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步为“采药”。在真元之气产生后,精气充盈的情况下,下 丹田一旦有热感就要含气从脉,用意念导引将热感引入任脉,沿毛际 下行直达会阴。当这股温热之气经会阴返转通过谷道(即肛门)时, 多有欲出虚恭(即想放屁)的感觉。这时,为了不使真元之气以出 虚恭的方式而泄露,就必须在真元之气通过谷道(道家称“下鹊 桥”)时,将谷道微微上提吸气,使热气能够顺利通过下鹊桥,经尾 闾关而接人督脉之始,并使这股温热之气继续沿着督脉上行通过夹脊 (辘梦关)、玉枕(铁壁关),到达百会(脑海宫),归人精髓之海。 引气上行督脉(谓之过三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要时要加强意 念的导引循导,运用呼吸调息的方法,道家谓之“火逼金行”。呼吸调息的方法有两种,即“文火”和“武火”。《大成捷要》 中讲:“人手功夫,每当半夜子时以后,虚极静笃,天然醒觉,一阳 来时,外肾兴起之时,元精吐露,外药发生之际,即行调药之功,运 用风吹火炼之玄机。夫风者,呼吸之气,火者,虚灵之神。文者无为
之风火,武者有为之风火。盖无为之文风文火,用在调外药两头,而 有为之武风武火用在调外药元精正旺之时也。盖真元之气最易下流顺 出,必用真意眸光,凝人命宫气穴之中,主照统摄,真气即下行,而 化为元精,非呼吸之息,以风助火,以火铸金,而元精必不能复化为 元气,归宿坤炉本宫之中矣。然用呼吸调息之,在丹田之中,一出一 人,必须提起精神,目光窥定,一意不散,万缘皆空,鼓动巽位之 风,扇开炉焰,使息息皈根,方合猛烹急炼之神功……借呼吸之机, 以为采取烹炼之旨也。”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文火即无为之风火,不 可加强意念的运用,而是要在开始和最后这两头微微以意眸之,呼吸 须持细、长、匀、慢,故称文风文火,又叫沐浴。武火与文火相反, 是有为之风火,也就是当外药归炉勃阳尽缩时,鼓动巽风(即腹式 呼吸),扇开炉炎焰,加强意念作用,并采取吸、舐、撮、闭四字, 即鼻中吸气以接先天,闭目上视回光返照,就好像壶在炉火上,加风 添火,使水变蒸汽一般。但武火只适用于烹炼之时,烹炼之后,仍须 文火沐浴温养。
第五步为“封炉”。《大成捷要》中讲:药既皈炉,须用真意封 固(封固者,闭塞耳、目、口三关),停息从伏神气(停息者,非闭 息也,是不行采药鼓嘘之法),将神气吸人,俱伏于气穴,略停一息 之倾,盘旋于丹田之中,然后再用意率领元气,自坤腹逆返上丹田乾 顶之位。所以,在封炉时,仍然要继续上提谷道(也谓身根不漏), 鼻人莫呼出(也谓鼻根不漏),舌舐上腭(也谓舌根不漏),目不外 视(也谓眼根不漏)四法,要使一念不生,一意不散,六欲不起, 六尘不染,命根方能固矣。
第六步为“炼药”。在这里,呼吸并用,升则有心,降则有肾, 吸谓采取,呼谓烹炼,使元精尽化为元气,而由坤腹逆返于乾顶,再 成甘露降落口中,随觉随咽,送上重楼,复归宿于中宫(中丹田) 之位。
以上六个步骤的修持过程连接起来,就是“结丹”的功夫。这 些功法,在内家拳的运用中,并不是原原本本地采用,而是结合了拳 法的特点,把道家的功法运用在基本粧功的形式中。如无极式、虚无 含一气式、太极抱球式、两仪式、三连一体式、八卦八法循导式中, 就运用了道家的这些修持功夫。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修持方法:
本功法取用自己的心意,领气运行,归穴归位,使自己周身之气 阖聚心头,并结成一太极球来运行,从意领气,循经导络,以调整气 息、血脉。它将意念寂定有穴有位导引、人体象形导引、持法造型姿 势导引、声法调整气息导引、循经血脉拍打导引、站坐卧行功夫导引 等六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气机在体内的有序运行,进而达到阴阳 平衡、疏通经络、散瘀化滞、升清阳、降浊阴、阖真气、聚元气、人 精华、出糟粕,净化人体之精、气、神。
浏览6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