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在当今世界各地较快地传播着,其不只是参与学练人 数的最多拳种,也体现出它的广泛的社会价值。
—、壮内强外的健身价值
咏春拳和其它武术拳种一样,训练强调内外俱练。即练有形 者(外),为无形(内)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如此强调 内外倶练,以求内壮外强,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这可以从对咏 春拳的研究,证明咏春拳与其它武术拳种一样对人体外部形态和 各内部器官都有良好的影响。
进行咏春拳锻炼,对人体器官机能的良好影响是广泛的。经 常练习咏春拳的人,能提髙人体肌肉的力量和伸展性,提髙关节 运动的幅度,增强骨骼抗折、抗弯、抗压缩、抗扭转的能力。如 果是年长的人经常坚持锻炼,还能减少骨质疏松等症状的出现, 延缓衰老的退行性变化。
经常坚持咏春拳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机能、呼吸系统的 机能,以及对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影响等。
可以说,咏春拳对身体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咏 春拳能收到“壮内强外”的效果。如果是儿童、少年和青年人 从事咏春拳锻炼能促进生长发育,健美体格。
二、防身制敌的攻防价值
咏春拳的攻防价值表现为锻炼提高攻防格斗必备的体能,学 习攻防技术,提髙攻防技能,掌握防身制敌的本领。可以说咏春 拳的核心是攻防技术,防身制敌是咏春拳的基本价值。通过咏春 拳锻炼,既能提高攻防格杀必备的体能,又能学得攻防技术,提 高攻防技能,掌握防身制敌的本领。
三、技击美与技艺美融合的审美价值
咏春拳能使人获得美的感受,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 需要和享受。此种审美价值,产生于技击美与技艺美融合的咏春
拳美。
咏春拳的技击美,是以人们对咏春拳攻防功利的认识为基 础,通过实战搏斗动作的攻防实效、套路演练动作的攻防含义表 现出来。人们在观赏咏春拳格斗时,从双方拳手表现出的勇敢、 力量、合理的攻防招法以及健壮的体魄中获得美感,直到为胜利 者欢呼,为其体能和技能倾倒。
咏春拳的技艺美,是充分发挥人体运动能力,表现出的咏春 姿势规格美和运动规律美。动作符合规格标准和运动规律的程度 越高,技艺美的程度也就越高。在咏春拳套路中,还通过传神、 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来加强咏春拳姿势的规格美和运动规律美 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咏春拳技艺美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人们对咏春拳术美认识的深化,对咏春拳审美价值的利用, 促进了练习者和民间武艺人对咏春拳美的追求。咏春拳自身含有 的那些能激起观赏美感的审美因素被逐步固定下来,咏春拳的技 击美与技艺美融合一体。人们观赏咏春拳,能从神形兼备、以形 传神的咏春拳演练中,感受到咏春拳的神韵美;从守中护中、桥 腰马合一的相应姿势中,感受到咏春拳和谐美;从动静相间、刚 柔相济等“反向相求”的技法中,感受到对比美;从在运动中 求平衡、在平衡中求运动的运动中,感受到动态平衡美;还能从 咏春拳搏击中,感受到健力美、自强美;从以巧打拙、以小力打 大力的技巧中,感受到咏春拳的技巧美;从舍己从人、点到为止 等要求中,感受到武德美。人们对咏春拳美的感受,使其审美需 求获得了某种满足,从而起到娱乐身体的作用。对咏春拳美的感 受,还能诱发和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积极求胜的斗志,从而起到 陶冶情操的作用。
四、培育中华精神的敎育价值
咏春拳和所有武术拳种一样,历来重视“武德”,以“尚武崇德”作为咏春拳教育的基本原则,培育学生养成尚武崇德的 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传统的中华精神在武坛的缩影。
尚武,能培育自强不息的精神。尚武者在坚持不懈的咏春拳 锻炼中,体魄不断强健,攻防技能不断提高,这是自强不息的精 神赖以存在的基础。强健的体魄能保证机体承受住社会劳作的苦 累,抵御严寒、酷暑、风湿等对人体的侵袭,在艰辛和恶劣环境 中求得生存。防身制敌技能能对付敌对者的武力侵犯,在遭遇强 敌时,能借助攻防技巧,保护自己,打败对手。这类战胜恶劣环 境和对手的胜利体验,能逐步使尚武者养成不屈服于恶劣环境和 竞争对手,见恶不畏,见强不惧,勇于拼捕,夺取胜利的精神。 而这些正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体现。
崇德,能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武术传习中,强调武德教 育,要求习武者具有手德、口德、公德。手德,是指在较技时不 以武力伤人,就是对待坏人,也以擒拿或点穴等法制服对手为 尚;口德,就是不以语言中伤他人;公德是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不做扰乱社会治安的事,保护自己,而不与人强争胜负的打法。 这些都是崇尚道德的修养,能逐步使习武者养成与人友善、淳厚 处世,宽容万物的气度,这正是厚德载物的具体体现。
如今,咏春拳的拳术内容、训练方式、鑛手对练、实践用法 等,一直以世界各地广泛地流传着,同时咏春拳具有的价值也随 其一起在世界各地广泛受到关注。
浏览1,6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