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门推按法
【本穴定位】本穴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腹侧,腋中线第十一肋游 离端之下际,或屈肘合腋,与肘关节头相平处便是,左右各一。
【施术方法】双掌合十搓热,然后将小鱼际之掌根部置于双侧之 章门穴处,随后即以小鱼际的掌根部推按(顺肋间方向),一推一 按,一轻一重,次数不限,适身为度。
【说 明】人体有八大会穴:①脏会章门;②腑会中脘;③气 会膻中;④血会隔俞;⑤骨会大抒;⑥髓会悬钟;⑦筋会阳陵泉;⑧ 脉会太渊。
社会上有各种行业性质的学会或协会,人体的八会穴,也可以说 与此相类。中医理论中有同气相求之说,既然相求,则必相聚,此八 会穴便是其要聚之所。因此,在其相聚之所施术调理,会起到一巧破 千斤的作用。
【功能作用】能调理五脏之气,尤其是肝脾(因章门穴位于肝 经,居脏会,还为脾之募穴),可防治胸胁闷痛、腹胀肠鸣、呕吐酸 水、食欲不振、阴痒、阴挺、阴痛、遗尿、积聚痞块、腰背冷痛
等症。
33.中脘推按法
【本穴定位】本穴属任脉,位于脐上四寸,腹部正中线上,仰卧 当歧骨与神阙之中间取之。此穴又称为太仓。
【施术方法】先以左掌心劳宫穴推按中脘穴,当自觉温热后,再 换右掌心劳宫穴按推,至有温热感后,此为一次。重复上述动作,次 数不限,只须左右手相等,且其轻重缓急要均匀即可。
【说 明】本穴为腑之大会,又为胃之募穴,还是任脉与手太 阳、手少阳、足阳明诸经之交会穴。
【功能作用】能理气止痛、化滞降浊、和胃止呕,可防治胃脘疾 患、胃脘胀痛、心口痛、反胃吞酸、消化不良、食不知味、腹胀腹 痛、肠鸣腹泻、痢疾霍乱、尸厥惊风等症。
【注 意】饭后不可立即行此功,反之,长时间未进食,亦不 得行此功,免得伤人。此外,左右手行功,次数要相等,不得有偏。
34.膻中点按法
【本穴定位】本穴属任脉,位于胸骨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处,适 当两乳之间。
【施术方法】双手中指端同时放于该穴上,务使两中指末节之指 背相贴,指尖相抵
C5然后双手指用力点按。一'点一按,一轻一重,一 松一紧,次数无定,以适身为度。
【说 明】膻中为八会穴之一,又是心包之募穴。道家以此为
中丹田。
【功能作用】能调顺气机、宽胸利膈、宣降肺气,可防治胸部疾 患,如咳嗽吐血、哮喘气短、胸痛、噎膈、肺痈、瘿气、妇人乳少、 尸厥等。
- 柄俞拳点法
【本穴定位】本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至 阳穴旁开1.5寸处,与两肩胛骨下缘平齐。
【施术方法】双手握拳,以食指之掌指关节突出点,分别放于各 自同侧之膈俞穴上,然后一点一按,一轻一重,一松一紧。其次数不 限,适身为度。
【说 明】因本穴位置偏高,一般人手能触到穴位,而用力不 便,且两臂很易疲劳。为便于用力,亦可以用左拳点按右侧之膈俞, 而以右拳点左侧之膈俞,其方法与上述相同。
【功能作用】能行气降逆、活血化疲,可防治腹痛胁痛、噎膈反 胃、饮食不下、咳逆吐血、骨蒸盗汗、嗜卧怠情、发热无汗以及诸血 症等症。
- 大抒打按法
【本穴定位】本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陶道穴 旁1.5寸处。
【施术方法】双手四指并拢,右手掌伸向项部上方,打按右侧之 大抒穴,八次之后再换左手掌打按左侧之大抒穴,满八次后换手再 打。次数不限,但须左右均等,其轻重缓急,皆以适身为度。
【功能作用】能解表祛邪、宣肺降逆、通经活络,可防治外感发 热、咳嗽气喘、肩背酸痛、颈项强急等症。
【说 明】本穴除了为八会穴之一外,还是手足太阳经脉之交
会穴。
另外,如觉上述施术方法不方便的话,或者需加强对该穴的刺 激,也可以手经颈前搭向对侧肩后部,而以食中二指末端点按大杼 穴,而要求同以上之打按法一样。
- 悬钟按揉法
【本穴定位】本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足外踩尖上三寸,正当腓 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腱之间凹陷处。左右各一,又称绝骨。
【施术方法】双手四指屈曲,拇指外展,并将拇指指腹分别放于 各自同侧的悬钟穴上,然后双拇指同时用力按揉,一按一揉,一轻一 重,一松一紧,次数不限,适身为度。
【功能作用】能益精壮骨、通经络、活气血,可防治半身不遂、 颈项强急、胸腹胀满、腰膝酸软、脚气等症。
- 阳陡泉点揉法
【本穴定位】本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 方之凹陷处。
【施术方法】本项内容与三十七条之该项内容完全相同,请参看 施行。
【功能作用】能疏肝利胆、清泄湿热、通经活络、强壮筋骨,可 防治半身不遂、膝肌不仁、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 痛、口苦、呕吐、黄疽、便秘尿赤、小儿惊风等症。
- 太渊揉点法
【本穴定位】本穴属手太阴肺经,位于掌后腕横纹上,于桡动脉
之桡侧凹陷中。左右各一。
【施术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放于右侧太渊穴上,其余四指放置 在该侧腕之下方,以辅助拇指作功。然后,拇指开始揉点该穴。术毕 换手,以右手拇指揉点左侧太渊。两侧方法相同,且次数要相等。其 一揉一点,一轻一重,均以适身为度,不可太过。
【功能作用】能通达十二经脉,顺畅肺气,可防治胸中喘满、咳 嗽咳血、咽干、喉痛、缺盆中痛、上肢内侧疼痛等症。
- 八风推搓法
【本穴定位】本穴共八个,无经属,为经外之穴。位于足部五趾 之趾缝间,当趾蹼缘上方的趾缝中取穴,即足背趾蹼缘上赤白肉际 处。左右共八个穴位。
【施术方法】以双手食指、中指并拢,并以指腹横着推搓各自同 侧足上的四个穴位,一推一搓,一轻一重,其次数不限,轻重缓急要 适度,总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度。
【说 明】本穴首见于明代御医方贤所著之《奇效良方》
一书。
本穴除上述横搓法外,尚可纵搓。其法如下:以双手中指、无名 指并拢,先放于第一、二趾骨间及第二、三趾骨间,然后双指向趾推 搓,然后再将双指移至第三、四及第四、五趾骨间,推搓如前。左右 两手同时进行。
【功能作用】能通经络、行血气、消肿散邪,可防治肿足、足背 红肿、麻木不仁等症。
本套功法是专为老年或体弱者设计的,其简便易行,人人可为。 本功法与前面所述功法的最终目的均一样,只是具体操作方法上有 别,即本功法施术时大多要求动用意念,要静定。
本套功法总体上的功能在于疏通经络血脉,活血化瘀,宣散滞 气。同时也可调节人体气机的运化功能,使其开阖聚散、升降出人趋 于正常,进而协调五脏六腑,使其生克制化各得其所宜,因而使得正 气充沛、精足髓壮、神得其养、体质增强、延缓衰老。此即《内经》 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正是保健之目的所在。
但也应注意,如果病情较重,体质过于虚弱,或一人患多种疾病 者,则运动量不宜过大,不宜作滚背及蹬踹等功法。本套功法不强求 都做,要根据自家的身体状况而定。而且,作功的力度、速度、时间 等,都不可任意加大,而要劳而勿倦,适身为度。此外,练本套功法 时,不要用软床,要用硬板床。
- 前额面部推搓法
【施术部位I由下颌角之颊车穴,向上过鬓发前缘直人头维穴, 再人上星穴,然后向下人前额部。
【施术方法】用仰卧式,下肢自然伸直,全身放松。双手四指并 拢,置于同侧面部之颊车穴上,然后同时向上推搓,经鬂发前缘上达 头维穴,然后双手再向额上正中之上星穴靠拢,双手再向下直入印堂 穴,然后沿眉毛向太阳穴处横推。有舒适感后,双手指再由印堂向 上,沿眉上缘由内向外推搓,如此逐步升高,分推分搓,直至前发际 下,然后再用同样的手法逐步下降,分推分搓,直达印堂为止。如此 反复推搓,由上到下,自下而上,左左右右,推推搓搓,直到有舒适 感为度。每日早晚各行一次,每次约十分钟左右。
【功能作用】能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散风止痛、明目安神,可 防治感冒头痛,驻颜、醒神等。
浏览54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