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法基础
在实战中,如能迅速将对手摔翻,打倒在地,不仅能为彻 底战胜对手创造有利条件,还能起到震摄对手的巨大作用。因 此,系统地进行摔法训练,是学习中华武术的一个不可缺少的 重要组成部分。
在练习摔法的同时,不可能避免出现自身倒地的情况,然 而不懂得如何倒地,不懂得在骤然倒地的情况下如何保护自 己,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创伤,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正因如此, 我们在正式介绍各种摔法技巧之前,首先要给大家介绍一系 列适应性的自我练习和自我保护方法,让大家掌握各种倒地 技巧,提高身体特别是头部的防震能力。
颈部力量训练法
颈椎是大脑神经中枢通向全身的关键要道,是人体最脆 弱之处,颈椎受损将会导致全身瘫痪。因此,摔跤运动最需保 护颈椎部位。在训练时,要注重发展颈部力量,增加颈椎的抗 抵能力。提高颈部力量常用的方法有
头手争力练习
双手五指交叉置于脑后,用力向前将头下拉;颈部同时用 力后顶,与手力相抗。每次持续10〜15秒,稍事休息后进行第 二次。上述练习5次后,双手分开用手撑托住下颌两侧,用力上 托;头部同时用力前收与之相抗。每次持续10〜15秒,稍事休 息再进行第二次。

互推练习以上两种头手相互争力的动作要反复交替练习,数日之、 后颈部力量将会明显增加。这是一种利用同伴的帮助,训练颈部力量的方法。练习者 双手抱住同伴的腰部,同伴将右手置于练习者的下颌部,左手 搂其腰部。在双方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同伴左手后拉,右手 前推;练习者尽力收颌弓背相抗。此练习要注意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切忌在对方注意力尚

未集中的情况下猛拉猛推。
前桥练习
双手背于腰后,身体俯身前弓,头部顶于地上;双脚逐渐 用力前蹬,颈部紧张,使头、身一体与蹬力相抗q持续10〜15 秒后双

- 后桥练习
先平躺在地上,双手交抱在胸前;然后双脚弯曲后收,同 时仰头将身体向上顶起;双脚逐渐用力后蹬,头颈部用力与之脚停止用力,休息片刻再进行第二次练习。

相抗。持续10〜15秒后休息片刻,再重复。
当前、后桥动作均熟练掌握后,即可转入“前桥”变“后 桥”,“后桥”变“前桥"的练习了。具体方法是:头部顶地,以腰 为轴,左脚离地由“前桥”翻转为“后桥”,再左脚离地翻转为 “前桥七
撞墙练习
背靠墙站立,双脚略宽于肩,离墙根约15厘米;曲肘团 身,颈部紧张,以背部向后撞击墙面。
身体撞墙后,利用反作用力自然离开墙面,身体放松,然 后再全身紧张撞击墙面。如此反复练习20〜50次为一组,撞 墙的力量要由轻到重。
这种训练方法既可增强颈部力量,又可增强头部对震动 的适应能力。
6 .对撞练习
两人背靠背站立,曲肘团身,下颌微收,颈部紧张;同时发 力以肩背对撞,相撞时应全身肌肉紧张;借相撞所产生的反作 用力分开,再进行第二次相撞。每组练习15〜30次。

翻滚训练法
滚动的物体摩擦系数最小,经常进行滚翻训练,既可培养 被迫倒地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能力,又可消除人体翻滚时的头 晕现象。常见的方法有:
1.前滚翻练习
双腿屈膝前蹲,双手在体前撑地,目视前下方;重心前移, 双手弯曲,以头部先着地,同时双脚后蹬,使人体向前翻转;双 脚离地后迅速屈膝团身,使身体沿地面快速滚动一周;然后头 部前赶,为第二次翻滚做好准备。

- 后滚翻练习
如果前滚翻练习时没有头晕现象,可在地毯或草坪上进 行后滚翻练习。方法是:身体借双手撑地的作用力猛然后倒, 双手抱腿帮助后翻;当身体后翻至头部着地时,双手迅速移至 头顶处撑地;团身后滚翻一周后,恢复到预备姿势。翻滚次数 可视身体适应状况逐步增加。

- 国跃前滚翻练习
身体略微前倾,双脚提踵,双臂自然后摆,为前跃做好,准 备;身体继续前倾,双手前摆,双腿猛蹬地面,身体向前方跃 出;双手在前下方触地后借势弯曲,以头部、肩背部依次着地; 同时团身,屈膝,然后双手下压抱膝;滚动一周后直体站立,为 做第二次翻滚做好准备。


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向前发右拳;右脚上前一步,左脚向 后上方摆起,右脚蹬离地面,整个身体向斜前方跃出,并团身 准备着地翻滚;头部勾紧,以肩、背、腰、臀依次着地。整个滚翻 要圆,


要快,起立要迅速。
挺腹前滑练习
身体前俯,右脚向前跨一大步,双脚同时向后猛蹬地面, 双手领先着地,头部上抬,双手借势扒地后划,整个身体反弓, 以腹部着地向前滑行。

- 反卷翻练习
身体平躺于垫上或草坪上,两脚伸直并拢;然后收腹,腿 向上顶,至肩部触地时两肘向后屈撑,掌心向下,四指在耳侧 按地;双腿继续上顶,两手用力下按,将身体向上撑起,头从两 臂中穿过后仰,同时挺腹,身体呈反弓状;当身体以反弓状下 落至腹腿着地时,两掌用力推地,使上体在膝盖着地的同时向 后翘起,头后仰,目视前上方;身体借贯性继续后仰,直至两脚 尖点地立起;左手位于左臂后,屈肘坐腕,掌心向下,虎口朝 前;右手“持杯",臂略弯向前,目视前方。

(三)掉跌训练法
摔跌练习是摔法训练中很重要的一环,其主要目的在于 增强机体,尤其是内脏及大脑的抗震能力。因此,在所有的摔 跌训练中都要注意保持颈部紧张,收紧下颌的要领,避免因颈 部放松而导致头部撞地的伤害事故。读者对此决不能掉以轻 心,切记。
- 前倒练习
以立正姿势站立,目视前方,保持身体正直和适度的紧张 向前倒下;在整个身体接近地面时屈肘向前,以双手领先着 地,屈肘缓冲。

- 后倒练习
双脚开立略宽于肩,身体下坐约呈马步状,双臂自然后 摆;下颌用力内收,咬紧牙齿,髓关节前顶,双手前摆,上体后 倒以双肩着地。

这个动作练熟后,即可进行跃起后倒的练习。
- 跃起后倒练习
由立正姿势双手前平举开始;双手自然后摆,身体微下 蹲,深吸一口气后闭住呼吸;双脚蹬地向后仰身跃起,在空中 含胸收腹,牙齿紧扣,勾头团背;落地时全身紧张,最好以肩、 背、臀依次着地。


- 侧倒练习
右脚在前左脚在后站立,左手上举,身体右后转,目视右 后方;身体向右后仰,左臂屈肘回收,右掌由左臂弯内上穿而 出;髓关节用力前顶,左腿尽力控制减缓身体侧倒的速度;身 体右转侧后倒,右掌心领先向下拍地,整个身体保持紧张,眼向右后视。


- 腾空侧倒练习
由立正姿势开始,深吸一口气,双臂向体前摆起,左脚屈 膝抬离地面,同时右脚蹬地使身体腾空;在空中身体向左侧倾 倒,左腿屈膝盘起,右脚掌外摆;右脚向前猛力平踹而出,整个身体以侧卧姿势从空中向地面跌扑落地;落地时双臂呈半圆 形,两手虎口相对拍地助落。



- 鲤鱼打挺练习
由立正姿势开始,双臂曲肘置于体前,身体挺直向前倒; 落地前双臂先略前伸,触地时迅速弯曲以帮助减震;明臂猛然 向上撑起,双脚点地向上蹬起,同时收腹,以双手为旻撑,双脚 从两手中间向前穿出;落地成坐势,两臂伸撑,两掌正按地面, 目视前方。

接上势身体向后躺倒,双手平摊于身体两侧;然后收腹使 双腿折叠于身体上方,双手屈肘反按地面;双腿猛然下打,挺 腹,两手将身体推离地面,身体后弓,两脚下压;两脚领先着 地,身体随即立起。






单个的“鲤鱼打挺''动作熟练后,即可进行连贯的“鲤鱼打 挺”练习了,具体的练法是:在前一个动作完成后,不待身体完 全立正,立即勾头挺髓,双脚蹬离地面,以双手或双肩领先着 地;身体着地后,顺势将双腿叠收于体前,两腿再次上顶,挺 腹;然后双腿再向前猛力下压,头部前赶,打挺向前站立。此动作可重复进行,3〜5次为一组。

单个的“鲤鱼打挺''动作熟练后,即可进行连贯的“鲤鱼打 挺”练习了,具体的练法是:在前一个动作完成后,不待身体完 全立正,立即勾头挺髓,双脚蹬离地面,以双手或双肩领先着 地;身体着地后,顺势将双腿叠收于体前,两腿再次上顶,挺 腹;然后双腿再向前猛力下压,头部前赶,打挺向前站立。(图 57〜61)
此动作可重复进行,3〜5次为一组。

- 腾空扑虎练习
身体呈半马步站立,双手向右后侧摆,重心向右前方移 动,准备蹬跳;头向左转,左手由前向左、向后上方用力反挥, 身体随之向左后上方拧转,左腿向后屈膝外摆,同时右脚猛然 蹬离地面;身体在空中翻转,右腿上摆并内合;当身体翻转至左侧朝下时,右腿下压,左腿伸直,右掌位于体前上方,掌心朝 下,




从搏击姿势站立开始,双腿蹬地,使身体向前上方跃出腾 空,落地时双掌领先着地,屈臂缓冲身体呈反弓形,双脚后跷以胸、腹、大腿依次落地。落地时头部尽量上抬,双手控制身体 下落的速度,整个身体的着地应尽可能地轻、慢、圆滑。(图66 〜67)
- 腾空前翻摔练习
由左架搏击预备势开始,双腿微屈;然后蹬地腾空,在空 中低头团身滚翻;以肩背部领先着地,随即挺髓压腿,双脚积 极拍地。(图68〜70)
- 鸟龙绞柱练习
先用侧倒的练习方法着地,身体侧卧,右臂前伸,左臂屈 肘按掌于地面;上身坐起,复向左后侧倒下;借此劲右腿在前 在上,左腿在后在下,迅速由左向右“云腿”,肩背着地顺“云 腿”磨地旋转;双腿逐渐靠拢,越云越高,最后并腿,随身体旋 转的结束,两手掌按地于头侧;双手使劲推地,同时收腹跃起,双腿略宽于肩。(图71〜75)



在本章结束前再一次强调:在所有摔跌动作中均必须随 时保持勾头收颌,颈部肌力紧张的状态,以防止困倒地惯性造 成的胸腔振荡;另外还须注意倒地瞬间的闭气憋劲和全身肌 肉的适度紧张,以便最大限度地控制因强烈撞击振动而引起 的脏器损伤。
二、摔法理论
摔法是近战搏击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 别是在一些不能致死、致残对方的特殊场合下(如3对方不是 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博斗中需要留下活口;较技比武等),都 需要能迅速使对方倒地而赢得主动。现代散手竞赛规则规定: 不论采用何家何派技术方法,只要击倒对方而自已站立者均 可得2分;若双方先后倒地,后倒地者得1分。擂台竞技中虽 然击倒或摔倒对方一次只能得2分,但用很漂亮的打法或摔 法令对方接连倒地几次,不仅能使场内观众情绪骤然高涨,还 能鼓舞自己的士气,并令对方暗暗胆怯。
正是由于快摔法的这种特殊作用,快摔技术理论已成为 国内外专家学者长期研究的课题。笔者也不例外,十多年来, 经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终于总结出了一套理论体系。现将笔 者多年来潜心研究的快摔击倒理论进行系统介绍,使读者能 从中得到收益,并在学习后面的具体技法时能举一反三,融会 贯通。
(一)击倒术原理
为了阐明击倒术原理,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一张稳定的桌子。(图76)

桌面重心与地面的垂直连线叫“重心垂线四条腿之间 的虚线所构成的范围叫“底基"(也叫支撑面)。重心垂线与重 心到支撑面边缘相应点连线之间的夹角叫“稳定角气稳定角 分“前后稳定角”和“左右稳定角”。稳定角越大,稳定程度就越 大,反之越小。当重心垂线处于底基正中时,前、后、左、右的稳 定角对称相等,此时桌子的稳定度为最大。
当在外力的作用下使桌子发生倾斜时,重心垂线向底基 边缘移动,其稳定角由大逐渐变小。倾斜程度在(图77)所示 的状态时,重心垂线尚处于底基范围之内,此时如去掉外力桌 子仍能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图78),这时叫做“稳定平 衡七但在外力的作用下,若重心垂线越过底基范围,即稳定角 度为负数时(图79),即使去掉外力,桌子也必翻无疑(图80)



这种状态叫做“不稳定平衡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物体稳定的基本条件 就是“重心垂线保持在底基之中”,重心垂线一旦越出底基范围,物体就会翻倒。另外,通过(图81)我们还可以看出,同样 的一张条桌,左右腿之间的距离长(即底基开度大),此时稳定 角也相应大,而前后腿之间的距离短(即底基开度小),此时的 稳定角也相应小。由此可以得出,在同样的外力作用下,桌子 向左右方向不容易翻倒,而向前后方向则容易翻倒。(图81〜 85)

另外,同一物体(或人体)在底基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重心 越高,则稳定角越小,其稳定程度也就越低。根据物理学原理可知,几何形状固定的物体,其重心位置 是不变的。如铁饼、铅球等物体的重心位置是固定的。可是当 物体的形状或重量发生改变时,物体的重心位置也会随之改 变。如将一根笔直的铁棒压成弯曲形状,它的重心就会从本体 中部转移到本体外面。
人体骨架是由许多骨骼连接而成的复杂的杠杆系统,其 形状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人体总重心的位置也随着不同的姿 势而千变万化。如:手臂上举,重心升高;身体后仰,重心后移; 下蹲,重心下降5向左弯腰,重心左移……重心移动的方向与 身体部位移动的方向总是一致的。
人体在静止站立的情况下,重心越低越稳定。在重心不变 的情况下(以立姿为例),对人体施加向后的作用力,人体会很 容易倒地(图86〜87);而对人体施加同样大小的向前作用力 时,人体则不容易翻倒(图88〜89)。这是由于人体的形态结 构和生活习惯,决定了身体向前时重心变化要比向后时重心 变化更稳定的原因。因此,当人体遭到向前的外作用力时,能 很快的降低和调整重心,保持稳定;而遭到向后的作用力时, 重心的调整和降低则困难得多,容易翻倒。此外,根据稳定角 的原理我们可以知道,人在蹲“马步”时左右稳定角大而前后 稳定角小,所以从前向后施加外力容易使人翻倒(图90);而 从左右侧施加外力则不容易使人翻倒(图91)
0人在呈弓步时 前后稳定角大而左右稳定角小,这时从前向后施力不容易将 其推倒(图92);而从左或右施力则很容易将人推倒。(图93)



当然,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机体,不可能总是处于静 止的某一种状态。人体在运动中,其平衡器官总是本能地、自 然地调节着重心与底基的相互关系,使身体在各种不稳定的 状态下保持平衡。严格一点说,人体在各种运动中,都是在视 觉和本体感觉的相互配合下,在大脑中枢神经的协调指挥下, 使人体的重心移动速度与底基的移动速度始终相对适应。如重心移动快(身体前倾大),则底基的移动速度也相应快(双脚 迈步动作快);重心移动慢,底基也移动慢。反过来说,双脚的 快速交替移动,也是为了适应身体前便而造成的重心前移。在 这种相互适应的过程中,无论重心移动速度超过底基移动速 度,还是底基移动速度超过重心移动速度,都会使人体摔倒O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在后退时,一个很矮 的障碍物往往会将人绊倒(图94〜95)。这是由于人体在后退 的过程中底基的相对移动速度因障碍物的阻挡而遭到破坏, 使重心的移动速度超前于底基,重心垂线越出了底基范围而 使人摔倒。而在向前移动时,即使在慌乱中被同一障碍物绊一 下(哪怕是更高一些的障碍物),人体也可在即将失重的瞬间 迅速调整过来,踉跄几步后又恢复平衡。(图96〜97)



同样的障碍物绊脚,为什么后退时容易翻倒而前进时却 不容易翻倒呢?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人体受 到哪方面来的击打力量最容易失重呢?我们知道,人体不外乎 是由正面、侧面(包括左、右)和背面三个面组成,而这三个面 在维持身体平衡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 正面
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人的前行肌群十分发达,视觉和本 体感觉也非常敏捷,能迅速地调整底基和重心的相对移动速 度。在很多不利的情况下都能将重心迅速调整到底基之中。人 在对敌时很少用背面朝向对方(逃跑情况除外),所以要想从 对方背部用力,使其向前栽倒是比较困难的,这正是前面例子 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 背面
人体背面的运动却正好是最困难的。一是人体背面没有 视觉,二是本体感觉相对很差,加之后退肌群很薄弱,所以正 如前面所举的例子那样,一个很矮小的障碍物也会将人绊倒。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问:“既然如此,从前向后打击敌 人不是最容易成功吗? ”不一定!任何事物总是有利就有弊的。 从理论上讲,从前向后,确实最容易将对方打倒,可是我们不 能忘记,前面是人体本体感觉和视觉最强的一面,反应也最为 敏捷,要想从前面直接发起进攻而又要对方不查觉是非常困 难的。针对这种矛盾,笔者给大家提供一些可利用的机会和战 术方法,供大家参考。从前面进攻应该抓住:
- 敌人心虚、怯力,或注意力不集中时。
- 外界突发声响或不利条件使对方产生短时呆愣或转 移注意力时。
- 运用战术调动对方,使其上当受骗时。
- 侧面
人体侧面与两支撑点(双脚)处于同一水平面,底基的开 合度相对较大,在静止的正常体位时是最稳定的一面。侧面视 觉和本体感觉比正面差但比背面好,加上侧面的要害部位暴 露较少,攻击力也很强,所以“侧面摆架开手”常为武林中人所 采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分析和利用侧面的缺点和破绽打击 对方,就更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让我们从稳度的角度上,看看侧面有哪些弱点可以 为我们所利用。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人体对前面的事物反
应敏捷而对背后的事物反应迟钝;前行肌群强,本体感觉好, 而后退肌群弱,本体感觉差。然而,人体在对搏时是没有绝对 的正侧之分的,脚步一摆,正就可能成为侧;身体一拧,侧就可 能成为正。正因如此,我们提出了“侧面进击,反旋施力,逼人 背势,发人死角”的论点。
“侧面进击,反旋施力”,即从对方的侧面进身,封住他离 我最近的一只脚(即固定他半个底基),然后用迫使对方身体 做反旋运动的力量攻击他。(图98〜100)
“逼人背势,发人死角”,即是将一切进攻动作,都围绕着 将对方引入一种不易转移和调整的境地,让他在我最具威力 的一击尚未发出时,各部关节处于或接近于运动死角,然后再 加上猛力一击,使他根本来不及调整重心,必翻无疑。此外,发 力时一定要注意角度,最好的角度效果应是能使对方根本无 法调整底基和重心,即使能调整也是自己的脚困自己的脚,自 己的脚绊自己的脚。

(二)常用击倒术分类
通过前面基础理论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稳定的基本条 件是“重心垂线保持在底基之中”,而击倒术(快摔)的首要准 则,就是“迫使对方重心离开其底基下面,我们围绕这个原 理,将容易打倒对方的情况分为以下5类,分别介绍,并希望 读者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选择练习。
- 利用“状态反射”击头
运动生理学认为,当人的头部转向一侧时,转向侧的各肌 群兴奋性提高,张力增加;而相对的另一侧,各肌群却表现出 兴奋性降低,张力减退的现象。也就是说,头部姿势位置的改 变,会反射性地引起肢体肌肉的张力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在生 理学上称为“状态反射”。
在此,我们仅举一个从下向上击打下颌的例子;说明“状态反射”同击倒的关系。敌我对峙如(图101)所示,当我方突 然发拳由下向上击打对方下颌(图102)时,对方将产生这样 一个过程:①由于对方的头部不能抗衡这一打击力而后仰$② 头部的后仰引起了肩背部伸肌、斜方肌和恤棘肌等肌群的张 力增加(“状态反射”山③背部肌群张力的增加导致脊柱形成 反弓形;④被击后产生的向后的水平分力,导致人体重心后移 而离开底基边缘;⑤使对方向后翻倒。(图103)


在实战中,一般多采用重拳击头、“边腿”击头、“后转身扫 摆腿”击头、“夹头摔"、擒拿术制头等方法击倒对方,赢得主 动。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高个打矮个。
在1992年全国武术散手擂台锦标赛上,从擂台赛场上用 担架抬下了 9个被击昏休克的运动员,其中有8个是被击中 头部而倒地昏迷。大名鼎鼎的贾伟涛(连续几届全国冠军),就 是被河北吴文军一记漂亮的边腿击头打倒在地而中止比赛 的。从1993年开始,为了减少伤害事故,竞赛规则规定不允许 用横摆性的腿法(包括“边腿”、“后转身扫摆腿”等)攻击头部。 到1996年竞赛规则仍然禁止“后转身扫摆腿击头七
- 固定底基,掀动重心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的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是通过人的视觉、触觉和本体感觉在中枢神经的综合协调下 不断调节着人体重心与底基的相对位置,以及相对移动速度O “固定底基,掀动重心”,正是破坏这种动态平衡的一种最常 见、最有效的方法。
如,当对方站立或行走时,我方从其背后迅速靠近,然后 向前下蹲,双手抱其双膝(固定底基),肩部同时前顶(掀动重 心),可使其砰然倒地。(图104〜106)
另如,在对搏中可突然下潜,一手从对方裆中插入,反搂 其腿弯,另一手握其另一腿的脚脖(固定底基),然后用肩臂侧 前顶其重心(掀动重心),使其摔倒。(图107〜108)

- 利用惯性,铲动底基
物体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称为惯性运动。散打术中的“铲 腿”、“勾踢气“扫腿"等腿法,就是利用人体静止或运动中的惯 性特征,以迅'猛的技巧攻击其支撑腿,使对方身体重心因其惯 性惰性而来不及调整,底基被迫改变运动轨迹而脱离重心垂 线,从而导致人体翻倒。例如当对方处于静止站立的状态下, 以“铲击腿”铲动对方的底基,可使对方倒地。(图109-111)

另如,当对方进弓步以冲拳击我方胸部时,我方右臂竖肘 格挡来拳,以“右勾腿”勾铲其底基,使其重心来不及调整而砰 然倒地。

- 迫使底基与重心做相反运动
利用人为的力量,迫使对方的底基向前(或向后),重心向 后(或向前)做相反运动,造成其重心脱离底基而翻倒。初看起 来这似乎是一种笨办法,其实不然,只要方法得当,有时仅需 很小的力量就能达到这种目的。正如(图114-115)所示的那 样,从对方侧面进身,左手插在对方大腿的后面,右手平拦对 方胸部,左手向前,右手向后(注意运用腰力),迫使对方脚朝 前,身体向后倒在地上。

- 接腿摔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底基越小稳定程度越差,正如 拳谚所说:“起腿半边虚o ”人体在单脚支撑时,底基为最小,这 时需要高度的协调性才能保持人体的平衡。所以当对方用腿 法攻击我方时,虽然威胁性很强,但只要我方一旦接住来腿 (或躲过来腿)顺势施法,这时即使是弱者,要打倒身高力大的 人也是比较容易的事。当然,躲过来腿或接住来腿,是接腿摔 法的前提条件0
三、抓把拌技术
“抓把摔”是摔法技术中最基本,运用最广泛的一类摔法, 其原理是迫使对方“底基和重心作相反运动”。在“抓把摔”中, “抢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环节。摔谚中有“宁让一跤,不 让一把”的说法,抢把得好,就能为自己贴身前靠,送臂顶髓以 及顺势发力等技术环节创造有利条件。所以笔者首先要给大 家介绍的是几种基本的“抓把”方法。
(一)抓把
- 正自然把
双方正对自然站立,互相用右手抓对方的衣领或胸襟,左 手抓对方的右衣袖外侧。(图116)
- 右自然把
双方自然站立,互以右侧相对;双方互相用左手抓对方的 右衣袖外侧,右手抓对方的衣领或胸襟。(图117)

- 左自然把
双方自然站立,互以左侧相对;双方互相用左手抓对方的 衣领或胸襟,右手抓对方的左衣袖外侧。(图118)
- 正半蹲把
为了在摔跤时加强自身的稳定性,选手们常采用“马步” 半蹲的姿势进行抢把较技。双方以“半马步”正对站立,右手抓 对方的衣领,左手抓对方的右衣袖外侧)或用左手抓衣领,右 手抓衣袖。(图119)

- 左半蹲把双方以“半马步,,站立,互以左侧相对;左手伸到对方左腋 下,抓住对方的左内袖上方;右手抓对方左外袖,形成双手共 抓对方左臂的姿势。(图121)除了本文所介绍的几种基本“抓把”方法外,实战中还可 根据实际情况抢抓对方的各个有利部位,读者可在实践中逐 步摸索。(二)实用抓把择 1
- 抓把抱臂摔
以左手抓住对方的右中袖外侧用力后拉,右臂由对方腋 窝下穿出;同时右脚上步到对方裆前,将臀部顶住对方的甑关 节,双手抱臂用力前拉;身体向左侧前屈,低头蹬腿提髻,将对 方背起;双手继续向前拉其臂,令对方从肩上前翻摔下。(图 122〜125)
- 弓腰前背摔
双手抓住对方的衣领和右中袖外侧;然后抓把后拉,右手 扣腕屈臂,右脚向对方裆前上一步,同时转身用臀部顶住对方 腹髓;左手抓把前拉,右肘向上顶住对手的右腋下,旱体前弓, 低头蹬腿提臀,将对方从肩上摔翻在地。(图126-129)




- 抓袖扛肩摔
左手抓住对方右外中袖,右手抓其右内袖用力后拉,迫使 对方右脚上步;突然向前迈右腿呈右弓步,同时右手从其裆中穿出抱其右腿;左手用力后拉,左肩顶其腹部,右臂抱腿上抬, 把对方扛于肩上;左手继续下拉,右臂上抬,左肩后卸,将对方 摔翻在地。(图130〜133)

- 抓颌扭摔
左手抓对方右外中袖用力后拉,右手抓领前顶’同时右脚 上到对方裆前,身体向左扭转,以侧背对其前胸,用右肘顶其 左腋下,右肩顶其右胸,令其重心升高;右脚斜插,别住对方右 小腿;双手猛力向左下方拉,同时身体迅速向左扭转,将对方 摔倒。(图134〜137)


- 双手抓握对方前领及右袖用力后拉,左腿向后退一大步 并迅速跪地;身体向左扭转,左手抓袖向左后拉,右手抓领向 左拉并上顶,令对方从左肩上方摔翻倒地。(图138〜141)

- 左手抓对方外袖后拉,右手抓肩前推,将对方拉扯成身体 向右前方倾斜;然后左脚立即上步,脚尖外摆;左手继续后拉, 身体左转,右腕紧别对方颈部,右脚斜上一步,用大腿紧贴对 方右膝内侧;上体向左下方猛力扭转,以腰胯为支点别住对方 的髓关节,右脚后挑对方的右腿;身体继续左转,将对方摔倒在地。(图142〜145)
左手抓对方外袖,右手抓其前领;左手后拉,右脚上一步, 右手插进对方左腋下;左转身,左脚后插一步,用臀部顶住对 方腹部和大腿根部,右手揽抱其后腰;上体前屈并左转,蹬腿 提臀,将对方背起;左手后拉,右手抱腰,继续向左下方屈体,将对方摔倒C (图146〜149)

左手抓对方右袖外侧,右手抓其前领;双手后拉令其身体 前倾,左手猛力将其右臂拉直,身体同时左转,右脚扣一上步, 身体团身后缩,用后背紧贴其腰部和大腿根部;左手继续前 拉,上体前屈,同时猛力提臀蹬腿,将对方从背上翻摔落地。 (图 150 〜153)'
左手抓对方右外袖后拉,在对方身体向右前倾斜时,右脚 扣上一步,左脚倒插,用臀部顶其骸关节,右手抓其右后领前 别;左手继续前拉,右手前别其颈,使对方身体重心继续向右 前方倾斜,同时右腿向上摆勾别其右腿;身体前屈并向左猛 转,右脚同时后挑其腿,将对方摔倒。(图154〜157)
浏览4,7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