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颜推搓法
【施术部位】面部正前方之面颊部,包括口角之地仓穴,向上迎 香、四白、睛明等穴处。其上不过眉,下不过颏。
【施术方法】取用仰卧姿式,两腿伸直,自然平放,然后全身放 松,内心安静。先将双手掌搓热,然后四指并拢,分别放于同侧面部 之地仓穴、颊车穴上,并由此向上推搓,沿耳前上推至太阳穴,沿鼻 梁向上推睛明穴及攒竹穴,用中指推搓人中穴,再推搓承裝穴。如此 由下往上,由上往下地反复推搓,其轻重缓急,凭自家掌握,无次数 限制,以自己有轻松温热感觉为度。每日早晨起后及临睡前各一遍, 每次约十分钟左右即可,不可过分用力。
【功能作用】能疏风清热、顺气化滞、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聪 耳驻颜,可防治面瘫(面部神经麻痹)、头风头痛(三叉神经痛) 等症。
- 颈项搬动法
【施术部位】以脑后项部为主兼及双侧耳部。
【施术方法】取仰卧式,双腿蜷起,全身放松。用双手交叉抱住
脑后颈部,双肘挟住双耳,然后用力向前搬头,使颈部屈曲,下颌贴 于胸骨,停止片刻后,再恢复原来状态。停片刻后再搬再放。如此反 复施术,次数不限,但不可过快,用力勿猛,以自觉头项轻松,有温 热流动感觉为宜。每日早晚行功一次,每次约十分钟左右,适身为 度。如觉不适,随时可停。
【功能作用】能通畅经络、行气活血,促进任督二脉的经气运 行。可防治颈椎病、头晕、肢体麻木不仁、背部酸痛、感冒项强 等症。
- 肺俞点按法
【本穴定位】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
【施术方法】仰卧,全身放松,静心涤虑。先用左手掌根点按右 侧之肩井穴,再用左手中指末端点按揉右侧之肺俞穴。一点一按,一 按一揉。其次数不限,而轻重缓急要适度,每次十分钟左右,以自觉 头项轻松有温热流动感为宜,不可过分。
【功能作用】能清热解表、宣肺理气、止咳平喘。可防治感冒、 头痛、背沉痛、咳嗽气喘、恶寒气喘、恶寒发热、胸痛满闷等症。
- 脾腎两俞点按法
【本穴定位】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突下,旁开1.5寸处;肾俞位 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二穴分别为脾肾之背俞穴,属足 太阳膀胱经。
【施术方法】取仰卧姿式,双腿蜷起,全身放松。然后双手握 拳,并将指关节突起处向上,置于脾俞穴处。然后轻提双膝,并使腰
臀部随之而动,以使脾俞穴处受到被动点按。数次之后,双拳再移至 肾俞处,提膝动臀,其法如上。如此反复操作,次数不限,而以局部 有酸胀麻沉、温热流动感觉为宜。每日早晚行动,每次十分钟左右, 适身为度。
【功能作用】能双调脾肾,强壮先后天之本,健脾益肾、行气活 血、畅通经络、壮肾府、利腰脐。可防治肾虚阳痿、遗精早泄、淋 浊、尿血、腰痠、目昏耳聋、水肿消渴等症。
- 肾区推搓法
【施术位置】腰部上起脾俞,下至肾俞之间的部位。脾肾二俞的 位置,参见上条。
【施术方法】取坐式施术,双盘腿坐、单盘腿坐均可。先将双手 掌搓摩生热,然后将两掌置于施术部位上,行功按揉,约数十次后, 再用双掌在局部上下推搓,反复进行。此时拇指外展布于肋下,共余 四指并拢,一按一揉,一推一搓,次数不限,以自觉有温热流动感且 轻松舒适为宜。本功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大约十分钟左右。体弱者 如不能久坐,可以于床上侧卧,以一只手单侧施术,两侧交替进行, 方法同上。
【功能作用】能行气活血、强肾壮腰,可防治肾虚、腰腿乏力酸 沉、腰肌劳损疼痛、腰部受风寒疼痛等症,有强壮抗衰之功。
- 八膠推搓法
【诸穴定位】八髎即上骸、次骸、中髎、下髎,左右一共八个穴 位,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分别位于骶骨之第一、二、三、四骶后孔。
【施术方法】取坐姿,平坐盘坐均可。先用食指之指掌关节凸起
处,压按腰慨部之八膠穴,其次数不限,点按推搓,轻重缓急,均自 己掌握,以腰胝部有温热酸胀串动感为宜。
【功能作用】能调理下焦之气机运化,强肾壮腰膝,助命门真 火,并调妇科诸症,可防治腰胝疼痛、腿痛(如坐骨神经痛等)、下 肢痿痹(如中风后遗症、儿麻后遗症等)、小腹痛、癃闭、淋症、疝 气、二便不利,及妇人月经不调、痛经、少腹痛(如盆腔炎等)等 症,对男子阳痿、阴冷等亦有治疗作用。
- 中脘气海捂按呼吸法
【诸穴定位】中脘穴位于挤上四寸,气海穴位于脐下一寸半,二 穴均在腹部正中线上,属任脉。
【施术方法】取仰卧姿式,双腿伸直,全身放松。然后右手掌心 捂按于中脘穴,左手掌心捂按于气海穴。此时需静心涤虑,意守丹 田,静定片刻后开始行动。
先以鼻吸气(舌抵上腭),使气满大小腹,闭气片刻,再用口呼 出,同时发“哈、啊”二声,呼毕暂停片刻,再用彝吸人腹,再用 口呼,如此行功,次数不限,以有温热气流动感为宜。
行功时要求:一要动作呼吸缓慢而有节律;二是呼吸运气须细小 绵长,不可急促;三是双手掌心要随着呼吸而自然地起落,亦即必须 用腹式呼吸,吸气时归人下丹田,呼气时升归脑海;四是本功法每曰 早晚各行一次,每次约十分钟左右,均以适身为度。
【功能作用】能补脾胃、益肝肾、扶正强身。
- 三肮按摩法
【诸穴定位】三脘即上脘、中脘、下脘,均在腹前正中线上,距
脐分别为脐上五寸、四寸、二寸。三穴均属任脉,其中上脘为任脉与 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之交会穴;中脘为胃之募穴,为手太阳小 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之交会穴;下胺为任脉与足 太阴脾经之交会穴。可见,此三穴与脾胃的关系极大。
【施术方法】取仰卧式,双腿自然伸直,全身放松。双掌搓热, 以掌心劳宫穴放于上中下三脘穴上,然后缓缓按摩。如此一按一摩, 反复进行,次数不限,以自感轻松舒畅、气顺平和、且有温热串动 为宜。
本功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约十分钟。行功时须轻柔,不可用 力推按。呼吸要自然,最好是呼气时按而吸气时摩。
【功能作用】本功能温中益气、理脾和胃、舒肝降逆、散寒化 湿、畅达气机、通行任脉、解郁化滞。可防治胃痛吞酸、呕吐呃逆、 腹胀腹痛、食少无味、睡眠不安、头昏倦怠、神疲乏力等症。
- 气海按揉法
【本穴定位】气海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半处,属任脉,为 强壮要穴。
【施术方法】取仰卧姿式,双腿放平,全身放松。双掌搓热后, 先将左掌心劳宫穴放于气海穴处,再以右掌心搭按在左手背上。然 后,左掌心往右方向转动,连转连按揉,数次之后,换成右掌在下, 左掌在上的形式,右掌心向左转,连转连按揉,数次之后再换再揉, 如此反复进行,次数不限,而左右次数力求均等。当自我感到丹田气 满且足,气顺通畅,并有温热气感串动时为最好。
本功不要求用力,速度宜匀不宜快,心宜静,手宜暖,呼吸自 然,吸气须达丹田。每日运动两次,每次十分钟左右。适身为度。
【功能作用】能益气养气,通畅气道,调整气机运化,补中益 肾,可防治气虚腹胀、肾虚遗尿、阳痿、遗精、水肿、中风后遗症, 及妇人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 章门推搓法
【本穴定位】本穴位于第十一肋游离端之下际取之,属足厥阴肝 经,为脾之募穴,又为八会穴之一的脏会。
【施术方法】取仰卧式,双腿放平,全身放松。双掌搓热,将大 鱼际处放于两腋下正中线至十一肋骨处,然后沿肋间(或肋骨)向 第十一肋末端之章门穴推搓过去,随后再将手拉回原处,再推再搓。 如此反复进行,次数不限,一推一搓,一轻一重,快慢适度,轻重得 宜,以自觉有酸胀麻痛、温热串动感为佳。
本功施术时用力不可重,速度不可快,宜匀缓适度。如觉用大鱼 际不便,亦可用全掌推或小鱼际推均可。每日行功两次,每次十 分钟。
【功能作用】能疏肝理气、和中健脾、行气活血、散瘀止痛。可 防治胁肋疼痛、呕吐、泄泻、脾胃虚弱、腰酸背沉痛等症。
浏览1,0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