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易筋经健身方法指导
一、易筋经的概述
(一)易筋经的起源与发展
易筋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养生健身的方法,在我国传统功法和民族体育发展中有着很 大的影响,千百年来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探究其含义,“易”就是改变,含有改善、增强的意思; “筋”指的是人体的肌肉、筋骨、经脉等;“经”即规则、方法。所谓“易筋经”就是活动筋骨肌肉,使 其变得坚实有力,从而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一种健身方法。
关于易筋经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其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据考证,导引是由原 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养生家所必习。《庄子•刻意篇》中记载:“吹 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汉书•艺文志》中也记载有《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等有关导引的内容,说明汉代各类 导引术曾兴盛一时。另外,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中有40多幅各种姿势的导 引动作,分解这些动作姿势可以发现,现今流传的易筋经基本动作都能从中找到原型。这些都表 明,易筋经源自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易筋经的创始者学术界说法很多。其中最有说服力的说法是,易筋经、洗髓经和少林武 术等为达摩所传。达摩原为南天竺国(南印度)人,公元526年来我国并最终到达嵩山少林寺,人 称我国禅宗初祖。据《指月录》记载:“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演所得 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持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 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闷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 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髓。”’这里的“髓”指的是“洗髓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 的易筋经。因此,易筋经也称达摩易筋经、达摩洗髓经。
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少林僧侣在易筋经的流传和发扬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史料记载,达摩所传禅宗主要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主。由于禅宗的修持大多以静坐为主,坐 久则气瘀滞,须以武术、导引术来活动筋骨。所以,六朝至隋唐年间,在河南嵩山一带盛传武术及 导引术。少林寺僧侣也借此来活动筋骨,习武健身,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补充、修改、完 善,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习武健身方式。最终定名为“易筋经”,并在习武僧侣中秘传。
易筋经的主要作用就是具有十分明显的健身祛病效果,经过发展改良,由最初始的十二式演 变为二十二式,后来又发展到现在通行的二十四式。易筋经融科学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其格调古 朴,蕴涵新意。各势动作是连贯的有机整体,动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连绵,刚柔相济;呼吸要求 自然,动息相融;并以形导气,意随形走;易学易练,健身效果明显。
其实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易筋经已经被多次窜改,目前所发现的易筋经十二势版本,是 载于清代咸丰八年潘蔚辑录的《内功图说》中的。总的来看,传统易筋经侧重于从中医、宗教、阴 阳五行学说等视角对功理、功法进行阐述,并且形成了不同流派,收录于不同的著作中。
(二)易筋经的特点
简单安全,适合人群广泛
易筋经刚柔并济,动作简单,适合各类人群进行练习,特别是对一些体弱多病和中老年人具 有较好的健身_病效果。经常S练易筋经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祛除疾病的功效,特别是对一些体 弱多病和中老年人还具有较好的健身效果。同时,易筋经对练习场地要求不高,只要双脚可平稳 站立、利于活动即可,因此能够广泛开展。
动作舒展,伸筋拔骨
在练习过程中,易筋经对练习者各个肢体动作都有一定的要求,要求每一势动作,不论是上 肢、下肢还是躯干,都要有较充分的屈伸、外展内收、扭转身体等运动,从而使人体的骨骼及大小 关节在传统定势动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呈现多角度和多方位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拔 骨”的运动达到“伸筋”,牵拉人体各部位的大小肌群和筋膜,以及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关节 囊等结缔组织,促进活动部位软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软组织的营养代谢过程,提高肌肉、肌腱、 韧带等软组织的活动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动作勾称美观
易筋经有其独特的武术特点,即动作力度的柔和匀称和各个动作之间的协调美观。在练习 易筋经的过程中要求上下肢与躯干之间、肢体与肢体之间以及肢体左右的对称与非对称,都应宥 机地整体协调运动,彼此相随,密切配合。这样易筋经的动作就会呈现出舒展、连贯、柔畅、协调, 动静相兼的特点。同时在精神内含的神韵下,给人以美的享受。
易筋经的各个动作之间连接紧密,每势动作的变化过程都显得清晰、柔和,整套动作的运动 方向为前后、左右、上下;肢体运动的路线为简单的直线和弧线;肢体运动的幅度,是以关节为轴 的自然活动角度所呈现的身体活动范围;整套功法的动作速度,是匀速缓慢地移动身体或身体局 部。练习易筋经的过程中要求肌肉相对放松,用力圆柔而轻盈,不使蛮力,不僵硬,刚柔相济。每 势之间无繁杂和重复动作。
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
易筋经练习对于脊柱的保护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脊柱是人体的支柱,又称“脊梁”。它由椎 骨、韧带、脊髓等组成,具有支持运动、体重以及保护脊髓及其神经根的作用。神经系统由位于颅 腔和椎管里的脑和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组成。它控制和协调着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 一个有机整体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因此,脊柱旋转屈伸的运动有利于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刺 激,以增强其控制和调节功能。易筋经的主要运动形式是以腰为轴的脊柱旋转屈伸运动,比如 “九鬼拔马刀势”中的脊柱左右旋转屈伸动作,“打躬势”中椎骨节节拔伸前屈、卷曲如勾和脊柱节 节放松的伸直动作,“掉尾势”中脊柱前屈并在反伸的状态下做侧屈、侧伸动作。所以,易筋经是 通过脊柱的旋转屈伸运动以带动四肢、内脏的运动,在松静自然、形神合一中完成动作,达到防 病、健身、益智、延年益寿的目的。
(三)易筋经的健身功能
全身运动,强筋健骨
肢体舒展是练习易筋经的基础,因而练习易筋经时,四肢、关节、躯干都需要完全、彻底、充分 地屈伸、扭转,从而牵拉机体各部位骨骼及关节,并且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地活动,争取使身体 处于柔和而充满力道的“动”中。
长期练习,可提高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的柔软性、灵活性,还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机体新 陈代谢,从而达到强健筋骨的目的。
祛疗病疾,调整生理功能
现代医学证明,练习易筋经有很多益处,如可加强人体血液循环,改善内脏功能,延缓衰老, 防治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头痛头晕、尿频尿急、失眠多梦等病症。另 外,练习易筋经时要求心情宁静,全身放松,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再配合身体的扭转拉伸、手足 推挽,既有利于调整失调的生理功能,也可达到祛疾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易筋经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较高。适宜体力充沛者练习;对于体质虚弱的 人,则要量力而行,适时调整练习难度及练习时间等。
平衡阴阳,畅通气血
《内经》有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大意就是,人体阴阳之气决定身体 健康。而练习易筋经,可增强人体真气的运行,让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的放松休息,进而达到全 身阴阳平衡、形神统一、全身协调的效果。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可温养肌肤、抵御 外邪,同时还参与着脏腑的活动。血,是神经活动的补给站,它穿行于全身,起着营养滋润全身的 作用。而易筋经正是以中医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来指导气息的升降,可使关窍通利,气血流畅, 从而调节改善气血运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浏览66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