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拳种并存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多种拳种并存,且一个拳种又常有多个流派,体系庞杂,这种情 况的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与中国的文化地理有关。中国地大物博,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人,受当地地理条件,包括 气候条件的影响,他们的文化产生和发展也不尽相同。中国东西南北之间地理条件差异很大,不 同地域的人之间性格、民俗和文化特征的不同,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再加上中国 地理环境复杂,古代交通不便,不同地域的人之间的交流较困难,形成了许多地理环境相对较封 闭的地区,所以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所产生的各具特色的拳种在当地相对独立地发展,虽然其技击 的规律是相同的,但其风格、趣味有较大的区别,南方拳种与北方拳种有不同的风貌,而位居其中 的湖北号称九省通衢,在古代为南北交通要冲,所以湖北流行的拳种往往兼有南北拳种的特点, 这同样是文化地理的因素造成的。
与长期的小农经济环境有关。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之中,许多地区商 品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满足于自给自足,这种自然经济的形态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使人们 的思想状况趋于保守,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拳种,又由于经济的原因而使其相对独立的发展成为 可能。
与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庭本位主义有关。由于古代中国的长期宗法制度和家庭本位主 义,敬祖亲子,重视血缘关系,使其具有家庭的凝聚力和排他性,不同行业行会的成员,许多人之 间虽并无家庭血缘关系,但也由行会使之具有了家庭的组织特色和类似于血缘关系的色彩。这 种情况在不同拳种的流传过程中同样存在,一方面使拳种的发展更加封闭,缺少外来的营养;另 一方面也为不同拳种相对独立的传承提供了条件。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拳种名目繁多,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的进 步,人们交流的增加,民风民俗也发生了变化,人们思想状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各拳种之间的交 融也将越来越频繁。
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整体的思维方式,即在对对立统一这个宇宙根本规律的把握上,更注 重对立面的统一和协同,强调从统一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过程性,这同时也 是中国传统哲学天道观的重要特点。把这种观点运用于方法论上就是整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 在传统武术中表现为既注重每一个动作的规格和细节(正如孟子所说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 圆”),又更注重单个动作与单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全套动作演练的功力和气势,动作的衔接要顺 畅,全套的演练要气韵生动、气势连贯、一气呵成。如王宗岳说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也”,这正体现了太极拳演练时整体上气势宏大的要求。
由于以上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完全不同的美学追求。这表现在内向自我 修养、整体和谐与抽象的武德武道的追求,和西方体育的强烈的外在自我表现、局部技能鲜明与 训练的具体性,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节传统武术的流派与分类
一、传统武术的流派
(一)武术流派的分类
武术运动根深叶茂、内容丰富,流派众多。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的武术分布在中华民族各个 地区,其起源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凝结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知识。 关于武术流派,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的分类。
“内家”与“外家”
“内家”与“外家”之说最初见于清初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中的“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 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于少林为外家”。明清 之际的内家拳仅是一个拳种,外家拳仅指少林拳,到民国期间凡注重“以静制动”“得于导引者为 多”,概称为“内家拳”,凡“主于搏人”“亦足以通利关节”者,概称“外家拳”。后来有说法称内家 拳可包括八卦拳、太极拳、形意拳等。
“南派”与“北派”
“南派”与“北派”的分类是按地域划分的派别,见于民国时期陆师通《北拳汇编》等书使用的 “南派”“北派”的分法。此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以流传地域为基础,并受地理环境气候的影响。我 国南方流传的武术拳法多,腿法较少,动作紧凑,劲力充沛;而北方流传的武术腿法丰富,架势开 展,动作起伏明显,快速有力,故称“南拳北腿”。
“长拳”与“短打” .
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介绍的当时流行的拳法有“长拳”“短打”的分类,记载了“势势相 承”的宋太祖三十二式长拳,还有“张伯敬之打”“李半天之腿”“千跌张之跌”和“鹰爪王之拿”等不 同流派。明代程宗猷《耕余剩技•问答篇》记载“长拳有太祖温家之类,短打则有绵张任家之类”。 后来人们总结,长拳类指遐举遥击、进退急速、大开大合、松长舒展的拳术,短打类则主要指幅度 小、势险节短、贴身近战、短促多变的拳术。
“少林派”与“武当派”
少林派因以少林寺传习拳技为基础而得名。少林拳源自嵩山少林寺僧众传习的拳术,后来 逐步发展得与少林拳系特点相近的拳技归为少林派。少林派拳技有少林拳、罗汉拳、少林五拳 等。武当派之说以黄宗羲撰《王征南墓志铭》为据,“有所谓内家拳者,……盖起于宋之张三丰。 三丰为武当丹士”,故名。清末又有人称太极拳传自明代武当道士张三丰。此后遂有将内家拳、 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称为武当派。1928年成立的中央国术馆,曾一度依这种民俗分类和称
谓,将该馆教学内容分为“武当门”“少林门”。
“黄河流域派”与“长江流域派”
曾流传于不同区域的武术,风格特点迥然各异,因而划分为不同的流派。民国初年《中国精 武会章程》等书中,使用了“黄河流域派”和“长江流域派”,以江河流域分派。
(二)武术流派的形成
武术流派的形成都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另辟蹊径,并在逐渐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其风 格和技术特点都区别于其他拳技时,就形成了新的流派。
例如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是汲取十六家拳法之长而创立的;太极拳的形成就是由陈王廷 汲取了各家拳法之长,以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为基础发展而来,后经杨露禅、武禹襄、孙禄堂、吴 鉴泉等人的丰富,逐渐形成太极拳派。这个逐渐鲜明、相对稳定而又传播开去的过程,就是某个 流派最终形成的过程。武术流派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繁衍支系,发展拳派。各式太极拳的繁衍,即属此类情况。
类同合流,壮大拳派。流派在发展过程中,将一些技法特征相同或相类的拳种归为一类, 形成较大的拳派。传统的少林拳派就属此类情况。
融合诸家,创立新派。如蔡李佛拳、五祖拳以及形意拳、八卦拳等。
(三) 武术流派的作用
关于不同流派分类的说法,虽然受到当时武术发展水平和人们认识武术的局限,但曾经对人 们研究武术技术特征、武术分布区域和促进武术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武术流派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虽然受到封建时代小农经济以及宗法制度等的影响,使技术 流派蒙上宗派、行、帮、教门等色彩,但武术技术流派在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仍然起着积极 的作用,给予了我们许多启迪。
武术流派体现了不同技术特点的风格,并组成了不同的门类,延续了古老的技艺,使武术几 千年来得以生生不息,延续式的发展,发展式的延续。
(四)武术流派的存在形式
以地域为流派
以所在的地域划分,如南拳、北拳、咏春拳等。
以馆号为流派
包括精武体育会、振兴社、玉林馆、武坛等民间会馆所传习的武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流 派。其技术内容,往往杂糅了诸多拳种,因此,技术训练体系庞杂而零乱•但利于因材施教。
以帮会为流派
以所创的帮会划分为主要特征,如洪帮的武艺训练教材 洪拳、义和团武术梅花拳。
以民间组织为流派
以传统武术所在的组织为主要存在形式,如少林派、武当派。
以单一拳种为流派
汲取他派的部分技术,但不改变其原本拳种的技术特征及训练架构和流程。因此,以拳种为 流派者,其技术训练体系较为单一,但具有系统性。
浏览694次