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卦掌的发展
《董先生墓志铭》中写道:“因老气骸,始得寓外舍•各授一艺。”可见,董先生是 因为“老”了,才离开了肃王府,住在徒弟家,授徒度日。董先生教徒不循旧规,而是 “各授一艺”。虽然徒弟学的不多,但经董先生一点拨,拳理一明,发挥出了各自的聪明才 智,与自己过去所学融汇贯通,形成各自的不同风格,丰富多姿,各放异彩,终能大成。 董先生的八卦掌为了开门授徒,留传后世,所以逐步地丰富完善。孙锡堃先生在1939年 所著《八卦拳真传》中精辟地论述了这个道理:“集成拳术,复按易理,定八卦,合五 行,加添招术,代代传流,先哲屡益,此道逐益形完备。”
董海川先生的八卦掌是什么样子呢?我们都没见过。但根据老前辈的回忆和总观尹、
程两种先生八卦掌不同的风格特点,不难得出下列结论:
除了反背捶用拳外,都用掌,以掌法为主(尹、程都有反背捶,打法练法一样)。
原始掌形应是龙爪掌。因为马维祺先生、程廷华先生、刘凤春先生、梁振圃先生、 史计栋先生、刘宝珍先生等都是虎口圆撑的五指自然分开,或四、五指自然贴拢的龙爪 掌,唯尹福先生是牛舌掌(这与他早期所习罗汉拳是分不开的),但掌形上仍然虎口圆撑, 以满掌力。
练功时都是走圈,分上、中、下三盘,都是趟泥步“转掌如拧绳”,因而步眼、掌 法、腰身特别灵活,善长拧劲、横劲、螺旋劲。
都用腿,但以暗腿为主。
注重劲力,讲究刚柔相济,虚实分清;讲究三节四梢,讲究提肛溜臀、舌抵上腭、 气沉丹田、六合归一,特别以内劲即“寸劲”、“爆炸劲”克敌制胜。
都以“以掌为法、以走为用、斜出正入、脱身换影”为技击特点。
董海川先生授徒时是“各授一艺”,因而弟子们学得掌势都不多,但却功夫深厚,加 之各自结合自己原来所学,融汇贯通,社会上这才出现了各种流派的八卦掌。三代、四代 授徒时,仅仅老三掌不够用了,于是“复按易理,增添招术,代代流传”。但因名八卦掌, 故所有套路都不能离开“八”字,什么“八大掌”、“八形掌”、“八八六十四掌”、“八 八六十四手”陆续产生,甚而走圈时不能走七步,更不能走九步,而必须走“八步”,以 暗合八卦之“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8个方位。孙锡堃先生把“八大掌”定 为八卦拳真传;尹玉璋先生把八卦掌定为“八个大式”;曹钟升先生在《曹氏八卦掌谱》 一书中把八卦掌改为掌分八路,每路八势,共计六十四势;吴峻山先生在南京国术馆任教 时把八卦掌增改为八八六十四掌等等,不一而足。
董公授徒只是口传心授,没有任何著作留传于世,现在的许多理论拳经都是出自三 代、四代之手,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部著作。
孙禄堂先生著《八卦拳学》
高义盛先生著《八卦掌》
黄柏年先生著《龙形八卦掌》
尹玉璋先生著《尹氏八卦掌》
曹钟升先生著《曹氏八卦掌谱》
孙锡堃先生著《八卦拳真传》
姜容樵先生著《八卦掌》
另外还有许多功理拳经拳歌,如“交手歌”、“八卦拳歌”,尹福弟子曾省三著的“三 十六歌”、“四十八法”等等,都为八卦掌推广、发展、光大做出了贡献。我们珍惜它, 可资借鉴,也可取其精华为己所用,为八卦掌进一步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八卦门的兵器套路很多,基本都是历代先贤们逐步增益或人门时带进来的。
八卦刀是八卦门中真正的、也是最根本的主要兵器。原来只有转刀,与八卦掌的转圈 一样,左旋右转。现在有了许多套路:指路刀、滚手刀、群拦刀、十八截刀、转刀、对刀 等等,它们都具有八卦刀法的风格和特色,刀法在走中运用,奥妙无穷。
董海川先生的碑文中记有“力大貌奇,方腰骈肋,素好技击,勇武过人”,“合手长 过膝数寸,故拳掌多出人意外,皆难防范”。八卦刀身长四尺二寸,加之董先生双手过膝, 就有七尺多长了,可见董海川先生一刀在手时,是何等的威风神勇。
八卦掌是以掌法和走转为主的拳术,交手时忽前忽后,忽左忽右,贴身而进,脱身而 走。《拳意述真》便有“程廷华先生所用之游身八卦,或粘或走,或开或合,或离或即, 或顶或丢,忽隐忽现,或忽然一离,相去一丈余远,忽然而回,即在目前。或用全体之 力,或用一手,或二指,或一指之一节,忽虚忽实,忽刚忽柔,无有定形,变化不测”的 记载。程氏擅用八卦子午鸳鸯钺,尹氏擅长状元笔、护手钩,如同长了一双铁手,出手成 招,随心所用,变化无穷。现在练的八卦阴阳锐、风火枪等都是由钺和笔演变而来。
八卦门中没有剑,听老前辈讲:只要分清剑为两面刃,刀有刀背,会刀就会剑,刀剑 一样能在走转中使用,出奇而制胜,奥妙而无穷。八卦剑都是从刀发展而来的,而八卦门 中的“纯阳剑”等套路大都是从其他门引进来的。
八卦门中有棍,但很简单。程氏的风魔棍、花子棍等都是从其他门拳术中引进来的。 尹氏有七星杆。尹玉璋先生是在走中练,也是走中用。现在的七星杆套路是尹福弟子金毓 慧(即曾省三)所传,走的势子少了,但仍为八卦掌爱好者所喜爱。
八卦门中原来的枪法也很少,只是转几下,大多练的是两头都有枪尖的“双头蛇”。 程氏八卦中枪的套路很多,这要功归于大枪刘德宽。刘先生是程廷华的师弟。刘先生枪法 髙超,戟法更是超群。枪的套路有四式枪、八面战身枪,对练有八枪(大杆子)、小鹞子 和黑白鹞子。还有六路戟,也有人说是十二路戟,可惜已基本失传了。
八卦掌四十八法中讲到“八卦之手不讲拿,我拿人兮我亦差”。如果现在的八卦掌有 了擒拿,也要归功于刘德宽先生,基本上都是他留传下来的。他为了教军队,曾编有直趟 练法的六十四手,其中就有一些擒拿动作。有些老前辈原来练过擒拿带进来,丰富了八卦 掌,也不足为奇。但擒拿不是董海川先生所传。八卦门也有太极拳,这要归功于程有龙和 刘德宽先生,因程有龙从杨建侯学过太极,刘先生也会太极,于是八卦中就有了太极拳。 我见过程有信先生练太极拳,但此拳要走底盘,以老杨式太极拳为主体,多是八卦掌的手 法,很吃功夫。如果不走底盘,恐怕就失其真了。
解放后,国家的体育方针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武术运动也是如此,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不允许擂台赛,也不讲“打”,比赛也是为了表演。于是八卦掌家、 拳家们编出了各式各样的连环套路,如“八卦游身连环掌”,更加丰富、完善了八卦掌, 对八卦掌的传流和发展起到巨大地推动作用。
浏览1,3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