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辩证法和方法论
中医与武术有着共同的方法论基础,它决定了中医与武术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必然是双向的。
元气论
传统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和优点就是它的整体 综合观与阴阳辩证观,并进而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是互相依存、 不可分割的。
中国武术将元气学说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体系当中,形成了形神合一、約外兼絛、ft#性艚、 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内外双修”几乎是中国武术所有拳神派_旨。
整体观
传统医学讲求对患者的医治要从整体上把握,整体施治。武术理论中的“六合”,即“内三合” 与“外三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这和传统医学的整体观是一致的。
辩证法
武术充分吸收了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如武术习练者要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周边环境、 气候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武术运动类型,注重壮内和培养真气以达到健内安外的健身效果。
(二)经络学在传统武术中的表现
不少拳种也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练拳健身的,另外,经络学说为武术“点穴”法提 供了理论基础。
擒拿术
擒拿术的产生,亦直接得益于传统中医的经络学说。由于擒拿术多用抓筋、拿穴、反关节的 技法,擒拿部位多为主筋、要穴、关节,因此,练习擒拿技术须先识得人体结构、经脉、穴位。
没有古代中国医学及医学理论的高度发达,就不会有武术擒拿术的诞生。《灵枢•本脏篇》 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系统遍布全身,气血、津液主要靠 经络为运行途径,输布全身。另外,经络与内脏也有一定的联系。经络的十二经,均分布于手足 侧面和外侧面,经脉上又有许多穴位,经常有目的地、适度地活动手足,无疑能起到疏通经络、调 节脏腑机能、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作用。
擒拿术被称为“少林护法之秘术,镇山之绝技”,堪称中国武术的一门特技与绝技。擒拿要求 “知医家之切脉式按其部位而切取也”,“其秘诀,在深悉人身气血流行之时刻,与其穴道脉络之部 位。若按时按穴而擒拿之,可以随轻重而致其命之死生。”金恩忠在《少林七十二艺练法》中说,擒 拿法“盖深究自人身筋骨状态、经络之系统,以及气血循行之道路,与内脏感应之理由,分各经所 依之本,按五行生克之道,变化而神明之,乃成此擒拿之妙术”。
不少拳种之拳理均强调站桩及行拳时要“五趾抓地”,除了稳定身桩的目的外,亦是注意到了 第二趾通足阳明胃经,小趾通足太阳膀胱经,第四趾通足少阳胆经,大趾通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 肝经,而脚心的涌泉穴通足少阴肾经,五趾抓地有促进经脉内气通畅的功效。
太极拳
太极拳健身与治病的原理,是通过外动与内动,使丹田之气受鼓荡而推动奇经中的督、任、 冲、带四脉,进而调节人体十二正经之气血,使人体内部培蓄精气、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最终达到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祛病健身、抗老益寿”的功效。
经络的活动主要是体表和内脏之间相互影响的活动,太极拳练到一定时间所出现的腹鸣、指 尖酸麻、发胀、针刺感等正是人体内行气的现象,是经络畅通的表现。
(1)太极拳的“主宰于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锻炼任脉、督脉、带脉、冲脉的重要方法, 腰部松沉直竖地微微旋转带动上下肢的动作,既锻炼了任督二脉,又使带脉(腰部周围一圈)膨
胀,肾部充实,日久能使带脉一周肌肉丰满,小腹部冲脉气势旺盛。
太极拳的“尾闾中正”练法,是尾阆骨始终对向正前方,这是稳定重心,加强发力的措施。 前进、后退、左旋、右旋,中定时始终注意“长强穴”的松沉直竖,是“尾闾中正”的关键。而“长强 穴”是督脉的络穴,转走任脉,所以在注意“长强穴”的情况下,在整套拳路中不断地运转、压挤“长 强穴”,能够通调任督二脉。
太极拳的“缠绕运动,动贯四梢”,要求动作螺旋式走弧形,成为圆运动,使肌肉纤维、韧带 和关节在均匀、连贯的反复旋转中得到运动,调整呼吸,畅通气血,流转贯注于四肢达到本固则枝 荣的目的。
3.钢胆
根据中国医学经络学说,可知人手上有数条经脉运行,大拇指通手太阴肺经,小指通手少阴 心经和太阳小肠经,中指通手厥阴心包经,食指通手阳明大肠经,无名指通手少阳三焦经。
钢胆原本是防身所用暗器,随身携带,投掷杀人。人们在随手把玩钢胆时,在其与经络学说 的对应中,逐渐发现了其治疗疾病的功效及原理,于是钢胆就变成了健身球,质地也由钢铁扩展 为玉石、玻璃等,其至被做成能叮咚发出悦耳乐声的空心球。
4.点穴
点穴疗法与气功点穴是中医理论指导并发展武术,而武术又反过来丰富传统医学宝库的范例。
点穴可以通过闭塞经脉杀人,也可以通过对患者病伤部分进行适当的点穴治疗,或将真气输 人病人穴道,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救症的目的。旧日少林习点穴技击法者,必先习点穴治 病伤之法。点穴手法大致有点摸、点打、点揉、点划等。
5•气功
气功若离开了经络,就不能发挥其作用,气功的关键是明经络。久练功者,把注意力集中逐 渐转向身体内部,通过呼吸锻炼的鼓荡推动,可使全身经络气血畅通。让经络之气畅通于任督二 脉的功法,叫小周天运行法。古书上称:“小周天,百病俱消。”让经络之气畅通于十二经脉的功 法,叫大周天运行法。古书上说:“大周天,长命百岁。”让气以丹田为基础,使丹田之气循经而通 行全身,叫丹田运行法。凡此种种,功法不一,但都是为了疏通经络。
气功强调练气和练意,以意引气循经络运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中国传统气功的功法种 类很多,但大多数功法都要求初练者在练功中,把注意力集中到体表的某些腧穴上,如头部的印 堂,胸部的膻中,腹部的神阙、气海和命门,腿部的足三里,足部的大敦和涌泉等。将全部注意力 凝于穴位,不但能排除杂念,渐次入静,而且由于意到气到的关系,可使真气在此积聚,如高血压 病人练功时,注意脐下、脐间或大敦、涌泉穴,则血压会下降;注意印堂、百会则血压能上升,这是 气功与腧穴关系密切最典型的例子。
对于气功爱好者来讲,如果对气的运行路线毫无所知,想要沿着某个部位导气是不可能的。 相反,若熟知经络通道及气血的流注规律,通过观想体表经络穴位的锻炼,则会逐渐出现“内景返 视”现象,即仿佛看到内气沿经络路线运行,因而产生“内视”特异功能,甚至可由经络部位发放外 气,为人治病。
浏览66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