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五禽戏健身方法指导
一、五禽戏的概述
(一)五禽戏的起源与发展
五禽戏的起源历史悠久。论及五禽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远古时代,由于中华大 地江河泛滥,湿气非常严重,许多人都患有在当时称为“重腿”的关节疾病,面对这种情况,一种具 有“利导”作用的“舞”应运而生,而“以利导之”也成为了我国远古时期中华气功导引的一种萌芽。 这是种“舞”主要就是通过模仿飞禽走兽动作、神态来进行健身锻炼的,这在我国许多考古文物和 历代文献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 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 八曰总万物之极。”这种歌舞就是模仿飞禽走兽进行的。《庄子》中有“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 鸟申(伸),为寿而已矣”的描述,其中的“熊经鸟伸”就是对古代养生之士模仿动物姿势练习气功 的生动形象的描绘。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44幅帛书《导引图》中也有不少模 仿动物的姿势,如“龙登”“熊经”“鹞背”,还有很多模仿猴、犬、猫、鹤、燕等的动作或形状。
五禽戏的具体创始人有充足的资料显示是华佗。根据来源于西晋时陈寿的《三国志•华佗 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援(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厩 (蹄)足,以当导引。”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华佗传》中的记载也大约相同。《三国志》和《后汉书》 都为前四史之一,是古人公认的正史,它们的权威性毋庸置疑。但是这些史书只是记录了华佗编 创五禽戏,却没有关于五禽戏动作的具体描述,也使得现代人无法考证最初的五禽戏是什么 面貌。
有关五禽戏的动作最早见于南北朝时名医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其中用文字描述了 五禽戏的具体动作,练习起来动作难度较大。由于南北朝距东汉末年不过300年,所以,可以认 为该套五禽戏动作可能比较接近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在后来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赤凤 髓》、清代曹无极的《万寿仙书•导引篇》和席锡蕃的《五禽舞功法图说》等著作中,出现了五禽戏 动作的图文描述,并且它们都对五禽戏的习练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而相比于《养性延命 录》中所记载的五禽戏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五禽”动作均为单式,排序也变为“虎、熊、鹿、猿、 鸟”。但其文字说明不仅描述了“五禽”的动作,而且还有神态的要求,并结合了气血的运行。
以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来看,五禽戏不仅使人体的肌肉和关节得以舒展,而且有益于提高肺 与心脏功能,可以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肌排血力,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五禽戏巧妙地 把动物的肢体运动与人体的呼吸吐纳进行有机结合,从道家的“熊经鸟伸”之术发展而来,最终成 为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传统保健养生功法。
(二)五禽戏的流派
从流派来说,五禽戏流派众多,每个流派都有着各不相同的风格和特点。总的来看,都是根 据“五禽”动作,结合自身练功体验所编的“仿生式”导引法,以防病治病、疏通气血、活动筋骨、健 身延年为目的。其中,有偏重肢体运动,模仿“五禽”动作,意在健身强体的,为外功型,即通常所 说的五禽戏;有仿效“五禽”神态,以内气运行为主,重视意念锻炼的,为内功型,如五禽气功图;有 以柔劲为主,讲究动作姿势优美矫健,以舞蹈形式出现的,如五禽舞、五禽舞功法图说等;还有以 刚为主,通过拍打、按摩来治疗疾病,甚至被用于散手技击、自卫御敌的,如五禽散手、五禽拳等。
(三)五禽戏的特点
外导内引
“导弓丨”指“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所谓“导气令和”,主要指疏通调畅体内气血和调顺呼吸之 气;所谓“引体令柔”,就是指活利关节、韧带、肌肉的肢体运动。五禽戏是以模仿动物姿势、以动 为主的功法,根据动作的升降开合,以形引气。
“形”虽显示于外,但受内在的“意”“神”所系。外形动作既要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 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还要力求蕴含“五禽”的神韵,意气相随,内外合一。例如“熊运”,外形 动作为两手在腹前划弧,腰、腹部同步摇晃,实则要求丹田内气也要随之运使,呼吸之气也要按照 捉吸落呼的规律去做,实现心息相依。
安全可靠
五禽戏动作简单、不疾不徐,是有氧锻炼的一种方式。既可全套连贯练习,也可侧重多练某 戏,还可只练某戏。运动量较为适中,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群。个体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节 每势动作的运动幅度和强度,安全可靠。
形松意充
五禽戏的练习要求身体的各部分肌肉应尽量保持放松,做到舒适自然,放松,不僵硬,不软 塌。只有肢体松沉自然,才能做到以意引气,气贯全身;以气养神,气血通畅,达到形松意充的 效果。
动静兼修
五禽戏模仿“五禽”的动作和姿势,舒展肢体,活络筋骨,同时在功法的起势、收势以及每一戏 结束后,配以短暂的静功站桩,诱导练习者进入相对平稳的状态和“五禽”的意境,以此来宁心安 神、调整气息,起到“外静内动”的功效。
在练习过程中,把意识、神韵贯注于动作中,排除杂念,思想达到相对的“人静”状态;进行静 功站桩时,虽然形体处于安静状态,但是必须体会到体内的气息运行以及“五禽”意境的转换。动 与静的有机结合,两个阶段相互交替出现,能实现练养的互补,可以使练功效果得到进一步的 提高。
(四)五禽戏的健身功能
五禽戏可以有效地改善练d者的身体条件和健康状况,提高身体机能。
五禽戏作为一种传统保健导引术,其严格的锻炼要领要求练习者以意领气、心静体松、气贯 周身,呼吸柔缓,动作紧凑而不乱。根据练习要领来划分,五禽戏的健身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动作技术的健身功能
五禽戏的练习动作虽然相对简单,但每一动作无论是动姿或静态,都有精化、细化的余地。 如“虎举”,手型的变化,就可细化为撑掌、屈指、拧拳三个过程;两臂举起和下落又可分为提、举、 拉、按四个阶段,并将内劲贯注于动作的变化之中;眼神要随手而动,带动头部的仰俯变化。待动 作熟练后,还可按照起吸落呼的规律以及虎的神韵要求,内外合一地进行锻炼。
五禽戏动作的锻炼可以从四肢面骸引申到五脏六腑,能有效地改善机体各部分功能,调和气 血,畅通经络,活动筋骨,灵活关节,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如猿戏多指尖和眼神的运动,指尖和 眼神可以反映末梢神经的功能。因此,猿戏的练习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反应,增强肌肉系统和神经 系统的协调功能,能够有效地防治神经反应缓慢和四肢动作的过早衰老。
五禽戏的动作体现了身体躯干的全方位运动,包括前俯、后仰、侧屈、拧转、折叠、提落、开合、 缩放等各种不同的姿势,对胸椎、颈椎、腰椎等部位进行了有效的锻炼。总的来看,以腰为主轴和 枢纽,带动上、下肢向各个方向运动,以增大脊柱的活动幅度,增强健身功效。
首先,五禽戏中的躯干运动很多。有含胸、拔背、侧弯腰、旋转腰、脊柱伸缩等运动。躯干的 运动能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活跃身体各部位机能,有调节内脏器官的作用,还能防治脊柱畸形 及其他病变。
其次,五禽戏的四肢运动包括上肢运动和下肢运动。上肢运动主要体现在伸展、收缩、旋转 等动作上。如熊戏、虎戏、鸟戏中有大量展臂的动作;鹿戏、猿戏中有很多臂的收缩动作。这些上 肢运动的方式及各种手型变换能牵动肩、肘、腕、掌、指等各个关节。下肢动作主要体现在步法、 步型中,能锻炼腿部的支撑力、稳定性和灵活性,这些动作对腿部的主要关节有良性的润滑作用。 五禽戏的四肢运动利于疏通经络、活跃气血、强壮筋骨、增强人的体质。
另外,五禽戏特别注意对平时活动较少或者为人们所忽视的肌肉群的锻炼,重视手指、脚趾 等关节的运动,以达到加强远端血液微循环的目的。例如,“鹿奔”“熊晃”“鹿抵”“猿提”“鸟伸”等 动作的设计,可以使练习者的关节得到充分的活动。
浏览9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