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头面部

表情肌,一经触及,十分敏感,若使一招“猫儿洗脸”,对方顿觉眼花缭乱。压鼻 孔肌,眼眶部轮匝肌,两嘴角、鼻准、两耳朵、两颊之三角肌,颏肌,颧肌,两侧颞肌 等,一般用扳、托、扭、旋、点、推、扣、抠等手法取之。

(二) 颈部

喉结(包括气管、食道),十分敏感,若轻掐其处,即吞咽不适,两侧胸锁乳头肌、 喉头,稍一用力不可忍受,久则昏晕,甚至窒息气绝,切不可使。

(三) 肩部

两肩筋(即斜方肌上缘),三角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肩下腋缘之大圆肌,腋 窝,均可拿肩同制。

(四) 上臂

肢二头肌腹,肱三关肌腹,突然重拿,可挫伤肌纤维,损伤毛细血管,刺激或挫 伤神经。

(五) 肘部

三头肌下端、肱三头肌内侧头、桡侧腕长伸肌、肱二头肌下端肌腱、肢肌、肘后 上内髁与鹰嘴之间,是尺神经(俗称麻筋)通过之处,一经扣拿,整个手臂失灵。肘 后内窝和周围凹陷处,均是擒拿的有效部位。

(六) 前臂

背侧指总伸肌等,掌侧指浅屈肌,拇长屈肌等,周围肌群,均属拿制范围。

(七) 腕掌

腕横韧带(背侧),拇指对掌肌,骨间肌等。腕横韧带(掌侧),蚓状肌,拇短屈肌 等,此部位肌筋短小薄弱,特别是腕骨之间的短小肌腱及手掌的骨间肌,皆易拿制。

(八) 股部

内侧之大收肌,前侧之大股肌腱、股直肌,后侧之骼胫束,股二头肌长头,股薄

(九)膝部肌。此处肌肉丰满有力,非一定功力不易拿制。

髌上下腱,胭窝及其两侧之筋,缝匠肌,股二头肌下段。

(十)小腿

比目鱼肌、胫骨前肌、腓肠肌,跟腱。

(十一)踩部

小腿横韧带,小腿十字韧带,趾短伸肌,均很薄弱。足面、足底,趾长屈肌中

前段。

(十二)腰部 两侧腹外斜肌。

擒拿法是配合拿制关节,抠拨钿带(筋)起止接头,狠创肌之纤维,挫其神经,伤 其血管,使其筋翻、筋滚、筋裂、筋断,实际上就是破坏运动的动力。(图6-3-5〜图 6-3-7)。

图片2

三、经络与穴位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吐呐、导引(气功)以及点穴、擒拿 等武术技击与其密切相关。

《灵枢•海论》篇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谓经 脉,深层而纵行,贯串上下,为主干;络谓络脉,浅层而横行,网罗遍布周身,为 分支。经络沟通内外,贯通上下,运行气血,调合肌体,平衡阴阳,营养五脏六 腑、四肢百骸、肌肤毛发。穴位为脏腑,经络之气输至人体表的部位,称为腧 穴。腧者,转输也;穴者,孔隙也。人身有十二正经及奇筋八脉,古称穴有三百六 十有奇。

经络内与脏腑,外与肢节,息息相关,即运行气血的作用。如《灵枢•本脏》篇 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反之,则气血阻滞不通, 在内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在外影响筋骨关节的灵活。擒拿法作用于经穴,其理在 于阻其经,闭其穴,使其气滞血阻,脏失常用,肢失常动。

擒拿法施制于经穴,拿制一定穴位,致使气血阻塞不通;也可施用巧劲,任意顺 手取穴,不定时间来制敌。

易拿之穴,多在头颈与四肢,即一手可擒范围。如头盖、胸、背、腰、腹等处,粗 大、宽阔、平坦、缝隙浅薄致密,易于点打,抠挫。对于晕穴、死穴,切忌使用,否则伤 人罪己,切切慎之。

(一) 头部

头为身体主脑,诸阳之总汇,其经穴密布如繁星,是身体的要害部位。

首先七窍(两眼、两鼻孔、两耳及口),乘机取之,易得其势。百会、太阳、迎香、 颧髎,为晕穴、死穴之列。颊车、大迎、廉泉、玉枕、翳凤等穴,都可顺势拿制。

(二) 颈部

人迎、扶突、天容穴是晕穴、死穴。特别是天容穴,为重要经脉、血管、神经上传 于脑的通道,切不可使。颈的前方有气管、食管,亦为致命之所在。

(三) 肩部

肩井、巨骨、肩贞等穴。肩井穴在两肩上,比较敏感。

(四) 腋部

渊腋,比较敏感。极泉。

(五) 上臂

肩髁、臂臑。

尺泽、曲泽、少海、小海、曲池。(六) 肘部

(七) 前臂

手三里、内关、外关。

(八) 腕部

寸口(脉门)、神门。

(九) 手部

劳宫、中渚、合谷等穴。

从肩至腕、手,从生理结构来看,擒拿技法视为一个整体。这里虽无重要死穴, 拿制其中某穴时,也相应的拿了筋肉与骨节。如在另一手的配合下,在擒拿的同 时,加上穿插滚缠,或者牵引拧扭,顺其抗势,以小动引大动,借力就势,变而化之, 拿而擒之。故手臂之穴位,也不失为擒拿法的重要部位。

(十)胸部

天突、气户、膻中、鸠尾、期门、日月。 (十一)背部 天宗、心俞。

(十二)腰部 京门、章门、肾俞。

(十三)腹部

关元。

胸背腰腹之穴,近于内脏,对脏器有直接影响,也属于不可使或不可轻使的穴。 此部穴位,多用点、打、抠、撞的方法击之。

(十四)股部 髀关、风市、伏兔、血海。 (十五)膝部 鹤顶、犊鼻、膝眼。 (十六)胫部

承山、跗阳。

(十七)踝部

昆仑、解溪。

(十八)足部 仆参、陷谷、涌泉。

股以下穴位,肌丰肉满,其势低下,只能待机以制。(图6-3-8〜图6-3-12)

图片5

四、要害部位

头部:百会、太阳、眼、耳后、鼻梁。

颈部:咽喉。

胸腹部:膻中(剑突),女乳、心、肝、脾、肺、肾(肾俞)、膀胱。

裆部:前阴、会阴。

所谓要害部位,轻者使其昏晕,重者致残致死,绝不可轻易使用。

本节论述了擒拿法施制于人体部位的生理解剖学知识,这是擒拿技击法则的 理论基础。同时又指明了禁击的要害部位,切忌随便伤害于人,用来学术研究以促 进擒拿术的不断发展。

上肢动形

人体上肢最为灵敏,尤其是手。擒拿法就是充分运用手的灵巧特性,依据技击 原理与法则,以巧制关节为主要手段,演成千变万化的擒拿招法。

(一)上肢各部

从肩部至手指,通称上肢,分大臂(上臂)、小臂(前臂)与手掌三部。(图6-4-1)

图片6


  1. 大臂:从肩至肘叫作大臂,又名上臂,是上肢最粗壮的部分,内有长管骨一 根,为肢骨,上端与肩胛骨的肩峰及锁骨外端相吻接,即肩关节;下端与尺、桡骨上 端相接,即肘关节。大臂里侧与腋肋部相贴合,则形成腋夹;肘部里侧可弯曲的部 位称肘弯。外侧尖突名鹰嘴,即肘尖。

  2. 小臂:从肘至腕叫做小臂,又称前臂,内并排有长骨二根,顺拇指一侧的为 桡骨,顺小指一侧的为尺骨。手掌外旋手心向上时,二骨并排顺列,中有直缝,手掌 内旋手心向下时,二骨绞叠,桡骨覆于尺骨之上。二骨上端连接肢骨下端而形成 肘,前端与腕骨相连,即腕关节。腕又可分为里腕,又名掌腕,即顺掌心的一面;背 腕、即顺掌背的一面;桡腕,即顺拇指的一侧;尺腕,即顺小指的一侧。

  3. 手掌:从腕部至指尖,叫作手掌。由腕、掌、指三部组成。


掌心——手心的一面。

掌背——手背的一面。

掌指——手指并拢的前端。

虎口——栂指与食指分开的叉口。

小指侧掌缘一一小指一侧的手掌边缘。

食指内侧——食指靠拇指一侧的掌缘。

上肢各部位,皆属擒拿施制的重点目标,然而这些部位又都是构成擒拿招法的

关键所在。深刻理解上肢各部的相互关系及其功能和作用,是掌握擒拿手法的 基础。

(二)手的基本变态 拳、掌、勾

  1. 拳:五指卷屈握紧为拳。一般握拳的方法是,先将四指并拢,逐节屈弯向掌 心卷紧,再将拇指前节屈勾,压在食中二指的中节上即成。也还有一些拳种因拳型 不同,握拳方法也不尽相同。拳的各部位名称是:


拳面-一四指的根节并拢所形成的平面。

拳背—-即手背的一面。

拳峰——拳面与拳背卷折而凸起的四指之骨根部,也就是第二至第五掌骨与 指骨连接的部位,因握拳而形成。

拳心——即手心的一面。

拳眼——即虎口握拢之圆孔。

拳轮——即小指握拢之圆孔。

在擒拿法中,拳的使用不多,一般出拳动作有五种:

立拳一拳眼朝上,拳面朝前,直臂前冲式。

平拳——拳背朝上,拳面朝前,直臂前冲式。

上冲拳 握拳外旋使拳心朝里,拳背朝外,拳面朝上,出手由下向上,以拳面

和拳峰勾击对方喉结及颔部,这种拳法又名“冲天炮”。

反背拳——拳眼朝上,拳背朝外,出手由内向外,直臂横 甩,用拳背或拳峰,反击对方头面部。这种出拳法,是在一手 被对方拿制于背后的情况下,必须转身还击时,即用另一手 使反背拳翻身反击对方头部的“太阳穴”。

贯耳拳握拳内旋使拳眼朝下、拳轮朝上、拳背朝里、

拳心朝外、拳面朝前,出拳时,先握拳屈肘横举于自己的肩 头,用拳面朝对方耳门或面颊直冲贯击。(图6-4-2)

2•掌:五指伸直为掌。掌的类型较多,擒拿法以手掌为 主,基本掌型有:

八字掌一--四指伸直并拢,拇指展开,虎口显露,叫八字掌。擒拿的很多抓拿 手法,都是由八字掌演变而成。

窝心掌一一掌背朝上,手心朝下,掌心窝起,拇指分开,其余四指并拢,五指微 弯,叫窝心掌。此掌多用于扪按对方用以抓腕、抓肩、抓发的手背,并配合另一手反 制对方。

巴掌——五指分开为巴掌。抓发、抓领、抓衣襟时使用此掌。

图片7

柳叶掌-一四指并拢挺直,坐腕竖起,拇指屈勾外展,叫柳叶掌。此掌主要是

最多。使用其小指侧掌缘进行劈击,擒拿法中使用不多。侧立式柳叶拳,在长拳中使用

仰掌——掌的变动,掌心向上。

俯掌——掌心向下,也叫复掌。

直掌一一拇指朝上,小指朝下,掌指朝前。

反掌——掌内旋,小指朝上,拇指朝下,手心向外。

立掌——坐腕,掌指朝上。

插掌一一五指并拢,掌指戳击。

横掌一--掌心向下扣腕,使小指侧掌缘朝前横切。

挑掌一一四指并拢挺直,拇指向掌心卷贴,食指侧掌缘 露开,朝前向上挑击。(图6_4_3)

3.勾:拳术中常见的一种勾手,是五指尖撮拢,腕关节 顺屈成勾。

擒拿的勾手手型比较特殊,五指依次并拢,拇指背朝 上,其余四指微向掌心弯曲,并以小指为主,顺小指一侧的 掌缘屈腕为勾。这种勾手型,不见明显勾尖,四指尖形成锯齿,因而称之为“锯齿勾 手”。其力点在小指侧掌缘的屈弯部位。此勾手在擒拿法中使用较多。

图片8

整个手掌,包括腕、掌、指三部分。腕部是手掌的根基,由小骨八块组成,位于 手掌与小臂之间,犹如桥梁,把手掌与小臂连接起来;掌部是手掌的主体,有掌骨五 根,由拇指以下至小指以下依次分布,呈扇形,拇指下为第一 掌骨,其余顺数。手指五根,是整个手掌的最关键部分,一切 劳动全赖手指的灵巧。手指共有指骨十四节,拇指的指骨二 节,其余四指的指骨各三节,指尖一节称前节,或叫梢节,依 图6-4-6

次是中节、根节(基节)。(图6-4-6〜图6-4-8)

由于手掌的骨骼结构错综复杂,关节密布,纤细图片9

整个手掌,包括腕、掌、指三部分。腕部是手掌的根基,由小骨八块组成,位于 手掌与小臂之间,犹如桥梁,把手掌与小臂连接起来;掌部是手掌的主体,有掌骨五 根,由拇指以下至小指以下依次分布,呈扇形,拇指下为第一 掌骨,其余顺数。手指五根,是整个手掌的最关键部分,一切 劳动全赖手指的灵巧。手指共有指骨十四节,拇指的指骨二 节,其余四指的指骨各三节,指尖一节称前节,或叫梢节,依 图6-4-6

次是中节、根节(基节)。(图6-4-6〜图6-4-8)

由于手掌的骨骼结构错综复杂,关节密布,纤细靭带密如蛛网,末梢神经伴行 其间,故手掌具备了特别灵巧的活动功能,其基本特性是,关节运转灵活,触感反映 敏捷,动作千姿百态,能柔能刚。最基础的动作就是手腕的屈、旋、缠、拧。

屈——弯屈。腕的四周皆可弯屈,手向掌心一面屈腕,叫顺屈,又叫里屈;反 之,向掌背一面屈腕,叫背屈,又叫坐腕;手向栂指一侧屈腕,叫上屈,又叫扣腕。屈 腕动作,既有独立作用,又往往是引起手的旋转与缠绕的先导动作。

旋——旋转。手掌的旋转有外旋与内旋之分,以拇指为标志,向手背的一面旋 转,叫外旋;反之,向手心的一面旋转,叫内旋。手腕的旋转,有时只向一面,或外 旋,或内旋;有时需连续交替旋转,或先外旋而后内旋,或先内旋而后外旋。旋转常 配合缠绕手法使用。

缠——缠绕。缠绕动作是以腕为轴,使手掌作螺旋形的绕圈,缠绕动作即是招 法,其作用在于缠挫对方的上肢关节,尤其是克制腕关节。缠绕动作又分顺缠与反 缠,或叫外缠与内缠。顺缠,是使手掌内旋,由内向外缠压,故名外缠,定式手心向 下;反缠,是使手掌外旋,由外向里缠裹,故名内缠,定式手心向上。

拧——抒扭、拧钻。拧有两层含义,其一,拧扭动作,即用手抓住对方的手腕部 (包括腕、掌、指或小臂前端),加以拧扭,用以挫伤其关节;其二,当手腕部被对方用 手抓住,为了解脱求变,则用拧钻法,也就是使被抓的手腕拧转滚钻,产生出撬杠力 而滑动脱出,如同泥鳅被抓一钻即出一样。拧和旋是紧密相连的,也分为内拧与外 拧,外旋即是内拧,用钻劲;内旋即是外拧,用滚劲。

二、手型手法

擒拿法以细腻著称,其基本手型、手法都有着严谨的要求。

(一)抓腕法

五指屈握为抓,抓腕法也叫作刁捋法。就是使用一定的手法,抓拿对方击出的 手腕。这里所指的腕,是指小臂前端与手腕的连接部位。由于手腕灵活,反映敏抓腕法手型捷,因此抓腕动作很重技巧,不但要抓住部位,还要抓住方位,劲力适度,以利演化, 方能产生拿制效果。否则只是拼力硬抓,实无技法,为擒拿所不取。

右手由八字掌变式,手心向下,五指向掌心空心屈卷,掌心 窝起,四指顺序并拢,拇指与食指的指尖相对,不合拢,虎口呈缺

口圆形。(图6-4-9)

图片10

  1. 抓腕手法



  • 顺抓腕法


动式:设对方右拳对胸击来,即以右手变八字掌内旋使掌指朝上,虎口朝前,从 对方右拳腕外侧抓住其腕背。要求先以小指侧掌缘接触对方右小臂尺侧,顺势使 右掌内旋牵带,小指和拇指先屈抓,无名指、中指、食指相连随抓,坐腕沉劲,力注虎

口。(图 6-4-10)

图片11

  • 倒抓腕法


图 6-4-11 图 6-4-12

动式:设对方右拳对胸击来,即以左手变八字掌屈肘向上,扣腕使虎口向右,从 对方右拳腕外侧,抓住其右腕的背部及尺骨侧前端,虎口叉对准其尺腕关节。五指 同抓,力在手掌。(图6-4-11)

  • 直抓腕法


动式:设对方右拳对腹击来,即以左手变八字掌伸向对方右腕外侧,拇指朝上, 掌指朝前,掌心朝右,直接抓住对方右腕的背部及尺骨前端,劲注虎口。(图 6-4-12)

  1. 抓腕法要领



  • 上述三种抓腕法,都是假设对方出右拳直击己方胸腹,这只是为了更直观 地介绍基本的抓腕方法,其实熟悉抓法后,不论对方击拳或掌,也不论对方是直来 还是横来、斜来,皆可如法抓拿。

  • 使用抓腕法,必须顺劲顺势,切不可斗劲冲撞,拼力硬抓,因为抓腕只是整 个擒拿招法的初始动作,要克服对方,还有待进一步的变招施制。只有顺劲顺势, 才有利于变招使法,若斗劲硬抓,往往连初始动作也难得手,这是擒拿手法的基本


要领。 <

  • 抓腕法除以上三种外,还有其他抓法,傳都不外乎根基于此而另变招式,


只要掌握了这三种最基本的抓腕手法,其他抓法就容易掌握使用。

(二)拿掌法

通常所谓的“拿法”,即泛指擒拿法,如“踢、打、摔、拿”之说,“远打、近拿”之说, 皆有此意。拿掌法是运用一定的手法,拿制对方手掌的各个不同部位,拿掌的基本 手型分为手掌握拿法和指头扣拿法两种。

  1. 手掌握拿法手型


右手由八字掌变式,坐腕使手心向外,拇指尽量外展,其余四指并拢,手掌及五 指的根节挺直,五指的前节及中节使劲屈勾内扣,虎口呈开阔钳形。(图6-4-13)

  1. 拿掌的手法 (1)顺拿右掌背


动式:设对方右手成俯掌伸来,手背向上,我以右手变八字掌向下,虎口朝前, 拿住对方右掌背,食指内侧紧贴对方右手虎口,栂指扣紧其小指侧掌缘的根部,五 指紧握其掌背。(图6-4-14)

图片12 图片13 图片14

动式:设对方右手成俯掌伸来,手背向上,我以右手变八字掌向下,扣腕使虎口 向内,掌指朝左,倒拿住对方右掌背,拇指紧扣对方右手虎口处、食指根节,其余四 指紧扣其小指侧掌缘,五指倒握紧其掌背。(图6-4-15)

  • 顺拿右手掌


动式:设对方右手成直掌伸来,拇指朝上,我以右手成直掌前迎,如同握手一 样,就势拿住对方右掌,虎口相对握紧,尽量拿住对方的手掌部。若对方掌向变动, 或变成仰掌,我则以俯掌同样拿制。(图6-4-16)

  • 倒拿右手掌


动式:设对方用右掌击我左面部(俗称打嘴巴或打耳光),我以右手变八字掌上 迎,就势拿住对方右掌,小指侧缘紧贴对方右手虎口,拇指紧扣其小指根节,五指紧

握其手掌。(图6-4-17)

  • 反拿右手掌


动式:设对方用右掌对我面部拍来,我以右手变八字掌上迎、内旋,使手心翻转 向上,反拿住对方右掌的掌指部分,两方掌指交叉相对,虎口紧握对方掌指根节。

  • 顺拿左手掌


动式:对方左手成俯掌伸来,手心向下,我以右手变仰掌使手心向上,虎口朝 前,顺势拿住对方左手掌,拇指紧贴对方左手背小指侧掌根,其余四根紧扣其虎口 处食指外侧缘,五指紧握其手掌。(图6-4-19)

图片15

  • 倒拿左手掌


动式:设对方左手成俯掌伸来,手心向下,我以右手变仰掌使掌指外旋,虎口朝 外,小指侧掌缘朝前,掌心向上,倒拿住对方左掌。拇指紧扣对方左手食指内侧,其 余四指紧扣其小指侧掌缘背部,五指紧握其手掌。(图6-4-20)

  • 反拿左手掌


动式:设对方用左掌击我右面部,拇指朝上,我以右手变仰掌使掌指外旋,虎口 朝外,小指侧掌缘朝前,掌心向上,倒拿住对方左掌。拇指紧扣对方左手食指内侧, 其余四指紧扣其小指侧掌缘背部,五指紧握其手掌。(图6-4-21)

这种反拿法与顺拿法两相对照,似乎手法一样,只是翻了一个面,其实是截然 不同的两种拿法、两种制法、两种效应,一定不可混渚。

  • 顺拿左手背


动式:设对方左手成俯掌伸来,手背向上,我以右手变八字掌使掌心向下,虎口 朝前,顺势拿住对方左掌背。拇指紧扣其虎口,其余四指紧扣其小指侧掌缘。(图6-4-22)

图片18

  • 倒拿左掌背


动式:设对方左手成俯掌伸来,手背朝上;我以右手变八字掌扣腕使掌指朝左,

食指内侧掌骨。(图6-4-23)手心向下,虎口朝里,倒拿住对方左掌背。拇指紧扣其小指侧缘,其余四指紧扣其

上述十种拿掌手法,都可灵活使用,当对方手掌伸出,不论其掌的方位如何,皆 可任意使用多种拿法。

  1. 指头扣拿法手型


右手由八字掌变式,拇指与食指、中指的指头相扣,其余二指相随,虎口成螺圆

形,拇指稍上与食指尖错位相对。(图6-4-24)

  1. 扣拿掌手法


用右手拇指与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头反扣住对方左手拇指一侧的手掌,使 拇指尖点按着对方左掌背第三与第四掌骨之间的缝隙“中渚穴”中间三指的指头, 扣住其掌心“大鱼际”内缘。(图6-4-25)

图片19 图片20

缠指法

拿手指的方法分为拇指拿法、食中指拿法、四指双分拿法。其 中,拿拇指的手法最巧,且不易直观,特介绍如下:

  1. 缠拇指手型


右手坐腕翘掌,成侧立八字掌变式,拇指尽量向掌心屈勾,指尖 压向无名指的指根以下之横纹,中指再向掌心屈弯,使中指的中节压 住拇指的前节。其余三指不用,形同兔头式。(图6-4-26)

  1. 缠拇指手法


动式:在右手被对方用右手顺势紧握的情况下,先将右手四指伸 开坐腕翘起,使拇指根节压住对方虎口,并使拇指向掌心屈勾,从对方 右手虎口外拇指背侧,缠住其拇指根节,再将中指屈弯,压住自己的栂 指前节,并使食指根节压住对方右拇指前节之外侧,即缠住了对方的

拇指。(图 6-4-27)

图片21

按握法

当自己的手腕、肩部、头发被对方抓住时,为了反制对方,必须用手先按握住对 方抓我之手背,才利于变招反制。按握法是擒拿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法,其手型,所按握法手型,即“窝心掌”型按部位,内劲运用,都有严谨的要求。

以左掌为例,掌背朝上,手心向下,拇指分开,其余四指并拢,掌心窝起,五指微 弯,扣腕使小指侧掌缘朝前即成。(图6-4-28)

  1. 按握手法



  • 腕上按握法


动式:当右掌腕被对方右手抓住,欲使用缠腕法反制对方右手腕,必须先用左 窝心掌按握住对方抓腕之右掌背。按握的部位和方法:以左窝心掌中指连掌心之 直线为准,按住对方右掌背之背峰,即四点一线,突起的掌指根骨;用掌心抵住其小 指侧掌缘,四个指头紧扣其虎口处食指内侧掌缘,用拇指握住其掌指,使左手的小指 侧缘横对其右手的背腕部位。左手的按握,需要被抓右腕上抬配合。(图6-4-29)

  • 肩上按握法


动式:当左肩被对方右手抓住,欲用压腕法反制对方,则先用右窝心掌在左肩 头按握住对方抓肩的右掌背。按握的部位和方法:以中指为准,使掌心横按住对方 右掌背之背峰,用掌指的四个指尖扣住其右掌的小指侧缘,栂指握住其掌指,使窝心 掌的根部压住对方食指内侧掌缘及拇指.用小指侧缘压住其背腕部位。(图6-4-30)

图片22 图片23 图片24

掌勾法

掌勾法是擒拿法的一种制敌手法,其特点是以手掌的小指侧掌缘屈弯形成的 勾式,勾缠对方的腕部。前面介绍了勾的手型,现介绍手法。

  1. 举掌下勾法


动式:右手先屈肘向上,接着屈腕使掌指向下,形成由上向下之勾手。配合别 肘和托肘法,用以勾扳对方右手或左手小臂前端的腕部。(图6-4-31)

  1. 提掌上勾法


动式:左手抬肘使掌指向下,屈腕反勾向上,形成由下向上之勾手,配合另一手 拿掌,用以勾缠对方的掌腕。(图6-4-32)

  1. 平掌里勾法


动式:右手在前成仰掌,屈腕变平勾手朝里勾带。有左手配合,用以勾切对方

之手腕。(图6-4-33)

左手掌指向下,拇指与无名指、小指向掌心屈弯收拢,食指与中指分开,并将两 指的前节、中节屈弯内勾,形成分指双勾式,用以勾提对方之鼻孔。

图片25 图片26 图片27

指点法

指点法分为并指点、分指点、拇指按点多种,其手型如下:

  1. 并指点法手型亦称“二指弹”


食、中二指并拢挺直,拇指与无名指小指向掌心屈弯,或使拇指贴于后二指的 指甲即成。此手法以中指头为主,用于点喉、点胛及其他穴位。(图6-4-35)

  1. 分指点法手型


右手手背向上,食中二指分开挺直,拇指与无名指、小指向掌心屈弯即成。此 手用两指头点击,专用于点击眼珠,称“二龙戏珠”,也用以点鼻孔,称“二龙人窍”。 (图 6_4-36)

  1. 拇指按点手型 ,


右手由侧直八字掌变式,掌指并拢向掌心微屈使四指尖内扣,栂指微屈使指头 向前点按,虎口平行向上即成。此手法用于点按对方面部“迎香”穴及“颊车”穴。 若点右鼻孔旁之“迎香”,则以掌指扣住其左腮帮;若点右“颊车”,则以掌指扣住其

左聴额。(图6-4-37》

图片28

(七)掐(卡)喉法

掐喉,是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头掐捏对方喉管。卡喉,是用虎口卡截对方的前 颈,其手型一正一反。

  1. 扣指掐喉手型


右手由八字掌变式,手心朝下,虎口朝前,使拇指和食指的指头对扣成钳形。

用于掐捏对方的喉管及两侧脉管。(图6-4-38)

  1. 反手卡喉手型


右手由八字掌变式,外旋手心朝上,虎口展开朝前成叉形。用于卡托对方前颈

及喉管。(图6-4-39)

(八) 端耳法

端灯,是一种揪耳挑腮手法。右手栂指与食指的指头捏拢,用于揪住对方左腮 际;其余二指向掌心卷屈,形同端着灯盏的式样。(图6-4-40)

(九) 扭头法
左右两手变成窝心掌,右手在上,手心向下,掌指朝左;左手在下,手心向上,掌 指朝右;两手如抱球式相合即成。上面的手是按头顶,下面的手是托下颂及腮帮, 用以抱住对方头部以扭挫其颈椎关节。(图6-4-41)

图片29 图片30 图片31

下肢动形

下肢是人体的支撑与行动部分,肢体粗壮强劲,能负重而行远,是武术之根基。 擒拿术在妙用手法的同时,也特别注重步法的作用。

(一)下肢各部

从髋部至足底,通称下肢,包括大腿,小腿与足三部分。(图6-4-42)

图片32

  1. 大腿:从髋到膝叫大腿,是下肢最粗壮的部分。它上连躯体,下接小腿,肌 肉丰厚壮实,内有长管骨一根,即股骨。上与髋骨臼窝相接,即髋关节,经过锻炼,小腿:从膝至踝叫小腿,顺大腿直下,连接足部跗骨,内有长骨二根,一粗 一细。粗者为主干,叫胫骨,显形于小腿前侧;两骨下端与足部距骨相连,叫踝关 节,内外两侧凸起之骨头叫作内踝、外踝。小腿前侧成长条形方角,即胫骨轮廓, 后侧上部隆起之肌肉,叫腿肚。膝部只能朝后屈弯.屈弯时弓于前者叫膝头,显 现为栗形小块即膝盖(髌骨),后弯处叫膝弯。这些细小部位,都是技击的有用 之处。能够较大幅度地活动旋转;下端与胫骨、腓骨相接,前侧覆盖栗状小骨一块,即髌 骨,又称膝盖骨,共构成膝关节。两大腿上部内侧之间叫裆部,前有生殖器官,后有 肛门,两者之间有“会阴”穴,均为要害部位;后面隆起的大块股肌,叫臀部。动作时 臀部应扣收而不宜后掀,它关系着重心的沉稳和内气的聚沉。



  1. 足(脚),小腿以下即是足。呈扁斜平行,向上的一面叫足背,落地的一面叫 足底,又叫脚掌,前为足趾(五根),后为足跟。大趾一侧叫内侧,小趾一侧叫外侧。 足背与小腿下端前侧连接之弯屈部位叫脚弯,足底部又可分为脚前掌、脚心、脚底 跟。这些细小部位都是使用腿法与步法的重要位置。脚掌心之“涌泉”穴,在赤足 条件下可予以拿制。


足的骨骼结构比较复杂,分跗、跖、趾三部分。跗骨有七块,其中跟骨位于最下 部之后位,体积大而平,跟骨之上是距骨,距骨与胫骨、腓骨的下端连接,组成踝关 节;跖骨有五根,即脚掌部分;趾骨短小。

踩关节行使足的运动,跗骨中的距骨犹如转轴,使小腿骨前后滑动,踝关节可 使足部伸屈及轻微的内旋、外旋,脚前掌可内扣外摆。

运动时跟随腱自小腿后侧延至足跟,整个足骨都有腱韧维系,故足部较活而力 强,是各种步法坚实的基础。

(二)下肢的基本运用

下肢作为武术的根基,在技击中的运用一是步法,二是腿法。一般说来,脚步 的变动叫步法,起腿、踢腿叫腿法,二者紧密相连,构成下肢动作的基本内容。

步法是技击的支柱,中国武术尤重步法。擒拿把步法和手法作为一个整体进 行研究,使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妙用,以增强克敌制胜之效力。擒拿中的步法,包括 应变与制敌两个方面。所谓应变,是指脚步的进退走转与步型步位的变换,用来夺 取我顺人背的优势;所谓制敌,就是运用步法本身所含有的招数,即扣、锁、瞥、绊、 绷等招法,以克制对方下肢。步法的根本作用:进逼使招、变转取势、抽撤走化、固 己制人。步法的特点:要求轻巧敏捷、虚实分明、重心沉稳、灵活多变。

人体下肢,粗壮强劲,实力充足,是其特点;但因其骨粗肉厚,关节欠活,动作时 自身阻力较大,是其弱点。欲排除阻力,使肢节灵活,出腿走步快速自如,力达前 梢,须有较好的下肢基本功。武谚所云:“打拳不练腿,一世冒失鬼”,就是强调腿功

的重要性。

下肢各部基本动态名称:

屈膝一一膝部弯曲。

下蹲一一身躯因屈膝而蹲下。

扣步——肢掌着地时,前掌向内叫扣。 摆步——脚掌着地时,前掌向外叫摆。

上步 后脚上前。

进步一一前脚再上前。

退步一-前脚朝后退。

收步——前脚收拢。

跟步——后脚朝前跟移。

开步——横向移开。

移步 贴地稍移动。

绷腿一一运用腿部后侧向后绷弹。

  1. 步型和步法


擒拿中的步型,主要有十一种,其作用都是配合手法进行攻击与走化,按步法 特点可分为三类,即进攻步型、抽撤步型、转化步型。步的变式较多,这里介绍的是 最基本的步型及步法。

(一)进攻步型

逼进对方身躯,进行攻击拿制,此为这种步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五种基本

步型。

浏览4,32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