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界常用一句俗语“一胆、二力、三功夫”来形容实际战斗力。其中 以胆量排首位,这是否意味着越勇猛、越不怕打便越占便宜呢?中国俗语是 “摭千古之虑,成一家之言”的,是人们生活智慧与经验的结晶。隽语不绝于 今,为何武林俗谅会以“胆量”行先?

其实所谓“胆”就是一种心理质素,胆量亦即是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这样才能发挥应有水准。一个因兴趣而练武的人,平时只是打打套拳,与朋 辈练练对拆,悠然自在,在和平的社会,鲜有机会对敌。但是,一旦身临险 境,需要用上功夫应战之时,面对着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对手,以及不同对 手的素质,都会令他情绪大乱,慌了阵脚。心理上的紧张及压力,导致全身 绷紧,神经反应不能放松,从而影响判断,完全打不出应有的水准,甚至错 用死力。

美国空军亦有类似经验,越战前期,北越空军对美国空军损失比例大致 在3比1左右,在某些时段甚至接近1比1,这一损失比率在美军历史上可 算相当之高。因为越战期间美军损失严重,美国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大部 分的损失均是战机师首10次执行任务时发生的,10次后被击落的机会很低。 这般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美空军以为拥有导弹便所向无敌,可以在远距离收拾对手,不需再进行传统近距离的缠斗(dog flight) 但事实上,北越空军 的打法每每令美国空军的“菜鸟”(即新手)不知所措,无可奈何地被迫进行 缠斗(dog flight),引致过分紧张,反应迟缓。1972年美国海军成立TOP GUN,目的是让战机师能模拟首10次执勤,自此损失比率才降至12比1, 美国空军机师到这刻才能真正发挥其战机优点。此后,除美国外,很多国家 亦成立假想敌中队来训练新进机师。其中日本空中自卫队更强调训练就是实 战,实战就是训练。

同样,有很多初接触功夫的朋友都喜欢学数式自卫术防身,但实际上是 否用得着,还是要看使用者于突发情况下是否能保持镇定。要练好功夫,需 从实战中汲取经验,培养胆量。但初学者初次投入战斗,面对敌人时难免会 心慌慌,心又急又虚,身体难免受伤。所以很多功夫都会加入一些近似实战 的训练,例如咏春着重黐手。黐手可给练习者在较安全的条件下,掌握更多 窍门,体会拳招和拳理,发展出个人的拳路风格。在互相参详、比试及交流 中有了经验,当真正需要应用时,人会镇定一点。

生理上,人总会有自我保护的潜意识,例如遇上有物件突然髙速向自己 冲来时,潜意识会眨眼甚至闭上眼睛。但如遇上对手发招挥拳而自己又闭上 眼睛,便会无法有效招架。梁绍鸿师傅为了训练学员迎敌时一定要勇于睁开 眼睛,设计了一个独特的训练方法,学员会手持喷水壶向另一名学员喷水, 被喷水的学员要习惯张开眼并尝试用手接住水柱。试过,便知自己的眼睛可 在危急时睁开,水柱亦可接住;同样,就算自己弱,相信自己仍是有机会胜 出的,胆量便从这里开始了。《孙子兵法》说:“小国之坚大国之摧也”,意思 是面对军事上不成比例的强敌,可以善用智慧破敌,而胆量就在其中。

吴华森师傅也曾忆述,叶问宗师也重视胆量,时常教门人抱着未打先赢 人六分的精神。问公的意思是,如果未接触先心慌,即未打先输三分。所以他教门人每一次与别人接触,不论是黐手或是搏击,不管对方是何方神圣, 都要抱着我比人强的心态去应付,亦即不心慌先贏三分,比人强再贏三分。 但问公同时强调接战时需要灵活变通,不能盲目出招,如果发出的招数不能 奏效,便要变换策略。

总括而言,胆量,是经验、实力、勇气和智慧交汇所产生的意念。它居 于“一胆、二力、三功夫”这句武林名言之首,不无道理。宗师这话,并非否定人的天性,也没有否定习武而不致被打 的功能;这句话,并不是用来描述真正打斗时的心理的,而是中 肯地、具启发性地指出练习咏春黐手时的应有心态。“怕打终被打!”这句叶问宗师经常挂在口边的话,或许一 般人会不认同。“怕打终被打”的“终”,是“结果”的意思, 即是说,怕被打的人结果也会被打中;宗师这样说,是叫人“不 要怕打”,因此,未必为人所认同。“怕打”是人的天性,倘若 自己已“不怕打”,那又为什么学功夫?想起来,不认同的人也有道理;对于宗师这话,我初时也不太了解,到自己教了功夫一艮长的时间,积累了许多经验,体会才渐深刻。原来,我们一 般都误解了叶问宗师的意思。

吉;用实战来练功夫,机会并不易得。黐手却不然,它给予学习者 一个实践平台,同门大可以在这里和平地、合法地制造练习机会。 咏春在短短二三十年间蜚声国际,是因为黐手这个平台能有效地栽 培了许多学习者,令他们经历由不懂被打到懂的功夫旅程。咏春的最大特点,亦是它所以成为流行世界的功夫的其中原 因,就是有黐手的练习方法。功夫,可以说是由不懂被打到懂的 成长历程;叶问宗师、梁碧师公、梁赞师祖,都是这样的成长过 来,他们在学功夫的初期,一定被打不少,然而,.练习时被人打得 越多,往后的成就便越大。不过,以真打来练好功夫,是较难实现 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难找对象;随意在街上跟人打架,是刑事罪 行,就算自己不怕犯法,人家亦怕,遇上打架,一般人会避之则功夫既然要由不懂被打到懂,那么,要若在练习黐手时怕打 畏打,便是最愚不可及的事,最起码,这样会阻慢了自己的学习 进度。许多学习者在黐手时怕被人打到,便用力顶住对方,或者 捉住对方的手;以这些天生已懂的方法来对付一些技术不高的对 手,可能产生作用,但产生作用,亦复如何?实际来说,那学习 者并没有在练习过程中尝试以技术来解决问题,更甚的还以为自 己这样做很成功!练黐手,在接招时应该不靠力、不靠捉,而是 用咏春的技法来应付,最终才会把技术练出来;靠力、靠极,遇 上技术好的对手,反而会借助那一力、一捉的时机来出手攻击, 那靠力、靠捉的这刻便更吃亏,便被打得更应,就正正如宗师所 说的“怕打终被打”了。

还有,如果在黐手时畏这畏那,在心理上一定会艮紧张,一 紧张,所有关节、軔带都拉紧,手脚便变得缓慢;在这般的情况 下,反应迟钝,出手笨拙,诸多事与愿违的动作落差便接踵而 来,那么,练习的效果就更加不能达到。相反,若从问公的话中 有所体会,在黐手时放松自己,任对手进攻,不怕被打,便容易 达到动作熟练,挥洒自如,进步迅速。事实上,当一个人在心理 上做到无所畏惧,对手要进攻得手反而困难;不怕被打的人,人 家更不能把他打到。

咏春小物理


样你你—仓,大本一件走。拿起一件大衣,绝对不会只捉 着它的枉和袖,手指往衣领一勾, 整件大衣便可轻易带走。在人体结 构上,颈也是容易受力的部分,用 手在那里向前或向后拖,便可轻易 地整个人拖跌。木人桩第一式的搋 颈手,道理就在于此。

浏览1,27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