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在今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社会功能得到了广泛地 发挥和运用。但咏春拳也与其它拳术一样,在流传的过程中,因 每位练拳人、传人对咏春拳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有的差异甚至 很大,使咏春拳也就出现了不同的流派。诸如,同一个咏春拳师 传教给十个弟子,其传授的内容、过程都不会是一致的。而这十 个弟子的学习过程、领悟的因素,各自实践的条件、时间,学拳 的经历等都不同,最后所掌握的功夫程度、拳架形态、对拳术的 理解、善用的形式差异都会更大。
咏春拳作为南少林拳术体系的衍生拳种,在过去其理论依附 于南少林拳术理论,也正由于咏春拳的形成属衍生性,较为单一 的拳术拳套在拳术长期的发展中,给于咏春拳传人很大的理解、 认识和诠释的空间。对于咏春拳的拳套动作招式的理解与演示, 不管是三套拳,或是一套拳,传人们的理解看法并不一致,在应 用方法上理解的概念和形式更多。对于咏春拳的身法、步法、形 态的要求理解,也有更多的诠释。
如今,我们看到的各流派传人对咏春拳的理解,都可看作是 咏春拳传人们通过自己的学习、练习和实践的认识和理解。诸如 从不同的流派的存在来分析,不同流派的区别可看作是不同时期 有影响的拳师传人个人心得体会总结并相对定型的结果。例如某 传人以什么手法见长或什么样的功夫了得等等,甚至同一流派的
同门也存在理解上的差点。这可以常见到同一师傅所教的不同弟 子,练出来的风格、感觉不一样,理解看法也不一致。其中原因 则是多样的:①师傅因人施教,根据不同弟子的特点教不同的内 容,就算咏春拳套不多,动作有限,师傅在教拳时要求每位弟练 习好像是一样的外形动作时,内在的要求未必对每位弟子都是一 样的,久练之,结果就有很明显区别了。②每位弟子对同一师傅 所传内容而各自花费练习的时间不同,每人的悟性理解能力又不 尽相同,导致日久在理解上、在体现上存在较明的差异。③学拳 弟子人门前和人门后的经历不尽相同,有带艺人门者,有人门后 再多方修炼者,如此因素等等都使同门师兄弟有不同差点存在。
因此,常可见到不同流派或同流派的拳师为咏春拳是否有这 种或那种的打法,或这招是,那势不是而争论个一二三,其实这 是不理解咏春拳术功夫特性之个异性的结果而导致的。
第一节咏(詠)春拳永春拳
近年的咏春拳界中,有称为“咏春拳”(詠)与“永春拳” 之分的。“咏春拳”与“永春拳”的“咏”和“永”之分,也 反应了咏春拳传人对源流历史的不同见解。虽然,两者均是南派 的内家拳术,但是它们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梁赞先生在从华宝师学得咏春拳后,在实践中,改小四平为 “二字柑阳马”,加快节奏,达到“手出脚应,上下相随”。这 时,咏春拳的外形变为“上拊睁,下柑阳,吞吐浮沉短制长”。 还将咏春拳派气功“肾气归元”作为“固本培元”的基本功, 将少林班中跌打列为咏春派的必修课,使老辈的一些咏春拳师多 会跌打长医术。
过去咏春拳派择徒很严,使咏春拳流传不广。又因为近世咏 春拳多以佛山镇为基地向外开枝散叶,所以后人纷纷称之为
“佛山咏春拳”,而在福建、南雄却失传了。
根据“长手能运气,短手能自保”的技击原理,咏春派以 “短桥窄马、擅发短劲”为主要特点,以“拳、桥、膀、指、 掌”为五大类型的手形手法;以“吞吐浮沉”和“二字拊阳马” 的身形步法为显著标志。
永春拳是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中,为当年进永春 殿者所习的南派内家拳法,全称应是:永春派少林拳。
因此殿在清代中叶所收的都是身体瘦弱、不能以力自雄的僧 俗弟子,而总教习又是善于因材施教的至善禅师,故此不授长拳 大马,而改为短桥小四平马了。据传说,当年少林寺内各殿所授 的武功不同,而形成了今天众多的南派少林拳。传说,当年方世 玉的师弟胡惠乾,也因在永春殿下苦功精研了这套以柔制刚,令 对手眼花缭乱的花拳,而惩罚了广州西关龙津东机房中恶人,替 父报了仇。后来胡惠乾还在广州西关城外医灵庙前的田心坊西禅 寺处授拳,遂使永春派拳术流传于广东民间。
另所传的火烧少林寺后,至善禅师曾一度避祸于红船中,充 当戏班伙夫传的就是永春拳。
永春派拳主要内容有:花拳(由平拳、梅花八卦、佛掌等 三套拳组成)、八式单打、连环扣打、桩拳、木人桩法等。器械 主要是六点半棍。
第二节佛山咏春拳
佛山地区,可以说是咏春近代广泛传播发展的重要发源地, 此也是对咏春拳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地区。特别是近年叶问先 生将咏春拳带到香港后,使咏春拳在港澳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播 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佛山地区流传的咏春拳来看,佛山咏春拳有几个流派
支系,其主要为晚清期间,由梁赞、霍保全等人所传逐步形成 的。梁赞先生的几位再传弟子中,有陈华顺和阮济云的弟子姚才 流派支系,有阮奇山和张保的弟子流派支系,有陈华顺的弟子与 再传弟子陈汝棉流派支系、陆锦、黎协麂流派支系,还有梁赞与 冯少青其他再传弟子的一些传人以及近复又活跃起来的郭富、伦 佳的弟子传人。总的来说,在佛山地区的咏春拳传人中,较为活 跃的主要有姚才流派支系的弟子姚褀、林瑞文、林瑞波、霍超等 拳师的传人,也有彭南的传人,阮奇山的传人,另还有白昌流派 支系的传人等。
—、阮济云支系咏春拳
阮济云和阮奇山是近代对佛山地区和广州地区咏春拳的传播 起着重要作用的一对奇才。其为兄弟,随霍保全为师学拳,同时 阮奇山又得到冯少青的传授。在佛山地区有其出色的弟子姚才。
阮奇山是阮济云弟弟(1889 ~ 1956年),在当年被视为佛山 咏春界的好手,并与叶问、陈汝棉被誉为“咏春三杰”。阮奇山 的拳劲刚猛,出手快捷,接手连消带打的功夫十分了得,其弟子 岑能的快手便是得到真传。
阮济云后期曾被应邀前往越南传拳,这也使咏春拳被带到了 越南,现在越南仍有不少阮济云的再传弟子们在习练咏春拳,并 一直保留着阮济云支系的主要拳风。
二、姚才支系咏春拳
姚才是佛山地区颇著名的咏春拳师,因此其在佛山地区的传 人也较多。姚才少时跟阮济云学咏春拳,因其好武艺,更是勤学 苦练,据传其学咏春拳时,拳套是小念头、寻桥、标指,棍术为 六点半棍,刀术为二字拊阳夺命刀。
如今,姚才的传人在佛山地区成为咏春拳界较为活跃的一支系。姚才的儿子姚棋、林瑞文、林瑞波、霍超等的弟子,均又有 再传弟子在广传咏春拳。
林瑞文是姚才的较出色的弟子之一。其是位医生,在年29 岁时跟随姚才学拳。林瑞文与林瑞波是两兄弟,一同姚才学拳。
佛山咏春拳虽有不同的支系,但其有较明显的区别,就是各 流派支系的咏春拳有硬有柔。因此,姚才系流传下的咏春拳自有 其特点,讲究韧力,如弹簧般,练习咏春拳要求练出韧劲,并要 松柔,练的不是力,而是练劲力,拳讲究力学、支点,力点要求 巧准,发劲讲腕力,以及腕力点。
姚才支系咏春拳结构。
小念头套路(此为初期所练内容):①开桩马。②日字冲捶。③佛掌。④镦掌。⑤双摊。⑥直掌。⑦摊伏手。⑧膀手。⑨ 削手。⑩收势。
另有标指、寻桥套路拳。器械有咏春二宇刀,六点半棍及韧 竹桩,拳与器械可谓一脉相承。
在拳术套路上,讲究精练实用,动作紧凑,以五肘位短桥发 劲,以横消直,以柔制刚,腰马合一,进退灵活,舒展大方,克 敌制胜。这些咏春拳结构,后经姚才、姚祺各弟子再传承中有所 改变。
三、叶问支系咏春拳
叶问在佛山主要是于1940年左右教了部分弟子。如今已有 部分弟子不再练拳了,能看到的也只有伦佳和郭富两位先生。郭 富的儿子郭伟湛近年多活跃在南海平洲传拳。
当年叶问在佛山生活期间,向友人的孩子传授咏春拳,同时 也将咏春拳传给了一同前往求艺的几位年青人,其中就有伦佳, 在几个月后,郭富随叶问学拳。在其后的两三年时间里,叶问悉 心将三套拳和黐手等拳艺教与这几位弟子。伦佳、郭富学拳甚是刻苦,后因谋生各奔东西。叶问在佛山谋事,伦佳奔跑于广州、 佛山与海南之间,郭富则是在广州谋生。
郭富在离开佛山去广州谋生数十年,此间,仍不断习练咏春 拳,在其退休后,便返回其故里南海夏北,其子郭伟淇协助父亲 传播咏春拳,带动了不少爱好者习练咏春拳艺。
伦佳于数十年间,在佛山也教授了不少弟子。最具影响力的 李小龙将咏春拳的名字传播至世界各地时。便有不少的叶问海外 弟子传人时常到佛山寻根,许多人都前往拜访叶问早期弟子伦佳 先生等人,这也使咏春拳的交流逐渐多了起来。伦佳所传教的咏 春拳与郭富所传咏春拳多较接近。现在伦佳先生身体欠佳,不再 有较多的时间去传拳了。
四、黎协簏支系咏春拳
黎协麂,佛山人,其自小酷爱武术,随梁赞弟子陈华顺学习 咏春拳,在三水县打理田租事宜期间,有幸结识陆观府上的咏春 拳前辈陆锦,后成为忘年之交。陆锦见黎协麂年轻厚道,又是习 武之材,遂将永春功法、套路、心法、秘技等传授给黎协麂。
黎协麂所传下来的永春拳,与流行与世界各地的叶问咏春, 以及主要在广东、港澳流传的阮奇山、姚才、梁赞佛山与古劳咏 春等,都有较明显的区别。
据说,黎协簏传承的永春拳,不叫“咏”而称为“永”,两 者虽是一字之差,却使其成为两种不同派系的拳术。其中,黎协 麂的再传弟子彭南先生是黎协庚弟子中较有成就者。彭南为佛山 人,其祖籍花县,少年习武,青年时期在佛山开高众议武馆传授 永春拳,并被武界誉为“快手南”之名。彭南原习之咏春拳为 招就先生,后遇黎协麂,就一改招就所教咏春,跟黎协庚从头 学,一学数十年,尽得黎协麂真传。同时彭南又在其传统性、系 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整理,使之自成一派完整的永春武学体系,其功夫亦达炉火纯青的境界。
彭南传承的黎协麂永春拳,基本拳套为三套拳,即小念头、 寻桥、标指,器械有六点半棍等。彭南传承下来的永春拳,是一 种刚柔相济的功夫,练习时要求掌握好松与紧、刚与柔之间的变 化,就是每一个动作都要根据阴阳变化的原理处理好松与紧的关 系,才能在日后的练习中达到明动静、知有无、知归去,来留去 送,甩手直冲,手若游龙,变化无究的境界。
除了佛山是咏春拳流传较广的地区,广州是仅次于佛山流传 咏春拳最广的地区。在广州有较古朴的鸦湖咏春拳。在广州还聚 集了许多咏春拳的传人,诸如阮奇山支系、古劳咏春拳支系、黎 协麂支系、黄祯支系的传人们等等。
流传于广州鸦湖的咏春拳,据传说是由梁博俦的弟子红船花 旦梁二娣及易金等人传播至广州地区和鸦湖人曹氏。如今所能看 到的流传于人和、龙归镇南村石地塘柏塘等地方的咏春拳,是由 易金传入人和鸦湖的。据传,易金人称“正旦金”,祖籍人和鸦 湖海边人氏,清末民国时期人,佛山红船子弟,后带艺回乡授 徒,将拳传给曹顺和(曹德胜之父)等人。后因易金偶发现曹 德胜天资悟性奇高,遂收其为徒,尽将其拳艺传给曹德胜。曹德 胜学艺成后,后在广州设馆授徒,并名盛一时,后又返乡传艺, 所传弟子中以其子曹钜全、罗燮、罗松等较为出色。
曹钜全从年幼随父习武,更是勤学苦练,尽得其父真传,尤 精六点半棍法,并使用此棍法而享誉四方,被人尊称为“师父 金”。曹钜全生前授徒众多,门人辈出,其流传下来的拳术和器 械主要有少林头(小念头)、黐手碌(黐手对练)、碎打、箭掌、 花拳、大抛掌、虎鹤双形拳、北帝指、莫家拳等,在器械上以六点十三棍(畏棍)、齐眉棍(双头棍)、关刀、单刀、缨枪(十 八点梅花枪)、三把、匕首、长凳、双刀、七节钢鞭、双刀对 拆、双刀棍拆、单刀棍拆、拳拆等,另还有对练套路。
广州鸦湖咏春拳后又由曹德胜亲弟之子曹延安南下旅居马来 西亚槟城,并开班授咏春拳,中间个中原因而停办授拳。
现在所能看到的是曹广全在广州鸦湖地区传播咏春拳,曹广 全并经常与广州其他几个流派的咏春拳传人交流,其他还有曹国 荣也是目前广州鸦湖咏春拳传人之一。
广州鸦湖咏春拳较其他支系的咏春拳比较起来,鸦湖咏春拳 更较古朴此些,也更符合原始拳术的概念,没有现代咏春拳的太 多元素。
第四节岭南咏春拳
岭南咏春拳,是一种综合了广州岑能系咏春、少林永春与白 昌系咏春拳精华形成的。在民国年间,岑能承阮奇山、张保先生 真传,学艺功成后,便四出访友论技,鲜有失手,而被武界尊称 为“铁臂岑能”。同时,其从师韦玉笙处学习济世医术、养生功 等等。到了解放前夕,岑能辗转广州,并设医武馆,济世救人, 教拳择徒而授,以发扬咏春拳术,光大门楣,一时所授弟子不可 胜数,因此岑能咏春拳被誉名为“广州咏春拳”。
在岑能先生的早期弟子中,霍骏勋是得其真传者弟子之一。 霍骏勋本身习南派拳术,后带艺投岑能先生为师,并亲执弟子 礼,与岑能先生亲如手足,随后学拳数十年,由于勤加苦练,深 得岑能真传,而成为一代咏春拳名家。霍骏勋咏春功夫精纯,出 手狠辣,习艺严谨,动作标准,被武界誉为“傻勋”、“尺寸 勋”。霍駿勋之子霍振球,年幼时即随其父苦研咏春拳艺,并尽 得其父真传。又因缘于霍骏勋与岑能交往甚密,故有幸得到岑能 先生的悉心指点,促其技艺更好的得到长进。后霍振球又得少林 永春拳一代名师陈家廉、邓算一脉咏春名手白昌传授各自之拳术 秘技。霍振球本身精研咏春拳,又习得其他派拳术,形成了自己 独到风格,而被武界誉为“钢鞭手”。霍振球苦练武艺数十年, 并将岑能咏春、少林永春、白昌支系咏春共冶一炉,从而形成了 自己最具实战搏击风格的拳理与训练方法,将其咏春拳术称为 “岭南咏春拳”。除了这些内容,岭南咏春拳还保留了陈家廉嫡 传的四门、佛掌、红砂、伏虎等源自少林永春的拳套,以及本独 有的小伏拳,这种拳法主要锻炼生动灵活的腰马和各种实用的 长、中、短桥搏击手,它在很大程度更丰富了习拳者的搏击技法 和提高习拳者的离桥、接手技术。
岭南咏春拳的传播得益于霍振球所传的弟子们,其代表性弟 子有清远李志骢、林傑,中山林树洪、冯炯雄,肇庆冼明,以及 广州莫凡、秦宝喜,甚至传播至澳大利亚莫振潮等人,并由其他 弟子将岭南咏春拳传至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岭南咏春拳的特点是,讲求快、巧、稳、准、狠。快,即直 线、短距,长桥发短劲,举手不回不归手,’以腕变手,以肘变 手;巧,即用巧劲,有发本力与不发本力之分。巧劲有拱形、三 角形卸力,旋转有转腕、桥转、身转、马转之分;占身位,出手 稳,出手即成招;准,是指出手攻击点要准,防守点要准,走位 要准,料敌要准;狠,则是以最短之时间,最有效的手法,摧毁 敌人,令敌人无还手之力,例如打要害、爆劲、攻击力点有穿透 性,同时又可实施连环击打,得手不停留,口让心不让,心让手 不留等秘诀。
在拳套上,岭南咏春拳有:小念头、标指、寻桥、小伏拳; 练功组合有:十二式、四大拳种、黐手训练、埋身训练;器械 有:木人桩、行者棍、六点半棍、二字柑阳夺命刀;气功有:肾气归元功。
第五节南海班中咏春拳
班中咏春拳,是南海邓算传人的总称。邓算为广东南海人 氏,其在晚清时期随冯少青学练咏春拳。邓算的师傅是如何向其 传拳的,现在的传人都很难说清楚。据传,邓算出身书香人家, 自己也是读书之人,加上其家境颇富,年青时好受拳棒,并跟随 过六位师傅学拳艺,由于邓算痴迷于武艺,而弃文从武,专研武 艺。后来,邓算跟冯少青学咏春拳几年,学了一手拳和一盘桩, 这一手拳也就一直流传了下来。在今天仍可看到邓算、白昌的传 人一直保持着一百零八式的拳套,这与梁赞先生在佛山传下的小 念头、寻桥、标指三套拳不所不同。但这一百零八式的拳套,与 佛山流行的三套拳内容相似,此与佛山流传的一种说法即梁赞先 生将一套拳拆成三个拳套便似有了传说依据。据传,邓算擅使一 条长棍,其能将一条近九尺长的棍头点击破碎卵石,使其棍法令 南海小塘、大沥附近一带的拳家听来害怕。据说邓算的棍法得传 于一位安徽籍的冯姓卖艺武师,此棍法名为缠丝棍法。
白昌是邓算第子。其也是南海小塘人,家境生活还算富裕, 年少时随邓算学练多种拳术,例如,洪拳、三线拳、白眉拳等。 白昌与邓算可以说是同代人,年龄相仿。白昌跟随邓算学拳多 年,学有咏春一套拳、一盘桩,以及六点半棍、十三枪、邓家八 卦棍等棍法。白昌功成后,曾在几个地方教拳,教拳范围包括南 海的大沥、平洲和广州、中山以及英德等地。
今天所能见的班中咏春拳,其传人多是在南海有白昌的弟子 钟友权、吴杰晃、吴健晃、吴洛添、白振球等人,另在肇庆有梁 伟才,以及香港郑光等人。
班中咏春拳在其步法、身法的内容理解上,以及功夫的具体 运用上都有独特的见解。
第六节古劳脉春拳
古劳咏春拳,是指梁赞先生晚年从佛山返回家乡鹤山古劳乡 后,传授给其乡里子侄的咏春拳术。但梁赞此时所教的咏春拳因 在基础训练方法与其壮年时在佛山所传授的咏春三套基础拳有明 显区别,由此形成独特的古劳咏春拳系统。
现今的古劳咏春拳也多是主要流传在以鹤山古劳镇为主,其 他有部分传人将其带到广州或香港等地。今天在古劳传拳的主要 有冯振朝先生,冯振朝先生年事已高,也可算得上目前咏春辈分 最高的传人了。后在20世纪60年代,冯朝振到了香港,把古劳 咏春拳也传到了香港。
冯振朝先生的主要传人是其儿子冯良、冯强和其侄儿冯根 朱,同时还有其他跟随学艺者。数年前,冯朝振返回家乡定居 后,有时也给村里的乡亲以及徒孙传授咏春拳。而对于梁赞晚年 流传下来的古劳偏身咏春拳,冯振朝解释说,梁赞先生的拳贵精 不在多。因此,梁赞先生晚年返乡后就只传下了十二套拳,一套 拳就三个动作(三下),左右对称,没有教过其曾在佛山传拳的 三套拳内容。
冯振朝是跟随王华三学咏春拳的,王华三是梁赞晚年在家乡 的四个弟子之一,也是古劳咏春拳的主要传播者。王华三身材并 不高在,体形消瘦,但其功夫十分了得,出招身形转换特别快, 偏身消打可使对方无法占上风。冯振朝随王华三学拳年约17岁, 随其学艺6年,直到王华三去世。王华三所传授的古劳咏春拳内 容为:拳、棍和刀。
据冯振朝解释说,古劳咏春拳中有关拳的内容,重要的是用 法,学拳要知其如何运用,练拳的手法、身法固然重要,但更重 要的是要懂得其变化,变化是无穷尽的,即所谓的千变万化。在
桥手上,分为一桥、二桥,在运用时如能进入对方的二桥手,就 能控制对方。
有关咏春拳偏身说法,其实以前是没有这种说法的。据传, 古劳咏春拳之“偏身”咏春拳,其实是较佛山流传的咏春拳身 法来说的。梁赞先生早期跟梁二娣学咏春拳时是现在所说的佛山 咏春拳,也就是有人说的“正身咏春拳”。学一段时间后,梁二 娣认为梁赞有潜质深造,就为其写一地址让梁赞出省找其师傅严 咏春再学习。梁赞随后经长途跋涉找到了严咏春,几经苦练,使 梁赞拳技大增。严咏春教会梁赞如何以灵活的旋转身法消防攻击 敌方的概念,也就是所谓的“偏身咏春”。
如今,古劳人传承的咏春拳,不管是冯振朝传授的,还是其 他拳师传授的,都只是以十二种手法用法为基础,也就是所说的 十二套拳。
综合地讲,古劳咏春拳是“咏春拳王”梁赞先生晚年归隐 古劳故乡在颐养天年时,其结合一生的武学心得并吸取了多家拳 种之长,并对其早年在佛山所传“三拳一桩”的咏春体系进一 步提炼升华的结果,即可称之为咏春拳之强化升级之作。改革开 放后的新体系,其舍弃了套路练习,将多如牛毛的实战变化手 法,以22个基本散手模式进行概括,并将原体系的力学原理以 “来留去送”,“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高接低攀” 三句浅显易懂之心诀概括总结,并改革了以前主要以二桐手 (前臂部位)为支点,充分利用按头屹尾、按尾屹头的杠杆原理 以正面快攻为主的打法特点,强调以长桥手配合侧身近身直接管 制对手根节,令其整体失重后再施以连击为主要打法模式。
古劳咏春拳具体运用有三大制敌策略。这种打法的好处在 于,由于以对手根节为控制目标,无须理会其肢端动作的千变万 化,也就无须作大量局部招法拆解的适应性练习,在实作中仅凭 “叠掌”、“双龙出海”、“三板掌”几个具有概括性及内在关联
性的技法灵变而用即可。实际上这一点与其它内家拳有许多相通 处,如形意高手郭云深先生凭半步崩拳即无敌天下,不同处在于 古劳咏春是胜在技法灵变而非强调功力。因此,其技法易于掌握 运用,稍有根基者一看就懂,略加操习,即可运用并获奇效,达 到轻易克制原技术功力相当者。也正由于此,古劳咏春一直被历 代掌门人禁止公开演练而鲜有人知,偶尔一露即令人瞠目结舌, 视为神乎其技。古劳咏春拳认为,训练手段是为实作而设,一门 拳种的优劣并不在于其是否有着理论上可达的高境界或者可贴靠 某种高深的哲学体系,或是拳套招法的多少,而在于有无体系完 备,次递明确、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来保障其拳学理论的实现。 所以,古劳咏春不设静态粧法训练,亦无拳套练习,仅以一练多 效的对拆练出灵变、速度,打击控制,防护能力可堪称上乘。
实作模式可按主导反射方式分为视觉反射、视觉加触觉反射 及触觉反射方式三种细分模式,用咏春术语表述就是离手,半部 半离及部手三种情况,大多数外家拳及现代搏击术如拳击、散打 等偏于第一种以视觉反射为主,长于中远距点打弱于近身缠斗, 而一些内家拳种重视触觉反射训练而疏于远距点打的接手练习, 应对缠抱和搭手试艺尚可,突遇急风暴雨式组合拳打法则常有难 以适应之感。其中最易分出髙下生死则往往在半部半离之间。
古劳咏春的训练体系,不单有多数咏春拳共有的中短桥手的 知觉练习及独有的长手接手练习,最独到的要算本门最重要的自 由圈手训练,该练习重在解决近距离半亲半离(真实打斗多数 处于此状态)时防御乱拳及本能制点令敌失重无法出手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学者可做到下意识地封制对手力点,跟手破 乱拳及身体的本能缩护闪化化解重击。此时,面对密如急风暴雨 的组合攻击亦可轻松进身夺位而毫发无损,同时可本能躲过偷袭 暗击。
古劳咏春最重法度合理,充分利用对手之力,并不强调静态
桩法练习,而是通过各式招法的动态对抗,使练习者在本门科学 的拳学理论指导下逐步培养出合理的身体架构提髙间架强度以适 应实战需要,同时由于本拳独有的策略仿生(不同于现有的形 态,神意层面的仿生)打斗模式,可运用特有的技法最大限度 弱化对手整体实力,其原理好比以一根小棍插人轴心附近,无需 大力即可使飞转的轮轴停动。对使用者绝对体能要求不高,这种 使敌弱而相对强化自身的理念是经过实战检验的,本门从王华三 先生起,历代传人均为瘦小身材、王华三先生仅90余斤体重, 轻取泰拳师的冯廉先生亦不过1米60左右的身高,而且他们既 不练抗击硬功,也无铁腿钢拳,仅凭对拆法对身体的自然强化和 高超的技法灵变胜人,正是以弱胜强的古劳咏春拳的最佳例证。
总之,咏春拳作为中国武术拳种的一种,在传承人学习、领 悟、掌握、灵活运用后,并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可 能是单一拳术的学习、掌握,也可能是多拳术的学习、融会、掌 握。因此,具体说到咏春拳的继承,可能是只向一位师傅学习, 也可能向两位师傅甚至几位师搏学习,也有人是一家人门,百家 学艺。如此,就使咏春拳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和结果。传承人跟一 位师傅学习与向几位师傅学习,或分别向几种拳种师傅学习,这 些学习的过程在理解和掌握上出现了差异是正常的,但不能说分 别学过几种不同拳种的人就不是咏春拳的传人,就一定掌握不好 咏春拳。事实上,分别学过几种拳术的人,其功夫是高深的,当 然也有只习一种拳的人功夫极髙,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实际上,广东人学练拳不是将拳种流派之间的关系区分得太 严格,许多练拳人是同时学几种拳,或有的是先学一种拳再学一 种。特别是在过去的年代,对于练拳人来说,某拳种仅仅是一种 功夫形式,因此,如知道某师傅功夫有特色或功夫很好,便会有 许多后生去跟他学艺,且那时没有强烈的门派观念。在今天仍有 不少广东知名的拳师都有此经历。
浏览7,97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