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徒孙吴华森,自从20世纪60年代跟叶问宗师认识,便一直相交。吴氏及其弟子,是咏春第一二代打东南亚搏击赛的选手,他们将叶 问咏春的传奇故事推至新高潮。吴氏欣赏晚年的叶问宗师深藏不露,也 觉得跟这位青春永揉、返老还童的武学大师相处,甚有情趣。
吴华森师傅热爱武术,自20世纪60年代起跟随叶问宗师的香港首徒梁相师傅 学习咏春拳术。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吴师 傅更认识了问公,展开了他们之间十多年 的忘年交情,亦让吴师傅见证了问公晚年 的开朗生活。
“当年我大约二十七八岁。”吴师傅 记起,“问公在弥敦道新亚酒楼摆大寿, 他突然想抽烟,于是便叫师傅梁相买 烟;师傅叫我替他买,我便跑到上海街 一报纸档买了‘四两装’的熟烟回来; 问公见到,十分开心,接过烟后,他随 即用雄亮的声音问:‘你叫什么名字?’ 当时我给他的一问吓倒,只是紧张地回 答了一句:‘我叫吴华森。’内心有一种 莫名的战战兢兢,深深地给他的大师威 严所震慑。”
处事大方疏财仗义
当年曾感受到问公的威严的吴师 傅,如今却盛赞问公为人毫无架子,常 常与徒弟们谈天说地,师徒间毫无隔 膜。然而在公开场合,徒弟对他必定恭 敬有加,无形中突显出他国术大师的风 范。吴师傅还说:“问公处事大方得体, 每遇咏春门内的喜宴,定必抽空出席;有些武林上的应酬,即使不能赴会,他也必奉上贺礼。有数次他吩咐我代为到 贺,奉上礼金……当时礼金的‘公价’是:不饮宴二百元,留下进餐则三百。” 问公闲时亦爱与徒弟们到旺角喝茶,每次结账时,徒弟们都争着付钱,可见 问公深受弟子爱戴;然而,每当弟子或相交经济梧据的时候,“问公定必解囊 相助,即使与对方仅是一面之缘,只要问公相信他真是要钱应急,必定不会吝 啬;如此仗义疏财,在当时香港的经济环境下是十分罕见的。”
老幼耍乐闭门一家
吴师傅位于西洋菜街的拳馆与问公通菜街的住所相距甚近,当时咏春行 内一律在晚上十一时收工,问公便在这时到门人的馆中打牌作乐;有时问公 会到吴师傅处跟徒子徒孙竹战,通宵达旦,然后再到旺角道吉祥茶楼喝早茶。 “问公爱打麻将和玩天九,我们打麻将每铺上落多达十几番,一次牌局最高可 达四五百元;至于天九,问公会与骆耀、我师傅梁相、刘荣、刘显,以及我 本人一起玩,大约两毛一栋,一次上落亦要二三百元,当时住宅的租金约为 三百元。”被问到问公的牌品时,吴师傅答道:“他很有牌品,赢牌不会自夸, 输了亦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大发脾气,最多要求上诉……记得有次我们打 麻将执位后想一起诛问公,与他玩‘牙臼战’,逼他发火,但他神态自若,只 是冷静地对我说:‘阿森,你再是这样,我便告诉你老头,叫他不再教你功 夫。’——老头即我师傅……”原来问公打牌时很专心,只谈麻将,不谈其他, 他还声明,如谈及功夫者,须自我罚钱。于吴师傅的脑海中,问公是一位很 特别的老人家,“他七八十岁时,还似一个十多二十岁的青年人般活泼,玩通 宵,四处走;有弟子摸他的头,他都不会生气,实在令人佩服。”除了麻将耍乐外,吴师傅还会开车接载问公到处游玩,鲤鱼门、沙田、 上水,无处不到。每次出游,问公总爱带三五弟子一起,因此吴师傅结识了 很多咏春的师叔师伯,大大扩阔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吴师傅闲时亦曾与问公夜行散步。问公夜行动辄四五小时,一般由晚上 十一时至清晨四时许。吴师傅记得他曾跟问公由旺角沿太子道步行至旧机场、 飞机库,再折返太子道,一行便是通宵了,跟着便一起去喝早茶。原来夜行 散步是吴师傅向问公学习的大好时机,“问公一边走一边跟我闲聊。
问公身手
谈到叶问宗师的身手,吴华森师傅认为,问公是一个了不得的 咏春师傅,“他的功力实在深不可测,他偶尔借故搭我的手,跟着 说自己已老,不知还能不能跟别人盘手,其实他是想突击测试我; 虽然他搭着我的那只手邪软,但我始终也没法把他推开。”问公的 身手,令吴师傅赞叹不已,“又有一次,他说要看我的功夫有没有 退步,便似玩似真的叫我打他一拳;我一拳过去,他应声枕下,说 这样打没有力;他又叫我用同样的方法接他一拳,岂料我竟反枕不 下……他的反应和身体素质胜过常人,有时我跟他盘手,左右身, 一硬一软,根本是触摸不到的。”接提点我功夫,许多人生的大道理,他也教我。”吴师傅忆述一次与问公夜行 的经过,“当时我们行经一个棚架下面,问公忽然问我:‘如果上面有枝竹突 然掉下来,你会怎样? ’我即时回答:‘正常人都会立刻走开,不用多想了。’ 问公说:‘走开?学咏春干啥?告诉你老头你不用学了……’”吴师傅良久也 想不出来,“之后问公便说:‘要先卸力,然后移开。’我即刻追问:‘如何卸力 呀?’问公却说:‘自己想……’”就是这样,问公教人往往不会直接讲解,而 是借题发挥,把握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刺激后辈独立思考,一时间叫人摸不 着头脑,但只要晓得与问公相处之道,适时提问,不适时不问,自己则多想 多思,自然能参透问公所教。吴师傅又提及问公给他另一次刻骨铭心的大考验。某个晚上,他俩散步途 经九龙塘时遇上一个外形健硕的男士,问公鼓励吴师傅去跟那个男士比试。当 时只学了功夫一年许的吴师傅看到对方的身形,内心很是惊恐;到那男士答允 应战时,吴师傅转身一看,已不见了问公的踪影,在担心和犹豫的情况下,吴 师傅只得硬着头皮跟那个男士痛痛快快地打了一场。事后,他发现原来问公一 直在大树后看着他
S问公跟吴师傅说:“我对你有信心,所以叫你去打,我只 想考验你的胆量;实战时,心理因素大于一切,对打时,不应被对手的外形吓 怕,应该相信自己可以技术取胜……”
鼓励切邊累积经验
就是这样,问公爱用启发的模式去教导学生,他鼓励学生要多与别人切 磋,从中学习。吴师傅记得问公常常叫弟子多与别人黐手,而且强调对手是 谁人都不要紧;在黐手时最重要的是留意对方的手法特点,自己的手则可尽量放松,感受怎样被别人击中,而 后从中领会怎样可以把人打倒。如 果是师兄弟切磋对打的话,问公更 鼓励切磋后的互相交流,不论胜 负,大家都可从中得益。“咏春要 在黐手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吴师 傅补充解释问公鼓励切磋的原因, “练习,是要做到随时随地都可以 顺势出拳,不论上下高低,见招拆 招,对拆自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 人之身……”
1969年夏天,吴师傅跟一 些师叔和师兄弟参加在新加坡 举行的第一届“东南亚国术邀 请赛”,可说是一次大切磋了。问公当时没有参与 训练活动,也没有表达什么意见,他只是以送机 来表示支持,并借以给予参赛者信心。最后,虽 然全军铩羽而归,问公亦没有在他们面前表现出 任何失望的样子,吴师傅只听过问公对他说:“比 赛是一定会贏的吗?……平时练得不够,当然赢不 了……”事后,参赛者们明白到失败的主因是缺乏 比赛经验;而另一方面,吴师傅回港后自觉压力甚 大,比赛落败总是耿耿于怀,于是大家想到派代表 参加第二届“东南亚国术邀请赛”。经一事、长一智。集训方法不同了:到了第二届赛期,咏春派是由吴师傅的弟子梁 贤代表到台北出战。与过往一样,问公以前辈的身份到机场送机。 最终,梁贤没有白费吴师傅给他训练的心血,赢得了亚军,可谓吐气扬眉了; 回来后,问公又对吴师傅说:“知痛了吗?被人打过,才知道痛,知道痛,才 会振作起来……”在参加“东南亚国术邀请赛” 一事上,鼓励切磋的问公给 吴师傅上了宝贵的一课。
习武有得
据吴师傅的理解,于咏春拳术中,最重要的是学好小念头、 转马槌和黐手;而小念头尤为重要,因为它包括所有咏春拳术的元 素。“打小念头时一定要准确,落马时,膝要弯、要向内扣;当年 我们练习时,双膝要内扣着一个汽水樽……握拳要认真,‘一摊三 伏’要慢,手腕要练至柔软……”,吴师傅把他练小念头的心得细 细道来;他亦认为“学咏春拳等如学英文,不能只懂得二十六个英 文字母,要慊得如何将它们串连成不同的词汇,以带出不同的意 思,所以学咏春除了练好基本功外,还要僅得融会贯通,将所学的 招式灵活运用。还有,于日常练习中自我多加思考,多加改善,才 有进步。”
小龙交谊
吴华森师傅记起20世纪60年代末,李小龙返港后曾到访梁相拳馆,表示希望跟师兄梁相深造咏春拳术。在吴师傅的脑海中,李小龙很随和,“他为人健谈、友善,无阶级观念,平易近人;事实 上,从很多传闻得知,他十分照顾戏班手足,只是一般人给他跳蹦 蹦的形象诶导了……”那次李小龙还于梁相拳馆跟师侄辈一起玩黐 手,“虽然他当时已经成名,但也十分虚心,而且玩得投入。”事 后他还邀请梁相师傅及一众师侄到亚皆老街的江南酒楼晚膳,“他 真的很大方,告诉大家不要客气,随便来一起吃饭便行……因为他这次探访我师傅’我便有机会跟他吃过一次饭了。”
问公外表十分斯文整洁,“他双手的皮肤十分柔软润滑,如一个大姑娘 般,完全看不出他是功夫教头;他闲时爱穿唐装短打服饰,出席大场合时, 必穿长衫,我也曾见过他穿西装到影楼拍照……但,只是一次而已……”在 吴师傅的记忆中,问公很有修养,不将光华外露,也不轻易发怒。“我从 未见过他发脾气,他不讲粗口,不记仇,就算不喜欢你,他都不会显露, 为人豁达大度。”令吴师傅印象深刻的,是问公不许门人在闲聊间说人不 是,“他不爱弟子互相说长道短,他认为师兄弟同出一门,而且代表同一师 傅,应互相尊重;于练习时,不论谁胜谁负,事后也不应恶意批评,互相责 难,更不应背后说人闲话。”吴师傅解释,这是叶问宗师的人生智慧,“问公 认为,说闲话者有不济的师兄弟,反映师傅收了不济的弟子,便令师傅蒙羞; 说人家如何如何亏待自己,亦反映自己有所不足,人家才会这样,于是自己 亦会蒙羞”
益友良师可堪景仰
在问公晚年的生活中,大多给人家展现活泼开朗的面貌,“他脑筋灵活, 转数快,古灵精怪,难以捉摸,兴之所至,他会随手出招,好像要跟你切磋, 但霎时间,他又会变得沉默寡言;他想什么,何时是真,何时是假,是没法 猜透的……”回顾过往的日子,吴师傅得到问公的循循善诱,实在获益良多, 他感叹道:“我在问公身上学会了处世做人,学晓怎样对人,更学懂了如何教学……他每每给我启示,提点我每事需要用心去做,说话不需要多,更不要 抢别人的说话,要有修养,要谦虚……”吴华森师傅对叶问宗师的景仰,在 问公逝世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还是让人深深感受得到的。
浏览1,37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