效果。
练功夫可以强壮筋骨,活动关节,气血运行,如果内外兼修,还 能使手、手指、手腕、臂、腰、腿、足、指的气力劲逐渐增长壮大。 这种方法看上去和手法练习没有直接关系,然而是施术操作者提高身 体素质的基本功夫。
具体功法的训练有站功、行功、坐功、卧功,就是说,站着练、 走着练、坐着练、卧着练全都可以。手法的练习方法也很多,各种不 同的捏拿方法,施术操作时要有所选择,在练功方法上也各有所重。
治疗疾病还要善于掌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只有从辨证论治整体 观念出发,针对病变的具体情况,或从局部进行治疗,或从整体进行 治疗,或局部与整体兼治,才能避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 面性。
局部治疗一般是指针对局部症状进行治疗。如:口禁取地仓、颊 车穴施治,鼻塞取迎香、巨髎穴施治等。局部治疗不仅有利于解除局 部症状,而且也有利于全身性病症的改善。
整体治疗一般是指对某一种疾病的原因进行治疗。例如,肝阳上
亢的眩晕症,取太冲、照海穴施治,以补肾平肝,肝风平熄则头晕目 眩等症可愈;又如风寒外束的感冒头疼,取合谷、外关穴用重手法施 治以发汗解表,表邪得解则头痛恶寒等症可除。
局部与整体兼治,即重视原因治疗,又重视症状治疗,将两者有 机地结合起来则有利于提高疗效。例如脾虚泄泻者,取天枢、足三里 穴以止泻,又取三阴交、脾俞穴以补脾等。
此外,捏拿应用于局部与整体的治疗时,应注意到某些部位的主 要治疗作用。有的部位只有治疗局部的作用,而有的部位不仅能治疗 局部病症,还能治疗全身疾病。例如,腹部捏拿可以治疗腹痛,大椎 穴可以治疗项背病痛,同时两者对全身疾病治疗都有主要作用。故捏 拿选择经脉部位、穴位正确,效果就明显。
捏拿手法的治疗作用取决于手法的性质和量,或被刺激部位和穴 位的特异性。这就是说,采用一定质和量的手法作用于不同部位或穴 位,所起到的作用不同,不同质和量的手法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因 此,捏拿的治疗作用并不完全体现在一种方法的质和量上。
捏拿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治疗也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 据。《素问•至正要大论》中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 甚者顺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燥者懦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 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归纳起 来,不外乎汗、散、泻、和、温、清、补、通八法。
一捏拿头部位八法
头部八方部位、穴位
头前额部位、穴位;(2)头前额左侧颞部位、穴位;(3) 头前额右侧颞部位、穴位;(4)头顶正中部位、穴位;(5)头顶正 中脑后脑户部位、穴位;(6)脑后脑户左侧部位、穴位;(7)脑后 脑户右侧部位、穴位;(8)脑户低下部位、穴位。
捏拿手指使用方法
捏法
用手指腹双对和相对用气、力、劲挤压体表部位、穴位,称之为 捏。单手捏法有二指捏、三指捏、五指捏;双手捏法有四指捏、六指 捏、十指捏;共有六种捏法。
【施术操作方法】二指捏法:用手大拇指指腹与食指指腹,或中 指指腹,两手指夹住体表部位、穴位,相对用气、力、劲挤压。三指 捏法:用手大拇指食指中指,用指腹夹住体表部位、穴位,相对用 气、力、劲挤压。五指捏法: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手指夹住体表部位、 穴位,相对用气、力、劲挤压。双手捏法与单手捏法相同,单手二指 双手四指,单手三指双手六指,单手五指双手十指。
【注意事项】用力要均勻而有节奏,不可呆滞,相对挤压施术操 作要循序进行。
【功 效】舒筋活络,行气活血,调和阴阳脏腑,扶助正气, 补益精气血。
【配合手法】捏拿、捏挤、捏捻、捏拉、捏扯、捏抓、捏拔、捏 拧、捏拨、捏掐、捏提、捏揪、捏摇。
【临床应用】捏法在临床上经常配合拿法,组成捏拿法,施术于 周身各部位及经络血脉穴位,经常治疗肢体和局部疼痛病症。
拿法
用手大拇指和食指或中指,以及其他手指指腹螺纹面着气、力、 劲,作对称性相对用气、力、劲,在一定部位、穴位上进行一紧一松 提捏动作,称之为拿法。
【施术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医者位于患者身旁施术操 作。如一手握住患肢部位远端,另一手掌将患肢拿握手中,垂肘悬 腕,手与患者施治部位贴实,快而急速地反复滑搓,滑而不浮,搓而 不滞,着气、力、劲要连贯。
【注意事项】在施术操作过程中,注意施气、力、劲的手掌,手 指不要与患者肢体相贴太紧,以免损伤皮肤。
【功 效】通络脉活经脉,调和脏腑气血,放松肌肉,缓解痉 挛,祛风散寒,分离粘连组织,开导闭塞部位和穴位,正骨复位,促 进新陈代谢。
【配合手法】拿揉、拿捏、拿抓、拿掐、拿提、拿弹、拿拨、拿 扯、拿抖、拿挤、拿颤法。
【临床应用】拿法的刺激性较强,常与其他手法配合使用,如治 疗头痛、颈项僵直、四肢关节及肌肉酸痛、胃肠功能紊乱等症。
笫六幸,氐八卦接摩功夫裡食八部八法
捏拿头部八方位及穴位
【主治】
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血虚头痛、肝阳头痛、肾亏头 痛、气虚头痛、痰积头痛、疲血头痛、阴虚头痛、神虚头痛,及脑瘫 症、脑痿缩症、脑软化症、脑呆傻症、脑中风症、脑中风中脏、脑中 风中腑、脑血管意外症、脑外伤后遗症等。
【施术操作部位及方法】
捏拿头前额正中部位、鼻根上部位、目内眦部位、睛明、 印堂、神庭、上星、囟会穴。捏拿以上诸部位穴位,患者取正端坐 位,医者位于患者正前方身边,根据病的变化情况选用捏拿指法,如 用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六指、十指捏拿指法,施术操作用气、 力、劲,要适合患者的体质强弱、男性、女性、年老、幼儿及病的轻 重。以精、气、神施术于部位穴位经络血脉上。每部位、穴位施术操 作一分钟左右,以得气为度,患者感觉头部全身轻松愉快为宜。
捏拿头前额左侧颞部位,顶颞前斜线颔厌穴部位,颞前悬 厘穴、率谷穴部位,颞后线曲鬓穴部位。顶颞前斜线部位为运动区, 颞后线部位为感觉区,均在头顶部位,头侧部位。前者从头部经外穴 前神聪部位至颞部位胆经悬厘穴位引为斜线;后者从顶颞前斜线部位 之后一寸,经督脉百会穴至颞部位胆经曲鬂穴引为斜线。如顶旁一 线,顶旁二线,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5寸(4.5厘米), 后者从督脉旁开2.25寸(6.75厘米)。由胆经正营部位向后引一直 线,长1.5寸(至承灵穴部位)。颞前线、颞后线均在头颞部位,前 者是从胆经额厌穴位至悬厘穴部位连的直线;后者是从胆经率谷穴部 位向下至曲鬂穴部位连的直线。
捏拿头前额右颞部位穴位,与头前额左颞部位、穴位相同,
施术操作手法指法也与上部位相同。
捏拿头顶正中百会穴部位,患者取正端坐位,医者位于患 者身前部位、身后部位、身左部位、身右部位,变换方位施术操作。 根据病情轻重选用指法,头顶部常用五指捏拿,有五手指尖向头前方 部位捏拿,有五手指尖向头后部位捏拿,有五手指尖向左侧部位捏 拿,有五指指尖向右侧部位捏拿。使用四方位捏拿头顶部位,用力要 均匀有节律,以患者适宜为佳,用精、气、神要以意念施于部位穴位 上,以得气为度。患者感觉头脑轻松愉快为宜。
捏拿头枕骨正中部位、枕骨上旁线部位、枕骨左侧部位、 强间穴部位、脑户穴左侧部位、左耳上部位、左耳后部位、正中线部 位、通天穴部位,及络却、天冲、浮白、角孙、窍阴、瘈脉、完骨、 颅息诸部位穴位。捏拿以上诸部位穴位,施术操作时患者取正端坐, 医者位于患者身前位、身后位、身左位、身右位,选择适宜方位施 术,根据病情选择手法指法。施术操作时用气、力、劲要均匀有节 律,要适合患者身体,用精、气、神要以意念施于部位穴位上,以得 气为度。患者自觉头部全身轻松偷快为宜。
捏拿头枕骨上中部位、枕骨上旁线部位、枕骨右侧部位, 与头枕骨左侧部位穴位相同,施术操作指法手法亦相同。
捏拿脑后后顶部位、强间穴部位、脑户穴部位。捏拿以上 诸部位穴位,患者取正端坐位,医者位于患者身后方位,根据病情选 择手法、指法,施术操作时用气、力、劲要均匀有节律,要适合患者 身体。用精、气、神要以意念施于操作部位穴位上,以得气为度,患 者感觉轻松愉快为宜。
捏拿脑后下方部位、颈部位、椎体部位、风府穴部位、哑 门穴部位、大椎穴部位、左右两旁风池穴部位。捏拿以上诸部位穴 位,患者取正端坐位,医者位于患者身后方位,根据病情选择手法指 法,施术操作时用气、力、劲要均匀有节律,要适合患者身体,用 精、气、神要以意念施于操作部位穴位上,以得气为度,患者感觉轻 松愉快为宜。
【注意事项】施术操作时要气、力、劲贯注指腹上,精、气、 神要一意一念、一心一意,意念病人健康。
【作用效果】捏拿防病治病是通过手法来完成的。捏拿是一种 特定的技巧动作,也就是说,捏拿通过“手法”所产生的“气、力、 劲”,在病人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作功夫,这是捏拿的基本作用之 一。通过手法在病人体表所作的功夫,也可以转换成各种能量,传到 人体内,改变其有关系统的内部能量,这种能量的转换是捏拿手法的 第二个基本作用。捏拿手法接触病人体表时能以生物电和生物场的形 式发生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传递是捏拿手法的第三个基本作用。
4捏拿手法施术操作的注意事项
捏拿在临床上作为外治手段,虽然对很多疾病都有尚佳的疗效, 但也可能由于施术不当等原因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因此,操作中必须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精神要集中
用手法操作时,诊室要保持清洁安静,医者精神要集中,全神贯 注,要做到手随心意活动,功夫从手中布出,不要左顾右盼,心意一 乱则功夫大失。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施术操作者要讲究卫生
医者要经常修剪指甲,手上不得佩带戒指和其他装饰物品,以免 擦伤患者皮肤和影响治疗。两手要保持清洁、温暖。每治疗一个病人 之后,就要冲洗两手,捏拿巾要常洗常换,防止交叉感染。为了防止 擦伤皮肤,可以先涂些介质,然后进行手法操作。
力度要适宜
运用手法力度是否得当,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同时也是引起 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因此,手法用力大小应做到“三宜”,即“因人 而宜、因部位穴位而宜、因病情而宜”。如对老年、体弱者、妇女、儿 童手法要轻,对年轻体壮者,用力可重;不同部位穴位,手法力量也 应轻重有别,如捏拿颈部和腰部,在用力选择上,颈部用力强度要小, 腰部用力强度要大,否则会因用力不当造成不良后果。此外,在每一 次手法治疗及整个疗程中,手法强度要由小到大,循序进行。一般来 说,治疗开始时手法要温和,然后慢慢加强,直至最大强度。治疗结 束前再由最大强度慢慢减轻,直至最后停止,使患者有适应过程。
姿势要得当
捏拿施术时,除根据病情安置好患者体位外,医者还要选择好适 当姿势。一个合理的位置、步态、姿势,有利于医者发布气、力、劲 和持久的操作力,由于操作时手法的更换,操作部位穴位改变以及医 者左右手操作的交替,原来的姿势就需调整,以利于操作顺序进行。
操作要有序
手法操作应依病情制定操作顺序,不可上下逆施、左右错行、马 虎大意、急躁粗暴。操作顺序,一般是自上而下、先左后右、由前至 后、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依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时间要灵活
施术手法操作时间,要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及所使用手法来确 定,时间太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时间太长,又会引起不良反应。 一般以一次10 ~20分钟为宜,对内、妇科疾病可以增加到30分钟。 同时还要注意病变部位大小,大部位时间应长,小部位时间应短。对 于小儿,要根据小儿皮肤反应来定,以捏拿后皮肤发红为度,每个部 位穴位大约操作半分钟左右,全身治疗时间大约15 ~ 25分钟为宜。
以上六大注意事项,适用于所有按摩捏拿功夫,不再赞述。
二捏拿颈项肩部位八法
颈、项、肩、肩解、肩胛等部位上经络、血脉、穴 位的分布
咽喉(咽嗌)
《灵枢•忧恚无言》中说:“咽喉者,水谷之道路也”。古来咽、 喉常不分,又单称“咽”为食道通称,简称“胃系”,而“嗌”多 指咽的上段。分布于咽的经脉是:①手太阳经循咽;②手少阴经支者 上挟咽;③足少阳经别上挟咽;④足阳明经挟咽之经脉,足阳明经别 上循咽;⑤足太阴之脉经嗌,足太阴经别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 于咽;⑥任脉至咽喉;⑦督脉人喉。
喉咙(颃颡、肺系)
《灵枢•忧恚无言》中说:“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喉咙 包括喉头与气管,古又称肺系,即连接于肺的组织;颃颡又称呖颡, 即指咽喉上部。分布于喉咙的经脉是:①足阳明胃经循喉咙;②足少 阴经循喉咙;③手少阴经别上走喉咙;④足厥阴经循喉咙之后,上人 颃颡;⑤手厥阴经出属喉咙;⑥手阳明经别循喉咙;⑦手太阳经从肺 系横出腋下;⑧冲脉上出于颃颡。
会厌
为一弹性软骨,在舌根之后,前面向喉。分布于该部位的经脉 是:①足少阳经,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经于会厌;②会厌之脉,上 络任脉。
颈项
头与胸背之间为颈,颈之后,即枕骨与大椎肩上之间为项。分布 于颈项的经脉是:①督脉之络上项,督脉别下项;②足太阳经下项, 足太阳经别从膂上出于项;③足少阳经别系舌本,复出于项,足少阴 之筋挟臂上至项;④手少阴经上项;⑤足少阳经循项;⑥手太阳经循 颈,手太阳之筋者循颈,出者太阳经之前;⑦手阳明之筋直者,从肩 鹘上颈。
肩(肩解、肩胛、肩上)
肩关节和肩胛同部位,称之为肩解。肩峰端部位,称之为髁骨。 成片骨,称之为肩胛。肩胛部位肌肉,称之为肩膊。内上方部位,称 之为肩上。循行于肩部位的经脉是:①足太阳循肩膊之内,别下肩 胛;足太阳之筋,支者结于肩耦;②手太阳经出肩解,绕肩胛,交肩 上;③足少阳经至肩上;④手少阳经循臑外肩;⑤手阳明经上肩,出 耦骨之前廉,手阳明经上乘肩骶,手阳明之筋结于髁,其支者,绕肩 胛;⑥手太阳经络肩髁;⑦手太阳之筋结肩前偶;⑧督脉之络当肩胛 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捏拿颈、项、肩部位上的经络、血脉、穴位
(1)捏拿颈项上部位、穴位有:玉枕、脑户、风府、哑门、风 池诸穴位。在颈骨两侧大筋部位及穴位上施术,操作用五手指,用 气、力、劲要达到穴位及部位,用精、气、神要以意念在患者发病部 位上。施术捏拿用力,一压一挤,一松一紧,捏拿时可以左右两手对 换使用,本部位穴位操作200次,2 ~3分钟,以得气为度,自觉头 脑轻松、精神愉快为佳。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脑后疾痛、血压高或血压低、半身
不遂、言语不清、角弓反强、惊悸、健忘、失眠、多梦、耳鸣、重 舌、舌强、卒喑、脱肛、阴挺、脑供血供氧不足后遗症。
捏拿颈项下部位、穴位有:百劳、定喘、天容、天窗、天 牖诸穴位。在两大筋穴位上施术,操作用手五指,用气、力、劲要达 到穴位及部位上,用精、气、神要意念在患者发病部位上。施术捏拿 用力,一压一挤,一松一紧、捏拿时可以左右换手使用。操作200 次,2 ~3分钟,以得气为度。自觉头部、颈项部位舒适轻松愉快 为佳。
【主治】颈项僵直、颈项肿痛、落枕、肩胛酸痛、腰膝疼痛、喘 息气短、胸满气逆、四肢无力、精神不振、哮喘不能卧倒、身热头 痛、感冒、外感风寒、耳鸣、耳聋、喉瘅、咽哽。
捏拿颈项前上部位、穴位有:廉泉、承浆、人迎诸穴位。 在颈项部位、喉结部位上施术,操作用手五指,用气、力、劲要到达 穴位及部位上,用精、气、神要意念在患者发病部位上。施术捏拿用 力,一压一挤,一松一紧,捏拿时可以左右两手互相对换使用,此部 位操作200次,2 ~3分钟,以得气为度。自觉咽喉部、胸肺部、口 腔部畅通轻快舒适为佳。
【主治】咽肿、咳嗽、胸满、喘息、瘿气、瘰疠、舌下肿痛难 言、舌根结缩、舌纵涎出、咽食困难、上气咳逆、口眼哨斜、面部浮 肿、暴喑、牙痛龈肿、消渴、痰鸣等症。
捏拿颈项前下部位、喉结部位、颈动脉处、胸锁骨等部位、 穴位有:天突、人迎、水突、气舍等。在诸穴位及部位上施术,操作 用手五指,操作时用气、力、劲要达到穴位上及部位上,用精、气、 神要意念在患者发病部位上。施术操作用力,一压一挤,一松一紧, 捏拿时可以左右两手互相对换使用。此部位穴位上操作200次,2 ~3
分钟,以得气为度。自觉咽喉部、颈项部、上胸部位轻松畅通松快舒
适为佳。
【主治】暴喘咳逆、咯唾脓血、暴喑、咽肿、喉中如水鸡鸣声、 瘿瘤初起、瘰疠、咳逆喘息、咽喉痹症、颈项僵直、上肢麻木、上肢 大小臂手部挛急、缺盆中疼痛、呃逆等症。
捏拿颈项两旁肩头部位、穴位有:肩井、巨骨、肩髁、肩 贞、肩髎、周荣等。在诸穴位及部位上施术操作要同时在左、右两肩 上用双手操作。用手五指,操作用力,一按压、一挤压、一捋压、一 松一紧,捏拿用气、力、劲要达到穴位及部位上,用精、气、神要意 念在患者发病部位上。施术操作用力与上相同,此部位穴位捏拿200 次,2 ~3分钟,以得气为度,自觉肩部、颈项部、前胸、后背部位 轻松舒畅为佳。
【主治】眩晕、项、手臂痛、肩痛、后背痛、畏寒、四肢厥冷、 中风、半身不遂、手臂麻木不能举、臂细无力、肩胛痛、涎上气塞、 乳痛、颔痛、牙痛、缺盆中痛、风疹、脚气冲心、咽痛、耳鸣、耳 聋、难产、堕胎出等症。
捏拿颈项部位、肩解外侧、双肩上中部外侧部位、穴位有: 附分、肩耦、巨骨、肩贞等。在诸穴位及部位上施术,用双手十手指 同时操作,用气、力、劲要达到穴位及部位上,用精、气、神要意念 在患者发病部位上。操作用力,一压一挤,一按一抓,一松一紧,一 捏一拿,操作200 ~ 300次,3 ~4分钟。以得气为度,自觉颈项部 位、头脑肩胛轻松愉快为佳。
【主治】肩背拘急、项痛、半身不遂、臂细无力、肩臂酸痛、牙 痛、额痛、肩胛痛不能举臂、缺盆中痛、落枕、耳鸣、耳聋等症。
捏拿颈项肩部位、肩解内侧、双肩上中部内侧部位、穴位 有:秉风、天髎、肩中俞、肩外俞、曲垣、气户、缺盆等。在诸穴位 及部位上施术操作,用气、力、劲要达到穴位及部位上,用精、气、 神要意念在患者发病部位上。操作用力,一压一挤,一按一捋,一捏 一拿,一松一紧,此部位操作200 ~ 300次,3 ~4分钟,以得气为 度。自觉全身轻松愉快为佳。
【主治】肩重臂痛、咳嗽唾血、目不明、肩背痛有寒症、颈项强 急、膊厥冷痛、肩胛痛、气注、热痛发灼等症。
捏拿颈项部位、左右两肩胛部位、穴位有:曲垣、天宗、 膏盲、魄户、神堂、讒譆、膈关等。在诸穴位及部位上施术操作,用 气、力、劲要达到穴位及部位上,用精、气、神要意念在患者发病部 位上,操作用力,一压一挤,一抓一捋,一按一揉,一捏一拿,一松 一紧。操作200 ~300次,3 ~4分钟。以得气为度,自觉全身舒畅愉 快为佳。
【主治】劳瘵、咳逆吐血、健忘、脾胃虚弱、梦遗失精、咳嗽气 喘、背脊强急或疼痛、项强背膊痛、诸血症、胸背心痛、前后心区 痛、肩臂重痛、身热汗不出、胸中烦满、呕吐噎闷等症。
学习者要努力掌握颈项肩部经络穴位。在治疗中,经络学说有指 导作用,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论是针灸、汤药,还是内功按摩捏 拿,若没有经络学说的指导,必然影响辨证论治的准确性。例如,针 灸是从外治内,若离开经络学说就无法理解。又如汤药内服能治疗体 表疾病,也是根据经络相互联系的原理。
在《内经》中,对疾病的治疗常有不指明腧穴而仅指出应取某 经的论述。这样的例子很多,说明治疗疾病应以经脉为依据。除本经 外,与其他有关的经脉配合论治也很重要。由此可见经络学说在临床 方面的重要意义。
浏览9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