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统武术中的养生文化
(一)传统武术中的养生功效
陶冶情操
传统武术贵自然,对陶冶人的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太极拳就是明显的例子。太极拳 依附于太极阴阳学说,以此为拳理的理论基础,以此为行拳的根本,是深受我国传统哲学影响的 一个拳种。太极阴阳学说是东方的宇宙本体论和认识论,它认为自然界周而复始,由无极而生太 极,阴阳对转,化生万物。其核心是“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同构对应,人身为“小太极”,自 然为“大太极”,两者应当和谐,人应“道法自然”,印度的泰戈尔将之称为东方文明要素。太极拳 正是以“道法自然”为指导思想,将诸多要领集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要求,符合人的生理,符合运 动规律,符合自然规律,符合道德原则。
太极拳从技术上要求松静自然,无拘无束,“全身处处毫无牵制”,“动静作势,纯任自然”,胸 部微含而宽舒自然,松腰敛臀,“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缺陷处”;运行中,“调息绵绵”,呼吸要顺其 自然,行拳要圆活流畅,随屈就伸,做到“屈伸开合听自由”;运动中以意导动,遵循自然而不任意 作为。从宏观的太极论中,更为强调拳理与“天道”的一致性。太极拳先哲陈鑫说:“打拳皆随天 机动宕,太极原象皆自吾身流露”,“磕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太极拳中的虚实、开合、 刚柔等变化,处处包含了阴阳对转,因此练习太极拳须悟阴阳要义。
在古代,中国人一般把“天人合一”视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将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论三 合为一,把“天道”与人性(道德原则)联系起来。认为“因为私欲作怪,人往往以小我为我,私欲才 会带来烦忧、困惑”,主张“天人合一”为“诚明”,提高道德修养。以顺乎自然、天人相通观念来行 拳的太极拳,使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无人之境”,与大自然静静地进行心灵交流。这种和谐不仅 可以排遣忧虑、忘掉烦恼、拋却浮躁,还可以使人的身心升华到一种轻松自如的境界,对陶冶人的 情操是非常有益的。
太极拳在行拳中还强调“中正”“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的适中,讲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柔中寓刚、动中求静、阴阳相生,浑然一体,达到一种中和的完美。把人的和谐观念纳入一个新的 框架,正是“致中和”“中庸之道”的伦理观念的推衍。虽然这种处世之学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性,但却对西方人所持的极端主义会带来一种新的思考。一种局面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它的反 面,“无过而不及”的信念可以使人们在成功时谦虚谨慎,在苦难中坚韧不拔,以柔弱胜刚强。
当然,人处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置于“世外桃源”,太极拳的修性效应也只能是一个调节,启 迪引导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应遵循自然规律,适应自然。
体悟人生
一般来说,我国传统思维重整体、重直觉,主张认知方式与修养方法的一致,把本体论、认知 论、道德论三合为一。虽然这种思维方式有偏颇的一面,但也有其可取之处,由于“它的功用不在 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因此可以说,它既是重现实的,又是重理想的。
老子主张“为道”,以无欲之心直觉万物的规律,庄子主张“体道”,孟子主张“尽心”,朱熹提出 了顿悟式的直觉,“致知在格物”,积习既久,就能豁然贯通。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太极拳的学 习以及锻炼方法也有很深的影响。太极拳谚中说:“拳打千遍,神理自现。”不重分析而强调体验, 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去体会拳法、拳理,去体悟人生、道德,将练与修熔为一炉。太极拳在学习认识 过程中,主张由自然入手而知虚实;把握阴阳和谐变化而明劲法;求虚静而懂神明,最后达到一个 无形无迹,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要求由熟而悟,由悟而通,渐熟渐悟,“一旦无障碍,豁然悟太 空”。人们把太极拳称为“终身不尽之艺”,“非知唯难,行之唯难,所图之势皆太极大&然之机”, “故终身行之不能尽”,要学到老,修炼到老,正是太极拳以直觉磨砺修炼的路程。
太极拳讲究拳势、拳法、拳理,而这些都需要渐悟渐彻,每一拳势,都需要下功夫去体味、去悟 通。至于内劲、内意、内功,则更难以言传,须不懈地修炼“得意忘形”,才会逐渐得心应手,顺遂自 如,达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境界。
太极拳可将人们Q常生活中的直觉领悟延长为一种持久的意识,通过体悟,使“求自然”“贵 虚静”“重养气”在整体意识中得以实现。拳技非一人之功,人的道德修养更是一个长期的陶冶过 程,需要人们坚持技术上的直觉体悟,理论上的融会贯通,人生修为才会渐悟。太极拳以其特殊 的运动形式和学习方法,成为人们修为人生的有效之途,促使人们达到内外兼修、德艺兼备的效 果。正如道教养生观所说的那样:“当人们按照自然的程序自然地采取行动并信赖他们直觉的知 识时,就会获得人类的快乐”。
培养情感
清代中叶的《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 之则合。”中国古代哲学一般包括主动学说与主静学说,二者相对相引,主静学说是主动学说的补 充。从道家思想的主静,到道教内丹养生术的主静,导致了太极拳主静贵柔拳理的出现。老子提 出了“致虚极,守静笃”,“不欲以静”,希望恢复一种符合人道的人际社会;庄子则要求人们“抱神 以静”“必静必清”,既是长生之法,又是人生境界;道教内丹学说的精要在“养气守静”,主张“守静 去燥”“忘形静寂”,达到“神静则心和,心和则神全的境界”。无论从思维方式还是养生思想,都注 重道德修养,企求由人的内心清净达到社会的安宁,由个人的修养去化解社会的纷争,所谓“人徒 知纵心为快,不悟制得此心,有无穷真乐”。
太极拳将虚静理念注入运动技术之中。要求练习者练拳前首先要入静,做到心静体松, 使人的身心处于宁静、松脱的状态。太极拳要求“心静用意”,在运动中把精神和意念贯注于 一招一式之中,也是一种求静的方法。而一旦真正进入虚静则被视为练太极拳的高级阶段, 即“实中求虚、动中求静”的练法,把各式各样的动作意念皆归纳为一动一静的现象,再专心一 意地由动而静、由实而虚,使我们的意志集中在求静的一点上,去影响动作,才能越练越纯净, 做到“心中无一物,及其虚灵”“敛入脊骨,要静”。由此,“性以静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 变化不测”,最后达到“以静御动”“虽动犹静”的高级阶段,能以一法应万法,化万法为一法,在 推手中后发制人。
虚静,从人生修为的角度来看则为安静闲恬;虚融,要求人们应有一种虚怀若谷、恬静无欲的 平和心境。而这种心境借助于一种拳术活动来实现是颇有情趣的:在摆脱激烈竞争、节奏紧张的 工作之后,练太极拳能使人进人一种无干扰、无欲念的宁静之中,从而获得清心寡欲的最佳情感, 去感知人生的另一面。“人生而静,天之情也”,尤其是对一些退休的老年人,忙碌一生之后,突然 体会到这种空灵宁静的心境,会给人生带来新的情趣,可谓“大都心足力还足,只恐身闲心未闲, 但得心闲随处乐,不须朝市与云山”。太极拳对老年人修身养性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清心剂”。 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说:“每当一个新技术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产生一种要加以 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在科技发达,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太极拳以静心 养性、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做到一种与之平衡的高情感活动,是非常可取的。“渊静以明志,德 修而道行”,在不少发达国家,有兴趣练太极拳的人们聚集一起,无欲无争、陶然忘返,不失为一支 凝聚人们情感的“魔杖”。
浏览4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